阀开闭时期控制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308209阅读:来源:国知局
内部转子2中的滞后角方向S2阶段性变深的方式形成为棘齿结构。由此,中间锁定部件64阶段性被限制,中间锁定部件64易于进入中间锁定槽62。此外,中间锁定通路61在内部转子2的途中分成两支,并与各中间锁定槽62连接。
[0052]本阀开闭时期控制装置I除了具备上述的中间锁定机构6,还具备最大滞后角锁定机构7。最大滞后角锁定机构7在怠速运转时等低速旋转时,通过将外部转子12和内部转子2保持在规定的相对位置,从而将相对旋转相位约束在最大滞后角相位。即,无论基于凸轮轴101的转矩变动的滞后角方向S2及提前角方向SI的变位力如何,由于内部转子2不进行相对旋转移动,因此能够实现稳定的怠速运转状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最大滞后角相位是比排气阀的关闭阀时刻更晚的时期打开阀的相位,并且是能够避免在内燃机E的温热区域内过早点火且能够确保内燃机E的起动性的相位。
[0053]如图2所示,最大滞后角锁定机构7具备最大滞后角锁定通路71、最大滞后角锁定槽72、容纳部73、板状的最大滞后角锁定部件74、以及弹簧75。在本实施方式中,最大滞后角锁定通路71并用多个提前角通路43之中的一个而构成。最大滞后角锁定部件74是与两个中间锁定部件64之中的提前角方向SI侧的中间锁定部件64相同的部件。同样地,容纳部73与两个容纳部63之中的提前角方向SI侧的容纳部63相同,弹簧75与配置在该容纳部63的弹簧65相同。
[0054]在这种结构中,当从最大滞后角锁定槽72中排出油时,最大滞后角锁定部件74向最大滞后角锁定槽72突出。如图4所示,当最大滞后角锁定部件74卡止在最大滞后角锁定槽72时,内部转子2相对于外部转子12的相对旋转移动被约束,相对旋转相位被保持在最大滞后角相位。如果想通过控制第一控制阀174而使相对旋转相位向提前角侧变位,则向最大滞后角锁定槽72供给油,并且最大滞后角锁定部件74从最大滞后角锁定槽72向容纳部73引退。S卩,解除相对旋转相位的约束。
[0055]在相对旋转相位为最大滞后角相位以外的相位时,由于最大滞后角锁定部件74与最大滞后角锁定槽72错位,因此仅在内部转子2的外周面2a上滑动接触。此外,作为最大滞后角锁定部件74的形状,除了本实施方式所示的板状还能够适当采用销状等。
[0056]在这种结构中,在如图2所示的中间锁定状态下,如果停止向第二控制阀175的供电,则如图3所示,变成锁定解除状态。之后,只要继续停止向第二控制阀175供电,就继续向中间锁定槽62供给油,因此中间锁定部件64不会进入中间锁定槽62。
[0057]如图4所示,当相对旋转相位向最大滞后角相位变位、最大滞后角锁定部件74与最大滞后角锁定槽72对置时,最大滞后角锁定部件74 (64)进入最大滞后角锁定槽72,变成最大滞后角锁定状态。
[0058]如此,如果应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则能够简化结构,并且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并能够降低制作成本。另外,由于共用中间锁定部件64和最大滞后角锁定部件74,因此在周向上的外部转子12上产生空间的富裕,如图2所示,能够具备四个流体压力室4。其结果,使相对旋转相位变位的力增大,能够实现迅速的相位变位。另外,通过扩大流体压力室4的周向上的宽度,还能够扩大相对旋转相位的能够变位的范围。
[0059]其次,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液压回路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液压回路上设有:被内燃机E驱动而进行油的供给的栗171 ;控制向流体压力室4的油的供给的第一控制阀174 ;以及控制向中间锁定机构6的油的供给的第二控制阀175。
[0060]相位控制部180为了控制上述的相对旋转相位而进行第一控制阀174及第二控制阀175的动作控制。相位控制部180以例如中间锁定部件64到达中间锁定相位的方式,控制向滞后角室42的流体的供给及来自提前角室41的流体的排出,或者控制来自滞后角室42的流体的排出及向提前角室41的流体的供给。该相位控制部180是利用了运算处理装置的控制部,可以由单独的控制设备构成,也可以由多个控制设备构成。
[0061]在本实施方式中,栗171由通过从内燃机E的曲轴110传递的旋转力而被驱动的机械式液压栗构成。栗171从吸入口吸入贮存在油盘176的油,并从喷出口向下游侧喷出该油。栗171的喷出口与第一控制阀174及第二控制阀175的规定的口连通。
[0062]第一控制阀174例如能够使用通过来自相位控制部180的向螺线管的通电而使可滑动地配置在套筒内的阀柱抵抗弹簧而变位的可变式电磁滑阀。该第一控制阀174具有:与提前角通路43连通的提前角口 ;与滞后角通路44连通的滞后角口 ;与栗171的下游侧的流路连通的供给口 ;以及与油盘176连通的排泄口。
[0063]第一控制阀174由三位置控制阀构成,该三位置控制阀能够进行如下三个状态控制:使提前角口与供给口连通并使滞后角口与排泄口连通的提前角控制;使滞后角口与供给口连通并使提前角口与排泄口连通的滞后角控制;以及堵塞提前角口及滞后角口的保持控制。通过进行提前角控制,叶片22相对于外部转子12向提前角方向SI相对旋转移动,相对旋转相位向提前角侧变位。当进行滞后角控制时,叶片22相对于外部转子12向滞后角方向S2相对旋转移动,相对旋转相位向滞后角侧变位。当进行保持控制时,叶片22不进行相对旋转移动,能够将相对旋转相位保持在任意的相位。
[0064]当进行提前角控制时,向提前角通路43和最大滞后角锁定通路71供给油。在处于最大滞后角锁定状态时,最大滞后角锁定通路71被最大滞后角锁定部件74堵塞。当通过提前角控制而最大滞后角锁定部件74从最大滞后角锁定槽72引退从而成为最大滞后角锁定解除状态时,经由提前角通路43向提前角室41供给油,内部转子2向提前角侧相对旋转移动。
[0065]另外,第一控制阀174被相位控制部180控制而进行动作,进行对提前角室41及最大滞后角锁定通路71、或者滞后角室42的油的供给或排出的控制。由此,第一控制阀174进行中间锁定机构6的锁定状态或者解除状态的切换控制、及内部转子2相对于外部转子12的相对旋转相位的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阀174被设定为,当向第一控制阀174通电时变成能够进行滞后角控制的状态,当停止向第一控制阀174的供电时变成能够进行提前角控制的状态。另外,第一控制阀174通过调节向电磁螺线管供给的电力的占空比来设定开度。由此,能够进行油的供给和排出量的微调。
[0066]第二控制阀175与第一控制阀174同样地使用可变式电磁滑阀而构成。第二控制阀175具有:与中间锁定通路61连通的限制口 ;与栗171的下游侧的流路连通的供给口 ;以及与油盘176连通的排泄口。另外,第二控制阀175由两位置控制阀构成,该两位置控制阀能够进行如下两个状态控制:使限制口与供给口连通的解除控制;以及使限制口与排泄口连通的限制控制。第二控制阀175被相位控制部180控制而进行动作,并进行向中间锁定机构6的中间锁定槽62的油的供给或者排出的控制。如此,第二控制阀175进行中间锁定机构6的限制状态或者解除状态的切换控制。
[0067]通过第二控制阀175,能够切换向中间锁定槽62的油的供给、和来自中间锁定槽62的油的排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控制阀175被构成为,被供电时变成能够排出来自中间锁定槽62的油的状态,停止供电时变成能够向中间锁定槽62供给油的状态。
[0068]在此,在内燃机E的曲轴110的附近,具备检测该曲轴110的旋转角的曲轴转角传感器。另外,在凸轮轴101的附近,具备检测该凸轮轴101的旋转角的凸轮轴转角传感器。相位控制部180从曲轴转角传感器和凸轮轴转角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中检测出相对旋转相位,并判定相对旋转相位处于哪个相位。另外,点火开关的0N/0FF信息等被传递至相位控制部180。另外,在相位控制部180的内存里存储有与内燃机E的运转状态相应的最佳的相对旋转相位的控制信息。相位控制部180根据内燃机E的运转状态来控制相对旋转相位。
[0069]判定部181在由相位控制部180来实施了向滞后角室42的流体的供给及来自提前角室41的流体的排出、和来自滞后角室42的流体的排出及向提前角室41的流体的供给之中的一者的控制之后、并以中间锁定部件64朝向设定在中间锁定槽62中的不同于中间锁定相位的位置的判定相位移动的方式进行了控制时,判定中间锁定部件64是否到达该判定相位,并在基于判定结果来判定出中间锁定部件64未到达判定相位时,判定为相对旋转相位处于锁定状态。向滞后角室42的流体的供给及来自提前角室41的流体的排出、和来自滞后角室42的流体的排出及向提前角室41的流体的供给之中的一者的控制是指,以中间锁定部件64成为中间锁定相位的方式进行提前角室41及滞后角室42的工作油的供给和排出的控制。
[0070]在此,在图5中示意性表示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中间锁定相位及判定相位。在图5中,表示了中间锁定部件64分别嵌入在中间锁定槽62的锁定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中间锁定部件64所存在的位置A相当于中间锁定相位的位置。在相对于这种位置A不同的位置上设定判定相位的位置。标注附图标记B来表示这种判定相位的位置。
[0071]在本实施方式中,判定相位的位置设置于两个中间锁定槽62之中的任--者的中间锁定槽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