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降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7897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除尘设备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隧道降尘装置。



背景技术:

隧道是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随着交通技术和建筑技术的发展,隧道在交通建设中已经成为必要的建筑结构,但是隧道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灰尘,而这些灰尘会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和清洁人员清理中,对车辆及清洁人员造成损伤,而且这些灰尘会在车辆行驶过后在隧道中漂浮,无法沉降下来,也无法清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沉降隧道内漂浮的灰尘,并且能够对灰尘进行定期清理的隧道降尘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隧道降尘装置,降尘装置设置在隧道的侧壁内部,降尘装置包括连通到隧道侧壁下部的进气管、连通到隧道穹顶的出气管、以及连接在进气管和出气管之间的降尘筒,所述进气管连接在降尘筒的侧壁上,降尘筒的底部设有积尘腔。进气管设置在距隧道底部0.5m-1m之间的位置,出气管一端连接在降尘筒的顶部,另一端连通到隧道穹顶,空气便可以在进气管、降尘筒、出气管以及隧道之间流通,降尘筒底部的积尘腔设置在进气管与降尘筒连接处的下部,并且需要有足够的距离,避免气流从进气管流入时将积尘腔内的灰尘吹起。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车辆在隧道内行驶经过进气管时,车身相当于排挤了隧道内的空气,从而产生一定的气压差,可以使被挤压的空气从进气管进入降尘筒内,进入降尘筒的空气同时携带着灰尘,气流在进入降尘筒内后,会明显的减速,携带的灰尘便可以在降尘筒内的进行沉降,沉降后的灰尘会掉入积尘腔内,而在车辆行驶过进气管时,明显地车辆与进气管的距离要小于车辆与出气管的距离,所以进气管附近的气压会高于出气管附近的气压,气流会从进气管进入,由出气管排除,构成气流的循环,气流由降尘筒提升到排气管的过程中,灰尘便会沉降很大一部分,掉入积尘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积尘腔的侧壁设有连通到隧道侧壁的进水管,积尘腔底部设有连通到排水渠的排水管。进水管用于清理积尘腔内的灰尘,并通过排水管随着排水渠排出,进水管设置在积尘腔的上部,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进水管向积尘腔内输水,水带着灰尘从排水管排到排水渠中。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内设有换气扇。所述换气扇为由风叶旋转驱动气流,使室内外空气交换的一类空气调节器,本装置设置的换气扇,可以为由电机提供动力带动风叶旋转的换气扇,也可以为简易的只有风叶的换气扇;采用电机驱动的换气扇时,电机连接在道路电路上获取电能,采用简易的风叶换气扇时,由车辆经过时产生的压强气流带动风叶旋转,并由风叶的惯性保持一段时间的持续旋转,达到为降尘装置内的气流循环提供动力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降尘筒的内壁上设有粗糙面层。降尘筒内的粗糙面层为表面凸凹不平的面层,主要作用为便于灰尘的沉降。

进一步地,所述降尘筒、进气管、出气管、积尘腔的外表面均设有防水层。防水层是用于防止隧道岩石内的水对降尘装置的氧化腐蚀,延长降尘装置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降尘装置的外部设有外置壳体,外置壳体通过螺栓与隧道侧壁内的石体固定。所述外置壳体用于保护降尘装置的管道和腔体,另外外置壳体不仅可以为降尘装置起到支撑保护的作用,还便于施工安装,壳体可以根据降尘装置的形体预先用模具打造好,在安装到隧道侧壁内时简单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的进水端高于进水管的出水端,进水端上设有密封盖。进水管的进水端高于出水端是防止水倒流,达不到用水清理积尘腔的目的,并且进水端应该为整个进水管的最高点,密封盖在输水清理时打开,其余时间关闭,防止气流影响尘土的沉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车辆行驶过程中在隧道内产生的空气压强,使气流在隧道和降尘装置之间的流动,将隧道中的含尘气流导入降尘装置的降尘筒中进行降尘处理,减少隧道内悬浮的灰尘对车辆及清洁人员造成的损伤;

(2)本实用新型增设的进水管和排水管可以通过输水,将沉积在降尘装置的积尘腔内的灰尘随着水流排到排水渠中,便于清理。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为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进气管,2—出气管,3—降尘筒,4—积尘腔,5—进水管,6—排水渠,7—排水管,8—换气扇,9—外置壳体,10—螺栓,11—密封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隧道降尘装置,降尘装置设置在隧道的侧壁内部,降尘装置包括连通到隧道侧壁下部的进气管1、连通到隧道穹顶的出气管2、以及连接在进气管1和出气管2之间的降尘筒3,所述进气管1连接在降尘筒3的侧壁上,降尘筒3的底部设有积尘腔4。进气管1设置在距隧道底部0.5m-1m之间的位置,出气管2一端连接在降尘筒3的顶部,另一端连通到隧道穹顶,空气便可以在进气管1、降尘筒3、出气管2以及隧道之间流通,降尘筒3底部的积尘腔4设置在进气管1与降尘筒3连接处的下部,并且需要有足够的距离,避免气流从进气管1流入时将积尘腔4内的灰尘吹起。

车辆在隧道内行驶经过进气管1时,车身相当于排挤了隧道内的空气,从而产生一定的气压差,可以使被挤压的空气从进气管1进入降尘筒3内,进入降尘筒3的空气同时携带着灰尘,气流在进入降尘筒3内后,会明显的减速,携带的灰尘便可以在降尘筒3内的进行沉降,沉降后的灰尘会掉入积尘腔4内,而在车辆行驶过进气管1时,明显地车辆与进气管1的距离要小于车辆与出气管2的距离,所以进气管1附近的气压会高于出气管2附近的气压,气流会从进气管1进入,由出气管2排除,构成气流的循环,气流由降尘筒3提升到出气管2的过程中,灰尘便会沉降很大一部分,掉入积尘腔4内。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限定,所述积尘腔4的侧壁设有连通到隧道侧壁的进水管5,积尘腔4底部设有连通到排水渠6的排水管7。进水管5用于清理积尘腔4内的灰尘,并通过排水管7随着排水渠6排出,进水管5设置在积尘腔4的上部,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进水管5向积尘腔4内输水,水带着灰尘从排水管7排到排水渠6中;所述进水管5的进水端高于进水管5的出水端,进水端上设有密封盖11。进水管5的进水端高于出水端是防止水倒流,达不到用水清理积尘腔4的目的,并且进水端应该为整个进水管5的最高点,密封盖11在输水清理时打开,其余时间关闭,防止气流影响尘土的沉积。

本实施例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限定,所述进气管1内设有换气扇8。所述换气扇8为由风叶旋转驱动气流,使室内外空气交换的一类空气调节器,本装置设置的换气扇8,可以为由电机提供动力带动风叶旋转的换气扇8,也可以为简易的只有风叶的换气扇8;采用电机驱动的换气扇8时,电机连接在道路电路上获取电能,采用简易的风叶换气扇8时,由车辆经过时产生的压强气流带动风叶旋转,并由风叶的惯性保持一段时间的持续旋转,达到为降尘装置内的气流循环提供动力的效果。

本实施例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限定,所述降尘筒3的内壁上设有粗糙面层。降尘筒3内的粗糙面层为表面凸凹不平的面层,主要作用为便于灰尘的沉降;降尘筒3、进气管1、出气管2、积尘腔4的外表面均设有防水层。防水层是用于防止隧道岩石内的水对降尘装置的氧化腐蚀,延长降尘装置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限定,所述降尘装置的外部设有外置壳体9,外置壳体9通过螺栓10与隧道侧壁内的石体固定。所述外置壳体9用于保护降尘装置的管道和腔体,另外外置壳体9不仅可以为降尘装置起到支撑保护的作用,还便于施工安装,外置壳体9可以根据降尘装置的形体预先用模具打造好,在安装到隧道侧壁内时简单方便。

本实施例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