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片式弹簧制动气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25453阅读:5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膜片式弹簧制动气室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动车制动气室,尤其涉及一种采用弹簧贮能的机动车辅助制动气室。
背景技术
在机动车制动系统中,除了行车制动装置之外,一般都还有利用弹簧贮能制动装置来实现辅助制动和驻车制动。专利号为88210958.8的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公开了一种汽车应急制动、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结合型制动气室,它包括一个前气室和一个后气室,后气室采用压缩弹簧储能,减小后气室的气压,压缩弹簧伸长,推动活塞及活塞杆推动前气室的推杆动作,实现辅助制动或驻车制动。
上述后气室中活塞杆和活塞采用螺纹连接固定一起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回出现以下问题a)活塞与活塞杆之间漏气;b)活塞与活塞杆之间松脱;c)安装不便;d)活塞与活塞杆的同轴度难以保证。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大大降低了后气室制动的可靠性,有时甚至使后气室失效,严重影响了行车和驻车的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可靠性更好的膜片式弹簧制动气室。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膜片式弹簧制动气室,它由前气室和后气室组成,后气室包括活塞、与之连接的活塞杆以及驱动活塞的弹簧;活塞和活塞杆是压铸成一体的;弹簧为形状呈中心对称的纺锤形;活塞与气室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密封圈。
采用本实用新型,由于活塞与活塞杆是一体的,大大提高了整个制动气室的密封性能、灵敏度和可靠性,避免了因此而造成后气室失效。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同时还减少了该部分制造加工和组装的工作量,而且便于维修和保养。由于弹簧呈纺锤形,较之柱形弹簧大大减轻了重量和活塞侧向力。


图1是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技术的弹簧制动装置的结构如图1所示,活塞3、活塞杆4是通过螺纹紧固连接在一起的;驱动活塞的弹簧为柱形弹簧;活塞3与气室之间有一个密封圈7,现有技术存在有精度低、密封性差、故障多、检修期短等缺点。安装时难以保证活塞杆4与前气室中制动杆6的同轴度,影响制动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汽车应急制动、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结合型制动气室,如图2所示,它由前气室、后气室以及连接前后气室的法兰1组成,前气室有皮碗5、推杆6,皮碗5压合密封在法兰1上。后气室有弹簧2、活塞3、活塞杆4。活塞杆4前端部从法兰中央的孔伸出,配合处是密封的。弹簧2的形状为对称的纺锤形。活塞3与气室之间有密封圈7和密封圈8。正常状态下,皮碗5与法兰1之间的空腔无气压;后气室中活塞3与前后气室结合处有充足的气压,使得弹簧2被压缩到最短的状态,活塞杆4前端与皮碗5相互接触但无作用力。
实际工作过程如下行车制动脚踩刹车,通过气体管路向皮碗5与前后气室之间的空腔充气,皮碗5在气压的作用下翻转并带动推杆6轴向移动,从而驱动刹车片实现行车制动。
紧急制动当气压系统出现故障时,无法实现行车制动,此时可通过操纵手动刹车部件将后气室活塞3与前后气室之间的空腔减压,弹簧2克服气压力伸长,推动活塞3及活塞杆4轴向运动,活塞杆4的前端进驱动皮碗5及推杆6运动,实现制动。
驻车制动当车辆停驻的时候,通过操纵手动刹车部件将后气室活塞3与之间的空腔减压,则弹簧2克服气压力伸长,推动活塞3及活塞杆4轴向运动,活塞杆4的前端进入前气室驱动皮碗5及推杆6运动,实现制动。防止车辆滑行。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如图2所示,后气室中的活塞3、活塞杆4是压铸成一体的。省去了安装工序,减轻了气室的重量;大大提高了整个制动气室的密封性能、灵敏度和可靠性,避免了因此而造成后气室失效。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同时还减少了该部分制造加工和组装的工作量,而且便于维修和保养。由于弹簧2呈纺锤形,较之柱形弹簧大大减轻了重量和活塞侧向力。
权利要求1.一种膜片式弹簧制动气室,它由前气室、后气室以及连接前后气室的法兰组成,前气室有皮碗、推杆,皮碗压合密封在法兰上,后气室有弹簧、活塞、活塞杆,活塞杆前端部从法兰中央的孔伸出,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和活塞杆是一体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片式弹簧制动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和活塞杆压铸成一体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膜片式弹簧制动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为形状呈中心对称的纺锤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膜片式弹簧制动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与气室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密封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膜片式弹簧制动气室,它由前气室和后气室组成,后气室包括活塞、与之连接的活塞杆以及驱动活塞运动的弹簧,所述活塞和活塞杆是一体的。本实用新型大大提高了整个制动气室的密封性能、灵敏度和可靠性,避免了因此而造成后气室失效。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同时还减少了该部分制造加工和组装的工作量,而且便于维修和保养。
文档编号F04B45/00GK2566013SQ02268378
公开日2003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02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18日
发明者李金龙 申请人:青岛林达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