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膜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1448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隔膜泵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水流通断控制组件,具体是一种隔膜泵。



背景技术:

家用纯水机系统通常配备有断水设备来对水路的通断进行控制,作为众多可实现断水功能的设备之一,隔膜泵在家用纯水机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现有隔膜泵通常设有低压腔、接通低压腔的出水腔和进水口、以及接通出水腔的出水口,进、出水口接通的通道上设有控制封水口启闭的断水组件。现有隔膜泵在源水水压较大时,易出现震动较大、封水口处封水不严等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隔膜泵在家用纯水机系统上的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隔膜泵在源水水压较大时易出现震动较大、封水口处封水不严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隔膜泵,其在源水水压较大时能保证封水严密,并能免除或减小震动。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隔膜泵,包括进水口、出水口、以及顺次设置在进水口至出水口接通通道上的低压腔和出水腔,所述进水口与低压腔接通通道上还设有封水口、以及通过启闭封水口来控制进水口与低压腔之间通道在通、断两种状态下转换的断水组件;还包括密封套筒及与低压腔接通的过水腔一,所述密封套筒垂直于进水流道设置且与进水流道接通,密封套筒上开口端设于过水腔一内,其下开口端设于低压腔内或与过水腔一接通的过水腔二内;所述断水组件包括控制杆及套设在控制杆上的两个封圈,所述控制杆穿过过水腔一且其下端嵌入密封套筒内,控制杆、控制杆上的两个封圈、以及密封套筒内壁对应进水流道的区域之间形成有进水腔,所述封水口设置在密封套筒上且位于进水腔上方或下方;所述控制杆上的两个封圈分别位于进水腔上下侧,与封水口位于进水腔相反侧的封圈与密封套筒内壁紧密接触,与封水口位于进水腔同侧的封圈在断水组件驱动控制杆上下移位的带动下对封水口进行启闭控制;两个所述的封圈中上方封圈受过水腔一内水压作用的面积与下方封圈受密封套筒下开口端所在腔体内水压作用的面积相匹配对应,两个所述的封圈中上方封圈受进水腔内水压作用的面积与下方封圈受进水腔内水压作用的面积相匹配对应。本发明套设在控制杆上的两个封圈中,与封水口位于进水腔相反侧的封圈作为密封圈,在控制杆上下移位的过程中始终与密封套筒内壁保持紧密接触。两个封圈中上方封圈受过水腔一内水压作用的面积与下方封圈受密封套筒下开口端所在腔体内水压作用的面积相匹配对应具体为:两个封圈中上方封圈受过水腔一内水压作用的面积与下方封圈受密封套筒下开口端所在腔体内水压作用的面积接近相等,即两者的受力面积大致相等,出现的微小差异也应该是允许的加工误差范围内的差异。两个封圈中上方封圈受进水腔内水压作用的面积与下方封圈受进水腔内水压作用的面积相匹配对应具体为:两个封圈中上方封圈受进水腔内水压作用的面积与下方封圈受进水腔内水压作用的面积接近相等,即两者的受力面积大致相等,出现的微小差异也应该是允许的加工误差范围内的差异。

本发明在源水水压较大时,进入进水腔的源水对控制杆上的两个封圈的作用力相互抵消,因密封套筒下开口端所在腔体与过水腔一接通,上方封圈受过水腔一内水压的作用力与下方封圈受密封套筒下开口端所在腔体内水压的作用力相互抵消。如此,本发明的控制杆的移位不受进入进水腔的源水水压的影响,控制杆也不会受过水腔一和密封套筒下开口端所在腔体两者内水压的带动而移位。

作为本发明封水口布设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封水口为密封套筒下端开口,两个封圈中相对位置较低的封圈为封水封圈,所述封水封圈打开封水口时嵌入密封套筒下端开口所在的腔体内,封水封圈封闭封水口时与密封套筒下端开口处的内壁密封接触。

作为本发明封水口布设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所述封水口位于进水腔顶部,两个封圈中相对位置较高的封圈为封水封圈,所述封水封圈打开封水口时嵌入进水腔内,封水封圈封闭封水口时与密封套筒内壁密封接触且位于封水口上方。

进一步的,一种隔膜泵,包括泵体,所述低压腔、出水腔及密封套筒均由泵体构成,所述断水组件设置在泵体内,所述过水腔一为断水组件分隔泵体内部区域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控制杆上,所述控制杆上端穿过泵体且设于泵体外。本发明的进水口在具体设置时,不局限于设置在控制杆上,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设置方式,将进水口设置在泵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泵体包括泵头体和上盖,所述上盖与泵头体顶部密封连接且与泵头体之间构成有容置空腔,所述断水组件分隔该容置空腔构成上下两个腔体,下方的腔体为过水腔一,上方的腔体为气压腔,所述上盖构成有接通气压腔与外界的通气口。

进一步的,所述断水组件还包括封气隔膜和封水弹簧,所述封气隔膜周边密封固定于泵头体与上盖之间,所述气压腔和过水腔一由封气隔膜分隔构成;所述控制杆外凸构成有与封气隔膜下端面固定连接的顶板,所述封水弹簧上下两端分别作用于顶板下端面和过水腔一内底部。本发明启动时,低压腔处于负压状态,与低压腔接通的过水腔一也处于负压状态,气压腔内气压克服封水弹簧对封气隔膜的作用力,驱动控制杆向下移动并使得封圈不再封闭封水口;本发明在停止运行时,过水腔一内压力回升,当过水腔一内压力超过设定压力值时,过水腔一内水压和封水弹簧两者对封气隔膜的作用力克服气压腔内气压对封气隔膜的作用力,驱使控制杆向上移动,控制杆带动封圈向上移动并最终封闭封水口。

本发明在封水口位于进水腔顶部时,还可设置成以下结构:所述密封套筒为上下两个同轴设置且彼此接通的封水筒体组成,所述上封水筒体的内径小于下封水筒体的内径;所述泵头体连接有由下封水筒体下端嵌入下封水筒体内并密封固定的内封盖,所述内封盖的内径与上封水筒体的内径相等,内封盖的开口端向上,所述进水腔形成于内封盖开口端与上封水筒体底部之间的区域;所述断水组件还包括封气隔膜和封水弹簧,所述封气隔膜周边密封固定于泵头体与上盖之间,所述气压腔和过水腔一由封气隔膜分隔构成;所述控制杆上端与封气隔膜下端面固定连接,控制杆下端设于内封盖内,所述封水弹簧上下两端分别作用于控制杆下端端头部位和内封盖内底部。本发明的封水弹簧上下两端分别作用于控制杆下端端头部位和内封盖内底部时,封水弹簧通过对控制杆施加作用力,以将作用力传递至封气隔膜。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整体结构简单,便于实现,成本低,本发明的控制杆上套设有两个封圈,一个封圈作为密封圈始终保持与密封套筒内壁紧密接触,另一个封圈作为封水封圈在断水组件驱动控制杆上下移位的带动下对封水口进行启闭控制,两个封圈受进入进水腔的源水水压作用可相互抵消,一个封圈受过水腔一内水压的作用力与另一个封圈受密封套筒下开口端所在腔体内水压的作用力也可相互抵消。如此,本发明能避免源水水压过大时对本发明的封水性能产生影响,保证封水的严密性,并能免除或减小震动,使得本发明应用时更便于推广应用。

(2)本发明的一个封圈作为密封圈始终保持与密封套筒内壁紧密接触,在控制杆上下移位的过程中,能达到减缓控制杆移动的目的,能避免出现断水组件迅速打开或封闭封水口所造成的震动。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01、进水口,02、进水流道一,03、泵头体,04、封水弹簧一,05、控制杆一,06、通气口,07、上盖,08、封气隔膜一09、气压腔,10、过水腔一,11、密封圈一,12、进水腔一,13、过水流道一,14、出水口,15、封水封圈一,16、出水腔,17、内封盖一,18、封水口一,19、过水腔二,20、出水腔封环,21、低压腔,22、进水流道二,23、顶板,24、过水流道二,25、密封套筒一,26、隔膜压板,27、控制杆二,28、进水腔二,29、封气隔膜二,30、过水流道三,31、封水口二,32、封水封圈二,33、密封圈二,34、密封套筒二,35、控制杆三,36、封水口三,37、过水流道四,38、内封盖二,39、过水流道五,40、封水弹簧二,41、密封圈三,42、控制杆四,43、封水封圈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及图2所示,一种隔膜泵,包括泵体及设置在泵体内的断水组件,其中,泵体包括泵头体03、上盖07及内压盖一17,上盖07与泵头体03顶部密封连接且与泵头体03之间构成有容置空腔,断水组件分隔该容置空腔构成上下两个腔体,下方的腔体为过水腔一10,上方的腔体为气压腔09,上盖07构成有接通气压腔09与外界的通气口06。本实施例的泵头体03构成有进水口01、出水口14、密封套筒一25、以及顺次设置在进水口01至出水口14接通通道上的进水流道一02、进水流道二22、低压腔21及出水腔16,本实施例的出水腔16与低压腔21由泵头体03构成的出水腔封环20分隔构成。本实施例的内压盖一17与泵头体03连接且与泵头体03之间构成有过水腔二19,过水腔二19设于过水腔一10正下方,过水腔二19通过泵头体03构成的过水流道一13与过水腔一10接通,过水腔一10通过泵头体03构成的过水流道二24与低压腔21接通。本实施例的进水口01与低压腔21接通通道上还设有封水口一18,断水组件通过启闭封水口一18来控制进水口01与低压腔21之间通道在通、断两种状态下转换。

本实施例的密封套筒一25垂直于进水流道二24设置且与进水流道二24接通,密封套筒一25接通进水流道二24的部位位于其侧壁。密封套筒一25上开口端设于过水腔一10内,其下开口端设于过水腔二19内。本实施例的断水组件包括控制杆一05及套设在控制杆一05上的密封圈一11和封水封圈一15,封水封圈一15设于密封圈一11正下方,控制杆一05穿过过水腔一10且其下端嵌入密封套筒一25内,控制杆一05、密封圈一11、封水封圈一15、以及密封套筒一25内壁对应进水流道二24的区域之间形成有进水腔一12,本实施例的封水口一18为密封套筒一25下端开口。本实施例的密封圈一11设于进水腔一12上侧且与密封套筒一25内壁紧密接触,封水封圈一15设于进水腔一12下侧,封水封圈一15在断水组件驱动控制杆一05上下移位的带动下对封水口一18进行启闭控制。本实施例的密封圈一11受过水腔一10内水压作用的面积与封水封圈一15受过水腔二19内水压作用的面积相匹配对应,密封圈一11和封水封圈一15两者受进水腔一12内水压作用的面积相匹配对应。

本实施例的断水组件还包括封气隔膜一08和封水弹簧一04,本实施例的封气隔膜一08周边密封固定于泵头体03与上盖07之间,气压腔9和过水腔一10由封气隔膜一08分隔构成。本实施例的控制杆一05顶部外凸构成有与封气隔膜一08下端面固定连接的顶板23,封水弹簧一04上下两端分别作用于顶板23下端面和过水腔一10内底部。

本实施例在具体应用时,封水封圈一15打开封水口一18时嵌入过水腔二19内,封水封圈一15封闭封水口一18时与密封套筒一25下端开口处的内壁紧密接触。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采用控制二27替换实施例1中的控制杆一05,采用封气隔膜二29替换实施例1中的封气隔膜一08。本实施例的控制二27与控制杆一05结构不同,顶板23由控制杆二27侧壁外凸构成,控制杆二27上端依次穿过封气隔膜二29、气压腔09、通气口06后设于泵体外。本实施例的进水口01、进水流道一02、进水流道二22未设置在泵头体03上,进水口01设置在控制杆二27顶部,进水流道一02和进水流道二22也设置在控制杆二27上。本实施例的进水腔为控制杆二27、密封圈一11、封水封圈一15、以及密封套筒一25内壁对应进水流道二24的区域之间形成有进水腔二28。本实施例的断水组件还包括设于气压腔09内且与封气隔膜二29上端面固定连接的隔膜压板26,控制杆二27穿过隔膜压板26。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未设置实施例1中所述的过水腔二19,本实施例的控制杆一05上构成有过水流道三30,过水腔一10与过水腔二19通过过水流道三30接通,本实施例的密封套筒一25下开口端设于低压腔21内。

实施例4: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封水口为进水腔一12顶部形成的封水口二31,本实施例的密封套筒为密封套筒二34。本实施例中控制杆一05上套设的两个封圈分别为设于进水腔一12上侧的封水封圈二32和设于进水腔一12下侧的密封圈二33。

本实施例应用时,封水封圈二32打开封水口二31时嵌入进水腔一12内,封水封圈二32封闭封水口二31时与密封套筒二34内壁紧密接触且位于封水口二31上方。

实施例5: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密封套筒为上下两个同轴设置且彼此接通的封水筒体组成,其中,上封水筒体的内径小于下封水筒体的内径。本实施例的泵头体03连接有由下封水筒体下端嵌入下封水筒体内并密封固定的内封盖二38,内封盖二38的内径与上封水筒体的内径相等,内封盖二38的开口端向上,进水腔形成于内封盖二38开口端与上封水筒体底部之间的区域。本实施例的控制杆包括与封气隔膜下端面固定连接的控制杆三35及上端顶持于控制杆三35下端的控制杆四42,控制杆四42下端设于内封盖二38内。本实施例将实施例4中的封水弹簧一04替换为封水弹簧二40,封水弹簧二40上下两端分别作用于控制杆四下端端头部位和内封盖二38内底部,内封盖二38构成有接通其内容置封水弹簧二40的腔体与低压腔21的过水流道五39,控制杆四42上构成有过水流道四37,过水腔一10依次通过过水流道四37、过水流道五39与低压腔21接通。本实施例中套设在控制杆上的两个封圈具体套设在控制杆四上,分别为密封圈三41及设于密封圈41上方的封水封圈三43。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