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旋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07713发布日期:2018-07-10 22:31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尤其涉及一种具备容量可变装置的涡旋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涡旋式压缩机是,在机壳的内部空间设置非回旋涡旋盘,回旋涡旋盘咬合于该非回旋涡旋盘而进行回旋运动的同时,在非回旋涡旋盘的非回旋涡卷部与回旋涡旋盘的回旋涡卷部之间形成由吸入室、中间压室、吐出室构成的两个一对的压缩室的压缩机。

涡旋式压缩机相比于其他种类的压缩机的优点在于,不仅能够得到相对高的压缩比,而且能够柔和地衔接制冷剂的吸入、压缩、吐出的行程,从而能够获得稳定的转矩。因此,在空调装置等中,广泛用于制冷剂的压缩。

涡旋式压缩机可根据向压缩室供给制冷剂的类型分为高压式和低压式。高压式涡旋式压缩机采用以制冷剂不经由机壳的内部空间而直接被吸入到吸入室之后经由内部空间而被吐出的方式,其形成大部分机壳的内部空间为高压部的吐出空间。相反,低压式涡旋式压缩机采用以制冷剂通过机壳的内部空间而被间接地吸入到吸入室的方式,由高低压分离板将机壳的内部空间分为作为低压部的吸入空间和作为高压部的吐出空间。

图1是示出以往低压式涡旋式压缩机的纵向剖视图。

如图所示,以往的低压式涡旋式压缩机设置有用于在密闭的机壳10的内部空间11产生旋转力的驱动电机20,在该驱动电机20的上侧设置有主框架30。

在主框架30的上面,回旋涡旋盘4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十字环(未图示)支撑,回旋涡旋盘40的上侧设置成通过与非回旋涡旋盘50咬合而能够形成压缩室P。

旋转轴25与驱动电机20的转子22相结合,回旋涡旋盘40偏心地结合于旋转轴25,非回旋涡旋盘50以其旋转被限制的方式结合在主框架30上。

非回旋涡旋盘50的上侧结合有背压室组装体60,其用于抑制该非回旋涡旋盘50在运转过程中由压缩室P的压力而悬浮。在背压室组装体60形成有背压室60a,其会被中间压的制冷剂填满。

背压室组装体60的上侧设置有高低压分离板15,其支撑该背压室组装体60的背面的同时,将机壳10的内部空间11分为作为低压部的吸入空间11和作为高压部的吐出空间12。

高低压分离板15的外周面以紧贴机壳10的内周面并以熔接的方式结合,在中央部形成有排出孔15a,其与非回旋涡旋盘50的吐出口54相连通。

附图中未说明的标记13是吸入管、14是吐出管、18是副框架、21是定子、21a是线圈绕组、41是回旋涡旋盘的端板部、42是回旋涡卷部、51是非回旋涡旋盘的端板部、52是非回旋涡卷部、53是吸入口、61是用于改变容量的调制环。

如上所述的以往涡旋式压缩机,当通过向驱动电机20施加电源而产生旋转力时,旋转轴25会将驱动电机20的旋转力传递至回旋涡旋盘40。

则,回旋涡旋盘40因十字环而相对于非回旋涡旋盘50进行回旋运动的同时,在与该非回旋涡旋盘50之间形成两个一对的压缩室P,从而会吸入、压缩、吐出制冷剂。

此时,在压缩室P中被压缩的制冷剂的一部分通过背压孔(未图示)从中间压室移动至背压室60a,流入到该背压室60a的中间压的制冷剂产生背压力,使构成背压室组装体60的浮动板65悬浮。该浮动板65紧贴高低压分离板15的下面而分离吸入空间11和吐出空间12的同时,背压室压力将非回旋涡旋盘50向回旋涡旋盘40推动,从而使非回旋涡旋盘50与回旋涡旋盘40之间的压缩室P能够维持气密。

在此,涡旋式压缩机与其他压缩机相同地,可根据适用该压缩机的冷冻设备的需求来改变压缩容量。例如,如图1所示,在非回旋涡旋盘50的端板部51追加设置调制环(modulation ring)61和吊环(lift ring)62,调制环61的一侧设置有通过第一连通路61a与背压室60a相连通的控制阀63。并且调制环61与吊环62之间形成有第二连通路61b,调制环61与非回旋涡旋盘50之间形成有第三连通路61c,其在该调制环61悬浮的情况下被开放。第三连通路61c的一端与中间压室P相连通,另一端与机壳10的吸入空间11相连通。

如图2A所示,这种涡旋式压缩机在功率运转时,控制阀63关闭第一连通路61a,并使第二连通路61b与吸入空间11相连通,由此,通过防止调制环61悬浮来维持第三连通路61c关闭的状态。

相反,如图2B所示,在节能运转时,通过控制阀63来连通第一连通路61a和第二连通路61b,使调制环61悬浮,由此,第三连通路61c被开放的同时能够使中间压室P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向吸入空间11泄露,从而减小压缩机容量。

但是,如上所述的以往涡旋式压缩机的容量可变装置由调制环61、吊环62以及控制阀63构成,从而部件数量多,且为了使调制环61动作而需要在调制环61上形成第一连通路61a、第二连通路61b、第三连通路61c,因此,存在调制环61的结构变为复杂的问题。

另外,在以往涡旋式压缩机的容量可变装置中,需要利用背压室60a的制冷剂来使调制环61迅速地悬浮,但是随着调制环61形成为环形且与控制阀63相结合,不仅增加了调制环61的重量,还存在因此而导致难以使调制环迅速悬浮的问题。

另外,在以往涡旋式压缩机的容量可变装置中,用于悬浮调制环61的流路较长,并且制冷剂需要流入调制环61和吊环62之间的空间来悬浮调制环61,但是,由于在调制环61的上面仍然存在有背压室60a的压力,将不易悬浮调制环61,由此,相应地降低阀的响应性,从而无法迅速地控制压缩机的容量变化。

另外,在以往涡旋式压缩机的容量可变装置中,由于在结构上无法安装旁通孔和用于开闭该旁通孔的逆止阀(check valve),当发生相应运转模式下的过压缩时,将无法适当地进行应对,从而导致压缩机的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涡旋式压缩机,通过简化容量可变装置的结构,能够减少制造费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涡旋式压缩机,能够缓解对构成容量可变装置的部件的限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涡旋式压缩机,能够容易地供应用于运转容量可变装置的电源。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涡旋式压缩机,通过简化容量可变装置的控制。能够提高响应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涡旋式压缩机,通过设置过压缩防止用旁通孔和用于开闭该过压缩防止用旁通孔的阀,能够预先防止因过压缩引起压缩机的效率降低的情形。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具有将机壳的内部空间分离为高压部和低压部的高低压分离板,所述涡旋式压缩机在非回旋涡旋盘和背压室组装体之间形成与中间压室相连通的流路,在所述流路的端部设置能够开闭所述流路的阀。

其中,本发明可还设置有逆止阀,所述逆止阀设置于所述流路的中间,根据所述中间压室的压力差来进行开闭。

此外,所述流路可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流路以彼此连通的方式形成,在与所述低压部相连通的流路的端部设置有所述控制阀。

并且,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包括:机壳;回旋涡旋盘,设置有回旋涡卷部,所述回旋涡旋盘设置于所述机壳的内部空间并进行回旋运动;非回旋涡旋盘,在所述非回旋涡旋盘的第一侧设置有非回旋涡卷部,所述非回旋涡卷部与所述回旋涡卷部咬合而形成由吸入室、中间压室、吐出室构成的压缩室;背压室组装体,设置于所述非回旋涡旋盘的第二侧,形成将所述非回旋涡旋盘朝所述回旋涡旋盘方向施压的背压室;第一流路,从所述中间压室向所述中间压室的外部连通;第二流路,将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机壳的内部空间之间相连通;第一阀,设置有第一面,以开闭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之间;第三流路,设置于所述背压室组装体或所述非回旋涡旋盘,第一压力的制冷剂流动于所述第三流路;第四流路,设置于所述背压室组装体或所述非回旋涡旋盘,比所述第一压力低的第二压力的制冷剂流动于所述第四流路;第五流路,设置于所述背压室组装体或所述非回旋涡旋盘,所述第五流路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三流路和所述第四流路,所述第五流路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阀的第二面;以及第二阀,设置于所述第三流路、所述第四流路以及所述第五流路相交的地点,利用电源来移动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当所述第二阀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时,将所述第三流路和所述第五流路相连通,以使第一压力的制冷剂朝向所述第一阀的第二面供应,当所述第二阀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时,将所述第四流路和所述第五流路相连通,以使第二压力的制冷剂朝向所述第一阀的第二面供应。

所述第三流路可与所述背压室相连通。

此外,所述第三流路可与具有比所述第一流路连通的中间压室的压力更高或相同的压力的中间压室相连通。

此外,所述第四流路可与所述机壳的内部空间相连通。

此外,所述第四流路可与具有比所述第一流路连通的中间压室的压力更低的压力的中间压室相连通。

此外,所述第一流路可沿着圆周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阀以与多个所述第一流路分别独立地对应的方式设置有多个。

此外,在所述背压室组装体可设置有多个阀空间,以使多个所述第一阀能够分别沿着轴向进行移动,在所述阀空间的一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阀的第二面相向的压差空间,从所述第五流路的中间部可向两侧分流,并与所述多个压差空间相连通。

此外,在所述背压室组装体或所述非回旋涡旋盘可设置有供所述第二阀插入的阀槽,所述阀槽与所述第三流路和所述第四流路以及所述第五流路相连通。

此外,所述第二阀可包括:电源部;阀部,利用所述电源部中供应的电源来移动于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以及流路引导部,容置所述阀部以插入到所述阀槽,所述流路引导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三流路和所述第四流路以及所述第五流路相连通的多个连接孔,根据所述阀部的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来引导所述第五流路与所述第三流路或所述第四流路相连通。

此外,所述流路引导部可利用结合于所述背压室组装体或所述非回旋涡旋盘的固定销来进行固定。

此外,在所述流路引导部的外周面可形成有呈环形的固定槽,利用所述固定销卡止所述固定槽来使所述第二阀相对于所述背压室组装体或所述非回旋涡旋盘进行固定。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包括:机壳;回旋涡旋盘,设置有回旋涡卷部,所述回旋涡旋盘设置于所述机壳的内部空间并进行回旋运动;非回旋涡旋盘,在所述非回旋涡旋盘的第一侧设置有非回旋涡卷部,所述非回旋涡卷部与所述回旋涡卷部咬合而形成由吸入室、中间压室、吐出室构成的压缩室,所述非回旋涡旋盘设置有从所述中间压室向所述中间压室外部连通的一个以上的旁通流路;第一阀,设置有第一面,以开闭所述旁通流路;背压室组装体,设置于所述非回旋涡旋盘的第二侧,形成将所述非回旋涡旋盘朝所述回旋涡旋盘方向施压的背压室,设置有与所述背压室相连通的中间压流路,设置有与所述机壳的内部空间相连通的吸入压流路,设置有一端与所述中间压流路和所述吸入压流路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阀的第二面相连通的背压流路;以及

第二阀,设置于所述中间压流路、所述吸入压流路以及所述背压流路相交的地点,利用电源来移动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当所述第二阀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时,将所述中间压流路和所述背压流路相连通,以使中间压的制冷剂朝向所述第一阀的第二面供应,当所述第二阀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时,将所述吸入压流路和所述背压流路相连通,以使吸入压的制冷剂朝向所述第一阀的第二面供应。

其中,所述旁通流路可包括:第一流路,在所述非回旋涡旋盘沿着轴向贯通形成,以使所述第一流路的一端与所述中间压室相连通,所述第一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阀的第一面相向;以及第二流路,在所述非回旋涡旋盘和所述背压室组装体相接的面中的一侧的面按规定的深度形成。

此外,所述旁通流路可沿着圆周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阀以与多个所述旁通流路分别独立地对应的方式设置有多个。

此外,在所述背压室组装体可设置有多个阀空间,以使多个所述第一阀能够分别沿着轴向进行移动,在所述阀空间的一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阀的第二面相向的压差空间,从所述背压流路的中间部向两侧分流,并与所述多个压差空间相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涡旋式压缩机,通过将用于运转第一阀组装体的阀由电子式的第二阀组装体构成,能够实现较少的部件数目的同时,用于旁通制冷剂的流路也得到简化而容易进行制造。此外,能够提高对第一阀组装体的转换动作的可靠性。

并且,用于开闭制冷剂的旁通流路的阀由利用较小的压力变化来进行运转的活塞阀构成,能够提高阀的响应性,从而迅速地转换压缩机的运转模式。

并且,在设置用于旁通压缩室的制冷剂的逆止阀的同时,能够将该逆止阀设置于非回旋涡旋盘和背压室组装体之间,由此,减少部件数目和组装工艺,从而能够减少制造费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有以往容量可变装置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纵向剖视图。

图2A及图2B是分别示出图1所示的涡旋式压缩机中利用容量可变装置的功率运转和节能运转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示出具备有本发明的容量可变装置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分解图3的容量可变装置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5是从图4所示的容量可变装置中分解第二阀组装体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6是组装图5所示的容量可变装置而示出的剖视图。

图7A及图7B是示出图3中基于压缩机的运转模式的逆止阀和阀组装体的动作的概略图,图7A是示出功率模式的图,图7B是示出节能模式的图。

图8是示出图3所示的容量可变装置设置于非回旋涡旋盘的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中示出的一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涡旋式压缩机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3是示出具备有本发明的容量可变装置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纵向剖视图,图4是分解图3的容量可变装置而示出的立体图,图5是从图4所示的容量可变装置中分解第二阀组装体而示出的立体图,图6是组装图5所示的容量可变装置而示出的剖视图。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机壳110的密闭的内部空间由高低压分离板115而被分离成作为低压部的吸入空间111和作为高压部的吐出空间112,该高低压分离板115设置于后述的非回旋涡旋盘(以下,与第二涡旋盘并用)150的上侧。在此,吸入空间111相当于高低压分离板115的下侧空间,吐出空间112相当于高低压分离板的上侧空间。

并且,与吸入空间111连通的吸入管113和与吐出空间112连通的吐出管114分别固定在机壳110上,以能够向机壳110内部空间吸入或者向机壳110外部吐出制冷剂。

机壳110的吸入空间111具备由定子121和转子122构成的驱动电机120。定子121以热套方式固定在机壳110的内壁面上,在转子122的中央部插入旋转轴125而结合。定子121上缠绕有线圈121a,如图3和图4所示,线圈121a通过贯通结合于机壳110的接线端119与外部电源电连接。

旋转轴125的下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机壳110下部设置的辅助轴承117支撑。辅助轴承117被机壳110内面固定的下部框架118支撑,从而能够稳定地支撑旋转轴125。下部框架118可以以熔接的方式固定在机壳110的内壁面,机壳110的底面用作油储存空间。储存在油储存空间的油通过旋转轴125等而向上侧移送,从而使油进入到驱动部和压缩室并顺畅地进行润滑。

旋转轴125的上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主框架130。主框架130与下部框架118相同的固定设置在机壳110的内壁面上,所述主框架130的下面形成有向下凸出的主轴承部131,旋转轴125插入到主轴承部131的内部。主轴承部131的内壁面作为轴承面发挥作用,与上述的油一起支撑旋转轴125,以使其能够顺畅地进行旋转。

主框架130的上面配置有回旋涡旋盘140(以下,与第一涡旋盘并用)。第一涡旋盘140包括:第一端板部141,具有大致圆盘形态;以及回旋涡卷部142(以下,第一涡卷部),以螺旋形形成在第一端板部141的一侧面。第一涡卷部142将与后述的第二涡旋盘150的第二涡卷部152一起形成压缩室P。

第一涡旋盘140的第一端板部141在被主框架130的上面支撑的状态下回旋驱动,第一端板部141和主框架130之间设置十字环136,以防止第一涡旋盘140的自转。

此外,在第一涡旋盘140的第一端板部141下面形成有供旋转轴125插入的凸柱部143,由此,旋转轴125的旋转力回旋驱动第一涡旋盘140。

与第一涡旋盘140咬合的非回旋涡旋盘150(以下,与第二涡旋盘并用)配置于第一涡旋盘140的上部。其中,第二涡旋盘150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一涡旋盘140沿着上下方向移动,具体而言,夹入主框架130的多个引导销(未图示)以插入到第二涡旋盘150的外周部上形成的多个引导孔(未图示)的状态放置于主框架130的上部面而被支撑。

另外,第二涡旋盘150的主体部的上面形成为圆盘形态以构成第二端板部151,在第二端板部151的下部形成有螺旋形的第二涡卷部152,所述第二涡卷部152与上述的第一涡旋盘140的第一涡卷部142咬合。

在第二涡旋盘150的侧面形成有用于吸入吸入空间111内部存在的制冷剂的吸入口153,在第二端板部151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用于吐出被压缩的制冷剂的吐出口154。

如上所述,第一涡卷部142和第二涡卷部152构成多个压缩室P,压缩室向吐出口154侧回旋移动的同时其体积缩小,从而会压缩制冷剂。因此,与吸入口153相邻的压缩室的压力达到最小,与吐出口154连通的压缩室的压力达到最大,存在于其之间的压缩室的压力将构成中间压,所述中间压具有吸入口153的吸入压和吐出口154的吐压之间的值。中间压施加到后述的背压室160a而起到将第二涡旋盘150向第一涡旋盘140侧按压的作用,因此,在第二端板部151形成有涡旋盘侧背压孔151a,所述涡旋盘侧背压孔151a与具有中间压的区域中的一个连通,并且吐出制冷剂。

在第二涡旋盘150的第二端板部151上部固定有构成背压室组装体160的一部分的背压板161。背压板161大致形成为环形,并具有与第二涡旋盘150的第二端板部151相接的支撑板部162。支撑板部162具有其中央为空的环形的板形态,与上述的涡旋盘侧背压孔151a连通的板侧背压孔(未图示)以贯通支撑板部162的方式形成。

此外,在支撑板部162的上面形成有第一及第二环形壁163、164,所述第一及第二环形壁163、164以围绕该支撑板部162的内周面及外周面的方式形成。第一环形壁163的外周面和第二环形壁164的内周面,以及支撑板部162的上面形成呈环形的背压室160a。

所述背压室160a的上侧设置有构成该背压室160a的上面的浮板165。浮板165的内侧空间部的上端部具备有密封端部166。密封端部166形成为从浮板165的表面向上凸出,其内径以不遮挡中间吐出口167的程度形成。密封端部166与上述的高低压分离板115的下侧面相接而起到密闭作用,以防止吐出的制冷剂向吸入空间111泄漏,而是使所述制冷剂吐出到吐出空间112。

附图中未说明的标记156是旁通阀(第一旁通阀),所述旁通阀用于开闭使中间压室中被压缩的制冷剂的一部分进行旁通的吐出用旁通孔(第一旁通孔),从而防止发生过压缩,标记159是用于阻断吐出空间中吐出的制冷剂向压缩室逆流的逆止阀。

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按照如下进行动作。

即,当向定子121侧施加电力时,由此使旋转轴125进行旋转。则,随着旋转轴125进行旋转,与旋转轴125的上端部结合的第一涡旋盘140相对于第二涡旋盘150进行回旋运动,由此,第二涡卷部152和第一涡卷部142之间形成的多个压缩室P向吐出口154侧移动,并在此过程中压缩制冷剂。

当在到达吐出口154之前,压缩室P与涡旋盘侧背压孔(未图示)连通时,制冷剂的一部分将向支撑板部162上形成的板侧背压孔(未图示)流入,由此,将向由背压板161以及浮板165形成的背压室160a施加中间压。由此,背压板161向下受到压力,浮板165向上受到压力。

其中,由于背压板161利用螺栓与第二涡旋盘150相结合,背压室160a的中间压还将对第二涡旋盘150构成影响。但是,由于第二涡旋盘150已处于与第一涡旋盘140的第一端板部141相接而无法向下移动的状态,浮板165将向上进行移动。浮板165使密封端部166与高低压分离板115的下端部相接,并且阻断制冷剂从作为高压部的吐出空间112向作为低压部的吸入空间111泄漏。同时,背压室160a的压力将第二涡旋盘150向第一涡旋盘140侧推动,从而阻断第一涡旋盘140和第二涡旋盘150之间的泄漏。

在基于这样的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中适用容量可变装置的情况下,在第二涡旋盘150的第二端板部151形成有构成第一流路并与中间压室连通的容量可变用旁通孔151b(以下,简称为第二旁通孔),所述第二旁通孔从中间压室贯通形成至背面。第二旁通孔151b以隔开180°间隔的方式形成于两侧,以使内侧袋(pocket)和外侧袋的相同的压力的中间压制冷剂能够进行旁通。但是,在第一涡卷部142的涡卷部长度为比第二涡卷部152的涡卷部长度长180°的非对称的情况下,内侧袋和外侧袋在相同的曲轴转角上将形成相同的压力,因此,两个第二旁通孔151b可形成在相同的曲轴转角上或者以连通两侧的方式仅形成一个。

此外,在第二旁通孔151b的端部分别设置有容量可变用旁通阀170(以下,第二旁通阀),所述容量可变用旁通阀能够选择性地开闭该第二旁通孔151b。第二旁通阀170构成第一阀组装体,其可由根据中间压室的压力而进行开闭的活塞阀形成。

如图4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背压板161形成有中间压孔161g,所述中间压孔161g从构成背压室160a的上面朝向背压板161的下面形成。中间压孔161g使背压室160a的一部分制冷剂能够通过构成后述的第五流路的背压流路161c引导到压差空间161b。

并且,在背压板161的下面沿着轴向以按规定的深度凹陷的方式形成有多个阀空间161a,用于选择性地开闭第二旁通孔151b的第二旁通阀170分别以沿着轴向滑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多个阀空间161a。

并且,在阀空间161a的轴向一侧,在构成第一阀组装体的第二旁通阀170的背面侧形成有具有规定的体积的压差空间161b,所述第二旁通阀170设置于所述阀空间161a的轴向一侧和所述压差空间161b之间。

其中,压差空间161b与阀空间161a一起以隔开180°的相位差的方式分别形成于两侧,两侧的压差空间161b通过形成于背压板161的下面的背压流路161c而彼此连通。在此情况下,如图4所示,背压流路161c的两端朝向各个压差空间161b倾斜地形成,压差空间161b的横向截面积比第二旁通孔151b的横向截面积宽。

此外,背压流路161c形成于背压板161的下面,并且被非回旋涡旋盘150的上面密封。此时,背压流路161c优选地与非回旋涡旋盘150的上面设置的密封垫158相重叠,从而密封背压流路161c。另外,虽未图示,背压流路可形成于非回旋涡旋盘的上面,也可在该非回旋涡旋盘和背压板的两侧分别形成一半。

并且,在背压板161的下面形成有构成第二流路的排出槽161d,当各个第二旁通阀170打开时,所述排出槽161d使通过各个第二旁通孔151b从中间压室排出的制冷剂向机壳110的吸入空间111排出,并且所述排出槽161d与各个背压空间161a的侧面独立地连通。

排出槽161d从阀空间161a的内周面朝向背压板161的外周面而径向形成,以使所述排出槽161d的另一端与机壳110的内部空间111连通。由此,随着两侧第二旁通孔151b通过各个排出槽161d与机壳110的吸入空间111独立地连通,通过两侧第二旁通孔151b在压缩室旁通的制冷剂不会汇聚于一处而直接向机壳110的吸入空间111排出。因此,能够抑制从压缩室旁通的制冷剂被背压室160a的制冷剂加热。并且,能够抑制从压缩室向机壳110的吸入空间111旁通的制冷剂被加热时因比容上升而减小吸入体积。

并且,在背压流路161c的中间部连接有构成该背压流路161c的一部分的连接流路161h的一端,连接流路161h的另一端连接于阀槽161i,后述的第二阀组装体180(以下,与控制阀并用)的流路引导部183插入到所述阀槽161i。阀槽161i可通过后述的流路引导部183的连接孔183b、183c、183d来使作为第三流路的中间压孔161g和作为第四流路的吸入压孔161j与作为第五流路的连接流路161h连通。作为第四流路的吸入压孔161j的另一端可以向背压板161的外周面贯通,从而与机壳110的内部空间111相连通。

其中,构成第二阀组装体的控制阀180可由电磁阀构成,从而插入于以沿着径向凹陷规定的长度的方式设置于背压板161的阀槽161i而被固定。

控制阀180可以压入于阀槽161i而被固定,但是根据情况,也可以利用背压板161上结合的固定销188来相对于阀槽161i的长度方向进行固定。为此,在背压板161可形成有固定销插入槽161k,在后述的控制阀180的流路引导部183形成有呈环形的固定槽183h,固定销188将插入于所述固定槽183h而被卡止。固定销188可以形成为U字形状,以使其两端卡止于流路引导部183的固定槽183h,从而固定控制阀180。

另外,控制阀180由具有电源部181的电磁阀构成,外部电源连接于所述电源部181,从而根据该外部电源的施加与否来使可动子181b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因此,以下将控制阀与电磁阀并用指称。

在电源部181的被施加电源的线圈(未图示)的内侧设置有可动子(未图示),在可动子的一端设置有复位弹簧(未图示)。在可动子的另一端结合有阀部182,所述阀部182用于将后述的流路引导部183的第一连接孔183b和第三连接孔183d连通,或者将第二连接孔183c和第三连接孔183d连通。

并且,阀部182可形成为圆形棒模样,在其外周面形成第一连接槽182a和第二连接槽182b,在第一连接槽182a的两侧和第二连接槽182b的两侧,以及第一连接槽182a和第二连接槽182b之间可插入用于密封该第一连接槽182a和第二连接槽182b的O型环182c。由此,当阀部182移动到第一位置A1时,可使后述的第一连接孔183b和第三连接孔183d相连接,当阀部182移动到第二位置A2时,使后述的第二连接孔183c和第三连接孔183d相连接。

并且,流路引导部183可形成为圆筒模样,使在其内部形成供阀部182以滑动方式插入的阀空间183a。在流路引导部183的一端部可形成有将阀空间183a和中间压孔161g之间相连通的第一连接孔183b,在流路引导部183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将阀空间183a和吸入压孔161j之间相连通的第二连接孔183c,在第一连接孔183b和第二连接孔183c之间形成有与背压流路161c的连接流路161h相连通的第三连接孔183d。由此,第一连接孔183b和第二连接孔183c以及第三连接孔183d可在阀空间183a彼此连通,从而利用阀部182来使第三连接孔183d与第一连接孔183b或第二连接孔183c选择性地相连通。

其中,在第一连接孔183b的外侧和第二连接孔183c的外侧、第一连接孔183b和第三连接孔183d之间以及第二连接孔183c和第三连接孔183d之间可分别按规定的高度大小形成有密封凸部183e,在各个密封凸部183e分别设置有O型环183f。由此,在第一连接孔183b和第二连接孔183c以及第三连接孔183d的入口周边,可分别在与阀槽161i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空间183g。因此,第一连接孔183b和第二连接孔183c以及第三连接孔183d可分别仅形成有一个,也可以利用前述的各连接孔的入口周边形成的空间183g来使各个连接孔分别形成多个。

附图中未说明的标记119是接线端,170a是开闭面,170b是背压面,161f是板侧背压孔,165是浮板,171是O型环。

本发明的涡旋式压缩机中压缩机的容量改变的过程将按如下进行动作。图7A及图7B是示出图3中基于压缩机的运转模式的逆止阀和阀组装体的动作的概略图,图7A是示出功率模式的图,图7B是示出节能模式的图。

首先,如图6及图7A所示,当压缩机按功率模式进行运转时,作为第二阀组装体的控制阀180中施加电源,此时,阀部182移动到第一位置A1。此时,利用阀部182的第一连接槽182a来连接流路引导部183的第一连接孔183b和第三连接孔183d,从而使中间压孔161g和连接流路161h相连接。此时,中间压的制冷剂将通过背压流路161c向两侧的压差空间161b流入。

此时,随着压差空间161b的压力形成高于与旁通孔相连通的中间压室的压力的中间压,将施压第二旁通阀170的背压面170b。此时,压差空间161b的横向截面积比第二旁通孔151b的横向截面积宽,因此,两侧的第二旁通阀170被压差空间161b的压力推动,从而阻断各个第二旁通孔151b。由此,压缩室的制冷剂不会向两侧的第二旁通孔151b泄漏,压缩机能够持续功率运转。

另一方面,如图6及图7B所示,当压缩机按节能模式进行运转时,作为第二阀组装体的控制阀180中的电源被关闭(Off),此时,阀部182利用复位弹簧(未图示)来复位到第二位置A2。此时,利用阀部182的第二连接槽182b来连接流路引导部183的第二连接孔183c和第三连接孔183d,从而使吸入压孔161j和连接流路161h相连接。此时,吸入压的制冷剂将通过背压流路161c向两侧的压差空间161b流入。

此时,随着压差空间161b的压力形成吸入压,将施压第二旁通阀170的背压面170b。此时,中间压室的压力高于压差空间161b的压力,两侧的第二旁通阀170被中间压室的压力推动而分别上升。

此时,随着两侧的第二旁通孔151b被打开,制冷剂从各个中间压室通过各个排出槽161d向机壳110的吸入空间111流出,压缩机将实施节能运转。

由此,当发生过压缩时,能够使中间压室中被压缩的制冷剂的一部分进行旁通,从而能够提高压缩机效率。

并且,用于开闭制冷剂的旁通流路的阀由利用较小的压力变化来进行运转的活塞阀构成,能够迅速地转换压缩机的运转模式。

并且,通过将用于运转第一阀组装体的阀由电子式的第二阀组装体构成,能够实现较少的部件数目的同时,用于旁通制冷剂的流路也得到简化而容易进行制造。此外,能够提高对第一阀组装体的转换动作的可靠性。

另外,本发明的涡旋式压缩机的另一实施例的情况如下。

即,在前述的实施例中,作为逆止阀的第一阀组装体和作为电磁阀的第二阀组装体均设置于背压板,但是根据情况,第一阀组装体和第二阀组装体可以设置于彼此不同的构件。例如,可将第一阀组装体设置于背压板且第二阀组装体设置于非回旋涡旋盘,或者以与此相反的方式进行设置。作为又一实施例,可将第一阀组装体和第二阀组装体均设置于非回旋涡旋盘。这样的实施方式仅在第一阀组装体和第二阀组装体的设置位置上与前述的实施例存在有区别,而其基本结构和作用效果大同小异,因此将省去对其具体的说明。

另外,本发明的涡旋式压缩机的另一实施例的情况如下。

即,前述的实施例中,中间压孔连接于背压室并将该背压室的中间压供应给压差空间,而本实施例中,将中间压室的中间压供应给压差空间。

例如,如图8所示,在作为非回旋涡旋盘的第二涡旋盘150的第二端板部151,从所述第二端板部151的外周面沿着中心方向形成阀槽151c,从阀槽151c的中间朝向第二中间压室P2贯通形成中间压孔151d,所述中间压孔151d构成第三流路。

此外,与中间压孔151d隔开预定间隔且从阀槽151c的中间朝向第二端板部151的外周面贯通形成吸入压孔151e,所述吸入压孔151e构成第四流路,并且以与机壳110的内部空间111相连通的方式形成,在中间压孔151d和吸入压孔151e之间形成连接流路151f,构成第五流路的背压流路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流路151f。

其中,第一阀组装体和该第一阀组装体插入的阀空间、压差空间以及背压流路的结构或动作可以相同或类似地形成。

并且,第二阀组装体和该第二阀组装体插入的阀槽或与之连接的各种流路也可以与前述的实施例相同或类似地形成。

因此,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的容量可变装置与前述的实施例在其基本结构或作用效果上大同小异。

但是,本实施例与前述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中间压孔151d与中间压室相连通,而该中间压孔151d优选地与具有相较于前述的实施例中旁通孔相连通的第一中间压室P1相对更高的压力的第二中间压室P2相连通,从而能够使第二旁通阀170稳定地进行动作。

即,在功率运转时,作为第一阀组装体的第二旁通阀170需要维持关闭第二旁通孔151b的状态。为此,从第二中间压室P2向压差空间161b供应的第二中间压需要具有比从第一中间压室P2通过第二旁通孔151b向作为第一阀组装体的第一旁通阀170的施压面170a施加的第一中间压更高的压力。因此,第二中间压优选地与具有相较于第一中间压更高的压力的中间压室相连通。

但是,根据情况,即便第一中间压和第二中间压具有相同的压力,也能够在功率运转时使第二旁通阀170关闭第二旁通孔151b。即,第二旁通孔151b的截面积形成为小于第二旁通阀170的截面积(或者,压差空间的截面积),与通过该第二旁通孔151b向第二旁通阀170的施压面170a施加的力相比,供应到压差空间161b并向第二旁通阀170的背压面170b施加的力将更大。因此,中间压孔151d可与具有与第二旁通孔151b相同的压力的中间压室相连接。

如上所述,在中间压孔连接于中间压室的情况下,利用相对于背压室其压力变动小的中间压缩室的制冷剂来运转第一阀组装体,能够使第一阀组装体的举动稳定化。

另外,虽然在前述的实施例中,以低压式涡旋式压缩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可以同样适用于机壳的内部空间分离成低压部的吸入空间和高压部的吐出空间的密闭型压缩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