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系统和无游梁液压抽油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56517发布日期:2020-12-22 10:25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压系统和无游梁液压抽油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压系统和无游梁液压抽油机。



背景技术:

抽油机是开采石油的一种机器设备,抽油机是有杆抽油系统中最主要举升设备。根据是否有游梁,可分为游梁式抽油机和无游梁式抽油机。

现有的抽油机一般都是利用旋转变速和加装平衡铁配重来实现往复运动的抽油机,该种抽油机的缺点是耗能高、不环保,需要大功率配电系统,必须具备高压动力电源和变压器来实现动力电源支持。该种机型安装不方便,需要重型卡车运输和配置吊车,且需要对土建工程提前予制和施工。该种机型设在较高的预制座台安装,设备底脚用长杆栓固定,在井下条件突变和抽油杆断杆情况下抽油机就翻倒损坏造成严重生产事故。操作工在启动和停机时需要多人同时配合后才能操作,配合不好易发生严重事故。该种机型对周边其他人、畜群也有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压系统和无游梁液压抽油机,能够降低耗能高;便于安装和维护;适应范围广;且安全性较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液压系统,应用于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油箱、液压泵、功能切换阀、工作电磁阀、工作单向溢流阀、机架升降阀、第一单向溢流阀、第二单向溢流阀和换向装置,其中:

所述液压泵连接于所述储油箱与所述功能切换阀之间;

所述功能切换阀与主液压缸之间连接有所述工作电磁阀和所述工作单向溢流阀;所述主液压缸能够推动活动座移动;

所述功能切换阀与升降液压缸之间连接有所述机架升降阀、所述第一单向溢流阀和所述第二单向溢流阀;

所述功能切换阀用于控制所述储油箱中的液压油被所述液压泵输送至所述主液压缸或所述升降液压缸;

所述换向装置与所述工作电磁阀联动,所述换向装置控制所述活动座运行的预定上至点和预定下至点,使所述工作电磁阀在所述活动座运行至预定上至点或预定下至点时切换工作位,以改变液压油的流通方向。

可选地,还包括冷却器和溢流阀,其中:

所述冷却器连接于所述储油箱的回油口,且所述冷却器与所述功能切换阀、工作电磁阀和机架升降阀的回油口连接;以及

所述溢流阀连接于所述冷却器与所述主油泵和所述副油泵的出油口之间。

可选地,所述液压泵包括主油泵、第一电机和第一过滤器,其中:

所述第一电机转速可变地驱动所述主油泵;

所述主油泵与所述功能切换阀的进油口连接;

所述第一过滤器连接于所述主油泵与所述储油箱的第一出油口之间;

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换向装置联动,使所述第一电机在所述活动座运行至预定上至点时不再提供动力,在所述活动座运行至预定下至点时提供动力。

可选地,所述液压泵还包括副油泵、第二电机、第二过滤器、压力表和表球阀,其中:

所述第二电机转速可变地驱动所述副油泵;

所述副油泵与所述功能切换阀的进油口连接;

所述第二过滤器连接于所述副油泵与所述储油箱的第二出油口之间;

所述压力表通过表球阀连接于所述主油泵和所述副油泵的出油口,所述压力表用于测量所述主油泵和所述副油泵的出油口压力。

可选地,还包括压力继电器和液压感应器,其中:

所述压力继电器与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联动,且所述压力继电器设置于所述工作电磁阀的进油口处;所述压力继电器用于测量所述工作电磁阀的进油口压力;

当所述工作电磁阀的进油口压力小于阈值且超出预定时间后,所述第一电机停止、所述第二电机启动;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换向装置联动,使所述第二电机在所述第一电机停止且所述活动座运行至预定上至点时停止,以及在所述活动座运行至预定下至点时启动;

所述液压感应器用于识别所述主液压缸的牵引力。

可选地,还包括工作开关和挂载开关,其中:

所述主液压缸与所述工作单向溢流阀之间连接有所述工作开关;

副液压缸与所述工作单向溢流阀之间连接有所述挂载开关。

可选地,所述功能切换阀的第一出油口与所述工作电磁阀的进油口连接,其中:

当所述功能切换阀的工作位为右位、所述工作电磁阀的工作位为右位、且所述工作开关和/或所述挂载开关打开时,液压油经所述工作电磁阀的右位和所述工作单向溢流阀的单向阀,从所述功能切换阀的第一出油口流向所述主液压缸和/或所述副液压缸的下腔室;

当所述功能切换阀的工作位为右位、所述工作电磁阀的工作位为左位、且所述工作开关和/或所述挂载开关打开时,液压油经所述工作单向溢流阀的溢流阀和所述工作电磁阀的左位,从所述主液压缸和/或所述副液压缸的下腔室流向所述储油箱的回油口。

可选地,所述功能切换阀的第二出油口与所述机架升降阀的进油口连接,其中:

当所述功能切换阀的工作位为左位、且所述机架升降阀的工作位为右位时,液压油经所述第一单向溢流阀的单向阀、所述机架升降阀的右位,从所述功能切换阀的第二出油口流向所述升降液压缸的下腔室,迫使升降液压缸的上腔室的液压油经所述机架升降阀的右位、所述第二单向溢流阀的溢流阀,流向所述储油箱的回油口;

当所述功能切换阀的工作位为左位、且所述机架升降阀的工作位为左位时,液压油经所述机架升降阀的左位、所述第二单向溢流阀的单向阀,从所述功能切换阀的第二出油口流向所述升降液压缸的上腔室,迫使升降液压缸的下腔室的液压油经所述第一单向溢流阀的溢流阀、所述机架升降阀的左位,流向所述储油箱的回油口。

可选地,所述工作电磁阀是三位三通电磁换向阀;

所述功能切换阀和所述机架升降阀是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

所述表球阀、所述工作开关和所述挂载开关是手动球阀。

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设置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压系统,所述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还包括机架、升降液压缸、天车、配重箱、助力组件、第一牵引绳、第二牵引绳、底座和电控系统,其中:

所述底座固定于安装场地;所述机架和所述液压系统设置于所述底座上;

所述机架的顶部连接有所述天车;

所述第一牵引绳穿过所述天车,且所述第一牵引绳连接油井光杆与所述助力组件;

所述第二牵引绳穿过所述天车,且所述第二牵引绳连接所述配重箱和油井光杆;

所述配重箱能够沿所述机架在竖直方向移动;

所述升降液压缸的两端分别与中下部的所述钢结构和所述底座连接;

所述电控系统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电控系统用于控制所述液压系统以及提供供电和保护。

上述发明中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该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采用液压传导方式将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利用液压缸具有的较大推力优势,拉动油井杠杆作直线往复运动,以实现采油工作。其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运动平稳的特点;

2.该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采用助力组件的牵引力和配重箱的重力之和稍大于油井光杆的负荷,即可完成的抽油工作的设计。其以较小动力完成抽油工作,其上下行程电动机功率比值较小,其节能效能明显;

3.该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采用在液压系统调整载荷、冲次,即可增加悬点载荷,又可增加冲次,其上、下冲程的速度可以分开调节。同时,塔架式结构又增加了冲程,故该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适应范围更广,可应用于不同载荷要求稠油井、稀油井、不同类型或不同冲程要求的井深油井等;

4.该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体积小、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安装不需要的预制座台,可以满足不同地理环境油田开发;

5.该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可以采用机电、液压一体化设计,便于实现自动控制和遥控;

6.液压系统设置有两套电机及油泵,其中一套运行另一套备用,在其中一套出现故障时,另一套自动运行,提高液压系统的持续运行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另一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另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另一种结构的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侧倒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天车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一种天车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一种天车的侧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配重箱的局部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助力组件的示意图一;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助力组件的示意图二;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助力组件的示意图三;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另一种助力组件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再一种助力组件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一种第一悬绳器的示意图一;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一种第一悬绳器的示意图二;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另一种第一悬绳器的示意图一;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另一种第一悬绳器的示意图二;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又一种第一悬绳器的示意图一;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又一种第一悬绳器的示意图二;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一种第二悬绳器的示意图一;

图2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一种第二悬绳器的示意图二;

图2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另一种第二悬绳器的示意图一;

图2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另一种第二悬绳器的示意图二;

图2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铅头钢件的示意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配重箱与一种滑动组件配合的示意图一;

图2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配重箱与一种滑动组件配合的示意图二;

图3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配重箱与另一种滑动组件配合的示意图一;

图3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配重箱与另一种滑动组件配合的示意图二;

图3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配重箱与制动组件配合的示意图一;

图3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配重箱与制动组件配合的示意图二;

图3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缓冲组件的示意图一;

图3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缓冲组件的示意图二;

图3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压系统的示意图。

图中,

100-机架;110-钢结构;120-l形导轨;130-升降液压缸;

200-天车;210-支撑架;220-第一滑轮;230-第二滑轮;240-第三滑轮;250-滑轮座;260-滚轴;270-滚轴座;

300-配重箱;310-吊耳;311-轴槽;320-底垫;330-销轴;340-连接轮;350-滑轮槽;

400-助力组件;401-固定板;402-主液压缸;403-固定座;404-活动座;405-定滑轮组;406-动滑轮组;407-轨道;408-楔形接头;409-第一轴承;410-垫块;411-副液压缸;412-导向杆;413-第二轴承;

510-第一牵引绳;520-第二牵引绳;530-第三牵引绳;

610-底座;620-支架;630-电控系统;

700-第一悬绳器;710-第一牵引滑轮;720-第二牵引滑轮;730-第一牵引槽;731-第一绳槽;732-第一圆形槽;740-滑轮销轴;750-牵引螺栓;760-夹持块;770-弧形块;

800-第二悬绳器;810-光杆连接槽;820-第二牵引槽;821-第二绳槽;822-第二圆形槽;830-第三牵引槽;831-第三绳槽;832-第三圆形槽;840-夹持件;850-连接螺栓;860-光杆孔;870-牵引绳连接孔;871-绳头孔;872-绳体孔;

900-铅头钢件;910-绳头夹头;911-钢丝绳通孔;912-钢丝绳膨胀孔;920-楔形块;930-绳头螺钉;

1000-滑动组件;1010-固定架;1020-滚轮;

1100-制动组件;1110-传动连杆;1120-第一连杆销轴;1130-刹车块;1140-固定销轴;1150-第二连杆销轴;

1200-缓冲组件;1210-缓冲器;1220-缓冲垫;

1311-储油箱;1312-冷却器;1313-溢流阀;1320-液压泵;1321-主油泵;1322-第一电机;1323-第一过滤器;1324-副油泵;1325-第二电机;1326-第二过滤器;1327-压力表;1328-表球阀;1330-功能切换阀;1340-工作电磁阀;1350-工作单向溢流阀;1360-机架升降阀;1371-第一单向溢流阀;1372-第二单向溢流阀;1381-工作开关;1382-挂载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主要包括:机架100、天车200、配重箱300、助力组件400、第一牵引绳510和第二牵引绳5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抽油机是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采用液压传动方式将电机高速旋转的机械能通过液压泵转化为液压能,液压作为动力传导方式,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运动平稳。塔架式结构加大了冲程,降低了冲次,可以降低抽油杆的疲劳损坏,延长了抽油杆的使用寿命,同时可以降低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吸空率,提高抽油率。采用重力加液压式平衡,能够实现理想的平衡效果,助力组件400通过牵引绳拉动油井光杆,配重箱通过牵引绳同样直接拉动油井光杆,即两作用力同时作用于光杆做上下往复运动,使液压牵引力和配重箱300的重力之和与油井光杆的负荷形成的平衡关系,即助力组件400只需较小的动力,便可完成抽油工作,提高了效率。

具体地,机架100的顶部连接有天车200。第一牵引绳510穿过天车200,助力组件400与机架100相邻设置,第一牵引绳510用于连接助力组件400和油井光杆,助力组件400用于拉动第一牵引绳510,从而向上拉动油井光杆。第二牵引绳520穿过天车200,第二牵引绳520用于连接配重箱300和油井光杆。配重箱300可沿机架100在竖直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运行时,助力组件400能够提供拉拽第一牵引绳510的作用力(即向上拉动油井光杆),配重箱300由机架100上部向下部移动即受牛顿定理作用,提供拉拽第二牵引绳520(即向上拉动油井光杆)的作用力。当助力组件400向上拉动油井光杆时,油井光杆同时受到两种作用力,且两种作用力之和大于油井光杆负荷,从而做光杆上冲程运动,实现抽油;当电控系统630控制助力组件400停止拉动油井光杆时,油井光杆的负荷大于助力组件400的液压回程力和配重箱300的重力时,从而做光杆下冲程运动,如此往复即实现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运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运行时,助力组件400能够提供拉拽第一牵引绳510的作用力---即拉动油井光杆向上运行的拉拽力;配重箱300在机架的上部受牛顿定理作用,向下移动也存在第二牵引绳520的作用力---即拉动油井光杆向上运行的重力。当电控系统630给予助力组件400向上拉动油井光杆拉拽力时,油井光杆同时受到两种作用力,且两种作用力之和大于油井光杆负荷,从而做上冲程运动,实现抽油;当电控系统630控制助力组件400停止拉动油井光杆时,油井光杆的负荷大于助力组件400的液压回程力和配重箱300的重力时,从而做下冲程运动,如此的往复运动即可实现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配重箱300的内部可以容纳配重块,以根据油井光杆负荷增减配重箱300的重量,进而油井提高适应范围。原则上配重箱300配重后的重量小于油井光杆的负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采用拉力和重力之和与油井光杆负荷的平衡方式,能够实现理想的平衡效果。即液压系统给予助力组件400的第一牵引绳510拉拽油井光杆的力,配重箱300配重后由机架100的上部向下部移动的重力,即配重箱300向下移动带动相连的第二牵引绳520拉动油井光杆做上冲程运行,实现采油工序;当油井光杆到上预至点即助力组件400运行换向时,液压系统不再给助力组件400的第一牵引绳510提供牵引力,油井光杆其负荷大于拉拽力、重力之和,从而拉动配重箱300由机架100的下部向上部移动,油井光杆做下冲程运动,即两作用力同时作用于油井光杆做上下往复运动,即可完成抽油工作。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可以包括:机架100、天车200、配重箱300、助力组件400、第一牵引绳510、第二牵引绳520以及以下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升降液压缸130、底座610、支架620、电控系统630和安全护栏(图中并未示出)、滑动组件1000、制动组件1100、缓冲组件1200、第一悬绳器700、第二悬绳器800和第三牵引绳530。

其中,机架100可以由设置为六面体框架的钢结构110组成,多节相接的钢结构110之间活动连接,最下端的钢结构110的一端与底座610铰接,另一端与底座610活动连接(例如通过固定螺栓连接),且钢结构110的内部形成竖向的固定通道,配重箱300可沿该固定通道上下滑动。钢结构110竖直的内角还可以连接有l形导轨120,即l形导轨120位于固定通道的内角,配重箱300能够沿该l形导轨120在竖直方向移动,或者在机架100内设置固定轨道,使配重箱300能够沿该固定轨道在竖直方向移动。采用多节钢结构110组成机架100,可以使多节相接的钢结构110之间固定连接,即多节钢结构110之间固定连接(机架100是一个整体部件),能够根据油井的冲程等需求设置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高度,适应范围广。助力组件400与机架100相邻设置,具体地,助力组件400可以固定在底座610上,并与底座610直接连接。或,助力组件400还可以固定在机架100的后侧,以上两种助力组件400的设置形式具有不同的冲程效果。底座610固定于安装场地,机架100的下端一侧与底座铰接、另一侧与底座活动链接并用螺栓固定,机架100的顶部连接有天车200。升降液压缸130位于相接的机架100的中下侧面,且升降液压缸130的两端分别与中下部的机架100和底座610连接,升降液压缸130用于起降机架100,通过升降液压缸130,可以实现在不拆卸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情况下将机架100放倒,降低了安装和维修等操作的复杂性。在机架100竖起后,升降液压缸130能够对机架100起支撑作用,使机架100更加稳定。支架620位于底座610的端部,支架620能够在机架100侧倒时支撑机架100,便于安装和维修等。电控系统630位于底座610后侧面,电控系统630用于控制助力组件400和升降液压缸130,以及为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用电部件供电动力,还可以提供一些保护,例如缺相、断载、失载和超载等保护(这些保护可以通过现有的技术方案实现,此处不予赘述)。安全护栏位于底座610的边缘,安全护栏能够隔离无关人员和物体,保护人畜生命财产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升降液压缸130的数量可以根据需求设置,且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升降液压缸130与机架100和底座610的连接可以是铰接。第一牵引绳510、第二牵引绳520和第三牵引绳530可以选用钢丝绳或其它抗拉性、抗折性,以及韧性较好的材料等。

如图5-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天车200可以包括支撑架210、第一滑轮220、第二滑轮230、第三滑轮240、滑轮座250、滚轴260和滚轴座270等。

其中,第一滑轮220位于支撑架210的接近助力组件400一侧,第二滑轮230位于配重箱300的上方,第三滑轮240位于支撑架210的接近油井光杆一侧。支撑架210的上部连接有至少一个滚轴260,滚轴260高于第一滑轮220、第二滑轮230和第三滑轮240,即滚轴260位于第一滑轮220、第二滑轮230和第三滑轮240的上方,且滚轴260周面可以设置绳槽,该绳槽用于改善第一牵引绳510、第二牵引绳520在天车200的接触面积和运行角度。当第一滑轮220和第三滑轮240的上方设置有滚轴260时,第一牵引绳510依次绕于第一滑轮220、滚轴260和第三滑轮240的上部,即第一牵引绳510从助力组件400出来后经第一滑轮220的上部、滚轴260的绳槽和第三滑轮240的上部后与油井光杆连接。当第二滑轮230和第三滑轮240的上方设置有滚轴260时,第二牵引绳520依次绕于第二滑轮230、滚轴260和第三滑轮240的上部,即第二牵引绳520从配重箱300上部拉出经第二滑轮230的上部、滚轴260的绳槽和第三滑轮240的上部后与油井光杆连接。第一滑轮220、第二滑轮230和第三滑轮240均通过滑轮轴、滑轮座250与支撑架210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该滑轮座250与支撑架210连接的同时,还与第一滑轮220、第二滑轮230或第三滑轮240的轴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支撑架210的内侧上部设置滚轴座270,滚轴260通过滚轴座270连接在支撑架210上;滚轴260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确定,且一个滚轴260可以同时支撑几根牵引绳,也可以每个滚轴260仅支撑一根牵引绳,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每个滚轴260至少支撑二根牵引绳。如果设置了第三牵引绳530,以上第一牵引绳510在天车200缠绕方式均由第三牵引绳530替代。

如图2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配重箱300的侧棱处的上下两端可以设置有滑轮槽350,该滑轮槽350能够容纳滑动组件1000。此外,配重箱300的顶部至少可以设置为以下三种形式:

形式一: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配重箱300的顶部设置有吊耳310和销轴330。其中,相互平行的二个吊耳310连接在配重箱300的顶部。销轴330的两端与二个吊耳310连接、或销轴330穿过二个吊耳310。第二牵引绳520连接于销轴330。

形式二:如图11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配重箱300的顶部设置有的吊耳310和连接轮340。其中,相互平行的二个吊耳310连接在配重箱300的顶部。连接轮340连接于二个吊耳310之间。销轴330在连接轮340的圆心部位,并与吊耳310连接。第二牵引绳520从连接轮340的下侧绕过。

形式三:如图28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配重箱300的顶部设置有平行的二个吊耳310、销轴330和连接轮340。其中,吊耳310连接在配重箱300的顶部,且吊耳310开设有纵向的轴槽311,该轴槽311可以为长圆孔槽。销轴330连接于连接轮340的圆心部位,并滑动设置于轴槽311内,即销轴330可在轴槽311内上下移动。第二牵引绳520从连接轮340的下侧绕过。

需要注意的是,吊耳310与配重箱300之间可以采用固定连接,将吊耳310与配重箱300设置为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助力组件400,至少可以设置为以下两种形式:

形式一

如图1-2和12-14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助力组件400可以包括以下部件:主液压缸402、固定座403、活动座404、定滑轮组405、动滑轮组406、轨道407、楔形接头408、第一轴承409、垫块410、副液压缸411、第二轴承413和换向装置。助力组件400沿底座610水平设置,并与底座610固定连接,其助力组件400稳定性显著增强,且不影响机架100的放倒;同时,为定滑轮组405和动滑轮组406等预留较大空间,定滑轮组405、动滑轮组406以及副液压缸411之间的调整、组合更加方便。

具体地,轨道407和固定座403分别固定连接在底座610上。轨道407的一端部与固定座403连接,另一端部与底座610的横梁连接。活动座404用于支撑动滑轮组406。活动座404的两侧连接有纵向设置的第一轴承409和横向设置的第二轴承413,一端部与主液压缸402连接。第一轴承409和第二轴承413相互垂直固定在活动座404两侧,第一轴承409和第二轴承413与轨道407滑动配合,使活动座404能够沿轨道407稳定滑动。固定座403用于支撑定滑轮组405,且可以将定滑轮组405固定在固定座403上。主液压缸402设置于固定座403和活动座404之间,主液压缸402推动活动座404沿轨道407滑动。副液压缸411也设置于固定座403和活动座404之间,且副液压缸411与活动座404之间设置活动垫块410。在使用副液压缸411时,将垫块410固定于副液压缸411的活塞杆端部。楔形接头408铰接于固定座403的侧面,楔形接头408用于固定第一牵引绳510的一端。换向装置的二个限位开关(图中并未示出)安装于轨道407的侧面,且分别位于活动座404的前后移动两端,二个限位开关的位置分别对应活动座404的预定前至点和预定后至点,使活动座404在前后移动范围内做往复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轨道407是专用槽钢,第一轴承409和第二轴承413能够在该槽钢内滚动,减小了活动座404运行时的摩擦力,提高了活动座404运行的稳定性。一个助力组件400中,可以设置一个主液压缸402,还可以设置一个主液压缸402和一个或多个副液压缸411,对于主液压缸402的直径和截面积、副液压缸411的直径和截面积、以及副液压缸411的数量,可以根据油井载荷等不同需求设置。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设置一个主液压缸402和二个副液压缸411,但在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正常运行时仅使用主液压缸402工作;在挂载、超载时,使用副液压缸411,否则待用。此外,定滑轮组405中的定滑轮个数,动滑轮组406中的动滑轮个数,以及油缸的行程,可以根据油井载荷、冲程或冲次等不同需求设置。

通过电控系统630可以控制液压系统向主液压缸402和副液压缸411提供动力,使主液压缸402和/或副液压缸411的活塞杆进行伸、缩运动,换向装置限制了主液压缸402和/或副液压缸411的活塞杆行程范围,即活动座404在预定前至点与预定后至点之间做往复运动。当主液压缸402和/或副液压缸411的活塞杆伸出运行时,推动活动座404向预定前至点运动,通过第一牵引绳510拉拽油井光杆向上运动;配重箱300基于牛顿定理在机架100内向下运动,即通过第二牵引绳520同时拉拽油井光杆向上运动;当油井光杆运行达到上预至点、配重箱300到下预至点,即活动座404到达预定前至点。此时,活动座404碰触到前限位开关,换向装置向液压系统反馈,液压系统不再向主液压缸402和副液压缸411提供动力,活动座404转为向预定后至点运动,其油井光杆负荷大于两作用力之和转为向下运动,拉动配重箱300向上运动。需要说明的是,液压系统在收到反馈后,液压系统停止向主液压缸402和/或副液压缸411提供动力,此种情况下,油井光杆其负荷大于两作用力之和而向下运动,第一牵引绳510拉动滑轮组反向运动,使主液压缸402和/或副液压缸411的活塞杆收缩。当油井光杆达到下预至点,配重箱300达到上预至点。即活动座404到达预定后至点。此时,活动座404碰触后限位开关,换向装置再向液压系统反馈,液压系统向主液压缸402和/或副液压缸411提供动力,使主液压缸402和/或副液压缸411的活塞杆转而伸出运动,以此形成活动座404的往复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定滑轮组405、动滑轮组406的滑轮个数,以及油缸行程距离,与油井光杆行程存在倍程关系,其实际设置可以根据油井杠杆冲程需要设置定滑轮组405、动滑轮组406的滑轮个数,以及油缸行程距离。

需要注意的是,该形式主液压缸402和副液压缸411的活塞杆在水平方向伸缩,活动座404的预定前至点与预定后至点也在同一水平面。

形式二

如图5、6、15和16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中,助力组件400可以包括以下部件:固定板401、主液压缸402、固定座403、活动座404、定滑轮组405、动滑轮组406、楔形接头408、垫块410、副液压缸411、导向杆412和换向装置。

具体地,固定板401和固定座403分别固定在相接的钢结构101的下侧面,且固定板401位于固定座403的上方。导向杆412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板401和固定座403连接。活动座404用于支撑动滑轮组406,且活动座404能够沿导向杆412稳定滑动。固定座403用于支撑定滑轮组405。主液压缸402设置于固定座403和活动座404之间,主液压缸402能够推动活动座404沿导向杆412滑动。副液压缸411同样设置于固定座403和活动座404之间,且副液压缸411与活动座404之间可以增加活动设置的垫块410,在需要使用副液压缸411时,使垫块410临时固定于副液压缸411的活塞杆上端,并与活动座404下端相连。楔形接头408铰接于固定座403的侧面,楔形接头408用于固定第一牵引绳510的一端。换向装置的二个限位开关(即上限位开关和下限位开关,图中并未示出)连接于导向杆412的侧面,且该上限位开关位于活动座404的上方(上限位开关的位置为预定上至点)、该下限位开关位于活动座404的下方(下限位开关的位置为预定下至点),换向装置用于使活动座404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即预定上至点与预定下至点之间)做上下往复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助力组件400中,可以仅设置一个主液压缸402,还可以设置一个主液压缸402和一个或多个副液压缸411,对于主液压缸402的直径和截面积、副液压缸411的直径和截面积、以及副液压缸411的数量,可以根据油井载荷等不同需求设置,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可以设置一个主液压缸402和二个副液压缸411,但在正常生产使用时可以仅用主液压缸402,若使用副液压缸411则需要在副液压缸411的活塞杆与活动座404之间放置垫块410,否则不需要。此外,定滑轮组405中定滑轮的数量以及动滑轮组406中动滑轮的数量,同样可以根据油井载荷、冲程或冲次等不同需求设置。

通过电控系统630可以控制液压系统向主液压缸402和副液压缸411提供动力,使主液压缸402和/或副液压缸411的活塞杆进行升降,利用换向装置可以使主液压缸402和/或副液压缸411的活塞杆的行程范围和运行方向,即让活动座404在预定上至点与预定下至点之间做上下往复运动。当主液压缸402和/或副液压缸411的活塞杆向上运动时,带动活动座404向预定上至点运动,通过第一牵引绳510拉拽油井光杆向上运动,配重箱300基于牛顿定理同时向下运动。当油井光杆上端达到上预至点,即活动座404到达预定上至点碰触到上限位开关,油井光杆上端达到上预至点,配重箱300也达到下预至点,此时换向装置向电控系统630反馈,电控系统630控制液压系统停止向主液压缸402和/或副液压缸411输出液压,油井光杆的负荷(重力)大于配重箱300的重力和液压系统的液压回程力,促使活动座404转为向预定下至点运动,油井光杆下行,带动配重箱300向上运行,油井光杆转为向下运行,需要注意的是,液压系统在收到反馈后,液压系统可以使主液压缸402和/或副液压缸411的活塞杆转而向下运行,或液压系统停止向主液压缸402和/或副液压缸411提供动力,此种情况下,油井光杆受负荷而向下运行,通过第一牵引绳510使主液压缸402和/或副液压缸411克服液压回程力而收回活塞杆。当活动座404到达预定下至点碰触到下限位开关,油井光杆上端达到下预至点,配重箱300也达到上预至点,换向装置再向液压系统反馈,从而使主液压缸402和/或副液压缸411的活塞杆转而向上运行,以此形成活动座404在预定上至点与预定下至点之间的往复运动。在行程范围内主液压缸402的活塞杆伸缩动作(或主液压缸402和副液压缸411的活塞杆伸缩动作),能够控制定滑轮组405与动滑轮组406之间的距离,从而完成拉拽第一牵引绳510的动作。助力组件400的定滑轮组405和动滑轮组406能够使该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油井光杆运行具有倍程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正常抽油运行仅为主液压缸402工作,挂载时主液压缸402和副液压缸411同时工作,负荷突然增大超出正常配重值时,也会使主液压缸402和副液压缸411同时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助力组件400的两种安装形式其效果不同,在底座610上安装助力组件400优化了冲程,整体稳定性更强;在机架100外挂装助力组件400轻便,结构紧凑,其实际安装结合油井需要进行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滑动组件1000包括固定架1010和滚轮1020。滑动组件1000连接在配重箱300四个侧面的上下两端,使滑动组件1000位于配重箱300与机架100之间,或滑动组件1000位于配重箱300与机架100的专用轨道之间。安装配重箱300的滑动组件1000沿机架100竖直方向滑动,从而减小配重箱300滑动时摩擦力,滑动过程更加顺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滑动组件1000,至少可以设置为以下两种形式:

形式一,如图30和31所示,固定架1010连接于配重箱300的四个侧面的上下两端,该连接可以采用螺栓等可拆卸连接,也可以焊接等固定连接。固定架1010用于支撑滚轮1020,滚轮1020沿机架100在竖直方向滚动。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可以在配重箱300的每个侧棱处上下两端设置八组滑动组件1000,滚轮1020可沿l形导轨120的两个棱边滚动。

形式二,如图28和29所示,固定架1010连接于配重箱300的滑轮槽350内,该连接可以是螺栓等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焊接等固定连接。滚轮1020连接于固定架101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可以在配重箱300的四个侧面上下两端的侧棱处设置滑轮槽350,且该滑轮槽350的空间为长方体形。每个滑轮槽350内连接有两组滑动组件1000,即两个固定架1010分别连接在滑轮槽350内的两侧的内壁上,两个滚轮1020相互垂直,且两个滚轮1020可分别沿l形导轨120的两个内侧面滚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制动组件1100是内涨式机构,制动组件1100用于在第二牵引绳520与配重箱300分开时,抵于机架100或机架100内l形导轨120。在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运行过程中,一旦连接配重箱300的第二牵引绳520断了故障,配重箱300由于自重向机架100下部坠落,通过制动组件1100与机架100的架体产生的摩擦力,产生制动作用,避免配重箱300坠落破坏机架100、底座610及其它部件。

如33所示,制动组件1100包括传动连杆1110、第一连杆销轴1120、第二连杆销轴1150、刹车块1130和固定销轴1140。其中,传动连杆1110的上端能够与销轴330接触,传动连杆1110的下端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杆销轴1150。固定销轴1140设置于配重箱300的内侧面。刹车块113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杆销轴1150、刹车块1130的中部转动连接于固定销轴1140,刹车块1130的另一端用于在配重箱300自由坠落时抵靠于机架100。传动连杆1110与刹车块1130通过第一连杆销轴1120连接,刹车块1130与固定销轴1140上形成杠杆。在使用时,当销轴330位于轴槽311的底部时,其压迫传动连杆1110向下紧压刹车块1130的一端,使刹车块1130的另一端因杠杆作用向外伸出,并抵于机架100或l形导轨120产生较大摩擦力,起到制动作用;当销轴330位于轴槽311的顶部时,传动连杆1110向上拉刹车块1130的一端,因杠杆作用刹车块1130的另一端与机架100无接触(即与机架100无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设置有制动组件1100时,配重箱300的顶部采用形式三的方式。

作为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32所示,还可以在销轴330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传动连杆1110,且该传动连杆1110的侧面为n形,传动连杆1110的两个下端分别连接有连杆销轴1120、刹车块1130和固定销轴1140,且两个下端连接的固定销轴1140沿配重箱300的轴线对称设置。

在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运行过程中,当配重箱300正常工作(即能够可控地沿机架100上下滑动)时,配重箱300上部的销轴330受第二牵引绳520传递的油井光杆负荷作用,始终处在轴槽311的上部,此状态下,其刹车块1130处于收缩状态(即与机架100无接触)。当连接配重箱300的第二牵引绳520断了时,配重箱300失去拉力,由于配重箱300自重会向机架100下部自由坠落,销轴330或连接轮340也由于自重会向轴槽311的下部坠落,当坠落到底部轴槽311时触动传动连杆1110向下移动,传动连杆1110向下压刹车块1130的一端,因杠杆作用刹车块1130的另一端向外伸出并抵于机架100,从而与机架100的内侧壁或l形导轨120产生摩擦力,且随着配重箱300的下落,摩擦力增大,直至将下落的配重箱300制动或使其缓慢下落。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缓冲组件1200可以设置在配重箱300的下方,使配重箱300移动到机架100的底部时与缓冲组件1200平稳贴合。如图28所示,配重箱300的底面还可以加设底垫320,通过底垫320或缓冲组件1200能够减小配重箱300对机架100的底部的冲击,减小配重箱300在自由坠落时,对机架100造成的破坏。

如图34和35所示,缓冲组件1200可以包括缓冲器1210和缓冲垫1220。缓冲器1210和缓冲垫1220均可以设置在配重箱300的下方,其中,缓冲器1210连接于底座610。缓冲垫1220铺设于底座610上,且位于缓冲器1210的周围。需要注意的是,缓冲器1210是压缩弹簧或聚氨酯缓冲器,其中,聚氨酯缓冲器是利用聚氨酯材料页数的微孔气泡结构来吸能缓冲,在受冲击过程中相当于一个带有多气囊阻尼的弹簧。缓冲垫1220可以是橡胶或泡沫混凝土,且缓冲垫1220可以是一个整体,也可以由多个部分组成。缓冲垫1220的厚度大于缓冲器1210的工作长度且小于缓冲器1210的自然长度。缓冲垫1220的铺设区域大于或等于配重箱300的底面,且当配重箱300移动到机架100的底部时,恰好位于缓冲垫1220的铺设区域之内或将其覆盖。

此外,缓冲组件1200的设置可以有多种形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两种优选的实施方式:

方式一、设置有至少四个缓冲器1210,缓冲器1210的分布可以按配重箱300的底面形状设置,例如配重箱300的底面为四边形则缓冲器1210可以与其对应设置。缓冲垫1220围绕缓冲器1210的周围铺设。在配重箱300移动到机架100的底部时,缓冲器1210抵于配重箱300的底面且靠近配重箱300的边缘,缓冲垫1220贴合在配重箱300的底面。

方式二、设置有一个缓冲器1210。缓冲器1210根据配重箱300的重心设置。缓冲垫1220围绕缓冲器1210周围铺设。在配重箱300移动到机架100的底部时,缓冲器1210抵于配重箱300的底面且位于配重箱300重心的正下方,缓冲垫1220贴合在配重箱300的底面。

对于第一牵引绳510和第二牵引绳520的缠绕方式可以根据需求确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如下两种方式为例进行说明:

例一、天车200设置有一个第一滑轮220、至少一个第二滑轮230和至少二个第三滑轮240。固定座403的侧面设置有一个楔形接头408,定滑轮组405包括至少二个定滑轮,动滑轮组406包括至少二个动滑轮,即定滑轮组405有多个定滑轮,动滑轮组406有多个动滑轮。

此种情况,第一牵引绳510的一端连接于楔形接头408以进行固定。第一牵引绳510的绳体从靠近楔形接头408向远离楔形接头408,依次缠绕于动滑轮的上部和定滑轮的下部(即第一牵引绳510缠绕在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外部);其余绳体依次绕于第一滑轮220和其中一第三滑轮240的上部(若有滚轴260则依次绕于第一滑轮220、其中一滚轴260和其中一第三滑轮240的上部)。第一牵引绳510的另一端连接于油井光杆的方卡以进行固定;

第二牵引绳520的一端连接于配重箱300的销轴330以进行固定。第二牵引绳520的绳体依次绕于第二滑轮230和另一第三滑轮240的上部(若有滚轴260则依次绕于第二滑轮230、另一滚轴260和另一第三滑轮240的上部)。第二牵引绳520的另一端连接于油井光杆的方卡以进行固定。

例二、天车200设置有二个第一滑轮220、至少一个第二滑轮230和至少三个第三滑轮240。固定座40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楔形接头408,定滑轮组405包括至少二个定滑轮,动滑轮组406包括至少二个动滑轮,即定滑轮组405有多个定滑轮,动滑轮组406有多个动滑轮。

此种情况,第一牵引绳510两侧的其余绳体分别从助力组件400中部向靠近楔形接头408,依次缠绕于动滑轮的上部和定滑轮的下部(即第一牵引绳510缠绕在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外部),且第一牵引绳510与楔形接头408连接,同时第一牵引绳510与第一悬绳器连接。第三牵引绳530的两侧绳体分别依次绕于其中二第三滑轮240和第一滑轮220的上部(若有滚轴260则依次绕于其中二第三滑轮240、其中一滚轴260和第一滑轮220的上部),以及第三牵引绳530分别与第一悬绳器与第二悬绳器与油井光杆连接。

第二牵引绳520的一端连接于配重箱300的销轴330以进行固定。第二牵引绳520的绳体依次绕于第二滑轮230和另一第三滑轮240的上部(若有滚轴260则依次绕于第二滑轮230、另一滚轴260和另一第三滑轮240的上部)。第二牵引绳520的另一端连接于油井光杆的方卡以进行固定;或

第二牵引绳520的中部绕于配重箱300的连接轮340的下侧以进行固定。第二牵引绳520的两侧绳体分别依次绕于二个第二滑轮230和另外二个第三滑轮240的上部(若有滚轴260则依次绕于第二滑轮230、滚轴260和第三滑轮240的上部)。第二牵引绳520的两端连接于油井光杆的方卡以进行固定。这样设置要使用第二悬绳器。

需要说明的是,定滑轮组405的定滑轮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组,两组定滑轮对称排列;同样,动滑轮组406的动滑轮也可以设置为该种形式。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可以设置二个悬绳连接器,其一是位于助力组件400上方的第一悬绳器700,第一悬绳器700能够将从助力组件400出来的一根的第一牵引绳510转换为带有“二根形式”的第三牵引绳530;另一是位于机架100外部的第二悬绳器800,第二悬绳器800连接在油井光杆上,能够将从配重箱300出来的“两根形式”第二牵引绳520、以及从第一悬绳器700出来的“两根形式”第三牵引绳530的两端分别与油井光杆连接。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悬绳器800将油井光杆固定在中端,将配重箱300出来的第二牵引绳520两端的毛辫子(即铅头钢件900)固定在外两侧、将第三牵引绳530的两端毛辫子固定在内两侧。

第一悬绳器700的作用:一是转换作用,即第一牵引绳510、第三牵引绳530通过第一悬绳器700连接,其将第一牵引绳510的拉拽力通过第一悬绳器700由第三牵引绳530作用到油井光杆;二是保护油井光杆作用,一旦第一牵引绳530断了,第一牵引绳510、第三牵引绳530通过第一悬绳器700立即泄力,油井光杆缺少足够的牵引作用力(配重箱300的重力小于油井光杆负荷)而下落至下预至点,以达到保护油井光杆目的。

第二悬绳器800的作用:一是平衡作用。通过将第二牵引绳520、第三牵引绳530的两端头铅头钢件900分别固定在第二悬绳器800上,即传递助力组件400的牵引力和配重箱300的重力作用在第二悬绳器800上,以防止两作用力不均衡损坏油井光杆;二是保护作用。一旦出现第二牵引绳520断开时,即不再向油井光杆传递牵引力,液压系统的液压感应器识别主液压缸402的牵引力变化,当拉拽第一牵引绳510的牵引力小于克服油井载荷所需力时,停止抽油工作,即保护油井光杆和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

当设置了第一悬绳器700和第二悬绳器800时,该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还包括第三牵引绳530。具体地,机架100的顶部连接有天车200。第一牵引绳510连接助力组件400和第一悬绳器700,其中,第一牵引绳510由助力组件400引出后连接在第一悬绳器700的下部,也可以被夹持在第一悬绳器700的下部。第二牵引绳520穿过天车200连接配重箱300和第二悬绳器800连接。第三牵引绳530连接第一悬绳器700穿过天车200与第二悬绳器800连接,即第三牵引绳530的中部绕于第一悬绳器700的上部,两端连接第二悬绳器800。此情况下,助力组件400通过第一牵引绳510、第三牵引绳530拉动油井光杆,配重箱300通过第二牵引绳520拉动油井光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悬绳器700至少可以设置为以下三种形式:

形式一

如图17和18所示,第一悬绳器700包括第一牵引滑轮710、第二牵引滑轮720、滑轮销轴740和二个夹持块760。其中,二个夹持块760夹持第一牵引滑轮710和第二牵引滑轮720,滑轮销轴740支撑第一牵引滑轮710和第二牵引滑轮720,且滑轮销轴740与二个夹持块760配合。滑轮销轴740可以是螺栓,此情况下,滑轮销轴740穿过二个夹持块760以及第一牵引滑轮710和第二牵引滑轮720的轴心。

第一牵引绳510与第一悬绳器700的连接是活动连接。具体地,第一牵引绳510的中部绕于第二牵引滑轮720的上侧,第三牵引绳530的中部绕于第一牵引滑轮710的下侧。

形式二

如图19和20所示,第一悬绳器700包括第一牵引滑轮710、滑轮销轴740、牵引螺栓750和二个夹持块760。其中,夹持块760的下部设置有第一牵引槽730。当二个夹持块760通过牵引螺栓750连接固定后,二个第一牵引槽730可形成槽孔,该槽孔用于容纳第一牵引绳510端部的铅头钢件900,从而夹持第一牵引绳510。

具体地,第一牵引槽730可以包括第一绳槽731和第一圆形槽732,其中,第一圆形槽732设置在第一绳槽731的上侧,且第一圆形槽732的宽度大于第一绳槽731的宽度。第一牵引绳510的一端连接有铅头钢件900,使第一牵引绳510穿过二个第一绳槽731,同时使第一牵引绳510的铅头钢件900位于二个第一圆形槽732内。第一牵引滑轮710通过滑轮销轴740连接于夹持块760的上部,即滑轮销轴740支撑第一牵引滑轮710,滑轮销轴740的两端与二个夹持块760的上部连接、或滑轮销轴740穿过二个夹持块760的上部。第三牵引绳530的中部绕于第一牵引滑轮710的下侧。

形式三

如图21和22所示,第一悬绳器700的上部连接有弧形块770,第一悬绳器700的下部设置有第一牵引槽730。第一悬绳器700的上部与弧形块770之间形成弧形槽,该弧形槽容纳第三牵引绳530,即第三牵引绳530与第一悬绳器700的连接是第三牵引绳530的中部位于该弧形槽内。

第一牵引绳510与第一悬绳器700的连接是活动连接。具体地,第一牵引槽730包括第一绳槽731和第一圆形槽732,第一圆形槽732设置在第一绳槽731的上侧,且第一圆形槽732的直径大于第一绳槽731的直径。第一牵引绳510的一端连接有铅头钢件900,使第一牵引绳510穿过第一绳槽731,同时铅头钢件900(图中并未示出)连接于第一圆形槽732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悬绳器800至少可以设置为以下三种形式:

形式一、如图23和24所示,第二悬绳器800包括夹持件840和连接螺栓850,其中,夹持件840设置有光杆孔860、牵引绳连接孔870和第三牵引槽830。

二个夹持件840夹持油井光杆、第三牵引绳530和第二牵引绳520,二个夹持件840利用连接螺栓850连接,连接后的二个夹持件840的光杆孔860、牵引绳连接孔870和第三牵引槽830的位置分别相对应,且形成三种孔,其中,二个光杆孔860形成封闭的孔,用于容纳被夹持的油井光杆,二个牵引绳连接孔870也形成封闭的孔,用于容纳被夹持的第三牵引绳530的端部,二个第三牵引槽830形成侧开的槽,用于容纳被夹持的第二牵引绳520的端部。

光杆孔860用于使第二悬绳器800与油井光杆连接。

牵引绳连接孔870用于第二悬绳器800与第三牵引绳530连接。牵引绳连接孔870可以包括绳头孔871和绳体孔872,绳头孔871设置在绳体孔872的下侧,且绳头孔871的直径大于绳体孔872的直径。第三牵引绳530与第二悬绳器800的连接是活动连接,第三牵引绳530的端部连接有铅头钢件900(图中并未示出),使第三牵引绳530穿过绳体孔872,并使第三牵引绳530的铅头钢件900位于绳头孔871内。

第三牵引槽830用于第二悬绳器800与第二牵引绳520连接。第三牵引槽830可以包括第三绳槽831和第三圆形槽832,第三圆形槽832设置在第三绳槽831的下侧,且第三圆形槽832的直径大于第三绳槽831的直径。第二牵引绳520的端部连接有铅头钢件900,第二牵引绳520与第二悬绳器800的连接是活动连接,使第二牵引绳520穿过第三绳槽831,同时使第二牵引绳520的铅头钢件900位于第三圆形槽832内。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光杆孔860设置于第二悬绳器800的中部,牵引绳连接孔870对称设置于第二悬绳器800的两侧,第三牵引槽830对称设置于第二悬绳器800的两侧,即牵引绳连接孔870对称设置于第二悬绳器800的内两侧,第三牵引槽830对称设置于第二悬绳器800的外两侧。

形式二、如图25和26所示,第二悬绳器800设置有光杆连接槽810、第二牵引槽820和第三牵引槽830。

光杆连接槽810用于第二悬绳器800与油井光杆连接。

第二牵引槽820用于使第二悬绳器800与第三牵引绳530连接。第二牵引槽820可以包括第二绳槽821和第二圆形槽822。第二圆形槽822设置在第二绳槽821的下侧,且第二圆形槽822的直径大于第二绳槽821的直径。第三牵引绳530与第二悬绳器800的连接是活动连接,第三牵引绳530的端部连接有铅头钢件900(图中并未示出)。第三牵引绳530穿过第二绳槽821,其端部的铅头钢件900位于第二圆形槽822内。

第三牵引槽830用于第二悬绳器800与第二牵引绳520连接。第三牵引槽830可以包括第三绳槽831和第三圆形槽832,第三圆形槽832设置在第三绳槽831的下侧,且第三圆形槽832的直径大于第三绳槽831的直径。第二牵引绳520的端部连接有铅头钢件900,第二牵引绳520与第二悬绳器800的连接是活动连接。第二牵引绳520穿过第三绳槽831,其端部的铅头钢件900位于第三圆形槽832内。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光杆连接槽810设置于第二悬绳器800的中部,第二牵引槽820对称设置于第二悬绳器800的内两侧,第三牵引槽830对称设置于第二悬绳器800的外两侧。

形式三、第二悬绳器800设置有光杆连接槽810、第二牵引槽820和第三牵引槽830。其中,光杆连接槽810设置于第二悬绳器800的中部,第二牵引槽820和第三牵引槽830分别设置在光杆连接槽810的两侧。此形式适用于单根第二牵引绳520和单根第一牵引绳510连接到油井光杆的情况(为一个悬绳器情况下使用,两槽中一个为第一牵引绳、另一为第二牵引绳使用,且两槽对称设置)。

光杆连接槽810用于使第二悬绳器800与油井光杆连接。

第二牵引槽820用于使第二悬绳器800与第一牵引绳510连接。第二牵引槽820可以包括第二绳槽821和第二圆形槽822,第二圆形槽822设置在第二绳槽821的下侧,且第二圆形槽822的直径大于第二绳槽821的直径。第一牵引绳510与第二悬绳器800的连接是活动连接,第一牵引绳510的端部连接有铅头钢件900(图中并未示出),使第一牵引绳510穿过第二绳槽821,同时使第一牵引绳510的铅头钢件900位于第二圆形槽822内。

第三牵引槽830用于使第二悬绳器800与第二牵引绳520连接。第三牵引槽830可以包括第三绳槽831和第三圆形槽832,第三圆形槽832设置在第三绳槽831的下侧,且第三圆形槽832的直径大于第三绳槽831的直径。第二牵引绳520的端部连接有铅头钢件900,第二牵引绳520与第二悬绳器800的连接是活动连接,使第二牵引绳520穿过第三绳槽831,同时使第二牵引绳520的铅头钢件900位于第三圆形槽832内。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牵引绳510、第二牵引绳520和第三牵引绳530为钢丝绳束。第一牵引绳510、第二牵引绳520或第三牵引绳530可以通过铅头钢件900与第一悬绳器700或第二悬绳器800连接。

如图27所示,铅头钢件900包括圆柱形的绳头夹头910、楔形块920和绳头螺钉930,在绳头夹头910内设置有同轴的钢丝绳通孔911和钢丝绳膨胀孔912。钢丝绳通孔911的直径小于钢丝绳膨胀孔912的直径。

钢丝绳束的端部位于钢丝绳通孔911和钢丝绳膨胀孔912内,钢丝绳束穿过钢丝绳通孔911后,利用改锥等工具将钢丝绳束在钢丝绳膨胀孔912内散开。在钢丝绳膨胀孔912内,钢丝绳束的端部沿轴心嵌入楔形块920,并在楔形块920的周围嵌拧入数个绳头螺钉930,同时将融化后的铅灌入钢丝绳膨胀孔912内间隙填充,最后采用焊封方式将钢丝绳束的端部封闭。

如图3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压系统主要包括:储油箱1311、液压泵1320、功能切换阀1330、工作电磁阀1340、工作单向溢流阀1350、机架升降阀1360、第一单向溢流阀1371、第二单向溢流阀1372和换向装置(图中并未示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压系统应用于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为拉动油井光杆采油以及机架100的升降提供动力,即向主液压缸402、副液压缸411和升降液压缸130提供动力。液压泵1320连接于储油箱1311与功能切换阀1330之间,液压泵1320将储油箱1311的液压油抽出后输出动力。功能切换阀1330用于控制液压泵1320输送液压油至主液压缸402或升降液压缸130;功能切换阀1330与主液压缸402之间连接由工作电磁阀1340和工作单向溢流阀1350,功能切换阀1330又与升降液压缸130之间连接由机架升降阀1360、第一单向溢流阀1371和第二单向溢流阀1372。即储油箱1311液压油经液压泵1320流通到功能切换阀1330,经工作电磁阀1340和工作单向溢流阀1350流通至主液压缸402;或经功能切换阀1330、机架升降阀1360、第一单向溢流阀1371或第二单向溢流阀1372流通至升降液压缸130。换向装置与工作电磁阀1340联动,具体地,换向装置能够控制活动座404运行的预定前至点和预定后至点,工作电磁阀1340在活动座404运行至预定前至点或预定后至点时切换工作位,以改变液压油的流通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各部件之间可以利用油管及管接头进行连接。主液压缸402、副液压缸411用于向上拉动油井光杆做上冲程运动,升降液压缸130用于放倒或升起机架100。当主液压缸402或副液压缸411所在油路打开时,升降液压缸130油路关闭;当主液压缸402或副液压缸411油路关闭时,升降液压缸130油路打开。此外,通过调整工作单向溢流阀1350、或第一单向溢流阀1371、第二单向溢流阀1372的液压流量,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变主液压缸402、副液压缸411,升降液压缸130的伸缩速度和举升力量。调整工作单向溢流阀1350可以实现对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冲次(即抽油效率)和载荷进行调整。同时,主液压缸402运行的前至点和后至点可以人为设定,即通过调整换向装置控制。通过设定活动座404运动的预定前至点和预定后至点的位置,来设定助力组件400每次拉拽油井光杆的距离,从而调整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拉动油井光杆的上冲程和下冲程的位置。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主液压缸402和副液压缸411设置为单杆单作用缸;升降液压缸130设置为单杆双作用缸。

需要注意的是,当助力组件400水平设置在底座610上时,活动座404运动为预定前至点和预定后至点;当助力组件设置在机架100上时,活动座404运动为预定上至点和预定下至点。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液压泵1320可以包括主油泵1321、第一电机1322、第一过滤器1323;副油泵1324、第二电机1325、第二过滤器1326、压力表1327和表球阀1328。其中,第一电机1322驱动主油泵1321,主油泵1321与功能切换阀1330的进油口连接,第一过滤器1323连接于主油泵1321与储油箱1311的第一进油口之间。第二电机1325驱动副油泵1324,副油泵1324与功能切换阀1330的进油口连接,第二过滤器1326连接于副油泵1324与储油箱1311的第二进油口之间。压力表1327通过表球阀1328连接于主油泵1321和副油泵1324的出油口,压力表1327用于测量主油泵1321和副油泵1324的出油口压力,以便实时了解液压系统的运行情况。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压系统可以包括以下部件:储油箱1311、液压泵1320、功能切换阀1330、工作电磁阀1340、工作单向溢流阀1350、机架升降阀1360、第一单向溢流阀1371、第二单向溢流阀1372、冷却器1312、溢流阀1313、工作开关1381、挂载开关1382、压力继电器(图中并未示出)和液压感应器(图中并未示出)。

液压泵1320连接于储油箱1311与功能切换阀1330之间。冷却器1312与功能切换阀1330、工作电磁阀1340和机架升降阀1360的回油口连接。溢流阀1313连接于冷却器1312与液压泵1320(即主油泵1321和副油泵1324的出油口)之间。功能切换阀1330的第一出油口与工作电磁阀1340、工作单向溢流阀1350依次连接,工作单向溢流阀1350与主液压缸402之间连接工作开关1381,工作单向溢流阀1350与副液压缸411之间连接了挂载开关1382。同时功能切换阀1330的第二出油口与升降液压缸130之间依次连接有机架升降阀1360、第一单向溢流阀1371和第二单向溢流阀1372。换向装置与工作电磁阀1340联动。压力继电器设置在工作电磁阀1340的进油口,并与第一电机1322和第二电机1325联动。压力继电器能够测量工作电磁阀1340的进油口压力,当工作电磁阀1340的进油口压力小于阈值且超出预定时间后,第一电机1322停止、第二电机1325工作。其中,二套运行装置实行一套运行另套备用,在其中一套出现故障时,另一套自动运行。即通过感应器识别主液压缸402运行牵引力重大变化,以此确定启动那套机组运行。

需要注意的是,工作开关1381用于控制主液压缸402所在油路是否导通,挂载开关1382用于控制副液压缸411所在油路是否导通,通过工作开关1381和挂载开关1382可以控制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在运行时如何使用主液压缸402和副液压缸411。此外,液压系统工作时,液压油的压力损失、容积损失和诸多机械损失基本上都转化成热能,也使液压油的温度升高,油温过高会引起液压油变质、管路中的橡胶密封圈失效或管路老化等,也会因运动部件热膨胀系数不同使间隙减小而卡死;并且,油温升高还会使油液粘度降低,导致泄漏的可能性增大,使整个液压系统的效率降低,所以液压系统的油温一般保持在-40℃到+60℃之间,例如,设定在高于40℃启动冷却器1312进行降温,将液压油控制在40℃以下,低于10℃就使用低温或超低温液压油、或采取保温油措施。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工作电磁阀1340可以是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电磁换向阀是用来控制流体的自动化基础元件,用在工业控制系统中调整介质的方向、流量、速度和其他的参数。功能切换阀1330和机架升降阀1360是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表球阀1328、工作开关1381和挂载开关1382是手动球阀,手动球阀是一种阀门,它的关闭件是个球体,球体绕阀体中心线作旋转来达到开启、关闭的一种阀门,球阀在管路中主要用来做切断、分配和改变介质的流动方向。工作单向溢流阀1350、第一单向溢流阀1371和第二单向溢流阀1372都是单向溢流阀,单向溢流阀包括溢流阀和单向阀,其作用是:一个方向直通(溢流阀不起作用,单向阀直通),另一个方向溢流(单向阀反向,不通,溢流阀起作用)。以及主油泵1321和副油泵1324可以选用齿轮泵、叶片泵或柱塞泵等等。

当选用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作为功能切换阀1330时,功能切换阀1330的工作位包括右位、中位和左位,同时功能切换阀1330包括一个进油口、一个回油口和二个出油口(即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功能切换阀1330的第一出油口与工作电磁阀1340的进油口连接,功能切换阀1330的第二出油口与机架升降阀1360的进油口连接。当功能切换阀1330的工作位为中位时,油路断开。当功能切换阀1330的工作位为右位时,液压泵1320从储油箱1311内抽出的液压油,经功能切换阀1330的第一出油口流向工作电磁阀1340等。当功能切换阀1330的工作位为左位时,液压泵1320从储油箱1311内抽出的液压油,经功能切换阀1330的第二出油口流向机架升降阀1360等。

当选用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做为工作电磁阀1340时,工作电磁阀1340的工作位包括右位、中位和左位,一个进油口、一个回油口。当工作电磁阀1340的工作位为中位时,油路断开。当工作电磁阀1340的工作位为右位时,功能切换阀1330的第一出油口流出的液压油,经工作电磁阀1340、工作单向溢流阀1350的单向阀、和工作开关1381和/或挂载开关1382,流向主液压缸402和/或副液压缸411的下腔室,推动液压缸运行。当工作电磁阀1340的工作位为左位时,主液压缸402和/或副液压缸411的下腔室的液压油,经工作开关1381和/或挂载开关1382、工作单向溢流阀1350的溢流阀和工作电磁阀1340的回油口,流向储油箱1311。

具体地:

当功能切换阀1330的工作位为右位、工作电磁阀1340的工作位为右位、且工作开关1381和/或挂载开关1382打开时,液压油从功能切换阀1330流入工作电磁阀1340,再经工作单向溢流阀1350的单向阀流入主液压缸402和/或副液压缸411的下腔室,即以推动主液压缸402和/或副液压缸411的活塞杆伸出,油井光杆做上冲程运动;

当功能切换阀1330的工作位为右位、工作电磁阀1340的工作位为左位、且工作开关1381和/或挂载开关1382打开时,液压油从主液压缸402和/或副液压缸411的下腔室流回工作单向溢流阀1350、经工作电磁阀1340流入储油箱1311,即以主液压缸402和/或副液压缸411的活塞杆收缩,油井光杆做下冲程运动;

当功能切换阀1330的工作位为左位、且机架升降阀1360的工作位为右位时,液压油从功能切换阀1330流向机架升降阀1360,再经第一单向溢流阀1371的单向阀流入升降液压缸130的下腔室,促使升降液压缸130的活塞杆不断伸出,从而推动机架100逐渐升起;同时,迫使升降液压缸130上腔室的液压油,经第二单向溢流阀1372的溢流阀、机架升降阀1360流入储油箱1311。即为机架100升起;

当功能切换阀1330的工作位为左位、且机架升降阀1360的工作位为左位时,液压油从功能切换阀1330通过机架升降阀1360,流入第二单向溢流阀1372的单向阀,流向升降液压缸130的上腔室,促使升降液压缸130的活塞杆不断收缩,从而拉动机架100逐渐侧倒;同时,迫使升降液压缸130下腔室的液压油,经第一单向溢流阀1371的溢流阀、再经机架升降阀1360流向储油箱1311。即为机架100放倒。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设置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压系统,该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还包括机架100、升降液压缸130、天车200、配重箱300、助力组件400、第一牵引绳510、第二牵引绳520、底座610和电控系统630。

该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工作流程是:通过电控系统630控制液压系统启动,第一电机1322或第二电机1325启动带动主油泵1321或副油泵1324工作,液压油通过阀体管路,经过滤油器(即第一过滤器1323或第二过滤器1326)、有关阀类等一系列液压部件后进入主液压缸402、副液压缸411或升降液压缸130,主液压缸402、副液压缸411或升降液压缸130开始工作,以实现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不同工作。

具体地,在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液压系统启动前,功能切换阀1330、工作电磁阀1340、机架升降阀1360均位于中位,以及液压系统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机架100的起降

1.机架100升起:

首先检查各项准备工作,确认各项准备工作无误后;启动电控系统630,液压系统工作;然后将功能切换阀1330的工作位切换至左位、将机架升降阀1360的工作位切换至右位、并将操作系统转换为手动操作系统;第一电机1322或第二电机1325运转带动主油泵1321或副油泵1324运行工作,储油箱1311内的液压油被主油泵1321或副油泵1324吸入,依次经功能切换阀1330的左位、机架升降阀1360的右位、再经第一单向溢流阀1371的单向阀流入升降液压缸130的下腔室,推动升降液压缸130的活塞杆逐步伸出;随着液压油推动升降液压缸130的活塞杆伸出;迫使升降液压缸130上腔室的液压油,经第二单向溢流阀1372的溢流阀、机架升降阀1360流向冷却器1312,最后流入储油箱1311,当机架100升到预定位置(即与底座610贴合)后,将机架升降阀1360工作位切换至中位、将功能切换阀1330工作位切换至中位,关闭手动操作系统,完成架体升起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第二单向溢流阀1372的溢流阀可以控制架体升起速度。

2.机架100倒放:首先检查各项准备工作,确认各项准备工作无误后;启动电控系统630、液压系统工作;然后将功能切换阀1330的工作位切换至左位、将机架升降阀1360的工作位切换至左位、并将操作系统转换为手动操作系统;第一电机1322或第二电机1325运转带动主油泵1321或副油泵1324工作,储油箱1311内的液压油被主油泵1321或副油泵1324吸入,液压油依次经功能切换阀1330的左位、机架升降阀1360的左位、第二单向溢流阀1372的单向阀流入升降液压缸130的上腔室,迫使升降液压缸130的活塞杆收缩;随着升降液压缸130的活塞杆收缩;推动升降液压缸130下腔室的液压油,经第一单向溢流阀1371的溢流阀、机架升降阀1360流向冷却器1312,最后流回储油箱1311,当机架100倒放至预定位置(即倒在支架620上)后。将机架升降阀1360工作位切换至中位、将功能切换阀1330工作位切换至中位,关闭手动操作系统,完成架体倒放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控制第一单向溢流阀1371的溢流阀可以控制架体下落速度;

第二、挂载运行

首先将410垫块装在副液压缸411的活塞杆头,并与活动座404连接;其次,与油井光杆连接。即第一牵引绳510与第一悬绳器700连接、第三牵引绳530与第一悬绳器700连接后经天车的二端铅头钢件900分别与第二悬绳器800并与油井光杆连接(方卡锁紧光杆、并在第二悬绳器800上方)、第二牵引绳520经天车后的二端铅头钢件900与第二悬绳器800并与油井光杆连接(第二牵引绳520的中部吊悬在配重箱300的上部);再次,调整冲程。即按照油井方提供资料调整冲程(即调整换向装置的上、下限位开关位置);然后再对各项准备工作进行检查,确定安全无误后;启动电控系统630、液压系统随着运行;打开工作开关1381和挂载开关1382、并将操作系统转换手动操作系统、将功能切换阀1330的工作位切换至右位、将工作电磁阀1340的工作位切换至右位;第一电机1322或第二电机1325运转带动主油泵1321或副油泵1324工作,使储油箱1311内的液压油经主油泵1321或副油泵1324吸入,液压油依次经功能切换阀1330的右位、工作电磁阀1340的右位、工作单向溢流阀1350的单向阀流向主液压缸402和副液压缸411的下腔室,推动主液压缸402和副液压缸411的活塞杆伸出,推动活动座404向前预至点运动,即由第一牵引绳510,带动第三牵引绳530拉动油井光杆上升,当活动座404达到前预至点、油井光杆上升到预定位置,即第二牵引绳520中部可以与连接轮340连接时,操作工作电磁阀1340将其工作位切换至中位(即停位),卸下连接销轴330,将第二牵引绳520中部与连接轮340连接,装上销轴330并与其连接固定;经检查无误后,再将工作电磁阀1340工作位切换至右位,将油井光杆稍向上拉动,控制活动座404到预定上至点换向装置换向、其液压系统不再给予主液压缸402和副液压缸411输送动力,此时油井光杆的负荷大于配重箱300的重力和液压系统的液压回程力之和,油井光杆向下运行,活动座404向下预至点运行,油井光杆向下做下冲程运动;当油井光杆运行到下预至点时,再将工作电磁阀1340工作位切换至中位,关闭挂载开关1382,卸下副液压缸411活塞杆装的410垫块、使其不再与活动座404连接;再经检查无误后;将工作电磁阀1340工作位切换至右位、关闭手动操作系统、将操作系统切换至电控系统630自动系统;液压系统继续正常运行、推动活动座404经换向后,向前预至点运动,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运行抽油工作,即完成挂载工作。

第三、采油运行

首先挂载工序完成,并检查各项准备工作,确认各项准备工作无误后;启动电控系统630、液压系统随之运行,然后将功能切换阀1330切换至右位、将工作电磁阀1340切换至右位、打开工作开关1381;将操作系统切换为自动操作系统;第一电机1322或第二电机1325运转带动主油泵1321或副油泵1324运行工作,使储油箱1311内的液压油被主油泵1321或副油泵1324吸入,液压油依次从功能切换阀1330的右位、工作电磁阀1340的右位、工作单向溢流阀1350的单向阀流向主液压缸402的下腔室,推动主液压缸402的活塞杆伸出,推动活动座404向前预至点运动,即第一牵引绳510带动第三牵引绳530拉动油井光杆上升,同时配重箱300从机架100上部通过重力由第二牵引绳520也直接拉动油井光杆做上冲程运动,即采油工作;当主液压缸402推动活动座404运动到预定上至点时,其换向装置与工作电磁阀1340联动,工作电磁阀1340切换工作位至左位,其液压系统不再给予主液压缸402输出动力时,即第一牵引绳510联动第三牵引绳530不再给予油井光杆拉拽力时,油井光杆负荷大于配重箱300的重力和液压系统的液压回程力之和,其油井光杆做下冲程运动,拉动配重箱300从机架100下部向机架100上部运动,主液压缸402的活塞杆收缩,此时主液压缸402下腔室液压油经工作单向溢流阀1350的溢流阀、工作电磁阀1340流向冷却器1312后,流回储油箱1311。当主液压缸402的活塞杆收缩,活动座404移动到预定后至点时,由于换向装置与工作电磁阀1340联动;工作电磁阀1340再切换工作位至右位,活动座404向前预至点运动,牵引绳拉动油井光杆做上冲程运动……,其往复运动使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完成了抽油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待机状态时,其功能切换阀1330、工作电磁阀1340、机架升降阀1360工作位均为中位(即停位)。

根据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至少具有如下有优点或有益效果:

1.采用液压传动方式将电机高速旋转的机械能通过液压泵转化为液压能,液压作为动力传导方式,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运动平稳;

2.助力组件400通过第一牵引绳510带动第三牵引绳530和配重箱300第二牵引绳520同时直接作用拉动油井光杆,其助力组件400的牵引力和配重箱300重力之和大于油井光杆的负荷,即可完成抽油工作,合理地利用了动力,其节能效果明显;

3.通过调整液压系统的液压压力或流速来调整载荷、冲次,即可增加悬点载荷、又可增加冲次。同时,其上、下冲程的速度可以分开调节;且塔架式结构增加了冲程,易于长冲程、低冲次作业;故该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适应范围更广泛,可应用于不同载荷要求的稠油井、稀油井、不同类型或不同要求冲程的井深油井等;

4.该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采取封闭式、折叠式结构设计,能立起能放倒,运行时立起,维修时放倒,方便运输,维修方便;

5.该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采取天平式天车200设计,增加了机架100顶部的稳定性。同时天车200的滚轴260增大了与第二牵引绳520和第三牵引绳530的接触面积,使抽油过程更加稳定。另外,整机让位可以进行调整,确保修井让位的可靠性;

6.助力组件400的定滑轮组405、动滑轮组406以及副液压缸411可以灵活调整,不仅使该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具有了倍程功能,而且挂载能力强,载荷能力强;

7.该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采用了机电、液压一体化,便于实现自动控制和遥控;

8.活动座404运行的预定上至点和预定下至点可以人为设定,即在一定范围内调整换向装置的预定上至点和预定下至点的位置,能够改变助力组件400每次拉拽牵引绳的距离,从而调整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上冲程和下冲程的距离;

9.助力组件400的活动座404通过第一轴承409、第二轴承413沿轨道407滑动,不仅减小了活动座404与轨道407之间的摩擦力,增加了使用寿命;而且又增强了主液压缸402牵引效率力,即提高了抽油效率;

10.通过升降液压缸130可以实现不拆卸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其他结构情况下将机架100放倒,降低了安装和维修等操作的难度;

11.第一悬绳器700的作用:一是转换作用,即第一牵引绳510、第三牵引绳530通过第一悬绳器700连接,其将第一牵引绳510的拉拽力通过第一悬绳器700由第三牵引绳530作用到油井光杆;二是保护油井光杆作用,一旦第一牵引绳530断了,第一牵引绳510、第三牵引绳530通过第一悬绳器700立即泄力,油井光杆缺少足够的牵引作用力(配重箱300的重力小于油井光杆负荷)而下落至下预至点,以达到保护油井光杆目的;

12.第二悬绳器800能够传递助力组件400的牵引力和配重箱300的重力形成的牵引力,从而使两种作用力均匀地作用在油井光杆上;

13.配重箱300侧面的滑动组件1000,能够沿机架100竖直方向滑动,从而使配重箱300竖直方向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更小,滑动过程更加顺畅;

14.制动组件1100作为应急措施,利用制动组件1100与机架100的架体产生得摩擦力,能在第二牵引绳520出现断绳事故时,使配重箱300制动或使其缓慢下落,避免配重箱300自由下落破坏机架100以及其它部件;

15.缓冲组件1200能够减小配重箱300对机架100的底部的冲击,减小配重箱300在自由坠落时,对机体造成的破坏,增加保险系数;

16.通过调整工作单向溢流阀1350、第一单向溢流阀1371或第二单向溢流阀1372的液压流量,可以不同程度改变主液压缸402、副液压缸411或升降液压缸130的伸缩速度,从而实现对无游梁式液压抽油机的冲次(即抽油效率)或机架100平稳升起或放倒;

17.液压系统设置有两套电机及油泵,其中一套运行另一套备用,在其中一套出现故障时,另一套自动运行,提高液压系统的持续运行能力;

18.机架100的高度可以自由设置,塔架式结构加大了冲程,降低了冲次,从而降低抽油杆的疲劳程度,延长了抽油杆的使用寿命,降低抽油机的吸空率,提高抽油率。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实质内容上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简单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