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器可调节缓冲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97867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减振器可调节缓冲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振器可调节缓冲阀,尤其涉及配有可调节缓冲阀的减振器,其可以在车辆行驶中,根据路况、行驶条件等来适当调整缓冲力,由此来改善驾驶舒适性及控制稳定性。
背景技术
悬架系统安装在车辆上的减振器是一种防振缓冲型装置,安装在车轴与车体之间,通过在车辆行驶中吸收从路面传递给车轴的振动或冲击,来改善驾驶舒适性。减振器的内部充注油及/或气体。
减振器包括可调节缓冲减振器,用于根据路面及驾驶条件来适当调整缓冲性,从而改善驾驶舒适性或控制稳定性。在可调节缓冲减振器中,用于调节缓冲力的可调节缓冲阀安装在传统减振器的外管侧面上。
根据车辆运动缓冲力的控制方法,传统的可调节缓冲阀分为普通型可调节阀和反向型可调节阀。反向型可调节阀的特征在于通过一个附加阀,根据车辆的运动来控制压缩及拉伸动程。因此,对反向型可调节阀而言,在拉伸动程中产生一种弱缓冲力,而在压缩动程则产生一种强缓冲力,或者在拉伸动程中产生一种强缓冲力,而在压缩动程中则产生一种弱缓冲力。然而,由于反向型可调节阀采用附阀,因而有以下不足生成成本增加,尺寸过大,安装性不良。
在普通型可调阀中,在压缩及拉伸动程过程中,用一个阀来控制缓冲力。因此,对普通型可调阀而言,在压缩及拉伸动程中,产生强缓冲力或弱缓冲力。
在韩国专利申请No.1997-58101中,公开一种传统的反向型可调节阀,其名称为“缓冲力-可调液压减振器”,其中,缓冲力生成阀11与可调节缓冲减振器1的侧面相连接。以下参照图1,来说明缓冲力生成阀。
缓冲力生成阀11的压缩侧与拉伸侧阀体的结构基本相同,图2表示它们的放大形式。
如图所示,缓冲力生成阀11的结构是二个底部柱型阀体13及14处于底部柱型壳体12内,比例螺线管启动器15(以下称“启动器15”)安装在壳体12的开孔内,壳体12的内部被阀体13及14分割成三个液腔12a、12b及12c。
环形密封件16及17分别安装在阀体13与14的开孔内,柱形引导件18与启动器15螺纹连接,穿过阀体13与14及密封件16与17,然后由螺帽19来固定。壳体12的一个侧壁上配有连接孔20、21及22,其分别与液腔12a、12b及12c相通。连接孔20、21及22通过减振器的通道,来与柱体相接。
多个环状设置的流体通道26及27(入口通道)(图1只示出了二个流体通道)处于阀体13及14的下部,并分别轴向穿过阀体。此外,在各阀体13及14的底部的内壁上,配有环形内部密封件28或29(见图2),并穿过通道26或27的内周侧,环形阀座30或31(见图2)穿过通道26或27的外周侧,环形外密封部32或33(见图2)处于阀体13或14的侧壁附近的环形阀座外侧30或31。环形沟槽34及35分别处于阀座30及31与外密封部32及33之间。沟槽34及35通过流体通道36及37(外通道),分别与液腔(图1的12b及12c)相通。
如图2所示,盘形孔板38或39及隔板40或41被层叠在阀体13及14的内部密封件36或37上。板阀42或43被层叠于其上;保持盘44或45的直径稍微小于板阀42或43,也被层叠于其上;多个盘形叶片弹簧46或47(弹簧件)(图中只示出了三个叶片弹簧)的直径稍微小于保持盘44或45,隔板48或49也被层叠于其上;板阀42或43的外周处于阀座30或31上。
柔性密封环50或51处于阀体13或14内。柔性密封环的内周面与保持盘44或45的外周面相接触,而且稍微重叠,柔性密封环的外周面与外密封部32或33相接触。护圈52或53与柔性密封环50或51的外周顶部相接触,环形密封弹簧54或55的外周与护圈顶部相接触。密封件16或17处于阀体13或14内,其与隔板48或49及密封弹簧54或55的内周相接触,从而将板阀42或43的内周,保持盘44或45及叶片弹簧46或47固定到内部密封件28或29上,并同时将密封环50或51的外周固定到外密封部32或33上。
密封件16或17、保持盘44或45以及密封环50或51在阀体13或14内的板阀42或43的后部,形成引导腔56或57。此时,密封弹簧54或55对阀体13或14与密封件16或17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为了密封保持盘44或45与密封环50或51的接触部分,密封环50或51被装配成其外周稍微低于阀体13或14的底部的内周,由此按压保持盘44或45。图中,参考号58,59,60,61及62表示O型环。
引导件18的侧壁配有端口63及64,其分别与引导腔56及57相沟通,端口65及66分别与液腔12b及12c相沟通。孔板38或39安装于内部密封件28或29上,其配有固定孔67或68。上游通道配有固定孔67或68、内部密封件的切除部分69或70及引导件18外周的沟槽71或72。通过上游通道,流体通道26或27及端口63或64,即,引导腔56或57互相沟通。短轴73可在引导件18内滑动,从而调节端口63或65与端口64或66之间的流体通道面积(下游通道)。短轴73由压缩弹簧74而被驱动(被迫)朝向启动器15,而且在启动器15的启动杆75的作用下,顶着弹簧74的压缩力来运动,从而调节端口63及端口66(可变孔)的流体通道的面积。
然而,在这种传统结构中,各引导腔56及57形成于板阀42及43处,处于阀体13与14之间,并被密封件16及17、保持盘44及45以及密封环50及51分割,其具有极复杂的结构,密封环50及51由此处的护圈52及53来固定。如果护圈52及53的顶面与底面不平整,则护圈50及51的压缩力便会不平衡。这将引起引导腔56及57的压力不平稳,从而造成缓冲力分散。也就是说,引导腔56及57内的分散会大大影响减振器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传统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振器可调节缓冲阀,其中,缓冲力生成阀的主阀的结构大大简化,从而可抑制在引导腔内发生缓冲力分散。
根据本发明,为达到该目的,提供一种减振器可调节缓冲阀,包括上部护圈,其与高压侧沟通,以及一个主阀,其安装于上部护圈上,主阀包括配有引导腔的一个阀体,一个安装于阀体顶面的片环,以及一个壳体,用于固定阀体及片环,并通过在壳体的上下端卷曲,来固定阀体及片环,由此来控制油的流动,从而产生缓冲力,并根据引导腔内的压力,来同时调节缓冲力,从而在引导腔内减小缓冲力的分散。


结合下列实施方式说明及附图,可明晓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性及长处,其中图1是传统的反向型可调节缓冲阀的剖面图。
图2表示图1的可调节缓冲阀的放大部分。
图3表示本发明的可调节缓冲减振器的缓冲力生成阀。
图4表示本发明的缓冲力生成阀的主阀。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3表示本发明的可调节缓冲减振器的缓冲力生成阀,图4表示本发明的缓冲力生成阀的主阀。
如图3所示,缓冲力生成阀200安装于减振器的基壳101侧面上,包括一个壳体201,其与基壳101相沟通;一个短轴210及一个短杆220,其中,上部护圈240主阀250安装在短杆220外表面周围;上部护圈导筒260,其处于壳体201内。
启动器202利用螺帽204,固定在壳体201一端。
短轴210被插入短杆220空腔内,并可在其内滑动,它由启动器202的启动杆203来驱动,驱动杆插入短杆220内,短轴对处于短轴前部的弹簧216进行压缩。短轴210配有多个阶部,其在纵向具有不同的外径。在阶部中,外径较大的阶部配有第一及第二可调孔212及213。
在短轴210往复运动时,第一可调孔212的变化率大于第二可调孔213。
短轴210的初始位置可由弹簧216的支撑柱塞218来调节。
用于引导短轴210运动的短杆220配有一个柱形空腔,其在径向有多个连接端口221、222及223。
环状上部护圈240及主阀250依次配置在短杆220的外周面上,并利用螺帽230来固定接触,密封件232安装在该固定接触部位,以达到密封。
上部护圈240配有主通道242,用于与高压侧相连接,它是一种纵向通孔,形成于同心圆周上,还配有次通道244,其在与主通道242垂直的方向上形成。
上部护圈240的外部部分处于与分离管102沟通的上部护圈导筒260内。
上部护圈导筒260在圆周的外周面上配有多个流体通道沟槽262,从而使油流入基壳101与分离管102之间的空间,即,形成低压侧的容器103内。
图4所示的主阀250处于短轴210的周围,且处于上部护圈240的下端。主阀250控制引入主通道242内的油,从而产生缓冲力,并根据引导腔259内的压力,来同时调节该缓冲力。
如图所示,主阀250最好是一种单体结构,包括一个阀体252、多个圆盘254、一个片环256及一个壳体258。
阀体252在同心圆上配有多个纵向流体通道252a,并配有基座面252b,其从阀体的上下表面突出。
片环256处于上基座面252b,多个圆盘254安装于片环256及下基座面252b上。多个狭缝254a用于引导油的流动,其形成形成于多个圆盘254的圆周。
圆盘254的狭缝254a起着固定孔的作用。
为将片环256固定到阀体252上,壳体258安装于阀体252的外周面周围,此处层叠有片环256。
壳体258是一种空心圆柱体,上下开口。所层叠的片环256及壳体阀体252插入到壳体258内,并壳体的上下端卷曲为一体。
在壳体258的设计中,最好在卷曲后,用一定的力,将壳体258的片环256压缩到固定的位置上。
本发明减振器的可调节缓冲阀的结构如下。
参照图3来说明油液的流动。通过活塞的运动,油被引入上部护圈导筒260的入口,其与减振器的高压侧相沟通,所引入的油到达上部护圈240的主通道242。
此时,在壳体内形成低速缓冲力,油的流量不高,如虚线所示,部分油通过主阀250的圆盘254上的狭缝254a,进入到连接端口222内。接着,油通过启动器202的启动杆203来运动,从而在第一可调孔开启的状态下,通过短轴210的第一可调孔212进入短杆220内,然后通过短杆220及连接端口221,进入到上部护圈240的通道244内。
穿过第二通道244的油通过上部护圈导筒260的流体通道沟槽262,被吸入到容器103内,即低压侧。
这里所用的“高压侧”这一术语,系指与油缸扩展腔相连接的部分,“低压侧”则意味着与容器103相连接的部分。
在扩展或压缩动程中流量增加的油在被引入到主通道242内后,依次通过圆盘254的狭缝254a、短杆220的连接端口222、短轴210的第二可调孔213,以及短杆220的连接端口223,到达引导腔259。部分油(如单点线所示)通过圆盘254的狭缝254a,达到上部护圈导筒260的流体通道沟槽262。
未通过固定孔即圆盘254的狭缝254a的油,仍然留在流体通道沟槽262一侧的引导腔259内。
如果由于在拉伸或压缩动程中流量增大,而使高压侧与引导腔259之间的压力差增大,则因压差而产生的力便会使圆盘254及片环256向引导腔259一侧弯曲。根据高压侧的压力、引导腔259内的压力、以及片环256上的初始负荷,在上部护圈240的基座面252b与圆盘254之间便会产生间隙,从而使油直接从高压侧流向低压侧(实线所示)。
如果在拉伸或压缩动程中,流量减少,则高压侧与引导腔259之间的压差便降低,圆盘254返回到原来的状态,基座面252b与圆254之间的间隙便消失。
因此,根据引导腔259内的压力,在不同压力下,开启圆盘254的主要流体通道。根据安装于引导腔之上的第二可调孔213的动作、以及安装在引导腔之下的圆盘254的狭缝254a的动作,来产生引导腔259内的压力。对第二可调孔213的面积进行控制,从而增加引导腔259内的压力,由此产生一种硬模式下的转换作用。此外,由于第一可调孔212的变化率高于第二可调孔213,因而液体可从高压侧流向低压侧。随着第二可调孔213面积的增加,第一可调孔212的面积便下降。当第二可调孔213的面积下降后,第一可调孔212的面积便增加。
根据这种特性,在同一压力条件下,在截止定时之前,硬模式的整个低速区流速便低于软模式的流速。即使高压侧的工作面积小于引导腔259的面积,这种结构也可以以低流速及高压力并以硬模式来产生截止定时。由于适当的缓冲力特性与面积无关,因而具有可简化主阀250的结构的长处。
此外,另一个长处是,可以大大降低在引导腔259内发生因片环256的不平衡力而引起的缓冲力分散的可能性,其在主阀250内,以均匀的力来与阀体252一体动作。
对上述可调节缓冲阀200而言,可简化结构,且可减少在引导腔259内发生分散。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减振器可调节缓冲阀,可进一步简化可调节缓冲阀主阀的结构,可减少在引导腔内发生缓冲力分散,因而可得到稳定的缓冲力,并可改善减振器的性能。
上述只是一种用于改善本发明的减振器可调节缓冲阀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规定的本发明精神及范围的前提下,业内人士可以进行各种改进。
权利要求
1.一种减振器可调节缓冲阀,包括一个与高压侧沟通的上部护圈,及一个安装于上部护圈之下的主阀,其特征在于,主阀包括配有引导腔的一个阀体,一个安装于阀体的顶面的片环,以及一个壳体,用于放置阀体及片环,且通过在壳体的上下端卷曲,来固定阀体及片环,对油的流量进行控制,从而产生缓冲力,同时根据引导腔内的压力,来同时调节缓冲力,从而在引导腔内减小缓冲力的分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缓冲阀,其特征在于,阀体配有纵向流体通道,其在同心圆上等距离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缓冲阀,其特征在于,在阀体的上下面上还分别安装多个圆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节缓冲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多个圆盘的圆周上形成有多个引导油流的狭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缓冲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上部护圈导筒,其用于部分容纳上部护圈的外部部分,上部护圈导筒与低压侧相沟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调节缓冲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部护圈导筒配有多个形成于外周面的流体通道沟槽。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振器可调节缓冲阀,包括一个上部护圈240,其与高压侧相通、一个主阀250,其安装于上部护圈240之下,其中,主阀250包括一个阀体252,其容纳一个引导腔259,一个片环256,其安装于阀体252的顶面,一个壳体258,用于容纳阀体252及片环256,且通过在壳体的上下端卷曲,来一体容纳阀体252及片环256,其中,对油流进行控制,从而产生缓冲力,且根据引导腔259内的压力,以减小引导腔259内的缓冲力分散的状态,来同时调节该缓冲力。该可调节缓冲阀的主阀的结构更加简化,减少了引导腔内缓冲力分散情况的发生,因而可获得稳定的缓冲力,且可改善减振器的性能。
文档编号F16F9/34GK1773140SQ20051012037
公开日2006年5月17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9日
发明者池永焕 申请人:万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