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械制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70578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机械制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制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非机动车及高楼作业、高山攀岩等领域的机械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的住房越来越高,在发生险情或者平常进行高工作业时,一般都是使用救险绳,先将救险绳的一端固定,然后使用者双手握住救险绳向下移动,由于使用者受到重力加速度的作用,在无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非常危险。中国专利CN99251281.6公开了一种机械制动调速救险绳,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但其结构复杂,且该机械制动机构只能用在救险绳上,使用范围较单一;再者用于机动车的制动装置,通常采用液压或气压等形式,其结构复杂而且制动失灵发生问题的可能性较大,成本较高,其制动装置也只有用于机动车上,使用范围也较单一。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制动效果较好的机械制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用于机动车上、非机动车制动,又能用于高空作业、高山攀岩中救险绳制动的机械制动装置。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机械制动装置,包括一筒体,该筒体内设置有相对的具有一定间距的两制动片,所述两制动片相对的两面上分别固定设置有刹车片,至少其中一个所述制动片为活动制动片,该活动制动片可沿所述筒体轴向移动,所述筒体上相应两制动片之间位置上成形有制动开口,所述筒体内至少一端设置有机械驱动机构和自动复位机构,所述机械驱动机构控制所述活动制动片的轴向移动,所述自动复位机构使得所述活动制动片自动复位,所述机械驱动机构和所述复位机构的数量分别与所述活动制动片的数量相同。
本实用新型还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筒体内的驱动杆和从动杆,所述驱动杆的一端具有一伸出部分,该伸出部分的直径小于所述驱动杆的直径,所述筒体的相应端部成形有供所述伸出部分伸出的轴孔,所述伸出部分依次穿过设置在所述筒体内的轴承和所述轴孔伸出所述筒体外部,所述驱动杆控制所述从动杆的轴向移动,所述从动杆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杆的另一端相配合,所述从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动制动片固定配合,所述从动杆的所述一端为外多边形,所述筒体内壁相应成形有内多边形。
所述驱动杆的所述另一端端面沿轴向凸设有多个具有一斜面的凸部,所述从动杆的所述一端端面相应成形有多个具有一斜面的凹部。
所述驱动杆的所述另一端延伸成形有直径较小的另一驱动轴,该另一驱动轴外周壁沿轴向成形有多个与其轴线具有一锐角或钝角夹角的斜凸部,所述从动杆的所述一端具有一内腔,该内腔内周壁相应成形有多个与所述斜凸部配合的斜凹部。
所述从动杆的所述一端延伸成形有直径较小的第三从动杆,该第三从动杆外周壁沿轴向成形有多个与其轴线具有一锐角或钝角夹角的另一斜凸部,所述驱动杆的所述另一端具有一内腔,该内腔内周壁相应成形有多个与所述斜凸部配合的斜凹部。
所述自动复位机构包括一弹簧,所述从动杆端部成形有直径较小的另一从动杆,所述弹簧套合在另一从动杆上,其一端顶靠在所述从动杆的台阶面上,另一端顶靠在设置在所述筒体内与所述筒体内周壁螺纹配合的定位部件的端面上,所述定位部件上成形有允许所述另一从动杆穿过的定位孔,所述另一从动杆的端部与所述活动制动片可拆卸在固定在一起。
所述制动开口为贯通所述筒体的开口。
所述制动开口为设置在所述筒体上部的半环形开口。
所述两活动制动片,其中一个为活动制动片,另一个为固定制动片,临近所述固定制动片的所述筒体的一端设有一端盖,该端盖具有延伸部分,该延伸部分伸入所述筒体内部与所述简体内壁螺纹连接,所述固定制动片与所述延伸部分的端面可拆卸固定配合。
所述伸出部分与一转动手柄固定连接在一起。
所述制动片上分别成形有定位翅片,所述制动开口轴向两侧分别成形有与所述定位翅片配合的定位卡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所述机械制动装置完全采用机械结构,其制动效果较好,且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另外本实用新型既能用于机动车上、非机动车上,又能用于高空作业、高山攀岩中救险绳上,其使用范围较大,通用性较强。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机械制动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图2为
图1中A向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机械制动装置的另一种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图4为图2中B向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为
图1中C-C向剖视示意图;图6为所述驱动杆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从动杆的所述一端配合的另一种优选结构示意图;图7为所述驱动杆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从动杆的所述一端配合的再一种优选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
图1、图2、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机械制动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包括一筒体1,该筒体1内设置有相对的具有一定间距的两制动片10、11,所述两制动片10、11相对的两面上分别固定设置有刹车片18、19,其中一个所述制动片为活动制动片10,另一个为固定制动片11,临近所述固定制动片11的所述筒体1的一端设有一端盖15,该端盖15具有延伸部分150,该延伸部分150伸入所述筒体内部与所述简体1内壁螺纹连接,所述固定制动片11与所述延伸部分150的端面可拆卸固定配合,所述固定制动片11为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延伸部分150端部设置有磁块400,所述固定制动片11通过所述磁块400的磁力固定在所述延伸部分150的端部,所述活动制动片10可沿所述筒体1轴向移动,所述筒体1上相应两制动片10、11之间位置上成形有制动开口12,所述制动开口12为贯通所述筒体1的开口120。所述制动片10、11上分别成形有定位翅片100、110,所述制动开口12轴向两侧分别成形有与所述定位翅片100、110配合的定位卡槽122、123。所述筒体1内另一端设置有一机械驱动机构2和一自动复位机构3,所述机械驱动机构2控制所述活动制动片10的轴向移动,所述自动复位机构3使得所述活动制动片10自动复位。
所述驱动机构2包括设置在所述筒体1内临近所述另一端的驱动杆20和从动杆21,所述驱动杆20的一端具有一伸出部分203,该伸出部分203的直径小于所述驱动杆20的直径,所述筒体1的所述另一端成形有供所述伸出部分203伸出的轴孔16,所述伸出部分203依次穿过设置在所述筒体1内的轴承17和所述轴孔16伸出所述简体1外部,所述伸出部分203与一转动手柄4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驱动杆20控制所述从动杆21的轴向移动,所述从动杆21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杆20的另一端相配合,所述从动杆21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动制动片10固定配合,所述从动杆21的所述一端为外八边形,所述筒体1内壁相应成形有内八边形404,从而限制所述从动杆21轴向转动。
所述自动复位机构3包括一弹簧30,所述从动杆21端部成形有直径较小的另一从动杆215,所述弹簧30套合在另一从动杆215上,其一端顶靠在所述从动杆21的台阶面216上,另一端顶靠在设置在所述筒体1内与所述筒体1内周壁螺纹配合的定位部件13的端面上,所述定位部件13上成形有允许所述另一从动杆215穿过的定位孔130,所述另一从动杆215的端部与所述活动制动片10可拆卸在固定在一起。所述活动制动片10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另一从动杆215端部设有另一磁块401,所述另一从动杆215通过所述另一磁块401的磁力将所述活动制动片10固定在其端部。
参见
图1,示出所述驱动杆20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从动杆21的所述一端配合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驱动杆20的所述另一端端面沿轴向凸设有多个具有一斜面201的凸部200,所述从动杆21的所述一端端面相应成形有多个具有一斜面211的凹部210。
参见图6,示出所述驱动杆20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从动杆21的所述一端配合的另一种优选结构,所述驱动杆20的所述另一端延伸成形有直径较小的另一驱动轴206,该另一驱动轴206外周壁沿轴向成形有多个与其轴线具有一锐角或钝角夹角的斜凸部202,所述从动杆21的所述一端具有一内腔212,该内腔212内周壁相应成形有多个与所述斜凸部202配合的斜凹部213。
参见图7,示出所述驱动杆20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从动杆21的所述一端配合的再一种优选结构,所述从动杆21的所述一端延伸成形有直径较小的第三从动杆217,该第三从动杆217外周壁沿轴向成形有多个与其轴线具有一锐角或钝角夹角的另一斜凸部214,所述驱动杆20的所述另一端具有一内腔204,该内腔204内周壁相应成形有多个与所述斜凸部214配合的斜凹部205。
上述实施例可用于高中作业、高山攀岩中救险绳制动,使用时,将救险绳403穿入所述开口120,使用者只需转动所述转动手柄4即可实现制动,所述转动手柄4带动所述驱动杆20转动,所述驱动杆20的转动驱动所述从动杆21沿轴向向右移动,从而完成制动动作,同时压缩所述弹簧30;不需制动时,使用者只需松开所述转动手柄4,所述从动杆21在所述弹簧30反弹力的作用下,沿轴向向左移动,所述从动杆21的轴向移动带动所述驱动杆20复位转动,从而完成自动复位动作。本实用新型完全采用机械结构,其制动效果较好,且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参见图3、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例,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制动开口12为设置在所述筒体1上部的半环形开口121,该种结构可用于机动车、非机动车制动。
上述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
权利要求1.一种机械制动装置,包括一筒体(1),该筒体(1)内设置有相对的具有一定间距的两制动片(10、11),所述两制动片(10、11)相对的两面上分别固定设置有刹车片(18、19),至少其中一个所述制动片为活动制动片(10),该活动制动片(10)可沿所述筒体(1)轴向移动,所述筒体(1)上相应两制动片(10、11)之间位置上成形有制动开口(12),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内至少一端设置有机械驱动机构(2)和自动复位机构(3),所述机械驱动机构(2)控制所述活动制动片(10)的轴向移动,所述自动复位机构(3)使得所述活动制动片(10)自动复位,所述机械驱动机构(2)和所述复位机构(3)的数量分别与所述活动制动片(10)的数量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2)包括设置在所述筒体(1)内的驱动杆(20)和从动杆(21),所述驱动杆(20)的一端具有一伸出部分(203),该伸出部分(203)的直径小于所述驱动杆(20)的直径,所述筒体(1)的相应端部成形有供所述伸出部分(203)伸出的轴孔(16),所述伸出部分(203)依次穿过设置在所述筒体(1)内的轴承(17)和所述轴孔(16)伸出所述筒体(1)外部,所述驱动杆(20)控制所述从动杆(21)的轴向移动,所述从动杆(21)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杆(20)的另一端相配合,所述从动杆(21)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动制动片(10)固定配合,所述从动杆(21)的所述一端为外多边形,所述筒体(1)内壁相应成形有内多边形(40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械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20)的所述另一端端面沿轴向凸设有多个具有一斜面(201)的凸部(200),所述从动杆(21)的所述一端端面相应成形有多个具有一斜面(211)的凹部(21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械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20)的所述另一端延伸成形有直径较小的另一驱动轴(206),该另一驱动轴(206)外周壁沿轴向成形有多个与其轴线具有一锐角或钝角夹角的斜凸部(202),所述从动杆(21)的所述一端具有一内腔(212),该内腔(212)内周壁相应成形有多个与所述斜凸部(202)配合的斜凹部(21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械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杆(21)的所述一端延伸成形有直径较小的第三从动杆(217),该第三从动杆(217)外周壁沿轴向成形有多个与其轴线具有一锐角或钝角夹角的另一斜凸部(214),所述驱动杆(20)的所述另一端具有一内腔(204),该内腔(204)内周壁相应成形有多个与所述斜凸部(214)配合的斜凹部(205)。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械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复位机构(3)包括一弹簧(30),所述从动杆(21)端部成形有直径较小的另一从动杆(215),所述弹簧(30)套合在另一从动杆(215)上,其一端顶靠在所述从动杆(21)的台阶面(216)上,另一端顶靠在设置在所述筒体(1)内与所述筒体(1)内周壁螺纹配合的定位部件(13)的端面上,所述定位部件(13)上成形有允许所述另一从动杆(215)穿过的定位孔(130),所述另一从动杆(215)的端部与所述活动制动片(10)可拆卸在固定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开口(12)为贯通所述筒体(1)的开口(12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开口(12)为设置在所述筒体(1)上部的半环形开口(12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活动制动片(10、11),其中一个为活动制动片(10),另一个为固定制动片(11),临近所述固定制动片(11)的所述筒体(1)的一端设有一端盖(15),该端盖(15)具有延伸部分(150),该延伸部分(150)伸入所述筒体内部与所述筒体内壁螺纹连接,所述固定制动片(11)与所述延伸部分(150)的端面可拆卸固定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械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片(10、11)上分别成形有定位翅片(100、110),所述制动开口(12)轴向两侧分别成形有与所述定位翅片(100、110)配合的定位卡槽(122、12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制动装置,包括一筒体,该筒体内设置有相对的具有一定间距的两制动片,所述两制动片相对的两面上分别固定设置有刹车片,至少其中一个所述制动片为活动制动片,该活动制动片可沿所述筒体轴向移动,所述筒体上相应两制动片之间位置上成形有制动开口,所述筒体内至少一端设置有机械驱动机构和自动复位机构,所述机械驱动机构控制所述活动制动片的轴向移动,所述自动复位机构使得所述活动制动片自动复位,所述机械驱动机构和所述复位机构的数量分别与所述活动制动片的数量相同。该机械制动装置完全采用机械结构,其制动效果较好,且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另外其能用于机动车、非机动车制动,又能用于高空作业、高山攀岩中救险绳的制动。
文档编号F16D55/00GK2937634SQ20062005754
公开日2007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12日
发明者颜永诚, 陈敬义 申请人:颜永诚, 陈敬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