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束固定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34740阅读:5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线束固定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束的固定支架,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前舱线束 与电源线束的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汽车前舱线束的固定采用固定支架是一种常采用的方案, 一般车型的布置 架构只有前舱线束需要从前舱穿入室内,然而当蓄电池采用的是行李箱后置的 布置方式,从行李箱有一根大线径的电源线束需要从室内布置到前舱,现电池 后置牵涉到在基本上相同的前舱布局与空间下要做到前舱线束与电源线束两股 不同线束可靠固定,并且要做到不影响前舱的整体的美观,而且线束支架本身 的安装要合理可靠,目前尚无解决此技术问题的可靠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线 束固定支架,其目的是将前舱线束与电源线束在有限的空间内得到有效而合理 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该一种线束固定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上盖,支
架本体的横截面为"u"形,支架本体纵向上具有一定的弧度,支架本体与上盖
之间为可拆卸的活动连接或固定连接,支架本体相对的两个侧壁上设有安装孔, 其中一个侧壁上还设有定位孔,上盖上设有与安装孔相对应的插片。 具有上述特殊结构的一种线束固定支架具有以下优点-
1、 采用支架本体与上盖结合的固定形式便于将线束固定在固定支架的内 部,对线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2、 根据钣金形状设计支架的形状以此限制线束的走向,可以灵活的利用有限的空间。
3、固定支架的内部设计的隔离槽结构,将前舱线束与电源线束隔开,有利 于线束本身的散热,延长了线束的使用寿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架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 3中,1:支架本体;2:上盖;3:安装孔;4:定位孔;5:插片。
具体实施方式

图1 图3所示可知,该一种线束固定支架包括支架本体1和与之配合的
上盖2,支架本体1的横截面为"U"形,支架本体1与上盖2之间采用卡扣连
接的安装方式,即支架本体1相对的两个侧壁上设有安装孔3,其中一个侧壁上
还设有定位孔4,支架本体1通过定位孔4被固定在钣金上,上盖2上设有与安
装孔3相对应的插片5,将插片5插入安装孔3内即可实现支架本体1与上盖2
的活动连接,支架本体1纵向上具有一定的弧度,支架本体1的形状是根据容 纳支架本体的钣金形状以及线束实际安装方向确定的,并确定了支架本体1的
开口朝向,另一面采用胶带将线束固定在支架上;支架本体1起到承载和固定 线束的作用,其内部设有隔离槽,隔离槽可将前舱线束与电源线束从物理空间 上隔开,有效的改善了用电器工作时线束热量积聚的问题,延长了线束的使用 寿命,上盖2起到线束保护与美观的作用。
支架本体1与上盖2之间还可以采用固定连接的方式配合。
采用支架本体1与上盖2结合的固定形式便于将线束固定在固定支架的内部,对线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考虑到线束走向的合理的弯曲半径在支架一 侧利用固定支架的本身形状完成了线束导向作用。并在支架另一侧设计了支架 与线束固定的结构,为支架在线束上固定定位提够有效方法。支架本体上具有 线束隔离槽,可以有效的将需要固定的前舱线束与电源线束隔离开。
该固定支架采用卡扣与螺栓接合的安装方式,在兼顾安装强度的情况下又 简化了支架安装的复杂性,可以有效的节约批量生产时的安装时间。
权利要求1.一种线束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支架包括支架本体(1)和与之配合的上盖(2),支架本体(1)的横截面为“U”形,支架本体(1)与上盖(2)之间为可拆卸的活动连接或固定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线束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本体(1)相对的两个侧壁上设有安装孔(3),其中一个侧壁上还设有定位孔(4), 上盖(2)上设有与安装孔(3)相对应的插片(5)。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线束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 架本体(1)纵向上具有一定的弧度。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线束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本体(1)的内部设有隔离槽。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线束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本体(1)的内部设有隔离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束固定支架,包括支架本体(1)和与之配合的上盖(2),支架本体(1)的横截面为“U”形,支架本体(1)与上盖(2)之间为可拆卸的活动连接或固定连接,支架本体(1)相对的两个侧壁上设有安装孔(3),其中一个侧壁上还设有定位孔(4),上盖(2)上设有与安装孔(3)相对应的插片(5),支架本体(1)纵向上具有一定的弧度其内部设有隔离槽。该线束固定支架采用支架本体与上盖结合的固定形式将线束固定在支架的内部,对线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具有弧度的形状设计可以灵活的利用有限的空间,固定支架内部的隔离槽结构,将前舱线束与电源线束隔开,有利于线束本身的散热,延长了线束的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F16L3/06GK201326831SQ20082021536
公开日2009年10月14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27日
发明者进 郭 申请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