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切口对开式外圈、滚子轴承及旋转轴支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91845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滚子轴承及旋转轴支承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切口对开式外圈、滚子轴承及旋转轴支承结构,尤其涉及从旋转轴的外径侧装入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具备这样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滚子轴承及旋转轴支承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支承凸轮轴或曲轴的轴承,存在适用冲压外圈滚针轴承的情况,该冲压外圈滚针轴承尽管轴承投影面积小,但能够承受高负荷的负载,且为高刚性。在此,冲压外圈滚针轴承所具备的外圈存在适用将环状的外圈分割成两部分的大致半圆筒形状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情况。这样的冲压外圈滚针轴承通过从轴(旋转轴)的外径侧分别装入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并使位于各自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周向端部的对接部彼此对接,从而能够形成一个环状的外圈。这样的结构的冲压外圈滚针轴承能够提高外圈相对于轴的装入性。在美国专利第1921488号(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9069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80459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337352号公报(专利文献4)以及日本特表2002-525533号公报(专利文献5)中公开有具备这样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滚子轴承。根据专利文献1,将具有周向两端的对接部沿周向突出的V字形状的对接部的第一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具有周向两端的对接部沿周向凹陷的V字形状的对接部的第二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组合,形成一个环状的外圈。根据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座圈板(双切口对开式外圈)中,作为一方的对接部的周向一侧端部具有楔形状,作为另一方的对接部的周向另一端部具有谷形状。并且,在一对座圈板中,将一方的座圈板的楔形状对接部与另一方的座圈板的谷形状对接部以及一方的座圈板的谷形状对接部与另一方的座圈板的谷形状对接部组合,从而构成圆筒状的外侧座圈。即,在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中,一对座圈板分别为相同的形状。另外,根据专利文献4,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周向一端的形状形成为具有相对于沿着轴向的线倾斜的倾斜部和相对于倾斜部反向倾斜的倾斜部的凹凸形状。并且,在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中,使该凹凸形状对接而形成环状的外圈。专利文献4中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也分别具有相同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外径面为不具有凹凸的圆弧面。另外,根据专利文献5,在第一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周向一方端部形成突起,在第二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周向一方端部形成切口,使该突起与切口弹性地卡扣卡合。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一及第二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周向另一方端部彼此预先连结。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1921488号专利文献2特开2005-90696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2005-180459号公报专利文献4特开2005-337352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表2002-525533号公报根据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5,由于必须准备形状不同的两个双切口对开式外圈, 因此生产率差。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及专利文献4中,能够组合同一形状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而形成环状的外圈。但是,对于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而言,在向旋转轴装入时,在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具有方向性。因此,例如,当在装入时弄错方向性而将具有沿周向突出的部分的对接部彼此对接时,不会适当地装入。如此,在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装入时具有方向性的情况使装入困难。在此,在将双切口对开式外圈配置于旋转轴的外径侧时,需要相对于配置在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外径侧的壳体进行定位。但是,若为专利文献4所示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形状,则由于为外径面不具有凹凸的圆弧面,因此很难适当地进行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定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进行相对于壳体的定位且容易进行向旋转轴的装入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进行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相对于壳体的定位且能够容易进行向旋转轴的装入的滚子轴承。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进行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相对于壳体的定位且滚子轴承向旋转轴的装入容易的旋转轴支承结构。本发明涉及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包含于滚子轴承,为大致半圆筒形状,其中,在外径面的周向中央及轴向中央设有定位部,该定位部与配置在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外径侧的壳体卡合,来进行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相对于壳体的定位,在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彼此对接的对接部设有凹凸形状,在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装入滚子轴承所支承的旋转轴时,凹凸形状彼此啮合来限制双方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轴向上的移动,凹凸形状以定位部的中心为中心点呈点对称。通过这样构成,利用在外径面的周向中央及轴向中央设置的定位部,能够与配置在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外径侧的壳体卡合。因此,能够适当地进行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相对于壳体的定位。另外,由于凹凸形状以定位部的中心为中心点而点对称,因此在将双切口对开式外圈装入旋转轴时,从任何方向都能装入,其中该凹凸形状设置于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彼此对接的对接部,且在将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装入滚子轴承所支承的旋转轴时彼此啮合来限制双方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轴向上的移动。于是,在向旋转轴装入时,能够不担心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方向性地装入。因此,能够使向旋转轴的装入容易。优选在从外径侧观察对接部时,凸形状由沿周向笔直地延伸的第一线及从第一线的周向外侧端部延伸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轴向一方端部的第二线构成。另外,凹形状由第一线及从第一线的周向内侧端部延伸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轴向另一方端部的第三线构成。由此,在将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组合时,能够利用在包含于一方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第一线与包含于另一方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第一线之间形成的间隙来管理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变形。
5
在此,对于双切口对开式外圈而言,需要将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周向端部彼此分别对接而组合。在该情况下,若在各自的对接部产生干涉,则无法适当地装入旋转轴。 在此,在对接部的尺寸管理时,对于上述的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5所示的对接部的形状来说,难以管理对接部的尺寸。即,难以适当地管理对接部的尺寸而将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进行适当地装入。例如,在公开了对接部具有V字形状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 2及专利文献3、公开了具有向一个方向倾斜的倾斜部和向相反方向倾斜的倾斜部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专利文献4中,难以正确地测定V字形状的顶点的位置、即最向周向鼓出的位置或最向周向凹陷的位置。因此,在组合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时,V字形状的顶点的位置错动而被装入。另外,在周向两端的对接部中,在各自的相互差、即成为一对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双方的两端部中的对接部的尺寸中,即使在一侧的对接部能够适当地对接,在另一侧的对接部也产生无法适当地对接的状况。于是,无法适当地形成在外圈的内径面形成且供滚子滚动的滚动面。在专利文献5中,在对接部的尺寸管理中产生卡扣嵌合引起的多个计测部位,管理变得困难。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尺寸管理容易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在此,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包含于滚子轴承,为大致半圆筒形状。在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彼此对接的对接部设有凹凸形状,在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装入滚子轴承时,凹凸形状彼此啮合来限制双方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轴向上的移动。在此,在从外径侧观察对接部时,凸形状由沿周向笔直地延伸的第一线及从第一线的周向外侧端部延伸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轴向一方端部的第二线构成。另外,凹形状由第一线及从第一线的周向内侧端部延伸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轴向另一方端部的第三线构成。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测量凸形状的轴向的长度、即从第一线到轴向一方端部的轴向的长度,从而能够适当地管理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对接部的尺寸。在该情况下,由于构成凸形状的第一线为沿周向笔直地延伸的形状,因此能够容易测量从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轴向一方端部到第一线的轴向的长度尺寸。因此,通过管理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中的凸形状的轴向的长度的相互差,能够避免对接部的干涉,从而适当地装入双切口对开式外圈。优选在外径面的周向中央及轴向中央设有定位部,该定位部与配置在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外径侧的壳体卡合,来进行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相对于壳体的定位。由此,能够进行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定位,具体而言,能够限制轴向上的移动及周向上的移动。因此,能够相对于壳体适当地进行定位。还优选第二线及第三线相对于沿轴向延伸的线倾斜延伸。另外,第二线及第三线可以沿轴向笔直地延伸。另外,第二线及第三线可以分别具有沿轴向笔直地延伸的线和相对于沿轴向延伸的线倾斜延伸的线。还优选定位部为从外径面向外径侧突出的形状。由此,在配置于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外径侧的壳体中,能够容易进行与定位部卡合的部分的加工。还优选在定位部设有沿径向贯通的贯通孔。由此,能够使润滑油通过贯通孔而沿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径向通过。还优选所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包括从轴向端部向内径侧延伸的凸缘部。由此,能够限制配置在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内径侧的滚子及保持器的轴向上的移动。还优选所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通过将平板状的钢材折弯成大致半圆筒形状而制造。由此,能够廉价地制造上述结构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并且,作为优选的一实施方式,钢材的含碳量为0. 3重量%以下,并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实施渗碳淬火处理。由此,在折弯时能够容易折弯,并且能够提高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硬度。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滚子轴承具备一对上述任一项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在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内径面滚动的多个滚子、保持多个滚子的保持器。这样的滚子轴承能够适当地进行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相对于壳体的定位,并且能够使向旋转轴的装入容易。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旋转轴支承结构包括旋转轴;支承旋转轴的上述的滚子轴承;配置在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外径侧且具备与定位部卡合的壳体卡合部的壳体。这样的旋转轴支承结构能够适当地进行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相对于壳体的定位,并且滚子轴承向旋转轴的装入容易。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涉及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通过这样构成,利用在外径面的周向中央及轴向中央设置的定位部,能够与配置在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外径侧的壳体卡合。因此, 能够适当地进行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相对于壳体的定位。另外,由于凹凸形状以定位部的中心为中心点而点对称,因此在将双切口对开式外圈装入旋转轴时,从任何方向都能装入,其中,凹凸形状设置于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彼此对接的对接部,且在将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装入滚子轴承所支承的旋转轴时彼此啮合来限制双方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轴向上的移动。于是,在向旋转轴装入时,能够不担心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方向性地装入。因此, 能够使向旋转轴的装入容易。根据本发明涉及的滚子轴承,能够适当地进行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相对于壳体的定位,并且能够使向旋转轴的装入容易。另外,根据本发明涉及的旋转轴支承结构,能够适当地进行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相对于壳体的定位,并且滚子轴承向旋转轴的装入容易。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立体图。图2是使图1所示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倾斜90度时的立体图。图3是从外径侧观察图1及图2所示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周向中央而得到的俯视图。图4是从外径侧观察图1及图2所示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周向端部而得到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将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周向端部彼此对接后的状态的图。图6仅示出一侧的对接部,是表示省略另一侧的对接部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图。
图7是表示将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对接后的状态的图。图8是表示冲裁钢材后的外形形状的图。图9是表示包括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滚子轴承的旋转轴支承结构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第二线及第三线沿轴向延伸的形状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图。图11是表示第二线及第三线分别具有沿轴向笔直地延伸的线和相对于沿轴向延伸的线倾斜延伸的线的形状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图。图12是设有从轴向端部向内径侧延伸的凸缘部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及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立体图。图2是使图1所示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 Ila旋转90度后的图。图3及图4是从外径侧观察图1及图2所示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 Ila而得到的俯视图。图3是从外径侧观察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周向中央侧而得到的图,图4是从外径侧观察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周向端部侧而得到的图。需要说明的是, 图3是从图1中的箭头III的方向观察到的图,图4是从图2中的箭头I V的方向观察到的图。另外,图1 图4中的箭头A表示轴向的一个方向。参照图1 图4,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为通过包括圆筒状构件的中心轴的平面切开具有规定的板厚的圆筒状构件而得到的大致半圆筒形状。具体而言,从轴向观察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时,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外径面1 及内径面12b为大致半圆形状。 在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轴向两端部13a、13b没有向径向折弯或向径向突出的部分,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轴向两端部13a、i;3b为沿轴向笔直地延伸的形状。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通过将一对同一形状部件组合而构成一个环状的外圈。虽然后述,但滚子在组合后的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内径面12b滚动。即,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内径面12b 成为滚子滚动的滚动面。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中,在其外径面12a的周向中央及轴向中央设有定位突部 14,该定位突部14与配置在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外径侧的壳体(未图示)卡合,来进行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相对于壳体的定位。具体而言,定位突部14与设置在壳体上的凹状的壳体卡合部卡合。对于壳体及壳体卡合部后述。通过使定位突部14与壳体卡合部卡合,限制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移动,具体而言,限制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轴向上的移动及周向上的移动,从而能够进行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相对于壳体的定位。因此,利用在外径面12a的周向中央及轴向中央设置的定位突部14,能够适当地与配置在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外径侧的壳体卡合。定位突部14为从外径面12a向外径侧突出的形状。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在配置于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外径侧的壳体中能够容易进行与定位突部14卡合的部分的加工。即,在壳体上设置的壳体卡合部只要是从成为配置有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一侧的壳体的内径面向外径侧凹陷的形状即可。定位突部14设置成从外径面1 朝向外径侧笔直地延伸。在从外径侧观察定位突部14时,定位突部14的外形形状为圆形状(参照图 3)。
在定位突部14设有沿径向贯通的贯通孔15。贯通孔15设置在定位突部14的径向中央。贯通孔15为圆孔。贯通孔15也设置成从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内径面12b朝向外径侧笔直地延伸。即,在径向中央设有贯通孔15的定位突部14的形状为大致圆筒状。 由此,能够使润滑油通过贯通孔15而沿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径向通过。需要说明的是, 定位突部14及贯通孔15通过后述的翻边加工来设置。接着,对在向后述的滚子轴承所支承的旋转轴装入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时,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Ulb彼此对接的对接部的形状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使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Ulb的周向端部彼此对接后的状态的图。图6是仅示出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图,相当于图4。在图5中,从容易理解的观点出发,将组合后的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Ulb隔开间隔而进行图示。需要说明的是,双切口对开式外圈lib为与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相同的形状。另外,在图5及图6中,从容易理解的观点出发,仅图示出一侧的对接部16a,并省略另一侧的对接部16b的图不。参照图1 图6,在对接部16a设有凸形状部17a及凹形状部17b,在使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11a、lib对接时,凸形状部17a及凹形状部17b彼此啮合来限制双方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Ulb的轴向上的移动。凸形状部17a为向周向外侧侧、即向图6中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突出的形状,与凸形状部17a相比,凹形状部17b为相对地向周向内侧侧、 即向与图6中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凹陷的形状。另外,在凸形状部17a与凹形状部17b之间具有所谓的高低差。在此,在从径向、具体而言从外径侧观察对接部16a时,凸形状部17a由沿周向笔直地延伸的第一线18a及从第一线18a的周向外侧端部19a延伸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 的轴向一方端部13a的第二线18b构成。另外,凹形状部17b由第一线18a及从第一线18a 的周向内侧端部19b延伸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轴向另一方端部13b的第三线18c构成。S卩,对接部16a包括沿周向笔直地延伸的第一线18a、从第一线18a的周向外侧端部19a延伸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轴向一方端部13a的第二线18b、及从第一线18a的周向内侧端部1%延伸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轴向另一方端部13b的第三线18c。并且,凸形状部17a由第一及第二线18a、18b构成,凹形状部17b由第一及第三线18a、18c构成。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线及第三线18b、18c相对于沿轴向延伸的线倾斜延伸。在此, 第二线及第三线18b、18c彼此向相同的方向倾斜延伸。S卩,第二线18b相对于第一线18a 的角度和第三线18c相对于第一线18a的角度相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线18a与第二线 18b、以及第一线18a与第三线18c分别以平滑地相连的方式连结。S卩,在第一线18a与第二线18b之间、以及第一线18a与第三线18c之间具有曲线。通过这样构成,测量图6中的长度尺寸L所示的凸形状部17a的轴向的长度、即从第一线18a到轴向一方端部13a的轴向的长度,从而能够适当地管理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 的对接部16a的尺寸。在该情况下,由于构成凸形状部17a的第一线18a为沿周向笔直地延伸的形状,因此能够容易测量从双切口对开式外圈1 Ia的轴向一方端部13a到第一线18a 的轴向的长度尺寸。因此,通过对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中的凸形状的轴向的长度的相互差进行管理,能够避免对接部16a的干涉,从而能够适当地装入双切口对开式外圈11a。即,通过形成为上述结构,尺寸管理变得容易。在此,凹凸形状、即凸形状部17a及凹形状部17b以定位突部14的中心20为中心点而点对称(参照图3)。S卩,在以定位突部14的中心20为中心点而使双切口对开式外圈 1 Ia旋转180度的情况下,凹凸形状相同。通过这样构成,由于凹凸形状以定位突部14的中心20为中心点呈点对称,因此在将双切口对开式外圈1 Ia装入旋转轴时,从任何方向都能够装入,其中,凹凸形状设置于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Ulb彼此对接的对接部16a、16b上,且在将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Ulb装入滚子轴承所支承的旋转轴时,彼此啮合来限制双方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 IlaUlb的轴向上的移动。于是,在向旋转轴装入时,能够不担心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方向性地装入。另外,在上述的结构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中,由于通过沿周向笔直地延伸的第一线18a、从第一线18a的周向外侧端部19a延伸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轴向一方端部13a的第二线18b、以及从第一线18a的周向内侧端部19b延伸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 的轴向另一方端部Hb的第三线18c来构成凸形状部17a及凹形状部17b,因此能够利用在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Ulb之间形成的间隙来管理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变形。对于此进行具体地说明。图7是表示将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Ulb对接后的状态的图。参照图7,在以彼此啮合的方式配置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对接部16a与双切口对开式外圈lib的对接部16c之间形成有间隙21。具体而言,该间隙21形成在构成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外形形状的第一线18a、第三线18c、构成双切口对开式外圈lib的外形形状的第一线18d以及第三线18e之间。这样的间隙21为大致平行四边形。通过对该间隙21进行管理,能够管理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Ulb的变形程度。具体而言,例如,在产生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周向两端部打开那样的变形的情况下,图7中的间隙21中,沿周向笔直地延伸的第一线18a、18c彼此的间隔、即间隙21的轴向的长度尺寸变化。因此,通过检查这样的间隙21的轴向的长度尺寸是否处于规定的范围内,能够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变形程度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 3 所示那样的对接部为V字状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中非常困难。即,在对接部为V字状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中,即使产生上述那样的变形,由于伴随变形而变化的部分不明确,因此也难以管理。接着,对上述的结构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准备具有规定的板厚的平板状的钢材。对于钢材而言,优选含碳量为0.3重量%以下的钢材。这是由于这样的钢材在热处理前比较柔软,在后面的工序中容易折弯成大致半圆筒形状。准备这样的钢材,并对钢材进行冲裁。图8中示出冲裁后的钢材22的外形形状。 具体而言,以形成随后构成轴向端部的区域23a、23b、随后构成在周向两端部设置的凸形状部的区域Ma、Mb、以及随后构成在周向两端部设置的凹形状部的区域25a、25b的方式对外形形状进行冲裁。之后,在随后成为周向的方向的中央及成为轴向的方向的中央,通过翻边加工来形成定位突部。这里,在通过翻边加工形成定位部时,在定位部的中央设置沿板厚方向贯通的贯通孔。接着,将钢材22折弯成大致半圆筒形状。之后,进行渗碳氮化处理等热处理。由此,能够提高硬度。这样,制造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 Ila0由于这样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通过将平板状的钢材折弯而制造,因此能够廉价地制造。接着,对包括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滚子轴承的旋转轴支承结构的结构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包括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滚子轴承的旋转轴支承结构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参照图9,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轴支承结构31包括凸轮轴或曲轴那样的旋转轴32 ;支承旋转轴32的滚子轴承33 ;在滚子轴承33的外径侧、具体而言,在滚子轴承33所具备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 的外径侧配置的壳体34。滚子轴承33具备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 ;以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内径面12b作为滚动面而进行滚动的多个滚子35 ;具有收容多个滚子35的凹槽36且保持多个滚子35的保持器37。需要说明的是,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如图5所示那样进行组合,但从容易理解的观点出发,在图9中仅图示出一方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11a。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外径面1 设置成与壳体34中的配置有旋转轴32及滚子轴承33的一侧的内径面39抵接。需要说明的是,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为上述的结构。 滚子35在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内径面12b及旋转轴32的外径面38滚动。作为滚子 35,例如适用针状滚子。在此,对于保持器37的结构,可以与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的外形形状同样,通过组合一对大致半圆筒形状的保持器构件而构成。由此,保持器37也能够从旋转轴32的外径侧装入,能够提高轴承构成构件相对于旋转轴32的装入性。另外,保持器37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的结构,周向的一部分能够分离,从而可以形成为利用弹性变形而从旋转轴32的外径侧装入的结构。另外,若预先、即在装入旋转轴32之前形成为多个滚子35能够保持于保持器37的结构,则组装性进一步提高。在壳体34上设有从壳体34的内径面39向旋转轴32的外径侧凹陷的形状的壳体卡合部40,以与在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上设置的定位突部14卡合。壳体卡合部40凹陷成圆孔状,以与圆形状的定位突部14卡合。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以定位突部14与壳体卡合部40卡合的方式装入。在壳体卡合部40中,通过从图9中的箭头C所示的方向供给润滑油,能够使润滑油通过贯通孔15向滚子轴承33内供给。需要说明的是,在轴芯供油形式的情况下,能够将润滑油经由贯通孔15从滚子轴承33的内部通过到壳体卡合部40,并能够将润滑油向图9中的箭头C所示的方向的相反方向排出。这样的滚子轴承33具备上述的结构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11a,因此能够适当地进行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相对于壳体34的定位,并且能够使向旋转轴32的装入容易。另外,这样的滚子轴承33能够将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适当地装入。另外,这样的旋转轴支承结构31由于包括上述的滚子轴承33,因此能够适当地进行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相对于壳体34的定位,并且滚子轴承33向旋转轴32的装入容易。另外,这样的旋转轴支承结构31能够将滚子轴承33所包含的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Ila适当地装入旋转轴32。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对接部的形状而言,第二线及第三线构成为从沿轴向延伸的线倾斜延伸,但不局限于此,第二线及第三线也可以构成为沿轴向笔直地延伸。图10是表示该情况下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对接状态的图,相当于图5。参照图10,在双切口对开式外圈41上设置的对接部42包括沿周向笔直地延伸的第一线43a、从第一线43a的周向外侧端部4 延伸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41的轴向一方端部4 的第二线43b、以及从第一线43a的周向内侧端部44b延伸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41的轴向另一方端部45b的第三线43c。并且,凸形状部46a由第一及第二线43a、43b 构成,凹形状部46b由第一及第三线43a、43c构成。在此,第二线及第三线4;3b、43c为沿轴向笔直地延伸的形状。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也能够起到上述的效果。另外,如图11所示,第二线及第三线可以分别具有沿轴向笔直地延伸的线、相对于沿轴向延伸的线倾斜延伸的线。具体而言,参照图11,在双切口对开式外圈51上设置的对接部52包括沿周向笔直地延伸的第一线53a、从第一线53a的周向外侧端部5 延伸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51的轴向一方端部55a的第二线53b、以及从第一线53a的周向内侧端部54b延伸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51的轴向另一方端部55b的第三线53c。并且,凸形状部 56a由第一及第二线53a、53b构成,凹形状部56b由第一及第三线53a、53c构成。在此,第二线及第三线5!3b、53C分别具有沿轴向笔直地延伸的线57a、57b、相对于沿轴向笔直地延伸的线57a、57b倾斜延伸的线58a、58b。具体而言,第二线5 包括从第一线53a的周向外侧端部5 与第一线53a相连并沿轴向笔直地延伸的线57a ;从线57a的轴向一方端部59a相对于线57a倾斜并笔直地延伸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51的轴向一方端部55a的线58a。另外,第三线53c包括从第一线53a的周向内侧端部54b与第一线53a 相连且沿轴向笔直地延伸的线57b ;从线57b的轴向另一方端部59b相对于线57b倾斜并笔直地延伸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51的轴向另一方端部5 的线58b。线58a,58b彼此向相同的方相倾斜。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也能够起到上述的效果。另外,在双切口对开式外圈上也可以设置从轴向端部向内径侧延伸的凸缘部。图 12为该情况下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立体图,相当于图1。参照图12,在双切口对开式外圈61设有从轴向端部62向内径侧延伸的凸缘部63。凸缘部63从轴向端部向内径侧笔直地延伸。凸缘部63向内径侧的突出量为在将双切口对开式外圈61装入旋转轴时不与旋转轴干涉的量。通过这样构成,即使配置在双切口对开式外圈61的内径侧的保持器要向轴向移动,保持器的轴向端部也与凸缘部63抵接。因此,能够限制保持器及保持于保持器的滚子的轴向上的移动。凸缘部63的周向的长度例如适用双切口对开式外圈61的周向的长度的一半以上的长度。需要说明的是,这样凸缘部也可以设置于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两端部。 另外,也可以在一侧的端部设置多个凸缘部。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定位突部的外形形状为圆形状,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四方状或六边状。在该情况下,优选定位突部的外形形状为以定位突部的中心为中心点而点对称的形状。另外,对于贯通孔也同样,例如也可以为四方状或六边状。 并且,也可以使定位突部的外形形状与贯通孔的形状不同。另外,也可以形成为在定位突部不设置贯通孔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定位突部也可以利用焊接或粘接等,通过在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外径面安装其它构件而设置。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定位部形成为从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外径面向外径侧突出的形状,但不局限于此,即可以为沿径向贯通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贯通孔,也可以沿板厚方向不贯通,而为从外径面凹陷的凹部。在该情况下,以与该贯通孔或凹部卡合的方式设置从壳体的内径面向内径侧突出的凸部,使该凸部与贯通孔或凹部卡合来进行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平板状的钢材折弯成大致半圆筒形状来制造双切口对开式外圈,但不局限于此,双切口对开式外圈也可以使用已经成型为半圆筒形状的构件,并对其加工而制造上述结构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另外也可以通过削取来制造。并且,在制造工序中,在通过翻边加工形成定位突部后折弯成大致半圆筒形状,但也可以在折弯成大致半圆筒形状后再通过翻边加工形成定位突部。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滚子轴承形成为具有保持器的结构,但不局限于此, 在不含有保持器的类型、即满滚子形式的滚子轴承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另外,滚子轴承也可以为含有内圈的类型。以上,参照图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没有限定为图示的实施方式。在与本发明相同的范围内或均等的范围内,能够对图示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修正或变形。工业实用性本发明涉及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滚子轴承及旋转轴支承结构在凸轮轴或曲轴等相对于旋转轴从轴向的装入困难的旋转轴中使用的情况下被有效地利用。符号说明lla、llb、41、51、61 双切口对开式外圈1加、38外径面12b、39 内径面13a、13b、19a、19b、44a、44b、45a、45b、54a、54b、55a、55b、59a、59b、62 端部14定位突部15贯通孔16a、16b、16c、42、52 对接部17a、46a、56a 凸形状部17b、46b、56b 凹形状部18a、18b、18c、18d、18e、43a、43b、43c、53a、53b、53c、57a、57b、58a、58b 线20 中心21 间隙22 钢材23a、23b、24a、24b、25a、25b 区域31旋转轴支承结构32旋转轴33滚子轴承;34 壳体35 滚子36 凹槽37保持器40壳体卡合部63凸缘部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其包含于滚子轴承,为大致半圆筒形状,其中,在外径面的周向中央及轴向中央设有定位部,该定位部与配置在所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外径侧的壳体卡合,来进行所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定位,在一对所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彼此对接的对接部设有凹凸形状,在一对所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装入所述滚子轴承所支承的旋转轴时,所述凹凸形状彼此啮合来限制双方的所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轴向上的移动,所述凹凸形状以所述定位部的中心为中心点呈点对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其中,在从外径侧观察所述对接部时,所述凸形状由沿周向笔直延伸的第一线及从所述第一线的周向外侧端部延伸到所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轴向一端部的第二线构成,所述凹形状由所述第一线及从所述第一线的周向内侧端部延伸到所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轴向另一端部的第三线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其中, 所述第二线及第三线相对于沿轴向延伸的线倾斜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其中, 所述第二线及第三线沿轴向笔直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其中,所述第二线及第三线分别具有沿轴向笔直延伸的线和相对于沿轴向延伸的线倾斜延伸的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其中, 所述定位部为从所述外径面向外径侧突出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其中, 在所述定位部设有沿径向贯通的贯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其中, 包括从轴向端部向内径侧延伸的凸缘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其中, 通过将平板状的钢材折弯成大致半圆筒形状制造而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其中, 所述钢材的含碳量为0. 3重量%以下,对所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实施渗碳淬火处理。
11.一种滚子轴承,其具备一对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在一对所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内径面滚动的多个滚子;保持多个所述滚子的保持器。
12.—种旋转轴支承结构,其包括 旋转轴;支承所述旋转轴的权利要求11所述的滚子轴承;配置在一对所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外径侧且具备与所述定位部卡合的壳体卡合部的壳体。
13.—种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其包含于滚子轴承,为大致半圆筒形状,其中,在一对所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彼此对接的对接部设有凹凸形状,在一对所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装入所述滚子轴承时,所述凹凸形状彼此啮合来限制双方的所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轴向上的移动,在从外径侧观察所述对接部时,所述凸形状由沿周向笔直延伸的第一线及从所述第一线的周向外侧端部延伸到所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轴向一端部的第二线构成,所述凹形状由所述第一线及从所述第一线的周向内侧端部延伸到所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轴向另一端部的第三线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其中,在外径面的周向中央及轴向中央设有定位部,该定位部与配置在所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外径侧的壳体卡合,来进行所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定位。
15.一种滚子轴承,其具备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在一对所述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内径面滚动的多个滚子;保持多个所述滚子的保持器。
16.一种旋转轴支承结构,其包括旋转轴;支承所述旋转轴的权利要求15所述的滚子轴承。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切口对开式外圈、滚子轴承及旋转轴支承结构。在双切口对开式外圈(11a)的外径面的周向中央及轴向中央设有定位突部(14),该定位突部(14)与配置在双切口对开式外圈的外径侧的壳体卡合,来进行双切口对开式外圈(11a)相对于壳体的定位。在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11a)彼此对接的对接部16a、16b)设有凸形状部(17a)及凹形状部(17b),在一对双切口对开式外圈(11a)装入滚子轴承所支承的旋转轴时,凸形状部(17a)及凹形状部(17b)彼此啮合来限制双方的双切口对开式外圈(11a)的轴向上的移动。在此,凸形状部(17a)及凹形状部(17b)以定位突部(14)的中心(20)为中心点呈点对称。
文档编号F16C19/26GK102348901SQ201080011560
公开日2012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18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11日
发明者吉村友悟, 大石真司, 阿部克史 申请人:Ntn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