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01480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特别是指一种应用从动部和连动部的配合,来辅助一机体或模块产生转动、升降运动的实用新型顶升装置。
背景技术
:应用因外力可往复移动或转动自如的滑盖模块(或运动模块)和转轴系统,来装配在电子器物的系统模块上,例如行动电话、笔记本电脑、PDA(个人数字助理)、数码摄像机、电子书等,使其滑盖模块(例如,荧幕)可实施滑动和转动运动,而具有开、闭作用,已为现有技术。这类滑盖模块或部件通常应用一滑轨、移动模块和一具有转环的旋转组件的组合;以及,配合弹性环、弹性扣具或弹簧的能量蓄积和释放,来达到辅助滑盖模块或运动模块(例如,荧幕)移动、翻转,产生开、闭和转动运动等作用。它的优点是可调整滑盖模块或荧幕的角度;缺点是提供触控操作时,荧幕容易晃动,以及需要执行滑动和转动的两段式操作,才能使突幕达到使用者要求的操作位置。例如,美国第5548478号「PortableComputingDeviceHavingAnAdjustableHinge」专利案,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实施例。现有技术也已揭露一种应用(三四)连杆机构支撑滑盖模块或荧幕的手段;它的优点是滑盖模块或荧幕背部有支撑,方便使用者触控操作;缺点是荧幕的操作角度不能调整,以及需要较大施力拉动荧幕和连杆机构,才能使荧幕抬升到操作位置。例如,美国第6700775号「PortableElectronicApparatusHavingACoverDeviceWithAStandUnitforSupportingAUserInterfaceDevice」专利案,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实施例。现有技术也揭示了应用支撑件来取代上述连杆机构支撑滑盖模块或荧幕的手段;例如,美国7184263B1「PortableComputer」(相同于中国台湾第95101867号「可携式电脑」)专利案,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实施例。所述的实施例是在滑盖模块(或运动模块)和机体模块之间设置有一支撑件;支撑件有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分别枢接在机体模块的后端和滑盖模块背部区域。以及,滑盖模块有一端装配在机体模块的滑轨上;当推动滑盖模块沿滑轨移动时,滑盖模块也带动支撑件在两个枢接点(即,支撑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上转动,然后获得支撑滑盖模块的作用。一个有关上述实施例(例如,美国第6700775号、7184263B1或中国台湾第95101867号)在结构设计方面的课题是,它们需要执行滑动和转动的两段式操作,才能使荧幕达到使用者要求的操作位置,以及利用较大施力拉动荧幕和连杆机构,才能使荧幕抬升到操作位置。具体来说,假设该滑盖模块的配重约为400g,操作者需施力(或水平推力)4.2kg以上,才能克服支撑件和该滑盖模块、机体模块的枢接型态,推动滑盖模块滑动和使支撑件转动;这对于使用者(尤其是女性或孩童)来说是很费力的,而这种情形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代表性的来说,这些参考资料显示了在有关滑盖模块、机体模块或其相关结合组件在使用和结构设计方面的情形。如果重行设计考量该滑盖模块、机体模块和相关组件结构,以及上述的应用情形,使其不同于现有技术,将可改变它的使用型态,而有别于旧法。例如,它的结构设计至少应考量下列的课题I.现有技术(例如,美国7184263B1或中国台湾第95101867号)在使用者操作滑盖模块移动后,往往需要同时施力拉动滑盖模块转动的两段式操作,才能降低其水平推力(4.2kg)。因此,它的结构组合应尽可能的改善这种操作型态;例如,使它的结构设计在使用者推动滑盖模块时,滑盖模块的另一端具备有自动转动、上升的作用,才能改善现有技术操作费力和操作复杂的情形。2.现有技术的连杆机构或支撑件(特别是枢接在机体模块的支撑件第一端)只具有转动的作用,并无法提供额外的作用力,来迫使滑盖模块的另一端产生自动转动、上升的作用。3.应改变现有技术将连杆机构或支撑件的第一端设置在机体模块后端的结构设计;因为将支撑件的第一端设置在机体模块的后端,使支撑件第一端在水平方向上完全没有作动空间,来辅助滑盖模块的另一端产生自动转动、上升的作用。而这些课题在上述的参考资料中均未被具体教示或揭露。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应用从动部和连动部的配合,来辅助一机体或模块产生转动、升降运动。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电子器物包括一机体模块;一能够在该机体模块上移动和转动的运动模块;一支撑臂,设置在该运动模块和机体模块之间;该支撑臂具有一枢接端和一推动端;所述的推动端至少能够移动的传递动力给一顶升装置;该顶升装置包括一接受支撑臂推动端动力的从动部,和一枢接从动部的连动部;该连动部具有一自由端,在从动部响应支撑臂推动端的动力,使该自由端在一第一位置和一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推动该运动模块运动。在从动部响应支撑臂推动端的动力后,迫使该自由端在一第一位置和一第二位置之间运动,以推动该运动模块产生转动、上升或下降等运动,来提供一省力和改善现有操作比较麻烦等作用。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机体模块界定有一空间,该顶升装置和支撑臂配置在该空间内,支撑臂的推动端与该机体模块的后端之间,形成有距离,以容许该支撑臂推动端在该机体模块的空间上移动和转动。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从动部具有一第一端,和一枢接在连动部上的第二端,该第一端接受支撑臂推动端的动力,在一参考轴上运动。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连动部具有一固定端,该从动部第二端能够转动的枢接在连动部固定端和自由端之间的位置。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从动部和连动部设置在一座上,所述的座设置有一轨道,该从动部能够沿着轨道运动。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从动部第一端和连动部固定端设置在一座上,所述的座设置有一轨道,该从动部第一端能够沿着轨道运动。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从动部第一端能够转动的设置在一滑动部上;该滑动部能够移动的安装在该座的轨道内,容许支撑臂推动端推动该滑动部。[0020]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座和轨道配置在机体模块的一空间上,该支撑臂推动端和从动部形成连接的型态。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支撑臂推动端和从动部第一端形成同轴枢接的型态。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从动部形成对称的型态,一连接部连接在两从动部之间;该连动部也形成对称的型态,另一连接部连接在两连动部之间。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从动部和连动部设置在一座上;所述的座设置有一轨道,对应从动部和连动部的型态,座的轨道形成对称型态。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从动部第一端和连动部固定端之间,设置有一弹性器。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连动部自由端设置有一滚轮。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连动部的重量使连动部恒常位于第一位置。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运动模块和机体模块之间装配有一定力弹簧。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支撑臂推动端为接触滑动部的型态。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从动部具有一第一端,和一枢接在连动部上的第二端;该第一端接受支撑臂推动端的动力;从动部的第二端设有至少一凸部和一凹部,以及形成在凸部和凹部之间的斜面;该连动部具有一固定端,对应从动部的凸部和凹部,该连动部固定端设有至少一脊部和一谷部,以及形成在脊部和谷部之间的斜边。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从动部和连动部为一轴管的型态;一座设有一轴,该从动部和连动部装配在该座的轴上。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座设置有一轨道,该轴设置在该轨道的位置上。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连动部具有一固定端;该连动部的自由端为一板状物的型态,该自由端和固定端形成相互垂直的型态。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连动部自由端的重量,使连动部和从动部恒常位于第一位置。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连动部装配有一弹性器;该弹性器具有两端,分别固定在该连动部固定端和该座的轴上。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从动部设有一齿纹段,该连动部设置有一对应从动部齿纹段的齿轮区,该齿轮区和从动部的齿纹段啮合。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连动部具有一固定端,该齿轮区形成在连动部固定端的位置。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从动部和连动部设置在一座上,该从动部和座之间设置有一弹性器。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从动部为一挠性体的型态,该从动部能够移动的设置在一轨道上,推动该连动部运动。[0039]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机体模块的两边设置有一槽轨;对应所述的槽轨,该运动模块的两边设置有一枢接器,使运动模块能够移动和转动的枢接在该槽轨上。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机体模块设有一操作区。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中,该枢接端能够转动的枢接在运动模块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该从动部和连动部之间,设置有一弹性器。所述的弹性器在该从动部响应该作用力,使连动部自由端从第一位置朝该第二位置运动时,蓄积能量;并且,在该作用力解除时,释放先前蓄积的能量,使从动部和连动部回到初始位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该从动部具有一可产生转动和线性运动的第一端和一枢接在连动部上的第二端;以及,该连动部具有一设置在一座上的固定端。该从动部第一端和该支撑臂推动端连结,在响应该推动端的作用力后,推动该连动部转动,使连动部自由端在该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以推动该运动模块产生转动、上升或下降等运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该从动部设有至少一凸部和一凹部,以及形成在凸部和凹部之间的斜面;对应从动部的凸部和凹部,该连动部设有至少一脊部和一谷部,以及形成在脊部和谷部之间的斜边。在从动部响应支撑臂推动端的作用力后,从动部的凸部逐渐进入连动部的谷部里面,使从动部的斜面压动连动部的斜边,迫使连动部和自由端产生转动,推动该运动模块产生转动、上升或下降等运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该从动部设有一齿纹段;对应从动部的齿纹段,该连动部设置有一(局部)齿轮区,和从动部的齿纹段连接或啮合。在从动部响应支撑臂推动端的作用力后,迫使齿纹段驱动该齿轮区,让连动部和自由端产生转动,推动该运动模块产生转动、上升或下降等运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该从动部为一挠性体的型态;在从动部响应支撑臂推动端的作用力后,沿着一轨道移动,而推动该连动部上升,迫使该运动模块产生转动、上升或下降等运动。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新颖性、特点,及其他目的与功效,将在下文中配合所附附图的详加说明,而趋于了解;如图所示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构分解示意图;图中描绘了电子器物、支撑臂、从动部和连动部的结构配置情形;图2为图I的结构组合示意图;显示了支撑臂、从动部和连动部的组合关系;图3为图I的结构组合剖视示意图;图中显示了该从动部和连动部位在第一位置的情形;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实施例示意图;图中描绘了推动该运动模块运动,和从动部、连动部从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运动的情形;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操作实施例示意图;描绘了该运动模块移动到设定位置,支撑臂支持移动模块供使用者操作使用的情形;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可行实施例示意图;显示了该支撑臂推动端和从动部形成非同轴枢接的情形;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行实施例示意图;揭示了该支撑臂推动端和从动部的配置关系;以及,从动部设置有凸部和凹部,连动部设置有脊部和谷部的情形;图8为图7的一操作实施例示意图;描绘了从动部的凸部、凹部和连动部的脊部、谷部的配合情形;图9为图7的另一操作实施例示意图;描绘了从动部的凸部进入连动部的谷部,从动部斜面压动连动部斜边,使自由端运动的情形;·[0057]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一操作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显示连动部自由端推动运动模块转动、上升的情形;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衍生实施例示意图;显示了该从动部设有一齿纹段和连动部的齿轮区连接或啮合的情形;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衍生实施例示意图;描绘了该从动部形成挠性体的型态;以及,从动部沿轨道移动,推动连动部,使运动模块转动、上升的情形。附图标记说明10_电子器物;20_顶升装置;21_从动部;21a_第一端;21b_第二端;21c、22c-连接部;21d-凸部;21e-凹部;21f-斜面;21g-齿纹段;22_连动部;22a-自由端;22b-固定端;22d-脊部;22e-谷部;22f-斜边;22g-齿轮区;23_座;24_轨道;25_滑动部;26_弹性器;27_固定部;28_滚轮;29_轴;30_运动模块;32_枢接器;40_机体模块;41-操作区;42_槽轨;43_空间;50_支撑臂;51_枢接端;52_推动端;χ-参考轴。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I、图2,本实用新型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为一电子器物和顶升装置的组合;概分别以参考编号10、20表示的。电子器物10选择一平板电脑或可携式电脑的型态;包括一运动模块30(例如,滑盖、荧幕)、一机体模块40,设有操作区41(例如,键盘、讯息输入器),以及一设置在该运动模块30和机体模块40之间的支撑臂50。该支撑臂具有一枢接端51和一推动端52。该枢接端51可转动的枢接在运动模块30上;该推动端52推动或传递动力给该顶升装置20,此部份在下文中还会予以叙述。图I、图2也显示了该机体模块40的两边设置有一槽轨42;对应所述的槽轨42,该运动模块30的两边配合一枢接器32,枢接在该槽轨42上,使运动模块30可在机体模块40(或槽轨42)上滑动和转动。须加以说明的是,该机体模块40界定或提供一作动范围或空间43给支撑臂50的推动端52。也就是说,该顶升装置20和支撑臂50配置在该空间43内;以及,支撑臂50的推动端52与机体模块40的后端之间,形成有一作动范围或一段(作动)长度或距离,以容许该支撑臂推动端52在该机体模块40的范围或空间43上移动和转动。请再参考图I、图2,顶升装置20包括一连接或接受支撑臂推动端52动力的从动部21,和一枢接从动部21的连动部22;以及,该连动部22具有一自由端22a,在从动部21响应支撑臂推动端52的动力后,迫使该自由端22a在一第一位置和一第二位置之间运动,以推动该运动模块30产生转动、上升或下降等运动。[0065]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该从动部21为一杆状物或板状物的型态;具有一第一端21a,和一枢接在连动部22上的第二端21b。该第一端21a连接或接受支撑臂推动端52的动力,而可在一(水平)参考轴X(编号标示在图3)上产生转动和线性运动(或位移)。图I、图2也描绘了该连动部22为一杆状物或板状物的型态;具有一固定端22b。以及,该从动部第二端21b可转动的枢接在连动部固定端22b和自由端22a之间的位置。因此,该从动部第一端21a在接受一外力或该支撑臂推动端52的动力后,经第二端21b推动该连动部22以固定端22b为轴支点,产生转动;并且,使连动部自由端22a在该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以推动运动模块30产生转动、上升或下降等运动。在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实施例中,该从动部第一端21a和连动部固定端22b设置在一座23上。所述的座23设置有一轨道24;并且,使该从动部第一端21a可沿着轨道24移动和转动。在所采用的实施例中,从动部第一端21a可转动的设置在一滑动部25上;滑动部25可移动自如的被安装在该座23的轨道24内。并且,容许支撑臂推动端52的动力或作用力推动该滑动部25,使滑动部25带动从动部第一端21a沿着轨道24移动和转动。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该座23和轨道24配置在机体模块40(或机体模块40的空间43)上。并且,该支撑臂推动端52可和从动部第一端21a形成连接的型态,将运动模块30运动的动力传递到从动部第一端21a上。在所采用的实施例中,支撑臂推动端52和从动部第一端21a形成同轴枢接的型态。图中显示了该从动部21形成对称的型态,一连接部21c连接在两从动部21之间;以及,该连动部22也形成对称的型态,一连接部22c连接在两连动部22之间。对应从动部21和连动部22的(对称)型态,座23的轨道24形成对称型态。请参阅图I、图2及图3,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该从动部第一端21a和连动部固定端22b之间,设置有一弹性器26。所述的弹性器26在该从动部第一端21a响应该支撑臂推动端52的动力或作用力,使连动部自由端22a从第一位置朝该第二位置运动时,蓄积能量;并且,在该动力或作用力解除时,释放先前蓄积的能量,使从动部21和连动部22回到初始位置。在所采用的实施例中,该弹性器26选择了一螺旋弹簧的型态,具有两端分别固定在该从动部第一端21a和连动部固定端22b之间的位置。详细来说,该连动部固定端22b设置有一固定部27;并且,该弹性器26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该滑动部25和固定部27上。请参考图3、图4,描绘了该运动模块30、支撑臂50和从动部21、连动部22、弹性器26的运动情形。图3显示从动部21、连动部22的位置,被定义为第一位置(或初始位置)。图4显示从动部21、连动部22的位置,被定义为第二位置。请参考图3、图4,当操作者推动运动模块30沿槽轨42(图中无标示)往图中右方运动时,该支撑臂推动端52具有一作用力推动从动部第一端21a和滑动部25,该滑动部25和第一端21a沿着轨道24或在该参考轴X上位移,迫使弹性器26蓄积能量。并且,经从动部第二端21b推动连动部22以固定端22b为轴支点转动,从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运动,使连动部自由端22a顶起该运动模块30,使运动模块30以支撑臂枢接端51为支点产生转动;例如,图4所描绘的情形。这有助于降低操作者的水平推力,而达到省力和便于操作者继续推动运动模块30的作用。[0074]请再参考图4,随着运动模块30的转动升高运动,运动模块30逐渐离开该连动部自由端22a;并且,该支撑臂50施予从动部第一端21a的作用力逐渐减小。因此,弹性器26逐渐释放先前蓄积的能量,使从动部21和连动部22回到初始位置;例如,图4假想线部份所描绘的情形。图5特别显示了该运动模块30移动到设定位置,支撑臂50支持运动模块30供使用者操作使用的情形。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该连动部自由端22a设置有一滚轮28,用以降低连动部22和运动模块30之间的阻力或摩擦力。可了解的是,当该支撑臂推动端52的动力或作用力解除时,该连动部22和从动部21的重量使它们恒常位于初始位置(或第一位置)或自行回到初始位置。在一个较佳的考量中,凭借该弹性器26释放先前蓄积的能量,迫使滑动部25带动从动部21,将连动部22带回初始位置;例如,图4假想线部份所显示的位置。在一个衍生的实施例中,如果运动模块30和机体模块40之间装配有一定力弹簧(图未显示),恒常的会将运动模块30拉向图中右方或打开的位置;当操作者推动运动模块30,使连动部22顶起运动模块30时,该定力弹簧可辅助拉动运动模块30,而使运动模块30产生一自动弹开的省力作用。请参阅图6,描绘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可行的实施例。该支撑臂推动端52和从动部第一端21a并非形成同轴枢接的型态;而是使推动端52接触(或连接)滑动部25或从动部第一端21a,使滑动部25或从动部第一端21a接受推动端52的动力。请参阅图7、图8,揭示了顶升装置20另一个可行的实施例。该从动部21的第二端21b设有至少一凸部21d和一凹部21e,以及形成在凸部21d和凹部21e之间的斜面21f。对应从动部的凸部21d和凹部21e,该连动部22设有至少一脊部22d和一谷部22e,以及形成在脊部22d和谷部22e之间的斜边22f。在从动部21响应支撑臂推动端52的动力或作用力(或推动端52推动从动部第一端21a)后,从动部21的凸部21d逐渐进入连动部22的谷部22e里面,使从动部21的斜面21f压动连动部22的斜边22f,迫使连动部22和自由端22a产生转动,推动该运动模块30产生转动、上升或下降等运动;例如,图9、图10所描绘的情形。具体来说,该从动部21和连动部22为一轴管的型态;装配在座23的一轴29上,轴29设置在该轨道24的位置上。图7、图8也显示了该从动部第一端21a枢接该支撑臂推动端52的情形;以及,该连动部自由端22a选择一板状物,和固定端22b形成相互垂直的型态。可了解的是,当该支撑臂推动端52的动力或作用力解除时,该连动部自由端22a可凭借其重量,使连动部22和从动部21回到如图8所描绘的初始位置(或第一位置),或恒常位于初始位置。请再参考图疒图10,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该弹性器26装配在该连动部22上;弹性器26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该连动部固定端22b和该座23的轴29上。因此,当操作者推动运动模块30运动时,该支撑臂推动端52推动从动部第一端21a,使第二端21b的凸部21d逐渐进入连动部22的谷部22e里面,迫使从动部21的斜面21f压动连动部22的斜边22f,让连动部固定端22b和自由端22a以该轴29为支点,产生转动(例如,图10假想线部份所描绘的情形);并且,使弹性器26蓄积能量。[0083]当该支撑臂推动端52的动力或作用力解除时,该弹性器26释放先前蓄积的能量,迫使连动部22反向推动从动部21回到初始位置。请参考图11,揭示了顶升装置20—个衍生的实施例。该从动部21设有一齿纹段21g;对应从动部21的齿纹段21g,该连动部22设置有一(局部)齿轮区22g和从动部的齿纹段21g连接或啮合。在所采用的实施例中,该齿轮区22g形成在连动部固定端22b的位置。当从动部21响应支撑臂推动端52的作用力后,迫使齿纹段21g驱动该齿轮区22g,让连动部22和自由端22a从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运动,推动该运动模块30产生转动、上升运动。图11的假想线部份显示了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考量该弹性器26可设置在该从动部21和座23(或轨道24)之间;在支撑臂推动端52的动力或作用力解除时,该弹性器26释放先前蓄积的能量,迫使从动部21和连动部22回到初始位置。请参阅图12,描绘了本实用新型另一个衍生的实施例。该从动部21选择一挠性体的型态;在从动部21响应支撑臂推动端52的作用力后,沿着轨道24移动,而推动该连动部22上升,迫使该运动模块30产生转动、上升等运动。代表性的来说,这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在相较于旧法而言,具有下列的考量条件和优点I.该运动模块30、机体模块40、支撑臂50和相关组件结构、操作使用情形等,已被重行设计考量,而不同于现有技术;并且,改变了它的使用型态,而有别于旧法。例如,该从动部21和支撑臂50的联结,使从动部21接受支撑臂推动端52的动力或作用力;该连动部22和从动部21的组织配合关系,使连动部自由端22a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运动,来推动运动模块30转动、上升运动,改善了现有技术(例如,美国7184263B1或中国台湾第95101867号)在使用者操作滑盖模块移动后,往往需要同时施力拉动滑盖模块转动的操作复杂的情形。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合完全改善了现有技术的操作型态;使它的结构设计在使用者推动滑盖模块或运动模块30时,运动模块30的另一端具有自动转动、上升的作用。2.在实际的操作作业中,假设运动模块30(或滑盖模块)的配重为400g;该电子器物10组合有顶升装置20后,当使用者推动运动模块30,使支撑臂50同时推动从动部21和连动部22运动,让自由端22a推动运动模块30上升IOmm时,使用者施予运动模块30的水平推力约为2.6kg。如果顶升装置20使运动模块30上升20mm时,使用者的水平推力仅约为I.4kg。都较现有技术需施加的水平推力(4.2kg)小很多;明显改善了现有技术操作较费力的情形;特别是对于女性或孩童使用者而言,更获得一省力的作用。3.该运动模块30、机体模块40和顶升装置20的从动部21配合支撑臂50的结构,使支撑臂推动端52同时具有转动和移动的作用,而产生一推动力推动从动部21的结构型态,改善了现有技术的连杆机构或支撑件(特别是枢接在机体模块的支撑件第一端)只具有转动的作用,无法提供额外的推动力或作用力,来迫使滑盖模块的另一端产生自动转动、上升的情形。4.该机体模块40提供一作动空间43,来让支撑臂推动端52配合从动部21和连动部22在机体模块40上运动的结构组织,也完全改变了现有技术将连杆机构或支撑件的第一端设置在机体模块后端,使支撑件第一端在水平方向上完全没有作动空间,来辅助滑盖模块的另一端产生自动转动、上升的结构关系和效果。故,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有效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空间型态不同于现有技术,且具有旧法中无法比拟的优点,展现了相当大的进步,诚已充份符合实用新型专利的要件。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行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所含盖。权利要求1.一种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器物包括一机体模块;一能够在该机体模块上移动和转动的运动模块;一支撑臂,设置在该运动模块和机体模块之间;该支撑臂具有一枢接端和一推动端;所述的推动端至少能够移动的传递动力给一顶升装置;该顶升装置包括一接受支撑臂推动端动力的从动部,和一枢接从动部的连动部;该连动部具有一自由端,在从动部响应支撑臂推动端的动力,使该自由端在一第一位置和一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推动该运动模块运动。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机体模块界定有一空间,该顶升装置和支撑臂配置在该空间内,支撑臂的推动端与该机体模块的后端之间,形成有距离,以容许该支撑臂推动端在该机体模块的空间上移动和转动。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从动部具有一第一端,和一枢接在连动部上的第二端,该第一端接受支撑臂推动端的动力,在一参考轴上运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动部具有一固定端,该从动部第二端能够转动的枢接在连动部固定端和自由端之间的位置。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从动部和连动部设置在一座上,所述的座设置有一轨道,该从动部能够沿着轨道运动。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从动部第一端和连动部固定端设置在一座上,所述的座设置有一轨道,该从动部第一端能够沿着轨道运动。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从动部第一端能够转动的设置在一滑动部上;该滑动部能够移动的安装在该座的轨道内,容许支撑臂推动端推动该滑动部。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座和轨道配置在机体模块的一空间上,该支撑臂推动端和从动部形成连接的型态。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座和轨道配置在机体模块的一空间上,该支撑臂推动端和从动部第一端形成连接的型态。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臂推动端和从动部第一端形成同轴枢接的型态。11.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从动部形成对称的型态,一连接部连接在两从动部之间;该连动部也形成对称的型态,另一连接部连接在两连动部之间。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从动部和连动部设置在一座上;所述的座设置有一轨道,对应从动部和连动部的型态,座的轨道形成对称型态。13.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从动部第一端和连动部固定端之间,设置有一弹性器。1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动部自由端设置有一滚轮。1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动部的重量使连动部恒常位于第一位置。1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运动模块和机体模块之间装配有一定力弹簧。1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臂推动端为接触滑动部的型态。1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从动部具有一第一端,和一枢接在连动部上的第二端;该第一端接受支撑臂推动端的动力;从动部的第二端设有至少一凸部和一凹部,以及形成在凸部和凹部之间的斜面;该连动部具有一固定端,对应从动部的凸部和凹部,该连动部固定端设有至少一脊部和一谷部,以及形成在脊部和谷部之间的斜边。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从动部和连动部为一轴管的型态;一座设有一轴,该从动部和连动部装配在该座的轴上。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座设置有一轨道,该轴设置在该轨道的位置上。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动部具有一固定端;该连动部的自由端为一板状物的型态,该自由端和固定端形成相互垂直的型态。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动部自由端的重量,使连动部和从动部恒常位于第一位置。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动部装配有一弹性器;该弹性器具有两端,分别固定在该连动部固定端和该座的轴上。24.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机体模块界定有一空间;该顶升装置和支撑臂配置在该空间内,支撑臂的推动端与该机体模块的后端之间,形成有距离,以容许该支撑臂推动端在该机体模块的空间上移动和转动。2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从动部设有一齿纹段,该连动部设置有一对应从动部齿纹段的齿轮区,该齿轮区和从动部的齿纹段啮合。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机体模块界定有一空间,该顶升装置和支撑臂配置在该空间内;支撑臂的推动端与该机体模块的后端之间,形成有距离,以容许该支撑臂推动端在该机体模块的空间上移动和转动。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动部具有一固定端,该齿轮区形成在连动部固定端的位置。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从动部和连动部设置在一座上,该从动部和座之间设置有一弹性器。2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从动部为一挠性体的型态,该从动部能够移动的设置在一轨道上,推动该连动部运动。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机体模块界定有一空间;该顶升装置和支撑臂配置在该空间内;以及支撑臂的推动端与该机体模块的后端之间,形成有距离,以容许该支撑臂推动端在该机体模块的空间上移动和转动。31.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机体模块的两边设置有一槽轨;对应所述的槽轨,该运动模块的两边设置有一枢接器,使运动模块能够移动和转动的枢接在该槽轨上。3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机体模块设有一操作区。3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枢接端能够转动的枢接在运动模块上。专利摘要一种辅助电子器物运动的顶升装置,提供省力和改善现有操作比较麻烦等作用。该电子器物包括一支撑臂,设置在一运动模块和一机体模块之间。该支撑臂具有一枢接端和一推动端;所述的推动端传递动力给一顶升装置。顶升装置包括一连接或接受支撑臂推动端动力的从动部,和一枢接从动部的连动部;以及,该连动部具有一自由端,在从动部响应支撑臂推动端的动力后,迫使该自由端在一第一位置和一第二位置之间运动,以推动该运动模块产生转动、上升或下降等运动。文档编号F16M11/18GK202603091SQ20122019687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申请日期2012年5月3日优先权日2012年2月29日发明者徐安赐,买健诚,戴伟翰申请人: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