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外转式全滚柱传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43787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良的外转式全滚柱传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减速传动的应用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藉由内滚柱环座转动以及至少二个传动组的设置,以达到提高减速比例功效的改良的外转式全滚柱传动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行星传动中,以摆轮传动应用较广,其行星齿轮齿廓采用短幅外摆线的平行曲线,加工复杂,精度较难掌控,短幅系数差距大,容易发生根切和应力集中现象。一般传统的滚柱式传动的减速机,请参考美国公告第US5431605号专利,其揭露一种滚柱波动传动装置,包括与入力轴相连的偏心圆激波器,装置在偏心圆上和输出轴相连的中间传动件,以及排列于固定针轮机璧上的针轮齿轮,其中间传动件为由多个能自由滚动的圆形滚柱环绕排列于滚柱保持架孔内,滚柱保持架的外缘略小于外环针轮齿的齿根圆直径,滚柱保持架内有与输出轴连接的输出轴销,滚柱保持架和偏心圆用双排结构,两偏心圆对称180度排列。由于必须使用到出力轴,因此零件较多、结构较为复杂,而且整体厚度较大,无法符合薄型化的市场趋势。而且,减速的比例并无法提升,若是必须提升减速的话,则必须加大体积或者是增加本体数量,成本无法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无须使用到出力轴,仅利用内滚柱环座的转动即可达到减速的功效,且利用至少二个传动组以提升减速比例的改良的外转式全滚柱传动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省零件、简化结构、降低成本,并使整体厚度变小,以符合目前薄型化的市场趋势的改良的外转式全滚柱传动结构。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良的外转式全滚柱传动结构,包括一内滚柱环座、一后档座、一前档座、至少二传动组、一第三轴承、一第四轴承以及至少一轮盘,其中:该内滚柱环座的两侧分别连接该后档座及该前档座,该后档座套住该内滚柱环座的一侧外,该前档座塞设该内滚柱环座的另一侧内,该后档座及该前档座以若干螺栓可拆卸地连接,该内滚柱环座的内表面设置有若干轴向且等角度间隔设置的内滚柱;该后档座穿设有一后中央穿孔、等角度间隔设置的至少二阶层孔以及设置在各该阶层孔之间的若干后固定孔,其中,各该阶层孔分为一第一层孔、一第二层孔及一第三层孔,该第一层孔远离该内滚柱环座设置,该第三层孔邻近该内滚柱环座设置,该第二层孔设置在该第一层孔与该第三层孔的间并连通,各该阶层孔的该第一层孔朝该后中央穿孔而相互连通;该前档座穿设有一前中央穿孔、等角度间隔设置的至少二通孔以及设置在各该通孔之间的若干前固定孔,其中,该前中央穿孔相对应该后中央穿孔设置,各该通孔相对应各该阶层孔设置,且各该通孔的数量相对应各该阶层孔的数量,各该前固定孔相对应各该后固定孔设置,且各该前固定孔的数量相对应各该后固定孔的数量;该第三轴承设置在该内滚柱环座与该后档座之间,该第四轴承设置在该内滚柱环座与该前档座之间;各该传动组分别穿设在各该阶层孔及相对应的各该通孔内,并偏心地与该内滚柱环座的各该内滚柱交错座动;以及该至少一轮盘邻近该前档座并设置在该内滚柱环座内,该至少一轮盘具有一轴孔、等角度间隔设置的至少二通孔以及设置在各该通孔之间的若干开孔,其中,该轴孔相对应该前中央穿孔及该后中央穿孔设置,该至少一轮盘的各该通孔对应该前档座的各该通孔及该后档座的各该阶层孔设置,各该开孔相对应该前档座的各该前固定孔及该后档座的各该后固定孔设置,该至少一轮盘的外缘分别设置有若干轴向的外滚柱,与该内滚柱环座的各该内滚柱相互作动,且该前档座的各该前固定孔经由相对应的该至少一轮盘的各该开孔再至相对应的该后档座的各该后固定孔以螺栓可拆卸地连接。其中,各该传动组包括至少一轴承组、一偏心凸轮以及一齿轮,该齿轮具有一齿轮盘及其同轴设置的一筒部,该齿轮盘设置在该第一层孔中,该筒部设置在该第二层孔中,该偏心凸轮穿经该齿轮、该至少一轴承组,且该偏心凸轮的一端固定在该齿轮而与其连动。其中,该至少一轴承组设置在该至少一轮盘的相对应的各该开孔内并与该至少一轮盘的相对应的各该开孔的内缘作动。其中,该偏心凸轮具有至少一轴部,该至少一轴部偏心地设置,该偏心凸轮穿设在该至少一轴承组,该至少一轴部相对应该至少一轴承组设置,该偏心凸轮更包括一第一柱部及一第二柱部,该第一柱部及该第二柱部分别由该至少一轴部的两端向外延伸,且其中一端与该齿轮固定连动。其中,当一马达的一主轴插置穿经该前中央穿孔、该至少一轮盘的该轴孔而至该后中央穿孔处内并与各该传动组的该齿轮啮合而驱动其转动时,由于该传动组中该偏心凸轮的该至少一轴部的偏心设置,透过该至少一轴承组而带动该至少一轮盘偏心移动,再藉由该至少一轮盘外的各该外滚柱对该至少一轮盘的相对应各该通孔内缘作动,进而以该至少一轮盘的各该外滚柱对该内滚柱环座的各该内滚柱推进,以带动该内滚柱环座的转动,并对该主轴进行减速。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藉由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改良的外转式全滚柱传动结构无须使用到出力轴,仅利用内滚柱环座的转动来达到减速的功效,且藉由至少二个传动组的设置,以提高减速的比例,例如主轴的齿轮数为12,转速为300rpm,而各传动组中齿轮的齿轮数为36的话,则主轴的转速可降为100rpm(即减小三倍);藉此以节省零件,简化结构,降低成本;再者,整体厚度变小,以符合目前薄型化的市场趋势。

图1为改良的外转式全滚柱传动结构的前视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改良的外转式全滚柱传动结构的后视外观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改良的外转式全滚柱传动结构的分解示意图。[00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外转式全滚柱传动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外转式全滚柱传动结构的正视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外转式全滚柱传动结构中一传动组的分解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I改良的外转式全滚柱传动结构;20螺栓;2内滚柱环座;21内滚柱;3后档座;31后中央穿孔;32阶层孔;321第一层孔;322第二层孔;323第三层孔;33后固定孔;4前档座;41前中央穿孔;42通孔;43前固定孔;5传动组;53第一轴承组;54第二轴承组;55偏心凸轮;551第一轴部;552第二轴部;553第一柱部;554第二柱部;56齿轮;561齿轮盘;562筒部;6弟二轴承;7弟四轴承;9王轴;A后轮盘;A1后轴孔;A2后通孔;A3后开孔;A4后外滚柱;B前轮盘;B1前轴孔;B2前通孔;B3前开孔;B4前外滚柱。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考图1至图6,其中,本实用新型改良的外转式全滚柱传动结构I包括一内滚柱环座2、一后档座3、一前档座4、至少二传动组5、一第三轴承6、一第四轴承7以及至少一轮盘;本实用新型以三个传动组5为例进行说明,但其数量至少可以二个,或者是大于三个,故并不以此为限。内滚柱环座2的两侧分别连接后档座3及前档座4,后档座3可套住内滚柱环座2的一侧外,前档座4可塞设内滚柱环座2的另一侧内;后档座3及前档座4以若干螺栓20可拆卸地连接,内滚柱环座2的内表面设置有若干轴向且等角度间隔设置的内滚柱21。后档座3可套住内滚柱环座2的一侧外,且后档座3穿设有一后中央穿孔31、等角度间隔设置的至少二阶层孔32以及设置在各阶层孔32的间的若干后固定孔33,其中,阶层孔32的数量相对应传动组5的数量,故本实施例的阶层孔32以三个为例作说明,各阶层孔32分为一第一层孔321、一第二层孔322及一第三层孔323,第一层孔321远离内滚柱环座2设置,第三层孔323邻近内滚柱环座2设置,第二层孔322设置在第一层孔321与第三层孔323的间并连通,各阶层孔32的第一层孔321朝后中央穿孔31而相互连通。前档座4可塞设内滚柱环座2套设有后档座3的另一侧内,前档座4穿设有一前中央穿孔41、等角度间隔设置的至少二通孔42以及设置在各通孔42的间的若干前固定孔43,其中,通孔42的数量相对应传动组5的数量,故本实施例的通孔42以三个为例作说明,前中央穿孔41相对应后中央穿孔31设置,各通孔42相对应各阶层孔32设置,且各通孔42的数量相对应各阶层孔32的数量,各前固定孔43相对应各后固定孔33设置,且各前固定孔43的数量相对应各后固定孔33的数量。第三轴承6设置在内滚柱环座2与后档座3的间,第四轴承7设置在内滚柱环座2与前档座4的间。本实用新型的轮盘以两个轮盘(前轮盘B及后轮盘A)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前轮盘B及后轮盘A的结构相同,前轮盘B邻近前档座4设置并具有一前轴孔B1、等角度间隔设置的至少二前通孔B2以及设置在各前通孔B2的间的若干前开孔B3,后轮盘A邻近后档座3设置并具有一后轴孔Al、等角度间隔设置的至少二后通孔A2以及设置在各后通孔A2的间的若干后开孔A3,其中,前通孔B2及后通孔A2的数量相对应传动组5的数量,故本实施例的前通孔B2及后通孔A2以三个为例作说明,前轴孔BI及后轴孔Al分别相对应前中央穿孔41及后中央穿孔31设置,各前通孔B2以及各后通孔A2分相对应各通孔42及各阶层孔32设置,各前开孔B3与各后开孔A3分相对应各前固定孔43及各后固定孔33设置;且各前固定孔43经由相对应的各前开孔B3及相对应的各后开孔A3再至相对应的各后固定孔33以螺栓20可拆卸地连接。前轮盘B及后轮盘A的外缘分别设置有若干轴向的前外滚柱B4以及若干轴向的后外滚柱A4,与内滚柱环座2的各内滚柱21相互作动。而各传动组5分别穿设在各阶层孔32、相对应的各通孔42以及相对应的各前通孔B2及各后通孔A2内,而各传动组5的结构如图6所示,包括一第一轴承组53、一第二轴承组54、一偏心凸轮55以及一齿轮56。第一轴承组53及第二轴承组54的结构相同。第一轴承组53及第二轴承组54相互贴近设置,齿轮56具有齿轮盘561及其同轴设置的筒部562,齿轮盘561设置在第一层孔321中,筒部562设置在第二层孔322中,偏心凸轮55穿经齿轮56、第一轴承组53以及第二轴承组54,且偏心凸轮55的一端固定在齿轮56而与其连动,例如以啮合方式可拆卸地固定等,但并不以此为限。第一轴承组53设置在后轮盘A的各相对应的后开孔A3内并邻近后档座3,与各后开孔A3的内缘作动。第二轴承组54设置在前轮盘B的各相对应的前开孔B3内并贴近第一轴承组53而远离后档座3的一侧,与各前开孔B3的内缘作动。偏心凸轮55具有一第一轴部551及一第二轴部552,第一轴部551与第二轴部552偏心地相互连接,偏心凸轮55穿设在第一轴承组53与第二轴承组54,第一轴部551相对应第一轴承组53设置,第二轴部552相对应第二轴承组54设置;再者,偏心凸轮55更包括一第一柱部553及一第二柱部554,第一柱部553由第一轴部551向外延伸而与齿轮56固定连动,第二柱部554由第二轴部552向外延伸而邻近前档座4。另外,当轮盘为一个时,偏心凸轮55可为单凸结构,且轴承组的数量为一个,例如仅有一个第一轴部551以及仅有一个第一轴承组53,亦即偏心凸轮55的轴部数量相对应轮盘的数量设置,而各轴部相对偏心设置,且轴承组的数量相对应轮盘的数量。因此,当一马达(图未示)的一主轴9 (如图3所示)插置穿经前中央穿孔41、前轴孔B1、后轴孔Al而至后中央穿孔31处内并与各传动组5的齿轮56啮合而驱动其转动时,由于传动组5中偏心凸轮55的第一轴部551与第二轴部552的偏心设置,分别透过第一轴承组53及第二轴承组54对后轮盘A的后通孔A2内缘及前轮盘B的前通孔B2内缘作动,进而以后轮盘A的各后外滚柱A4及前轮盘B的各前外滚柱B4对内滚柱环座2的内滚柱21推进,以带动内滚柱环座2的转动,藉此以达到减速的功效。藉由上述结构,相对应习知的技术结构而言,本实用新型改良的外转式全滚柱传动结构I无须使用到出力轴,仅利用内滚柱环座2的转动来达到减速的功效,且藉由至少二个传动组5的设置,以提高减速的比例,例如主轴9的齿轮数为12,转速为300rpm,而各传动组5中齿轮56的齿轮数为36的话,则主轴9的转速可降为100rpm(即减小三倍);藉此以节省零件,简化结构,降低成本;再者,整体厚度变小,以符合目前薄型化的市场趋势。以上所述实施例的揭示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故举凡数值的变更或等效组件的置换仍应隶属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改良的外转式全滚柱传动结构,包括一内滚柱环座、一后档座、一前档座、至少二传动组、一第三轴承、一第四轴承以及至少一轮盘,其特征在于: 该内滚柱环座的两侧分别连接该后档座及该前档座,该后档座套住该内滚柱环座的一侦抄卜,该前档座塞设该内滚柱环座的另一侧内,该后档座及该前档座以若干螺栓可拆卸地连接,该内滚柱环座的内表面设置有若干轴向且等角度间隔设置的内滚柱; 该后档座穿设有一后中央穿孔、等角度间隔设置的至少二阶层孔以及设置在各该阶层孔之间的若干后固定孔,其中,各该阶层孔分为一第一层孔、一第二层孔及一第三层孔,该第一层孔远离该内滚柱环座设置,该第三层孔邻近该内滚柱环座设置,该第二层孔设置在该第一层孔与该第三层孔的间并连通,各该阶层孔的该第一层孔朝该后中央穿孔而相互连通; 该前档座穿设有一前中央穿孔、等角度间隔设置的至少二通孔以及设置在各该通孔之间的若干前固定孔,其中,该前中央穿孔相对应该后中央穿孔设置,各该通孔相对应各该阶层孔设置,且各该通孔的数量相对应各该阶层孔的数量,各该前固定孔相对应各该后固定孔设置,且各该前固定孔的数量相对应各该后固定孔的数量; 该第三轴承设置在该内滚柱环座与该后档座之间,该第四轴承设置在该内滚柱环座与该前档座之间; 各该传动组分别穿设在各该阶层孔及相对应的各该通孔内,并偏心地与该内滚柱环座的各该内滚柱交错座动;以及 该至少一轮盘邻近该前档座并设置在该内滚柱环座内,该至少一轮盘具有一轴孔、等角度间隔设置的至少二通孔以及设置在各该通孔之间的若干开孔,其中,该轴孔相对应该前中央穿孔及该后中央穿孔设置,该至少一轮盘的各该通孔对应该前档座的各该通孔及该后档座的各该阶层孔设置,各该开孔相对应该前档座的各该前固定孔及该后档座的各该后固定孔设置,该至少一轮盘的外缘分别设置有若干轴向的外滚柱,与该内滚柱环座的各该内滚柱相互作动,且该 前档座的各该前固定孔经由相对应的该至少一轮盘的各该开孔再至相对应的该后档座的各该后固定孔以螺栓可拆卸地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外转式全滚柱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该传动组包括至少一轴承组、一偏心凸轮以及一齿轮,该齿轮具有一齿轮盘及其同轴设置的一筒部,该齿轮盘设置在该第一层孔中,该筒部设置在该第二层孔中,该偏心凸轮穿经该齿轮、该至少一轴承组,且该偏心凸轮的一端固定在该齿轮而与其连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的外转式全滚柱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轴承组设置在该至少一轮盘的相对应的各该开孔内并与该至少一轮盘的相对应的各该开孔的内缘作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良的外转式全滚柱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偏心凸轮具有至少一轴部,该至少一轴部偏心地设置,该偏心凸轮穿设在该至少一轴承组,该至少一轴部相对应该至少一轴承组设置,该偏心凸轮更包括一第一柱部及一第二柱部,该第一柱部及该第二柱部分别由该至少一轴部的两端向外延伸,且其中一端与该齿轮固定连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改良的外转式全滚柱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当一马达的一主轴插置穿经该前中央穿孔、该至少一轮盘的该轴孔而至该后中央穿孔处内并与各该传动组的该齿轮哨合而驱动其转动时,由于该传动组中该偏心凸轮的该至少一轴部的偏心设置,透过该至少一轴承组而带动该至少一轮盘偏心移动,再藉由该至少一轮盘外的各该外滚柱对该至少一轮盘的相对应各该通孔内缘作动,进而以该至少一轮盘的各该外滚柱对该内滚柱环座的各该内滚柱 推进,以带动该内滚柱环座的转动,并对该主轴进行减速。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改良的外转式全滚柱传动结构,当马达主轴插置穿经前中央穿孔、前轴孔、后轴孔而至后中央穿孔处内并与各传动组的齿轮啮合而驱动其转动时,由于传动组中偏心凸轮的第一、第二轴部的偏心设置,分别透过第一、第二轴承组对后轮盘的相对应各后通孔内缘及前轮盘的相对应各前通孔内缘作动,进而以后轮盘的各后外滚柱及前轮盘的各前外滚柱对内滚柱环座的各内滚柱推进,以带动内滚柱环座的转动,并对主轴进行减速。
文档编号F16H25/06GK203023417SQ20122060378
公开日2013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5日
发明者姚村田 申请人:姚村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