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48057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尤指一种滑动地设置在线性滑轨上用以承载其它物体进行直线移动的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已知组合在线性滑轨上的微型线性滑块,由一座体、两循环器及多个滚珠组成,有的更设有滚珠保持器结构。其座体包括金属材质制成的一基座,及塑料形成的一包覆体;该基座底部凹设有轨槽,轨槽的两侧设有负荷轨;该包覆体具有组合于基座两端的端块,连接于两端块之间的连接部,形成于连接部内的无负荷轨,及从无负荷轨两端弯曲连通到负荷轨的第一半循环轨。其两循环器结合在包覆体两端的端块,循环器对应包覆体的内侧面形成有对应第一半循环轨的第二半循环轨,进而合并形成完整的回转状循环轨。该滚珠填充于负荷轨、无负荷轨及循环轨中,使其跟着直线滑动装置的滑动,能在上述轨道中循环滚动,用以支撑在线性滑轨上。而该滚珠保持器设置于负荷轨处,通常由一钢线所弯制成型,其钢线两端固定在循环器,用以拦住负荷轨处的滚珠,防止滚珠掉落。[0003]但上述直线滑动装置的组合结构设计,必须采用螺丝锁固的组配结构,例如该基座与包覆体的分段穿组,并使用螺丝锁固,而两循环器也必须使用螺丝锁在包覆体两端,滚珠保持器也采用螺丝锁定在循环器,这样的螺丝锁固组合结构及方式运用在微型线性滑块时,由于微型线性滑块体积过小而难以实施,并不像扣合结构那样方便与快速,因此仍待进一步改进。实用新型内容[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通过各构件之间的扣合式组合结构设计,免用已知的螺丝锁固结构,避免许多麻烦的制造及组装程序,达到能分别制造及快速组装的目的;此外,通过扣合式组合结构当中的储油空间设计,达到充分润滑的目的。[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包含:[0006]一包覆体,其具有两端板,连接在该两端板之间的第一连接部,及形成在该两端板之间的一容置部;[0007]一座体,其结合于该包覆体的容置部中,该座体具有一顶面,相反于该顶面的一底面,凹设于该底面中央的轨槽,及形成于该顶面两端的第一嵌合部;该轨槽的两侧具有负荷轨,该第一嵌合部为第一凹槽;[0008]两循环器,其结合于该包覆体的两端板的外侧面,该两循环器形成有嵌合于该第一嵌合部的第二嵌合部,该二嵌合部为嵌合在该第一凹槽中的凸片体;以及[0009]多个滚子,其滚动地填装于该包覆体、该座体与该循环器中,且该多个滚子排列在该座体的轨槽的负荷轨。[0010]优选地,其中该包覆体的两端板的上端设有对应该第一嵌合部的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与该座体的第一凹槽并合,及该循环器的凸片体嵌合在该第二凹槽与该第一凹槽。优选地,其中该第一凹槽为半圆槽,该凸片体为半圆凸片。优选地,其中该包覆体的两端板外侧面形成有第一扣合部;及该循环器形成有与该第一扣合部相互扣合的第二扣合部。优选地,其中该第一扣合部为钩状扣片;该第二扣合部为对应该钩状扣片的扣孔。优选地,其中该包覆体的两端板中央形成有第三扣合部;及该循环器的内侧面形成有与该第三扣合部相互扣合的第四扣合部。优选地,其中该第三扣合部为从该两端板外侧面延伸到该第一连接部的扣槽;该第四扣合部为扣合在该扣槽中的钩状扣片。优选地,其中该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更包含一滚子保持器,该滚子保持器具有抵靠在各该循环器外侧面的两扣板,及连接于该两扣板之间的防尘板与保持条,该防尘板抵靠于该座体的底面,该保持条位于该座体的轨槽两侧并拦住该滚子。优选地,其中该循环器的外侧面形成有第五扣合部;及该滚子保持器的扣板形成有结合于该第五扣合部的第六扣合部。优选地,其中该第五扣合部为钩状扣片;该第六扣合部为被该钩状扣片扣合的扣孔。优选地,其中该循环器的外侧面形成一凹部,该扣板容置于该凹部。优选地,其中该凹部的一侧形成一第三嵌合部;及该扣板形成有嵌合于该第三嵌合部的第四嵌合部。优选地,其中该第三嵌合部为嵌槽,该第四嵌合部为嵌合于该嵌槽的凸块。优选地,其中该包覆体包含连接在该两端板两侧之间的两个第二连接部,形成在该两端板外侧面的第一半循环轨,及通过各该第二连接部连通该两端板外侧面的第一半循环轨的无负荷轨,该第一半循环轨连通于该座体的轨槽的负荷轨;该循环器的内侧面设有并合于该第一半循环轨的第二半循环轨。优选地,其中该循环器与该包覆体的端板外侧面之间形成有一储油空间,该储油空间连通至该包覆体的第一半循环轨。优选地,其中该第一连接部上形成有连通于该储油空间的一油槽。本实用新型的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能够通过各构件之间扣合部的空间位置、形状等结构设计,就能快速组成兼具有储油空间的微形直线滑动装置,达到易于分别制造及方便快速组装等功效。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及应用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组合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面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组合俯视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A-A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B-B剖面示意图。[0033]主要部件名称:[0034]1-包覆体;10-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11_端板;111-第二凹槽;12-第一连接部;121-油槽;13_第二连接部;14_容置部;15_第一半循环轨;16_无负荷轨;17_第一扣合部;171-钩状扣片;18_第三扣合部;181-扣槽;19_储油空间;[0035]2-座体;20_线性滑轨;21_顶面;22_底面;23_轨槽;24_第一嵌合部;241_第一凹槽;25_负荷轨;[0036]3-循环器;31_第二嵌合部;311_凸片体;32_第二半循环轨;33_第二扣合部;331-扣孔;34_第四扣合部;341-钩状扣片;35_第五扣合部;351_钩状扣片;36_凹部;37-第三嵌合部;371-嵌槽;[0037]4-滚子;[0038]5-滚子保持器;51_扣板;52_防尘板;53_保持条;54_第六扣合部;541_扣孔;55-第四嵌合部;551-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39]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将结合附图进行说明,然而以下附图及实施例仅作为说明之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0040]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10,用于滑动地组装在一线性滑轨20上,其较佳的实施例至少包含一包覆体1、一座体2、两循环器3及多个滚子4,另外可以再结合一滚子保持器5,其中:[0041]该包覆体I采用塑料一体成型所构成,其具有两个相对应的矩形的端板11,连接在两端板11之间的中央近底端的第一连接部12,连接在两端板11之间的两侧近底端的两个第二连接部13,形成在两端板11之间的一容置部14,形成在两端板11外侧面的第一半循环轨15,及通过各第二连接部13连通两端板11外侧面第一半循环轨15的无负荷轨16,其第一半循环轨15另一端连通于下述座体2的轨槽23的负荷轨25。[0042]该座体2为采用金属制成的一块体,并设置于包覆体I的容置部14中,其具有一顶面21,相反于顶面21的一底面22,凹设于底面22中央的一轨槽23,及形成于顶面21两端的一第一嵌合部24 ;其中,该轨槽23的两侧具有一负荷轨25,而该第一嵌合部24为从两端及顶面21凹入块体的第一凹槽241,并使第一凹槽241形成为半圆槽。[0043]两循环器3为采用塑料一体成型所构成的块体,其结合于包覆体I的两端板11的外侧面,其内侧面形成有嵌合于第一嵌合部24的第二嵌合部31,及用于并合于第一半循环轨15的第二半循环轨32 ;第二嵌合部31为嵌合在第一凹槽241中的凸片体311,凸片体311为半圆凸片。[0044]该多个滚子4为金属滚珠,其滚动地填装于包覆体I的无负荷轨16,座体2的负荷轨25,及包覆体I与循环器3合并的第一半循环轨15与第二半循环轨32中,当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10滑动时,使滚子4能够排列在座体2的负荷轨25并支撑线性滑轨20进行循环滚动。[0045]该滚子保持器5为塑料一体成型的构件,其具有抵靠在各循环器3外侧面的两扣板51,连接于两扣板51之间的防尘板52与保持条53,使防尘板52抵靠于座体2的底面22,而保持条53位于座体2的轨槽23两侧并拦住滚子4 (如图4及图7所示)。[0046]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包覆体1、座体2、循环器3、滚子4及滚子保持器5的组合结构设计,如图3至图5所示,可以利用循环器3组装在包覆体I两端时,使两循环器3的第二嵌合部31 (凸片体311)扣住座体2的第一嵌合部24 (第一凹槽241),因此不需要使用螺丝固定,就能达到座体2被固定在包覆体I容置部14的功能。再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覆体I的两端板11的上端设有对应第一嵌合部24的第二凹槽111,使第二凹槽111与座体2的第一凹槽241并合在一起,而循环器3的凸片体311则嵌合在第二凹槽111与第一凹槽311,可达到上述的功能。[0047]再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该包覆体I的两端板11外侧面形成有两个第一扣合部17,而该循环器3形成有与第一扣合部17相互扣合的第二扣合部33 ;该第一扣合部17为钩状扣片171,该第二扣合部33对应钩状扣片171的扣孔331,借此使循环器3与包覆体I通过扣合结构组合在一起。再者,该包覆体I的两端板11中央亦可形成有第三扣合部18,而循环器3的内侧面形成有与第三扣合部18相互扣合的第四扣合部34 ;该第三扣合部18为从两端板11外侧面延伸到第一连接部12的扣槽181,该第四扣合部34为扣合在扣槽181中的钩状扣片341,借此使循环器3与包覆体I稳固扣接组合。[0048]如图2、图4及图6所示,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滚子保持器5也能快速地与循环器3组合,上述该循环器3的外侧面形成有两个第五扣合部35,第五扣合部35为钩状扣片351或其它结构;而上述该滚子保持器5的扣板51形成有结合于第五扣合部35的第六扣合部54,第六扣合部54为被钩状扣片351扣合的扣孔541。再者,该循环器3的外侧面可以形成一凹部36,使滚子保持器5的扣板51容置于凹部36。又,该循环器3的凹部36的一侧(如图所不的顶端)形成一第三嵌合部37,第三嵌合部37为一嵌槽371 ;而该扣板51则形成有嵌合于第三嵌合部37的第四嵌合部55,第四嵌合部55为嵌合于嵌槽371的凸块551。[0049]此外,如图2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该循环器3结合于包覆体I的端板11外侧面时,在该循环器3与包覆体I的端板11外侧面之间形成有一储油空间19,使储油空间19连通至包覆体I的第一半循环轨15,同时该包覆体I的第一连接部12上形成有连通于储油空间19的一油槽121,借此,本实用新型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实施应用于微型滑块时,也能够提供足够的油润供其运用。[005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举凡依据本实用新型专利精神所作的等效变化、修饰与置换等,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包覆体,其具有两端板,连接在该两端板之间的第一连接部,及形成在该两端板之间的一容置部; 一座体,其结合于该包覆体的容置部中,该座体具有一顶面,相反于该顶面的一底面,凹设于该底面中央的轨槽,及形成于该顶面两端的第一嵌合部;该轨槽的两侧具有负荷轨,该第一嵌合部为第一凹槽; 两循环器,其结合于该包覆体的两端板的外侧面,该两循环器形成有嵌合于该第一嵌合部的第二嵌合部,该二嵌合部为嵌合在该第一凹槽中的凸片体;以及 多个滚子,其滚动地填装于该包覆体、该座体与该循环器中,且该多个滚子排列在该座体的轨槽的负荷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包覆体的两端板的上端设有对应该第一嵌合部的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与该座体的第一凹槽并合,及该循环器的凸片体嵌合在该第二凹槽与该第一凹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凹槽为半圆槽,该凸片体为半圆凸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包覆体的两端板外侧面形成有第一扣合部;及该循环器形成有与该第一扣合部相互扣合的第二扣合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扣合部为钩状扣片;该第二扣合部为对应该钩状扣片的扣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包覆体的两端板中央形成有第三扣合部;及该循环器的内侧面形成有与该第三扣合部相互扣合的第四扣合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扣合部为从该两端板外侧面延伸到该第一连接部的扣槽;该第四扣合部为扣合在该扣槽中的钩状扣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更包含一滚子保持器,该滚子保持器具有抵靠在各该循环器外侧面的两扣板,及连接于该两扣板之间的防尘板与保持条,该防尘板抵靠于该座体的底面,该保持条位于该座体的轨槽两侧并拦住该滚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循环器的外侧面形成有第五扣合部;及该滚子保持器的扣板形成有结合于该第五扣合部的第六扣合部。
10.如权利要求9 所述的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五扣合部为钩状扣片;该第六扣合部为被该钩状扣片扣合的扣孔。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循环器的外侧面形成一凹部,该扣板容置于该凹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凹部的一侧形成一第三嵌合部;及该扣板形成有嵌合于该第三嵌合部的第四嵌合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嵌合部为嵌槽,该第四嵌合部为嵌合于该嵌槽的凸块。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包覆体包含连接在该两端板两侧之间的两个第二连接部,形成在该两端板外侧面的第一半循环轨,及通过各该第二连接部连通该两端板外侧面的第一半循环轨的无负荷轨,该第一半循环轨连通于该座体的轨槽的负荷轨;该循环器的内侧面设有并合于该第一半循环轨的第二半循环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循环器与该包覆体的端板外侧面之间形成有一储油空间,该储油空间连通至该包覆体的第一半循环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部上形成有连通于该储油空间的一油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扣式直线滑动装置,其具有包覆体、座体、两循环器及多个滚子;该包覆体具有两端板,及形成在两端板之间的容置部;该座体结合于包覆体的容置部中,其底面中央凹设有轨槽,顶面两端设有第一嵌合部,第一嵌合部为凹槽;该两循环器扣合于包覆体的两端板的外侧面,其具有嵌合于第一嵌合部的第二嵌合部,第二嵌合部为嵌合在凹槽中的凸片体。该多个滚子滚动地填装于包覆体、座体与循环器中,且多个滚子排列在座体的轨槽两侧。本实用新型可以利用循环器的凸片体扣住座体的凹槽,使座体被固定在包覆体的容置部。
文档编号F16C29/06GK202971573SQ201220699158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7日
发明者李茂碷, 李承恩 申请人:锕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