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向阀和液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6812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换向阀和液压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滑阀式的换向阀和使用了那样的换向阀的液压系统。



背景技术:

滑阀式的换向阀能够构成为多口阀,并且能够应对从低压到高压的范围较宽的操作压力,因此,在液压系统中被较多地采用。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连接有多个阀体的滑阀式的换向阀。在该换向阀中,泵通路、致动器通路和罐通路的相互间的连通状态通过阀芯的移动而被切换。

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一种能够对致动器的工作速度的限制进行缓和而抑制作业效率的降低的滑阀式的换向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382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3817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通过利用滑阀式的换向阀对从泵装置相对于致动器进行的工作油的供给和排出进行控制,从而能够驱动控制致动器。

阀芯是在阀芯孔的壁上滑动的多个台肩部和设于台肩部间的多个缺口部组合而构成的,根据阀芯孔内的位置而规定流路。利用阀芯的台肩部对来自泵装置的工作油的流动进行阻断,另外,经由阀芯的缺口部向致动器供给来自泵装置的工作油。

因而,工作油的从泵装置向致动器的供给受到台肩部和缺口部的限制,在由台肩部和缺口部构成的流路不够大的情况下,工作油的压力损失变大。尤其是,在将来自泵装置的工作油向缺口部供给的通路(桥式通路(供给通路))与缺口部之间的开口的面积不够大的情况下,工作油通过该开口部位之际的压力损失非常大。

另一方面,在阀芯的配置空间和移动范围受到限制时,需要确保流路的形成和阻断(限制)这样的本来的功能。因此,存在以下在设计上非常困难情况,即对形成于阀芯的台肩部和缺口部的大小、配置进行调整来确保足够的尺寸的流路,也存在由阀芯只能形成工作油的压力损失较大的流路的事例。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减少工作油的压力损失的滑阀式的换向阀、和使用了那样的换向阀的液压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涉及换向阀,其包括:阀芯孔,其形成于阀主体;阀芯,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于阀芯孔内,根据其在阀芯孔内的配置而在阀芯孔内规定流路;上游侧通路,其与阀芯孔连接,配置于阀芯的上游侧,向该上游侧通路供给来自第1器件的工作油;第1下游侧通路,其与阀芯孔连接,配置于阀芯的下游侧,与第2器件连通;旁通通路,其将阀芯孔中的第1部位和第2部位连通,在阀芯配置于阀芯孔内的第1位置的情况下,规定第1连接流路和第2连接流路,该第1连接流路将上游侧通路和第1下游侧通路相连,该第2连接流路将上游侧通路和旁通通路的位于第1部位的部分相连,并且,将第1下游侧通路和旁通通路的位于第2部位的部分相连,上游侧通路和第1下游侧通路经由第1连接流路和第2连接流路连通。

根据本技术方案,上游侧通路和第1下游侧通路经由第1连接流路和第2连接流路连通,因此,与仅通过单一的连接流路将上游侧通路和第1下游侧通路连通的事例相比,能够综合地增大上游侧通路与第1下游侧通路之间的流路的面积,能够有效地减少工作油的压力损失。

此外,“第1器件”和“第2器件”无特别限定。例如,在上述的换向阀配置于泵装置与致动器(例如缸等)之间的情况下,“泵装置”和“致动器”可分别构成“第1器件”和“第2器件”。另外,例如,在换向阀配置于致动器与罐之间的情况下,“致动器”和“罐”可分别构成“第1器件”和“第2器件”。

也可以是,阀芯具有多个台肩部和多个缺口部,多个台肩部包括分配台肩部,该分配台肩部划定第1连接流路以及第2连接流路中的将上游侧通路与旁通通路的位于第1部位的部分相连的流路。

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利用分配台肩部空间效率良好地形成第1连接流路和第2连接流路。

也可以是,多个缺口部包括:第1缺口部,其在阀芯的移动方向上与分配台肩部邻接地形成于分配台肩部的一侧,构成第1连接流路;第2缺口部,其在阀芯的移动方向上与分配台肩部邻接地形成于分配台肩部的另一侧,构成第2连接流路中的将上游侧通路和旁通通路的位于第1部位的部分相连的流路。

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利用第1缺口部和第2缺口部空间效率良好地形成第1连接流路和第2连接流路。

也可以是,第1缺口部还构成第2连接流路中的将第1下游侧通路和旁通通路的位于第2部位的部分相连的流路。

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利用第1缺口部和第2缺口部空间效率良好地形成第2连接流路。

也可以是,阀芯具有多个台肩部和多个缺口部,多个台肩部包括分配台肩部,该分配台肩部划定第1连接流路以及第2连接流路中的将第1下游侧通路和旁通通路中的位于第2部位的部分相连的流路。

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利用分配台肩部空间效率良好地形成第1连接流路和第2连接流路。

也可以是,上游侧通路具有第1开口部和第2开口部,第1开口部配置于比第2开口部接近第1下游侧通路的位置,第1连接流路经由第1开口部将上游侧通路和第1下游侧通路相连,第2连接流路经由第2开口部将上游侧通路和旁通通路中的位于第1部位的部分相连。

根据本技术方案,工作油从上游侧通路的相互不同的开口部(即第1开口部和第2开口部)流入将上游侧通路和第1下游侧通路相连的第1连接流路和第2连接流路,因此,能够综合地增大上游侧通路与第1下游侧通路之间的流路的面积且更加有效地减少工作油的压力损失。

也可以是,阀芯具有多个缺口部,多个缺口部包括:第1缺口部,其构成第1连接流路;第2缺口部,其构成第2连接流路中的将上游侧通路的第2开口部和旁通通路的位于第1部位的部分相连的流路。

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利用第1缺口部和第2缺口部空间效率良好地形成第1连接流路和第2连接流路。

也可以是,在阀芯配置于阀芯孔内的第2位置的情况下,将上游侧通路与第1下游侧通路之间阻断,将上游侧通路和第1下游侧通路中的至少任一个与旁通通路之间阻断。

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根据阀芯在阀芯孔内的配置恰当地控制上游侧通路、第1下游侧通路和旁通通路的相互间的连通和阻断。

也可以是,换向阀还具有卸载通路,从第1器件向该卸载通路供给工作油,卸载通路的一部分由阀芯孔构成,在阀芯配置于阀芯孔内的第1位置的情况下,对卸载通路进行阻断或节流,在阀芯配置于阀芯孔内的第2位置的情况下,解除卸载通路的阻断或节流。

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根据阀芯在阀芯孔内的配置恰当地控制卸载通路的连通和阻断(或节流)。

换向阀还具有:罐通路,其与阀芯孔连接,并与罐连通;第2下游侧通路,其以与第1下游侧通路不同的路径与第2器件连通,在阀芯配置于阀芯孔内的第1位置的情况下,进一步规定将第2下游侧通路和罐通路相连的第3连接流路。

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将上游侧通路和第1下游侧通路经由第1连接流路和第2连接流路连通且将第2下游侧通路和罐通路经由第3连接流路连通。

也可以是,换向阀还具有:第1供给通路,其与阀芯孔连接,并与第1器件的第1喷出口连通;第2供给通路,其与阀芯孔连接,并与第1器件的第2喷出口连通,上游侧通路与第1供给通路以及第2供给通路中的至少任一个连通。

根据本技术方案,即使第1器件具有多个喷出口(第1喷出口和第2喷出口),也能够有效地减少工作油的压力损失。

也可以是,换向阀还包括:第1卸载通路,从第1器件的第1喷出口向该第1卸载通路供给工作油;第2卸载通路,从第1器件的第2喷出口向该第2卸载通路供给工作油,第1供给通路与第1卸载通路连接,第2供给通路与第2卸载通路连接,在阀芯配置于阀芯孔内的第1位置的情况下,分别将第1卸载通路和第2卸载通路阻断或节流,在阀芯配置于阀芯孔内的第2位置的情况下,解除第1卸载通路和第2卸载通路各自的阻断或节流。

根据本技术方案,即使在从第1器件的多个喷出口向多个卸载通路(第1卸载通路和第2卸载通路)供给工作油的情况下,能够根据阀芯孔内的阀芯的配置恰当地控制各卸载通路的连通和阻断(或节流)。

也可以是,第2器件包括缸和活塞,第1下游侧通路与缸的头侧连通。

根据本技术方案,经由第1连接流路和第2连接流路被供给工作油的第1下游侧通路与需要比较大量的工作油的缸的头侧连通,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驱动第2器件(缸和活塞)。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涉及液压系统,其包括:上述的换向阀;第1器件,其与换向阀的上游侧通路连通;第2器件,其与换向阀的第1下游侧通路连通。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上游侧通路和第1下游侧通路经由第1连接流路和第2连接流路连通,能够综合地增大上游侧通路与第1下游侧通路之间的流路的面积,有效地减少工作油的压力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以往的液压系统的功能构成的概念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滑阀式的换向阀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示出了从侧方观察到的阀芯的状态。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液压系统的功能构成的概念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滑阀式的换向阀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示出了从侧方观察到的阀芯的状态。

图5是用于说明液压系统的功能构成的回路图。

图6是配置于中立位置的换向阀的剖视图。

图7是配置于第1工作位置的换向阀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对在图5所示的例子的泵装置与致动器(第1工作油口)之间流动的工作油进行限制的换向阀(分配台肩部)的一个例子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表示对在图5所示的例子的致动器(第2工作油口)与罐之间流动的工作油进行限制的换向阀(分配台肩部)的一个例子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换向阀(分配台肩部)的一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一变形例的换向阀的剖视图,表示配置于第1工作位置的换向阀。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压系统;12、泵装置;13、换向阀;14、阀芯;15、台肩部;15a、分配台肩部;16、缺口部;16a、第1缺口部;16b、第2缺口部;17、阀芯孔;18、致动器;19、止回阀;20、供给通路;21、致动器通路;22、阀主体;23、控制槽口;25、旁通通路;101、建筑机械用液压系统;111、第1泵;112、第2泵;115、罐;120、致动器;121、第1工作油口;122、第2工作油口;130、换向阀;130a、中立位置;130b、第1工作位置;130c、第2工作位置;131、阀主体;133、阀芯孔;141、第1卸载通路;141a、上游侧第1卸载通路;141b、下游侧第1卸载通路;142、第2卸载通路;142a、上游侧第2卸载通路;142b、下游侧第2卸载通路;145、罐通路;151、第1供给通路;152、第2供给通路;153、第3供给通路;153a、第1桥式通路;153b、第2桥式通路;153c、第1开口部;153d、第2开口部;155、旁通通路;161、第1致动器通路;162、第2致动器通路;171、第1止回阀;172、第2止回阀;180、阀芯;181、缺口部;181a、第1卸载通路用缺口部;181b、第2卸载通路用缺口部;181c、第1致动器通路用缺口部;181d、第2致动器通路用缺口部;181e、旁通通路用缺口部;183、台肩部;183a、第1卸载通路用台肩部;183b、第2卸载通路用台肩部;183c、第3卸载通路用台肩部;183d、分配台肩部;S1、第1连接流路;S2、第2连接流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对本发明的基本概念进行说明。

图1是用于对以往的液压系统10的功能构成进行说明的概念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滑阀式的换向阀13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示出了从侧方观察到的阀芯14的状态。

在图1所示的液压系统10中,可变容量型的泵装置(第1器件)12经由换向阀13与致动器(第2器件)18连接,工作油的从泵装置12向致动器18的流路由换向阀13规定。即泵装置12经由例如设有止回阀19的供给通路20与换向阀13连接,致动器18经由致动器通路(第1致动器通路;第1下游侧通路)21与换向阀13连接。

图1和图2所示的换向阀13具有:阀芯孔17,其形成于半单体(日文:セミモノブロック)的阀主体22;阀芯14,其以能够沿着轴向(参照图1和图2所示的箭头“A”)在该阀芯孔17内移动的方式设置。阀芯14根据其在阀芯孔17内的配置而在阀芯孔17内规定流路,利用设于例如台肩部15之间的缺口部16在阀芯孔17内形成流路。在该阀芯孔17内“配置于阀芯14的上游侧并且能够供给来自泵装置12的工作油的供给通路(桥式(日文:ブリッジ)通路;上游侧通路)20”和“配置阀芯14的下游侧并与致动器18连通的致动器通路21”被连接。此外,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与缺口部16连通的控制槽口23形成于台肩部15上,由缺口部16和控制槽口23在阀芯孔17形成流路。

从供给通路20向换向阀13供给的工作油通过由缺口部16形成的流路(参照图2所示的附图标记“S”)向致动器通路21流出。特别是在本例的液压系统10中,如图2所示,从供给通路20流入到阀芯孔17内的工作油被沿着1个缺口部16的侧面引导,向致动器通路21流出。

另一方面,在下述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液压系统10(换向阀13)中,从供给通路20流入到阀芯孔17内的工作油被沿着两个缺口部16的侧面引导。即、经由“将供给通路(桥式通路)20和致动器通路21直接相连的第1连接流路”和“将供给通路(桥式通路)20和致动器通路21经由旁通通路相连的第2连接流路”而从供给通路20向致动器通路21供给工作油。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液压系统10的功能构成的概念图。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滑阀式的换向阀13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示出了从侧方观察到的阀芯14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系统10的换向阀13具有将阀芯孔17中的第1部位和第2部位连通的旁通通路25。在阀芯14配置于阀芯孔17内的第1位置(图3和图4所示的位置)的情况下,规定“将供给通路(桥式通路)20和致动器通路21相连的第1连接流路S1”和“将供给通路20和旁通通路25的位于阀芯孔17的第1部位的部分相连、并且将致动器通路21和旁通通路25的位于阀芯孔17的第2部位的部分相连的第2连接流路S2”。因而,若阀芯14配置于阀芯孔17内的第1位置,则供给通路20和致动器通路21经由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这两个流路连通。

具体而言,阀芯14所具的多个台肩部15包括分配台肩部15a,该分配台肩部15a划定“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中的将供给通路20和旁通通路25的位于第1部位的部分相连的流路”。另外,阀芯14所具有的多个缺口部16包括:第1缺口部16a,其在阀芯14的移动方向A上与分配台肩部15a邻接地形成于分配台肩部15a的一侧;第2缺口部16b,其在阀芯14的移动方向上与分配台肩部15a邻接地形成于分配台肩部15a的另一侧。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1缺口部16a构成“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中的将致动器通路21和旁通通路25的位于阀芯孔17的第2部位的部分相连的流路”。另外,由第2缺口部16b构成“第2连接流路S2中的将供给通路20和旁通通路25的位于阀芯孔17的第1部位的部分相连的流路”。

此外,在阀芯14配置于与上述的阀芯孔17内的第1位置不同的“第2位置”的情况下,供给通路20与致动器通路21之间被阀芯14所具有的台肩部15(例如分配台肩部15a等)阻断,另外,供给通路20和致动器通路21中的至少任一个与旁通通路25之间被阻断。例如,供给通路20和致动器通路21中的至少任一个与旁通通路25之间被将供给通路20与致动器通路21之间阻断的台肩部15(例如分配台肩部15a)和形成一个缺口部的另一台肩部(例如隔着第1缺口部16a与分配台肩部15a相邻的另一台肩部)阻断。

这样,利用多个流路(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将供给通路20和致动器通路21相连,从而与利用单一的流路将供给通路20和致动器通路21相连的事例(参照图1和图2)相比,能够实质性地扩大流路面积而有效地减少工作油的压力损失。

即,在由单一的流路将供给通路20和致动器通路21相连的情况下(参照图1和图2),“供给通路20和致动器通路21分别”与“由台肩部15和缺口部16在阀芯孔17内形成的流路”之间的开口的面积受到限制,难以增大该开口面积。另一方面,在利用多个流路(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将供给通路20和致动器通路21相连的情况下(参照图3和图4),“供给通路20和致动器通路21分别”与“由台肩部15和缺口部16在阀芯孔17内形成的流路”之间的实质上的开口的面积是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这两者的开口面积之和,大于由单一的流路(仅第1连接流路S1)将供给通路20和致动器通路21相连的情况。

另外,特别是通过设置旁通通路25,确保与第1连接流路S1不同的第2连接流路S2变得容易,能够抑制从供给通路20向阀芯孔17供给的工作油的压力损失,顺利地且效率良好地将工作油从供给通路20向致动器通路21引导。

此外,设置有“分配台肩部15a”和“旁通通路25”来利用多个系统的流路(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将供给通路20和致动器通路21相连的换向阀13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例如多个系统的流路并不限定于两个流路(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也可以是3个以上的流路。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泵装置12具有“单一的工作油供给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泵装置12具有“多个工作油供给源”的事例也能够适用上述的换向阀13。尤其是,工作油的压力损失与工作油的流速的平方成正比地增大,因此,在例如像泵装置具有多个工作油的供给源的情况那样每单位时间流动的工作油的流量较大且流速较快的系统中,工作油的压力损失变得非常大。然而,通过设置上述的“分配台肩部15a”和“旁通通路25”来利用多个系统的流路(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将供给通路20和致动器通路21相连,从而即使是泵装置具有多个工作油的供给源的情况下,也能够非常有效地减少压力损失。

接着,参照图5~7对泵装置12具有多个工作油的供给源的液压系统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图5是用于说明液压系统101的功能构成的回路图。图5所示的建筑机械用液压系统(液压回路)101是用于建筑机械(未图示)的液压系统。该建筑机械是用于进行建筑作业的机械。建筑机械例如是液压挖掘机。如图5所示,建筑机械用液压系统101具有泵装置12、罐115、致动器120、以及换向阀130。

泵装置12是用于喷出工作油的容量可变型的液压泵。在泵装置12中,例如通过改变斜板的偏转角而容量发生变化,若容量发生变化,则输入轴每旋转1圈的工作油的喷出量发生变化。泵装置12由两个泵构成。泵装置12具有形成第1喷出口的第1泵111以及形成第2喷出口的第2泵112。泵装置12例如是组合式泵。组合式泵是利用1个输入轴驱动多个泵(第1泵111和第2泵112)的泵。在组合式泵中,第1泵111和第2泵112一体地构成。在组合式泵中,第1泵111的喷出量和第2泵112的喷出量相等。此外,泵装置12也可以不是组合式泵。第1泵111和第2泵112也可以是分体的。第1泵111的输入轴和第2泵112的输入轴既可以是通用的,也可以不是通用的。第1泵111的喷出量和第2泵112的喷出量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罐115用于储存工作油。罐115向泵装置12供给工作油。从泵装置12喷出而通过了致动器120的工作油返回罐115。从泵装置12喷出而没有通过致动器120的工作油返回罐115。

致动器120使建筑机械工作。致动器120是液压致动器,通过从泵装置12供给油而驱动。致动器120通过从第1泵111和第2泵112中的至少一者供给工作油而驱动。致动器120的种类存在液压马达(未图示)和液压缸。在建筑机械是液压挖掘机的情况下,致动器120的用途存在行驶用、回转用、铲斗转动用、斗杆起伏用和动臂起伏用等。致动器120的具体例如下所述。[例1]致动器120是用于使建筑机械行驶的液压马达(行驶用马达)。致动器120是用于驱动建筑机械所具有的下部行驶体的履带(右侧或左侧的履带)的、右行驶用马达或左行驶用马达。[例2]致动器120是用于使上部回转体相对于下部行驶体回转的液压马达(回转用马达)。[例3]致动器120是用于使铲斗相对于斗杆转动的液压缸(铲斗用缸)。[例4]致动器120是用于使斗杆相对于动臂起伏(上下和转动)的液压缸(斗杆用缸)。[例5]致动器120是用于使动臂相对于上部回转体起伏(上下和转动)的液压缸(动臂用缸)。此外,致动器120也可以是上述[例1]~[例5]以外的致动器,例如也可以是推土机工作用的液压缸等。致动器120具有第1工作油口121和第2工作油口122。

第1工作油口121和第2工作油口122分别是相对于致动器120供给、排出工作油的供给口和排出口。通过向第1工作油口121供给工作油、且从第2工作油口122排出工作油,致动器120向一侧工作。具体而言,例如液压缸伸长、或者液压马达(未图示)向一侧旋转。通过向第2工作油口122供给工作油、且从第1工作油口121排出工作油,致动器120向另一侧(与上述“一侧”相反的一侧)工作。具体而言,例如液压缸收缩,或者液压马达向另一侧旋转。

换向阀130是用于对致动器12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阀。换向阀130是相对于致动器120供给和排出工作油的阀。换向阀130将泵装置12的喷出工作油向致动器120供给。换向阀130将致动器120所排出的工作油向罐115排出。换向阀130对从泵装置12向致动器120供给的工作油的流量进行调整和/或对流动方向进行切换。换向阀130与第1泵111、第2泵112、致动器120以及罐115连接。换向阀130配置于第1泵111与致动器120之间(之间的油路、以下同样),配置于第2泵112与致动器120之间。从第1泵111和第2泵112(两个泵)向1个致动器120供给工作油,因此,换向阀130用1个就足以,无需两个以上的换向阀130。换向阀130也可以在建筑机械用液压系统101设有多个(未图示)。在设有多个换向阀130的情况下,多个换向阀130例如一体地构成,例如构成为块状(大致长方体状)。也存在多个换向阀130整体称为“换向阀”的情况。

换向阀130的切换位置如图5所示那样存在中立位置130a、第1工作位置130b以及第2工作位置130c。

在换向阀130配置于第1工作位置130b的情况下,换向阀130使第3供给通路153与第1致动器通路161连接,使第2致动器通路(第2下游侧通路)162与罐通路145连接,将第1卸载通路141和第2卸载通路142阻断。因而,从泵装置12向第3供给通路153供给的工作油经由换向阀130和第1致动器通路161向致动器120(第1工作油口121)输送。另外,从致动器120(第2工作油口122)向第2致动器通路162排出的工作油经由换向阀130和罐通路145向罐115输送。

在换向阀130配置于中立位置130a的情况下,换向阀130将第3供给通路153、第1致动器通路161、第2致动器通路162和罐通路145阻断,但使第1卸载通路141和第2卸载通路142分别为连通状态。因而,从泵装置12供给的工作油经由第1卸载通路141和第2卸载通路142向罐115输送。

在换向阀13配置于第2工作位置130c的情况下,换向阀130使第3供给通路153与第2致动器通路162连接,使第1致动器通路161与罐通路145连接,将卸载通路141、142阻断。因而,在换向阀130配置于第2工作位置130c的情况下,致动器120以进行与在换向阀130配置于第1工作位置130b的情况相反的工作的方式被驱动。

上述的换向阀130如图6所示那样能够由滑阀构成。滑阀是根据阀芯180相对于阀芯孔133的位置(滑移位置)来改变工作油的流量和方向的阀。换向阀130根据阀芯180的滑移位置来对切换位置进行切换。如图6所示,换向阀130具有阀主体131、阀芯孔133、通路(141~162)、止回阀171、172以及阀芯180。

阀主体131是形成有阀芯孔133和通路(141~162)的部分。阀主体131是块状(日文:塊状)。

阀芯孔133形成于阀主体131(的内部)。阀芯孔133是能够插入阀芯180的孔。

通路(141~162)是供工作油流动的流路(油路、配管)。通路(141~162)形成于阀主体131(的内部)。通路(141~162)设有多个,多个通路(141~162)分别与阀芯孔133连接而向阀芯孔133开口。通路(141~162)的向阀芯孔133的开口沿着例如阀芯孔133的周向延伸。通路(141~162)以与阀主体131的外部连通的方式在阀主体131的表面开口(未图示)。通路(141~162)具有从泵装置12供给工作油的卸载通路141、142、与罐115连通的罐通路145、供给通路151~153、致动器通路161、162以及旁通通路155。

卸载通路141、142是用于将图5所示的泵装置12的喷出工作油不向致动器120供给而使其返回罐115的旁通通路,其一部分由阀芯孔133构成。但是,在例如卸载通路141、142与其他通路合流的情况(未图示)下,从致动器120排出的工作油也可以在卸载通路141、142中流动。另外,在例如从卸载通路141、142分支其他通路的情况(未图示)下,也可以从卸载通路141、142向致动器120供给工作油。在本例中,采用所谓双旁通方式,设有两根卸载通路141、142(第1卸载通路141和第2卸载通路142)。

第1卸载通路141与第1泵111连接,从第1泵111供给工作油。第1卸载通路141与罐115连接。第1卸载通路141具有上游侧第1卸载通路141a和下游侧第1卸载通路141b。上游侧第1卸载通路141a是第1卸载通路141中的、比阀芯孔133靠上游侧(第1泵111侧)的通路。下游侧第1卸载通路141b是第1卸载通路141中的、比阀芯孔133靠下游侧(罐115侧)的通路。

第2卸载通路142与第2泵112连接,从第2泵112供给工作油。第2卸载通路142与罐115连接。第2卸载通路142具有上游侧第2卸载通路142a和下游侧第2卸载通路142b。上游侧第2卸载通路142a是第2卸载通路142中的、比阀芯孔133靠上游侧(第2泵112侧)的通路。下游侧第2卸载通路142b是第2卸载通路142中的、比阀芯孔133靠下游侧(罐115侧)的通路。

罐通路145与罐115连接,是用于使从致动器120排出的工作油返回罐115的通路。

供给通路151~153是用于将泵装置12的喷出工作油向致动器120供给的通路。供给通路151~153具有第1供给通路151、第2供给通路152以及第3供给通路153。

第1供给通路151是用于将第1泵111的喷出工作油向致动器120供给的通路(但是,第3供给通路153不包含于第1供给通路151)。第1供给通路151与第1泵111连接。第1供给通路151与第1卸载通路141(上游侧第1卸载通路141a)连接。第1供给通路151的与第1卸载通路141的连接可在换向阀130的外部进行(也可以在换向阀130的内部进行)。

第2供给通路152是用于将第2泵112的喷出工作油向致动器120供给的通路(但是,第3供给通路153不包含于第2供给通路152)。第2供给通路152与第2泵112连接。第2供给通路152与第2卸载通路142(上游侧第2卸载通路142a)连接。第2供给通路152的与第2卸载通路142的连接可在换向阀130的外部进行(也可以在换向阀130的内部进行)。

第3供给通路153是用于将泵装置12的(第1泵111和第2泵112中的至少一者的)喷出工作油向致动器120供给的通路。以下,将第1泵111和第2泵112中的至少一者称为“泵装置12”。第3供给通路153与第1供给通路151以及第2供给通路152连接(连通)。在第1供给通路151中流动的工作油和在第2供给通路152中流动的工作油合流而成的工作油向第3供给通路153流动。或者,仅在第1供给通路151和第2供给通路152中的一者中流动的工作油向第3供给通路153流动。如图6所示,第3供给通路153具有第1桥式通路153a和第2桥式通路153b,第1桥式通路153a以及第2桥式通路153b与第1供给通路151以及第2供给通路152中的至少任一者连接(连通)。第1桥式通路153a是用于将泵装置12(参照图5)的喷出工作油向第1致动器通路161供给的通路。第2桥式通路153b是用于将泵装置12(参照图5)的喷出工作油向第2致动器通路162供给的通路。

致动器通路161、162是用于将在第3供给通路153中流动的工作油向致动器120供给的通路。致动器通路161、162与致动器120连接。致动器通路161、162具有第1致动器通路161和以与该第1致动器通路161不同的路径与致动器120连通的第2致动器通路162。第1致动器通路161与第1工作油口121连接。第2致动器通路162与第2工作油口122连接。

旁通通路155将阀芯孔133中的第1部位和第2部位连通。在本例中,在比第1桥式通路153a靠“阀芯轴向A上的另一侧A2”设有该第1部位,在比第1桥式通路153a靠“阀芯轴向A上的一侧A1”设有该第2部位。

止回阀171、172是防止倒流的阀。止回阀171、172具有第1止回阀171和第2止回阀172。第1止回阀171配置于第1供给通路151,防止工作油从第3供给通路153向第1供给通路151的倒流。第2止回阀172配置于第2供给通路152,防止工作油从第3供给通路153向第2供给通路152倒流。

如图6所示,阀芯180被插入阀芯孔133。阀芯180是大致圆柱状。将阀芯180的轴向(大致圆柱的中心轴线的方向)设为阀芯轴向A。将阀芯轴向A上的一侧设为一侧A1,将另一侧设为另一侧A2。阀芯180相对于阀芯孔133沿着阀芯轴向A滑动(滑移)自由。

该阀芯180对图6所示的多个通路(141~162)的连接进行切换。阀芯180对第3供给通路153(第1供给通路151或第2供给通路152)与致动器通路161、162之间的连接进行切换。在本例中,能够由多个流路(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将第3供给通路153(第1桥式通路153a)和第1致动器通路161连通,特别是,所述的多个流路的1个(第2连接流路S2)包括由旁通通路155形成的流路。阀芯180能够对第3供给通路153(第1桥式通路153a)与第1致动器通路161之间的经由所述的多个流路的连接进行切换,特别是能够对旁通通路155与第3供给通路153(第1桥式通路153a)之间的连接和/或旁通通路155与第1致动器通路161之间的连接进行切换。另外,阀芯180对致动器通路161、162与罐通路145之间的连接进行切换。阀芯180对上游侧第1卸载通路141a与下游侧第1卸载通路141b之间的连接进行切换。阀芯180对上游侧第2卸载通路142a与下游侧第2卸载通路142b之间的连接进行切换。

该阀芯180对通路(141~162)彼此有无连接和连接的开度(阀开度)进行切换。进一步详细而言,阀芯180将通路(141~162)设为“阻断状态”和“连接状态”(“全开状态”和“节流状态”)中的任一状态。“阻断状态”是通路(141~162)彼此没有连接的状态(阻断了的状态)。“连接状态”是通路(141~162)彼此连接的状态(连通后的状态)。该“连接状态”存在“全开状态”和“节流状态”。“全开状态”是通路(141~162)彼此的流路的开度最大的状态(在使阀芯180从一侧A1的一端滑移到另一侧A2的一端时开度进行各种变化,此时该开度为最大的状态)。例如,“全开状态”是通路(141~162)彼此的流路没有节流的状态。“节流状态”是通路(141~162)彼此的流路是相对于上述“全开状态”有所节流的状态(除了阻断状态之外)。因而,“阻断状态”以及“节流状态”与“全开状态”相比,成为流路受到了限制的状态。

该阀芯180具有多个缺口部181和多个台肩部183。缺口部181和台肩部183沿着阀芯轴向A交替地配置(形成)。

缺口部181使通路(141~162)彼此(通路之间)连接。缺口部181使通路(141~162)的向阀芯孔133的开口彼此连接。以下,将向阀芯孔133的开口称为“开口”。缺口部181使通路(141~162)彼此经由阀芯孔133连接。缺口部181是相对于台肩部183向阀芯180的径向内侧凹陷而成的部分。设有多个缺口部181。缺口部181具有第1卸载通路用缺口部181a、第2卸载通路用缺口部181b、第1致动器通路用缺口部181c(第1缺口部)、第2致动器通路用缺口部181d、以及旁通通路用缺口部181e(第2缺口部)。第1卸载通路用缺口部181a使上游侧第1卸载通路141a和下游侧第1卸载通路141b连接。第2卸载通路用缺口部181b使上游侧第2卸载通路142a和下游侧第2卸载通路142b连接。第1致动器通路用缺口部181c使第3供给通路153(第1桥式通路153a)和第1致动器通路161连接。第2致动器通路用缺口部181d使第3供给通路153(第2桥式通路153b)和第2致动器通路162连接。旁通通路用缺口部181e使第3供给通路153(第1桥式通路153a)和旁通通路155连接。

台肩部183使通路(141~162)成为彼此未连接的状态(阻断状态)。台肩部183使得不进行基于缺口部181的通路(141~162)彼此的连接。台肩部183与阀芯孔133的内表面接触。台肩部183封堵通路(141~162)的开口。或、台肩部183封堵阀芯孔133的位于不同的通路(141~162)之间的部分。台肩部183使通路(141~162)彼此成为节流的状态。台肩部183使通路(141~162)的开口比全开状态窄。设有多个台肩部183。台肩部183具有卸载通路用台肩部183a、183b、183c和分配台肩部183d。

卸载通路用台肩部183a、183b、183c能够将卸载通路141、142阻断(能够成为阻断状态)。卸载通路用台肩部183a、183b、183c具有第1卸载通路用台肩部183a、第2卸载通路用台肩部183b以及第3卸载通路用台肩部183c。第1卸载通路用台肩部183a在第1工作位置130b(参照图5和图7)时将第1卸载通路141设为阻断状态或节流状态。第1卸载通路用台肩部183a在中立位置130a(参照图5和图6)和第2工作位置130c(参照图5)时封堵旁通通路155(特别是第1部位)而将第3供给通路153(第1桥式通路153a)与旁通通路155之间设为阻断状态或节流状态。第2卸载通路用台肩部183b在第2工作位置130c(参照图5)时将第2卸载通路142设为阻断状态或节流状态(未图示)。第2卸载通路用台肩部183b在中立位置130a(参照图5和图6)和第1工作位置130b(参照图5和图7)时封堵第2桥式通路153b而将第3供给通路153(第2桥式通路153b)与第2致动器通路162之间设为阻断状态或节流状态。

第3卸载通路用台肩部183c能够将第1卸载通路141阻断、且能够将第2卸载通路142阻断(可用于两个用途,能够通用化)。第3卸载通路用台肩部183c在图5和图7所示的第1工作位置130b时将第2卸载通路142设为阻断状态或节流状态(未图示)。第3卸载通路用台肩部183c在第2工作位置130c(参照图5)时将第1卸载通路141设为阻断状态或节流状态。

关于阀芯轴向A上的尺寸,分配台肩部183d的尺寸比第1桥式通路153a和第1致动器通路161各自的尺寸小。该分配台肩部183d在第1工作位置130b(参照图5和图7)时分割从第1桥式通路153a与阀芯孔133相连的流路,在阀主体131内形成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即、“第1桥式通路153a与第1致动器通路161相连的第1连接流路S1”以及“第1桥式通路153a与旁通通路155的位于阀芯孔133的第1部位的部分相连、并且第1致动器通路161与旁通通路155的位于阀芯孔133的第2部位的部分相连的第2连接流路S2”被分配台肩部183d划分形成。分配台肩部183d在中立位置130a(参照图5和图6)时配置于第1桥式通路153a与第1致动器通路161之间,将第1桥式通路153a与第1致动器通路161之间阻断。

(通路(141~162)的配置)

图6所示的通路(141~162)的开口(朝向阀芯孔133的开口)在从阀芯轴向A的一侧A1到另一侧A2的顺序上,按照例如“一侧A1的罐通路145、第1致动器通路161、旁通通路155(一侧A1的部位(第2部位))、第1桥式通路153a(一侧A1的第3供给通路153)、旁通通路155(另一侧A2的部位(第1部位))、卸载通路141、142、第2桥式通路153b(另一侧A2的第3供给通路153)、第2致动器通路162、另一侧A2的罐通路145”的顺序排列。一侧A1的罐通路145的开口和另一侧A2的罐通路145的开口在阀主体131的内部连通(也可以在阀主体131的内部不连通)。

(卸载通路141、142的配置)

卸载通路141、142如以下这样配置。卸载通路141、142以能够抑制阀芯轴向A上的阀芯孔133(参照图6)的尺寸(阀芯180的尺寸)变得过大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如下所述。

(卸载通路141、142的配置顺序)

卸载通路141、142以能够使第3卸载通路用台肩部183c通用化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第1卸载通路141和第2卸载通路142以相邻的(沿着阀芯轴向A相邻,以下同样)的方式配置(对于“相邻”,参照下述内容)。例如,上游侧第1卸载通路141a和上游侧第2卸载通路142a以相邻的方式配置。例如、下游侧第1卸载通路141b和上游侧第1卸载通路141a以相邻的方式配置。例如,上游侧第2卸载通路142a和下游侧第2卸载通路142b以相邻的方式配置。

在此,通路α和通路β“相邻”是如下面的“配置例1”或“配置例2”那样配置的。“配置例1”在通路α与通路β之间没有配置其他通路(除了通路α和通路β以外的通路)。在阀芯孔133(参照图6)中,在通路α的开口(朝向阀芯孔133的开口)与通路β的开口之间没有配置其他通路的开口。“配置例2”通路α和通路β沿着阀芯轴向A依次配置。进一步详细而言,在从阀芯轴向A的一侧A1到另一侧A2的顺序上,在通路α之后配置通路β(或、在通路β之后配置通路α)。在阀芯孔133(参照图6)中,通路α的开口和通路β的开口沿着阀芯轴向A依次配置。

(工作)

图5所示的建筑机械用液压系统101如下这样工作。换向阀130根据换向阀130的操作(由建筑机械的操纵者进行的操作、例如操作杆操作)而工作。根据该操作,换向阀130对中立位置130a、第1工作位置130b、以及第2工作位置130c进行切换。根据该操作,图6所示的阀芯180改变滑移位置。其结果,阀芯180对通路(141~162)彼此有无连接和连接的开度(阀开度)进行切换。其结果,换向阀130对工作油有无相对于致动器120供给和排出、以及相对于致动器120供给和排出的工作油的流量进行调整。

(中立位置130a)

切换位置是中立位置130a时的换向阀130不相对致动器120进行工作油的供给和排出。在换向阀130的切换位置是中立位置130a时,阀芯180配置于图6所示的阀芯孔133内的第2位置,换向阀130等如以下这样工作。[工作1a]如图6所示,阀芯180将第1卸载通路141的阻断或节流解除,换向阀130使第1卸载通路141为全开状态。具体而言,使上游侧第1卸载通路141a和下游侧第1卸载通路141b经由第1卸载通路用缺口部181a成为全开状态。工作油从上游侧第1卸载通路141a流入下游侧第1卸载通路141b。[工作1b]阀芯180将第2卸载通路142的阻断或节流解除,换向阀130使第2卸载通路142成为全开状态。具体而言,换向阀130使上游侧第2卸载通路142a和下游侧第2卸载通路142b经由第2卸载通路用缺口部181b成为全开状态。工作油从上游侧第2卸载通路142a流入下游侧第2卸载通路142b。

[工作1c]换向阀130将第1桥式通路153a与第1致动器通路161之间阻断。具体而言,旁通通路155(另一侧A2的部位(第1部位))被第1卸载通路用台肩部183a封堵,第1桥式通路153a与旁通通路155之间被阻断。另外,分配台肩部183d配置于第1桥式通路153a与第1致动器通路161之间,第1桥式通路153a与第1致动器通路161之间被分配台肩部183d阻断。[工作1d]换向阀130使罐通路145成为阻断状态。具体而言,罐通路145被阀芯180的台肩部183封堵。

[工作1e]其结果,图5所示的泵装置12的喷出工作油没有从换向阀130向致动器120供给。如此配置于第2位置的阀芯180将卸载通路141、142的阻断或节流解除,泵装置12的喷出工作油经由卸载通路141、142返回罐115(参照图5)。

(第1工作位置130b)

切换位置是第1工作位置130b时的换向阀130相对于致动器120进行工作油的供给和排出。在换向阀130的切换位置是第1工作位置130b时,阀芯180配置于图7所示的阀芯孔133内的第1位置,换向阀130等如以下这样工作。[工作2a]阀芯180将第1卸载通路141阻断或节流,换向阀130使第1卸载通路141成为阻断状态或节流状态(未图示)。具体而言,换向阀130利用第1卸载通路用台肩部183a使上游侧第1卸载通路141a和下游侧第1卸载通路141b成为阻断状态或节流状态。[工作2b]阀芯180将第2卸载通路142阻断或节流,换向阀130使第2卸载通路142成为阻断状态或节流状态(未图示)。具体而言,换向阀130利用第3卸载通路用台肩部183c使上游侧第2卸载通路142a和下游侧第2卸载通路142b成为阻断状态或节流状态。

[工作2c]换向阀130使第1桥式通路153a(第3供给通路153)和第1致动器通路161成为连接状态。具体而言,在阀芯180形成的第1致动器通路用缺口部181c与第1桥式通路153a(第3供给通路153)以及第1致动器通路161连接,第1桥式通路153a(第3供给通路153)和第1致动器通路161经由第1致动器通路用缺口部181c连接。另外,在阀芯180形成的旁通通路用缺口部181e与第1桥式通路153a(第3供给通路153)以及旁通通路155(另一侧A2的部位(第1部位))连接,第1桥式通路153a(第3供给通路153)和旁通通路155(另一侧A2的部位(第1部位))经由旁通通路用缺口部181e连接。另外,第1致动器通路用缺口部181c与第1致动器通路161以及旁通通路155(一侧A1的部位(第2部位))连接,第1致动器通路161和旁通通路155(一侧A1的部位(第2部位))经由第1致动器通路用缺口部181c连接。由此,第1桥式通路153a(第3供给通路153)和第1致动器通路161经由旁通通路用缺口部181e、旁通通路155以及第1致动器通路用缺口部181c连接。此外,“将第1桥式通路153a和第1致动器通路161经由第1致动器通路用缺口部181c连接的流路”与上述的第1连接流路S1相对应,“将第1桥式通路153a和第1致动器通路161经由旁通通路用缺口部181e、旁通通路155以及第1致动器通路用缺口部181c连接的流路”与上述的第2连接流路S2相对应。

[工作2d]阀芯180利用第2致动器通路用缺口部181d规定将第2致动器通路162和罐通路145相连的流路,换向阀130使第2致动器通路162和罐通路145成为连接状态。[工作2e]其结果,在第1供给通路151和第2供给通路152中流动的工作油在第3供给通路153合流。在第3供给通路153中流动的工作油经由第1致动器通路161向致动器120(第1工作油口121;参照图5)供给。其结果,致动器120向一侧工作。

第1桥式通路153a和第1致动器通路161如此经由多个流路(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连通,因此,与第1桥式通路153a和第1致动器通路161仅由单一的流路连通的事例相比,能够使第1桥式通路153a与第1致动器通路161之间的流路的面积综合地变大,能够有效地减少工作油的压力损失。

(第2工作位置130c)

切换位置是第2工作位置130c时的换向阀130相对于致动器120进行工作油的供给和排出。此时,换向阀130以致动器120向与切换位置是第1工作位置130b的情况相反的一侧(另一侧)工作的方式相对于致动器120进行工作油的供给和排出。在换向阀130的切换位置是第2工作位置130c时,阀芯180配置于阀芯孔133内的第3位置(省略图示),换向阀130等如以下这样工作。[工作3a]换向阀130使第1卸载通路141成为阻断状态或节流状态(未图示)。具体而言,换向阀130利用第3卸载通路用台肩部183c使上游侧第1卸载通路141a和下游侧第1卸载通路141b成为阻断状态或节流状态。[工作3b]换向阀130使第2卸载通路142成为阻断状态或节流状态(未图示)。具体而言,换向阀130利用第2卸载通路用台肩部183b使上游侧第2卸载通路142a和下游侧第2卸载通路142b成为阻断状态或节流状态。[工作3c]换向阀130使第1桥式通路153a成为阻断状态。具体而言,第1桥式通路153a被第1卸载通路用台肩部183a阻断,该第1桥式通路153a与第1致动器通路161之间被阻断。[工作3d]换向阀130使第2桥式通路153b(第3供给通路153)和第2致动器通路162成为连接状态。具体而言,第2致动器通路用缺口部181d与第2桥式通路153b(第3供给通路153)以及第2致动器通路162连接,第2桥式通路153b(第3供给通路153)和第2致动器通路162经由第2致动器通路用缺口部181d连接。[工作3e]换向阀130使第1致动器通路161和罐通路145成为连接状态。具体而言,第1致动器通路用缺口部181c与第1致动器通路161以及罐通路145连接,第1致动器通路161和罐通路145经由第1致动器通路用缺口部181c连接。

[工作3f]其结果,在第1供给通路151和第2供给通路152中流动的工作油在第3供给通路153中合流。在第3供给通路153(第2桥式通路153b)中流动的工作油经由第2致动器通路用缺口部181d和第2致动器通路162向致动器120(第2工作油口122;参照图5)供给。从致动器120(第1工作油口121)排出的工作油经由第1致动器通路161和第1致动器通路用缺口部181c流入罐通路145,向图5所示的罐115输送。其结果,致动器120向另一侧工作。

[工作3h]此外,旁通通路155(另一侧A2的部位(第1部位))被第1卸载通路用台肩部183a封堵。另外,分配台肩部183d以不封堵由第1致动器通路用缺口部181c形成的流路(将第1致动器通路161和罐通路145相连的流路)的方式配置于与第1致动器通路161的开口部相对应的位置。

<变形例>

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既可以适当地施加其他变形等,也可以将上述和后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适当组合。

<第1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在泵装置12与致动器18、120之间设有分配台肩部15a(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分配台肩部15a(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既可以设于其他部位,也可以例如在图5所示的致动器120与罐115之间设置有分配台肩部15a(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

图8是表示对在图5所示的例的泵装置12与致动器120(第1工作油口121)之间流动的工作油进行限制的换向阀130(分配台肩部15a)的一个例子的局部剖视图。图9是表示对在图5所示的例的致动器120(第2工作油口122)与罐115之间流动的工作油进行限制的换向阀130(分配台肩部15a)的一个例子的局部剖视图。此外,关于图8和图9中的各要素,对于与上述的图4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从泵装置12经由第3供给通路153(第1桥式通路153a)流入到阀芯孔17的工作油在由分配台肩部15a划定的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中流动而流入第1致动器通路161,向致动器120(特别是第1工作油口121)输送。另一方面,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从致动器120(特别是第2工作油口122)经由第2致动器通路162流入到阀芯孔17的工作油在由分配台肩部15a划定的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中流动而流入罐通路145,向罐115输送。

此外,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第3供给通路153(第1桥式通路153a)与本发明的“上游侧通路”相对应,第1致动器通路161与本发明的“第1下游侧通路”相对应,泵装置12与本发明的“第1器件”相对应,致动器120与本发明的“第2器件”相对应。另一方面,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第2致动器通路162与本发明的“上游侧通路”相对应,罐通路145与本发明的“第1下游侧通路”相对应,致动器120与本发明的“第1器件”相对应,罐115与本发明的“第2器件”相对应。

<第2变形例>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与上游侧通路(例如在图4所示的例子是供给通路20;在图8所示的例子是第3供给通路153(第1桥式通路153a);在图9所示的例子是第2致动器通路162)相对的位置配置分配台肩部15a,而划定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但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的划定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通过在与第1下游侧通路相对的位置配置分配台肩部15a,而划定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

图10是表示换向阀130(分配台肩部15a)的一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根据本变形例,例如,如由图10的没有被括弧括起来的附图标记所示那样,在本发明的“第1器件”由泵装置12构成、并且“第2器件”由致动器120构成的情况下,通过在与构成“第1下游侧通路”的第1致动器通路161相对的位置配置分配台肩部15a,而划定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另外,如由图10的被括弧括起来的附图标记所示那样,在本发明的“第1器件”由致动器120构成、并且“第2器件”由罐115构成的情况下,通过在与构成本发明的“第1下游侧通路”的罐通路145相对的位置配置分配台肩部15a,而划定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

如上所述多个台肩部15所含有的分配台肩部15a也可以划定“第1连接流路S1”、“第2连接流路S2中的将第1下游侧通路和旁通通路25的位于第2部位的部分相连的流路”。在该情况下,多个缺口部16也可以包括:“在阀芯14的移动方向上与分配台肩部15a邻接地形成于分配台肩部15a的一侧、并构成第1连接流路S1的第1缺口部16a”;以及“在阀芯14的移动方向上与分配台肩部15a邻接地形成于分配台肩部15a的另一侧、并构成第2连接流路S2中的将第1下游侧通路和旁通通路25的位于第2部位的部分相连的流路的第2缺口部16b”。另外,第1缺口部16a也可以构成第2连接流路S2中的将上游侧通路和旁通通路25的位于第1部位的部分相连的流路。

此外,“对在泵装置12与致动器120(第1工作油口121)之间流动的工作油进行限制的分配台肩部15a”和“对在致动器120(第2工作油口122)与罐115之间流动的工作油进行限制的分配台肩部15a”既可以仅设有任一者,也可以设有两者。因而,例如,也可以将图8所示的分配台肩部15a设于泵装置12(第3供给通路153)与致动器120(第1致动器通路161)之间、并且将图10所示的分配台肩部15a设于致动器120(第2致动器通路162)与罐115(罐通路145)之间。

<第3变形在例>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主要是从第3供给通路(桥式通路)153的相同的开口部流出的工作油经由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包括旁通通路155在内)S2向致动器120供给,但也可以是,从第3供给通路(桥式通路)153的不同的开口部流出的工作油主要经由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包括旁通通路155在内)S2向致动器120供给。

图11是一变形例的换向阀130的剖视图,表示配置于第1工作位置的换向阀130。本变形例中的与上游侧通路相当的第3供给通路153(第1桥式通路153a和第2桥式通路153b)具有第1开口部153c和第2开口部153d。第1开口部153c由第1桥式通路153a中的向阀芯孔133开口的部分构成,第2开口部153d由第2桥式通路153b中的向阀芯孔133开口的部分构成。第1开口部153c与第2开口部153d相比,配置于接近本变形例中的与第1下游侧通路相当的第1致动器通路161的位置。

第1连接流路S1经由第1开口部153c和阀芯孔133将第3供给通路153(第1桥式通路153a)和第1致动器通路161相连。第2连接流路S2经由第2开口部153d将“第3供给通路153(第2桥式通路153b)”和“旁通通路155的位于第1部位的部分”相连,结果,将第3供给通路153(第2桥式通路153b)和第1致动器通路161经由第2开口部153d、阀芯孔133、旁通通路155和阀芯孔133相连。

阀芯180具有多个缺口部181。这些多个缺口部181包括:构成第1连接流路S1的第1致动器通路用缺口部181c(第1缺口部);以及构成第2连接流路S2中的将第3供给通路153(上游侧通路)的第2开口部153d和旁通通路155的位于第1部位的部分相连的流路的旁通通路用缺口部181e(第2缺口部)。

并且,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同样地,致动器120(第2器件)包括缸和活塞,第1致动器通路161(第1下游侧通路)与位于缸的头侧的第1工作油口121(参照图5)连通。

此外,由于阀芯180在阀芯孔133内的滑动移动(例如从中立位置向第1工作位置的移动)形成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随着阀芯180的滑动移动的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的形成顺序无特别限定。即“第1桥式通路153a和第1致动器通路161经由阀芯孔133的连通(第1连接流路S1的形成)”和“第2桥式通路153b和第1致动器通路161的经由阀芯孔133和旁通通路155的连通(第2连接流路S2的形成)”中的任一者可以先进行,也可以两者同时进行。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的形成时刻基本上由阀芯180的缺口部181和台肩部183的位置确定,但也可以是,通过根据需要将槽口形成于台肩部183,而对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的形成时刻、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的流路面积进行调整。

其他构成与图5~图7所示的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换向阀130是同样的,对于相同或类似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根据本变形例的换向阀130,不仅使第3供给通路153(桥式通路)中的、接近供给目的地流路(本例中,是第1致动器通路161)的一侧的第1开口部153c(第1桥式通路153a)经由第1连接流路S1与供给目的地流路连通,也能够使与供给目的地流路分开的一侧(相反侧)的第2开口部153d(第2桥式通路153b)经由旁通通路155(第2连接流路S2)与供给目的地流路连通。因而,与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从第3供给通路153的相同开口部流出的工作油向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流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第3供给通路153的相对于阀芯孔133的实质上的开口面积,能够减少工作油的压力损失。通过如此将第3供给通路153(桥式通路)的两开口部(第1开口部153c和第2开口部153d)与第1致动器通路161(和致动器120)连接,能够增大工作油的实质上的流路面积,能够减少工作油的压力损失。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变形例,在换向阀130的有限的空间中,能够确保足够的大小的流路且减少从泵装置12向致动器120供给流体(工作油(油、空气等))的压力损失。另外,尤其是,在针对需要相对较大的输出的压力室减少了压力损失的状态下,供给工作油的本变形例的换向阀130能够以紧凑的构造将所需要的力高效地输出。通过如此使旁通通路155与致动器120的头侧(第1工作油口121)连通,能够有效地减少压力损失的影响。

此外,在图11(和图5)所示的例子中,经由第1连接流路S1和第2连接流路S2(包括旁通通路155在内)向与致动器120(活塞缸机构)的头侧(第1工作油口121)连通的第1致动器通路161供给工作油,但针对与致动器120的杆侧(第2工作油口122)连通的第2致动器通路162,也可适用与图11所示的流路构成同样的流路构成。即、也可以是,为了从第3供给通路153向第2致动器通路162供给工作油,使在与第2致动器通路162接近的一侧向阀芯孔133开口的第2桥式通路153b的开口部(第2开口部153d)经由第1连接流路S1(阀芯孔133)与第2致动器通路162连通,而使在与第3供给通路153分开的一侧向阀芯孔133开口的第1桥式通路153a的开口部(第1开口部153c)经由第2连接流路S2(阀芯孔133和旁通通路155(参照图11的标注有附图标记“155”的虚线部))与第2致动器通路162连通。因而,为了“使第2桥式通路153b和第1致动器通路161连通的第2连接流路S2的一部分”和“使第1桥式通路153a和第2致动器通路162连通的第2连接流路S2的一部分”中的一者或两者,可以设置1个或2个以上的旁通通路155。因而,关于图5所示的例子可以说,既可以仅设置“与致动器(活塞缸)120的头侧(第1工作油口121)连通的旁通通路155”和“与致动器120的杆侧(第2工作油口122)连通的旁通通路155”中的一者,也可以同时设置两者。

另外,本变形例的换向阀130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同样地,所连接的液压回路(液压系统10)无特别限定,也能够有效地适用于例如双回路、单回路、并联回路和/或串联回路。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既可以相互组合,也可以施加各种变形。在不脱离可从权利要求书中特定的内容及其等同物导出的本发明的概念性的思想和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追加、变更和局部删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