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桥主减速器总成润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0916阅读:10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前桥主减速器总成润滑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前驱动桥主减速器总成设计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前桥主减速器总成润滑结构,适用于主齿上偏置式前桥主减速器总成。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生产的前桥减速器结构分为三种:一、后桥减速器直接安装到前桥上使用;二、采用螺旋锥齿轮结构的前桥减速器(主齿无偏置距);三、采用准双曲面齿轮(主齿上偏置)的前桥减速器。第一种因为正向行驶时采用反齿面来传递扭矩,主从动锥齿轮疲劳寿命低、噪声高且前桥的传动轴布置角度偏大,影响整车的NVH性能;第二种结构轴承高度相对较高,需通过加注较多的润滑油来保证轴承的润滑,但会导致传动效率偏低,且易出现渗漏油问题;这三种结构中,第三种从传递扭能力及减速器总成的性能角度考虑最优,且最有利于整车传动轴的布置。但由于主齿的上偏置,轴承位置较高,即便是加注较多的润滑油仍无法实现轴承的良好润滑,由于其润滑结构较难设计,市场应用推广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前桥主减速器总成润滑结构,适用于主齿上偏置式前桥主减速器总成,其润滑结构简单、工艺性好且易于加工,保证了主齿上偏置式前桥主减速器总成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一种前桥主减速器总成润滑结构,包括从动锥齿轮2、集油板3、主动锥齿轮4、中轴承左侧进油口Ⅰ、前轴承左侧进油口Ⅱ、中轴承右侧进油口Ⅲ和前轴承右侧进油口Ⅳ;

所述的从动锥齿轮2通过螺栓连接到差速器总成5上,差速器总成5装配到减速器总成上;所述的集油板3固定在减速器壳1上;所述的主动锥齿轮4与从动锥齿轮2啮合配合;

在减速器壳1的左侧从主动锥齿轮4的位置开有主齿进油道,其走向为从主动锥齿轮4与集油板3的间隙处起依次经中轴承左侧进油口Ⅰ和前轴承左侧进油口Ⅱ到减速器壳1的左下端;在减速器壳1的右侧从动锥齿轮2的位置开有从齿进油道,其走向为从从动锥齿轮2处起依次经中轴承右侧进油口Ⅲ和前轴承右侧进油口Ⅳ到减速器壳1的右下端;在减速器壳1的下方主齿进油道与从齿进油道之间设有回油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针对主齿上偏置前桥减速器的润滑结构,采用“从齿进油道、主齿进油道”双进油道加“单回油道”的结构,来保证减速器轴承的润滑,该结构具有工艺性好、易实现、低速润滑效果良好等优点,同等转速条件下,实际验证结果优于传统后桥,采用该润滑结构的前桥主减速器不需要加注较多的润滑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前桥主减速器总成润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减速器从齿进油道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减速器壳回油道位置示意图。

图中,1.减速器壳 2.从动锥齿轮 3.集油板 4.主动锥齿轮 Ⅰ.中轴承左侧进油口Ⅱ.前轴承左侧进油口 Ⅲ.中轴承右侧进油口 Ⅳ.前轴承右侧进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3所示,一种前桥主减速器总成润滑结构,包括从动锥齿轮2、集油板3、主动锥齿轮4、中轴承左侧进油口Ⅰ、前轴承左侧进油口Ⅱ、中轴承右侧进油口Ⅲ和前轴承右侧进油口Ⅳ;从动锥齿轮2通过螺栓连接到差速器总成5上,差速器总成5装配到减速器总成上,在减速器壳上1安装固定有集油板3,主动锥齿轮4与从动锥齿轮2啮合配合。

主齿进油道:如图1所示,在减速器壳1的左侧从主动锥齿轮4的位置开有主齿进油道,其走向为从主动锥齿轮4与集油板3的间隙处起依次经中轴承左侧进油口Ⅰ和前轴承左侧进油口Ⅱ到减速器壳1的左下端。箭头所示为整车正向行驶时的主动锥齿轮旋转方向,减速器总成装配时控制集油板3与主动锥齿轮4的间隙,主齿旋转,润滑油并甩入集油板3中,润 滑油沿着左侧的主齿进油道流入中轴承左侧进油口Ⅰ、前轴承左侧进油口Ⅱ,实现轴承的润滑。

从齿进油道:如图2所示,在减速器壳1的右侧从动锥齿轮2的位置开有从齿进油道,其走向为从从动锥齿轮2处起依次经中轴承右侧进油口Ⅲ和前轴承右侧进油口Ⅳ到减速器壳1的右下端。箭头为整车正向行驶时齿轮的旋转方向,从动锥齿轮2旋转时,将润滑油向上甩入中轴承右侧进油口Ⅲ和前轴承右侧进油口Ⅳ,润滑减速器轴承。

单回油道:如图3所示,在减速器壳1的下方,主齿进油道与从齿进油道之间设有回油道,通过控制回油道的大小,可保证在实现回油功能的前提下,回油速度不至于过快,实现一定的润滑油存储功能。

本实用新型减速器在工作时,从齿进油道中从动锥齿轮2旋转,带动润滑油进入右侧进油道,润滑减速器轴承,主齿进油道中主动锥齿轮4旋转,带动润滑油进入减速器壳1左侧的进油道内,润滑减速器轴承;进入轴承的润滑油通过图3所示的回油道回流到减速器中,上述三个油道构成“双进油道加单回油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前轴承、中轴承均有两个进油口,有效保证轴承的润滑,而通过对回油道的结构尺寸的控制,使回油速度不至过快,实现一定的储油功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