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全方位减震的扭力胶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8221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具体的说是指一种可全方位减震的扭力胶芯。



背景技术:

扭力胶芯,是作用于汽车底盘桥的扭力杆两端,起到减震缓冲以及用于向导和传力的作用。现有的扭力胶芯包括外套、两挡胶挡板、两外固定挡板、弹性橡胶体以及中轴,所述弹性橡胶体设于外套内,所述挡胶挡板分别与弹性橡胶体的两端面固定连接,所述两外固定挡板分别位于两挡胶挡板的两侧,所述中轴横穿外固定挡板、挡胶挡板以及弹性橡胶体,所述两外固定挡板焊接于中轴上。

在装配时,将外套和挡胶挡板放置于模具上,在外套的内周面和挡胶挡板的内侧面涂上胶水,然后将弹性橡胶体与外套和挡胶挡板硫化为一体,再将中轴穿过外固定挡板、挡胶挡板和弹性橡胶体,最后将外固定挡板焊接于中轴上。现有的扭力胶芯在减震时只靠挡胶挡板和中轴之前的空隙实现定向减震,而在工作中随着车辆负载的大小,扭力胶芯里面的弹性橡胶体受到挤压就会向两端释放力度,这样会导致挡胶挡板受到更大的外张力,从而增加和外固定挡板的摩擦力,挡胶挡板和外固定挡板摩擦产生热量会造成加大好几倍的阻力,所以就会导致扭力杆受到的力度超过了它的承受力,从而造成扭力杆变形和断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是一种可全方位减震的扭力胶芯,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扭力胶芯减震不合理而造成扭力杆易变型和断裂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可全方位减震的扭力胶芯,包括外套、弹性橡胶体、中轴、左扭力挡板、右扭力挡板、左外固定挡板以及右外固定挡板,所述弹性橡胶体固设于外套内,所述左、右扭力挡板分别位于外套的两端内,且左、右扭力挡板包覆于弹性橡胶体内,该左扭力挡板的左端、右扭力挡板的右端均伸出弹性橡胶体外,且该左扭力挡板的左端、右扭力挡板的右端分别与左外固定挡板的右端、右外固定挡板的左端抵触连接,所述左、右扭力挡板均设有供中轴横穿的第一轴孔,所述左、右外固定挡板均设有供中轴横穿的第二轴孔,所述中轴依次穿过左外固定挡板、左扭力挡板、弹性橡胶体、右扭力挡板以及右外固定挡板,所述左、右外固定挡板均与中轴固定连接,所述左、右扭力挡板的外径均小于外套的内径,所述第一轴孔的内径大于中轴的外径。

进一步的,所述外套的内径与左、右扭力挡板的外径差为0.5-1cm。

更进一步的,所述外套的内径与左、右扭力挡板的外径差为0.8c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轴孔的内径与中轴的外径差为0.5-1.5cm。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轴孔的内径与中轴的外径差为1cm。

进一步的,所述左扭力挡板的左端、右扭力挡板的右端均伸出弹性橡胶体外的距离为0.5-1.5cm。

更进一步的,所述左扭力挡板的左端、右扭力挡板的右端均伸出弹性橡胶体外的距离为1cm。

进一步的,所述左、右外固定挡板均采用焊接的方式与中轴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橡胶体的两端上部为一延伸部,且该延伸部的内侧面为一圆弧面,所述左、右扭力挡板的内侧面和内周面的连接处也为一圆弧面。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橡胶体与外套和左、右扭力挡板一体硫化连接。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设计巧妙,由于左、右扭力挡板包覆于弹性橡胶体内,且左、右扭力挡板的外径均小于外套的内径,第一轴孔的内径大于中轴的外径,当扭力胶芯受到挤压和扭力时,弹性橡胶体和左、右扭力挡板可在全方位向外挤,这样使得扭力胶芯在各个部位均具有减震效果,当胶芯受到挤压时,不管是在哪个方向到挤压,先受到挤压的部位即可优先减震扭力。同时,左扭力挡板的左端、右扭力挡板的右端均伸出弹性橡胶体外,且左扭力挡板的左端、右扭力挡板的右端分别与左外固定挡板的右端、右外固定挡板的左端抵触连接,这样的设置不仅可牢固地挡住弹性橡胶体,且较之现有的扭力胶芯又可减小左、右扭力挡板与左、右外固定挡板间的摩擦,从而使得扭力杆不易变形和断裂。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在全方位具有减震效果,且又减小了左、右扭力挡板与左、右外固定挡板间的摩擦,其减震效果更佳合理、理想,使用寿命更长,在未来具有广泛的市场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一种可全方位减震的扭力胶芯,包括外套1、弹性橡胶体2、中轴3、左扭力挡板4、右扭力挡板5、左外固定挡板6以及右外固定挡板7。所述弹性橡胶体2固设于外套1内,所述左扭力挡板4、右扭力挡板5分别位于外套1的两端内,且左扭力挡板4、右扭力挡板5包覆于弹性橡胶体2内,该左扭力挡板4的左端、右扭力挡板5的右端均伸出弹性橡胶体2外,且该左扭力挡板4的左端、右扭力挡板5的右端分别与左外固定挡板6的右端、右外固定挡板7的左端抵触连接,所述弹性橡胶体2与外套1和左扭力挡板4、右扭力挡板7一体硫化连接。

参照图1。所述左扭力挡板4、右扭力挡板5均设有供中轴3横穿的第一轴孔41,所述左外固定挡板6、右外固定挡板7均设有供中轴3横穿的第二轴孔(图中未标出),所述中轴3依次穿过左外固定挡板6、左扭力挡板4、弹性橡胶体2、右扭力挡板5以及右外固定挡板5,所述固定挡板6、右外固定挡板7均采用焊接的方式与中轴3固定连接。所述左扭力挡板4、右扭力挡板5的外径均小于外套1的内径,所述第一轴孔41的内径大于中轴3的外径。

参照图1。所述外套1的内径与左扭力挡板4、右扭力挡板5的外径差为0.5-1cm,若该内径与外径差小于0.5cm或大于1cm,则会造成外套1与左扭力挡板4、右扭力挡板5之间的距离过小或过大,从而造成外套1的内侧面与左扭力挡板4、右扭力挡板5的顶面之间的弹性橡胶体2的厚度太薄或太厚,这样都会使得减震效果不理想;优选的,该外套1的内径与左扭力挡板4、右扭力挡板5的外径差为0.8cm。同理,所述第一轴孔41的内径与中轴3的外径差为0.5-1.5cm,若该内径与外径差小于0.5cm或大于1.5cm,则会造成中轴3与左扭力挡板4、右扭力挡板5之间的距离过小或过大,从而造成中轴3的外周面与左扭力挡板4、右扭力挡板5的内侧面之间的弹性橡胶体2的厚度太薄或太厚,这样也会使得减震效果不理想;优选的,该第一轴孔41的内径与中轴3的外径差为1cm。

参照图1。所述左扭力挡板4的左端、右扭力挡板5的右端均伸出弹性橡胶体2外的距离为0.5-1.5cm,若伸出的距离小于0.5cm,当扭力胶芯受力时,弹性橡胶体2的两端面会与左固定挡板6、右外固定挡板7的端面产生摩擦;若伸出的距离大于1.5cm,当扭力胶芯受力时,左扭力挡板4、右扭力挡板5分别与左固定挡板6、右外固定挡板7之间的作用力更大,两者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也更大,会降低扭力胶芯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1。所述弹性橡胶体2的两端上部为一延伸部21,且该延伸部21的内侧面为一圆弧面,该延伸部21的设置使得扭力胶芯受力时,有更多的弹性橡胶体2受力。所述左扭力挡板4、右扭力挡板5的内侧面和内周面的连接处也为一圆弧面,该圆弧面可防止弹性橡胶体2受挤压时与左扭力挡板4、右扭力挡板5之间发生磨损而造成碳化。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