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49963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用于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特别是指一种扭力模块形成有第一臂、第二臂和位于第一臂、第二臂之间的开口,而配装在枢轴或第一轴、第二轴之间的区域的新型。



背景技术:

应用因外力可往复转动自如的枢轴或转轴,来配装在电子器物上,例如移动电话、笔记型电脑、PDA、电子书等,使其盖或显示屏幕可转动而具有开、闭作用,系已为现有技艺。例如,中国台湾第97222022号“转轴结构”、第98207366号“枢轴结构”等专利案,系提供了典型的实施例。

为了使电子器物的显示模块(例如,屏幕)及/或机体模块在使用方面具备有更多的操作模式和应用范围,现有技艺也已揭示一种在显示模块和机体模块之间设置双转轴,使显示模块及/或机体模块可产生不同操作模式或转动角度的结构。例如,中国台湾第99211350号“双枢轴枢纽器”、第99225737号“双轴向枢纽器”、US7512426B2“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WITH SYNCHRONISING HINGE”专利案等,系提供了可行的实施例。

这类枢轴或双转轴组件的一端(或称枢接端)通常应用了复数个具有套合转轴的通孔的垫片(及/或摩擦片),同向或反向迭置的型态,或组合弹簧等,而构成组合在枢轴或双转轴上的扭力模块。转轴装配在电子器物的机体模块和显示模块上,转轴两端分别以扣环或固定件固定,或配合螺帽锁固迫紧;在操作转轴(或电子器物)转动时,产生一弹性夹挚作用或摩擦阻力,来达到转轴组件或显示屏幕转动开、闭的过程中,获得定位效果。

一个有关枢轴和扭力模块装配组合在电子器物,执行开、闭操作运动和结构设计方面的课题是,上述的弹性夹挚作用或摩擦阻力的力量调整,系经操作固定件或螺帽的锁固迫紧程度来获得的。如果垫片或弹片被迫紧的程度太松,转轴(或显示屏幕)无法获得理想的定位效果;如果垫片或弹片被迫紧的程度太紧,容易使该垫片或弹片产生应力及永久变形的情形,也会造成使用者初始(打开显示屏幕)操作较麻烦或费力、手感不理想的情形。

可了解的是,扭力模块应用在双转轴系统时,组装者必须分别调整设置在双转轴上的扭力模块,使它们具有相同的扭力或压力,才能使双转轴的转动操作和定位具有相同的转动位置或角度。但是就像那些熟习此技艺的人所知悉,要分别将两个转轴上的扭力模块的压力调整到相同或相等,是麻烦和费时的作业。特别是,该双转轴配合电子器物长时间转动操作后,双转轴上的扭力模块会产生不同的磨损程度,造成双转轴同步运动不平均、转动打滑现象或动能传递延迟,作动不确实,影响定位的效果;而这种情形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代表性的来说,这些参考资料显示了在有关枢轴、扭力模块或其相关结合组件在使用和结构设计方面的情形。我们发觉它应包括下列的课题:

1.如果重行设计考量该枢轴和相关组件结构,以及上述的应用情形,使其不同于现有者,将可改变它的使用型态,而有别于旧法;实质上,不仅可改善现有技艺的锁扣装置强制压迫垫片、摩擦片组件或组装、调整扭力或压力的困难度,使这枢轴或双转轴之间的扭力被尽可能保持平衡或相等;同时,也会增加它在操作方面的定位效果,使现有双转轴上的扭力模块产生不同的磨损程度,造成双转轴同步运动不平均、转动打滑现象或动能传递延迟,作动不确实,影响定位效果等情形,获得明显的改善。

2.或更进一步,使它的结构设计有利于人员组装,增加它的应用范围和组装方面的简便性。并且,达到只需调整扭力模块的数量,即可产生不同的摩擦力量或扭力值,来因应不同的枢轴(或双转轴)规格或操作模式。以及,使该扭力模块的结构型态获得减小双转轴间距或组件配合空间的作用,改善现有双转轴间距或组件配合占据较大空间或体积的情形,以符合电子器物轻巧、简洁、薄型化的造型设计要求。而这些课题在上述的参考资料中均未被具体教示或揭示。



技术实现要素:

爰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提供一结构精简、组装简便、减少组装间距等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扭力模块;

扭力模块是至少一个弹性板片结构,弹性板片结构设有朝外突出的第一臂和第二臂;

第一臂、第二臂分别具有一基端和从基端延伸凸出的自由端;

第一臂的轴线和第二臂的轴线之间具有一夹角角度,而在第一臂、第二臂之间形成一开口。

所述的用于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其中:该弹性板片结构定义有第一区和第二区,第一区、第二区分别朝外突出该第一臂和第二臂,使第一区、第二区分别具有该开口。

所述的用于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其中:该扭力模块装设在相互平行的第一轴、第二轴之间的区域,第一轴、第二轴分别具有枢接区和固定区;

壳体,包括两个侧壁和连接侧壁的上弧形部、下弧形部,并且共同界定出一腔室,上弧形部包覆触接第一轴枢接区的部分区域,下弧形部包覆触接第二轴枢接区的部分区域;

第一区的第一臂、第二臂的开口对应朝向第一轴,第一区的第一臂、第二臂的开口对应朝向第二轴,并且使第一区的第一臂、第二臂具有弹性作用的触接第一轴,第二区的第一臂、第二臂具有弹性作用的触接第二轴,以产生一摩擦扭力作用。

所述的用于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其中:该第一臂和第二臂之间的夹角角度处于30°-80°的范围。

所述的用于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其中:该弹性板片结构成一K形轮廓的结构;第一区的第一臂和第二区的第一臂位于同一直线位置上;

第一臂和第二臂之间的夹角角度是30°-80°的范围;

第一区的第二臂轴线和第二区的第二臂轴线之间,具有一夹角角度;第一区第一臂、第二臂之间的夹角角度加第一区第二臂、第二区第二臂之间的夹角角度加第二区第一臂、第二臂之间的夹角角度的角度总和是180°。

所述的用于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其中:该弹性板片结构成一X形轮廓的结构;第一区的第一臂和第二区的第二臂位于同一直线位置上,第一区的第二臂和第二区的第一臂位于同一直线位置上;

第一臂和第二臂之间的夹角角度是30°-80°的范围;第一区的第一臂轴线和第二区的第一臂之间具有的一夹角角度等于第一区的第二臂轴线和第二区的第二臂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角度;

第一区第一臂、第二臂的夹角角度加第一区第一臂、第二区第一臂之间的夹角角度的角度总和是180°,第二区第一臂、第二臂之间的夹角角度加第二区第二臂、第一区第二臂之间的夹角角度的角度总和是180°。

所述的用于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其中:该基端的宽度大于自由端的宽度,使自由端的弹性大于基端的弹性;

第一臂自由端、第二臂自由端的相对面形成有一凹弧面。

所述的用于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其中:该扭力模块组合一枢轴,枢轴具有枢接区和固定区;

壳体,包括两个侧壁和连接侧壁的弧形部,并且共同界定出一腔室,弧形部包覆触接枢轴枢接区的部分区域;第一臂、第二臂的开口对应朝向枢轴,并且使第一臂、第二臂具有弹性作用的触接枢轴;

枢轴设有垂直于枢轴轴线方向的孔洞,孔洞组合传动部和反应部的其中之一;传动部和反应部的其中之一是轴销结构;

枢轴组合有副扭力模块,该副扭力模块位于壳体外部、两边的位置;枢轴固定区连结设置在一电子器物上。

所述的用于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其中:该第一轴、第二轴分别设有垂直于第一轴轴线方向、第二轴轴线方向的孔洞,所述孔洞分别组合传动部和反应部;传动部和反应部是一轴销结构;

第一轴、第二轴组合有副扭力模块,位于壳体外部、两边的位置;第一轴固定区连结设置在一电子器物的显示模块上;第二轴固定区连结组合电子器物的机体模块。

所述的用于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其中:该壳体设有螺旋结构的导轨,对应收容传动部、反应部的其中之一,容许传动部、反应部的其中之一在导轨内移动自如;

导轨位于壳体弧形部的区域。

所述的用于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其中:该壳体设有螺旋结构的导轨,对应收容传动部、反应部,容许传动部、反应部在导轨内移动自如;

导轨包括对应组合第一轴、传动部的第一导轨和对应组合第二轴、反应部的第二导轨;第一导轨位于壳体上弧形部的区域,第二导轨位于壳体下弧形部的区域。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明显不同于现有技艺应用锁扣装置强制压迫垫片、摩擦片组件或组装、调整扭力或压力的结构型态,也改善了现有应用时,组装、调整的困难度。同时,人员只需调整扭力模块的数量,即可产生不同的摩擦力量或扭力值,来因应不同的枢轴(或双转轴)规格或操作模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合示意图;图中假想线部分显示了电子器物的显示模块、机体模块位于关合位置的情形。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显示了第一轴、第二轴、扭力模块和壳体的结构情形。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描绘了扭力模块的「K」型结构型态。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合示意图;描绘了扭力模块和第一轴、第二轴的结构配合及壳体包覆第一轴、第二轴的情形。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可行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描绘了扭力模块的“X”型结构型态。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可行实施例的结构组合示意图;描绘了扭力模块和第一轴、第二轴的结构配合及壳体包覆第一轴、第二轴的情形。

附图标记说明:10第一轴;11、21枢接区;12、22固定区;13、23孔洞;14传动部;24反应部;20第二轴;30壳体;31第一导轨;32第二导轨;36侧边;37上弧形部;38下弧形部;39腔室;40电子器物;41显示模块;42机体模块;50扭力模块;51第一臂;52第二臂;53开口;54、55基端;56、57自由端;58、59凹弧面;60副扭力模块;α、β夹角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包括至少一枢轴或相互平行的第一轴和第二轴,概分别以参考编号10、20表示的;以及,一壳体30包覆第一轴10部分区域和第二轴20部分区域的组合。第一轴10、第二轴20分别具有枢接区11、21和固定区12、22。第一轴枢接区11、第二轴枢接区21分别设有垂直于第一轴10轴线方向、第二轴20轴线方向的孔洞13、23,分别组合传动部14和反应部24;传动部14和反应部24是一轴销或定位销结构。第一轴枢接区11、第二轴枢接区21之间的区域配装有扭力模块50,并且被包覆在壳体30里面;扭力模块50使第一轴10、第二轴20在使用者操作转动的作用力消失时,随即获得定位的作用。

图中也显示了第一轴枢接区11、第二轴枢接区21组合有副扭力模块60,位于壳体30外部、两边的位置。以及,第一轴固定区12连结设置在一电子器物40(例如,移动电话、电脑……等)的显示模块41上;第二轴固定区22连结组合电子器物40的机体模块42。

在所采的实施例中,壳体30设有螺旋或斜向导轨,对应收容传动部14、反应部24;并且,容许传动部14、反应部24在导轨内移动自如。

详细来说,依图中方向,该壳体30包括两个侧壁36和连接侧壁36的上弧形部37、下弧形部38,并且共同界定出一腔室39,包覆第一轴枢接区11的部分区域、第二轴枢接区21的部分区域。壳体30的导轨包括对应组合第一轴10、传动部14的第一导轨31和对应组合第二轴20、反应部24的第二导轨32;第一导轨31位于壳体上弧形部37的区域或位置,第二导轨32位于壳体下弧形部38的区域或位置。

图1、图2显示了上弧形部37包覆触接第一轴枢接区11的部分区域,下弧形部38包覆触接第二轴枢接区21的部分区域。

请参考图2、图3及图4,扭力模块50是复数个弹性板片结构的组合,弹性板片结构成一「K」型轮廓的结构型态。每一个弹性板片定义有第一区50A和第二区50B。第一区50A、第二区50B分别朝外突出有第一臂51和第二臂52;第一区50A的第一臂51和第二区50B的第一臂51位于同一直线位置上。以及,第一臂51(轴线)和第二臂52(轴线)之间具有一夹角角度α,使第一区50A(或第一区50A的第一臂51、第二臂52之间)和第二区50B(或第二区50B的第一臂51、第二臂52之间)分别形成有一开口53;所述开口53对应朝向第一轴10、第二轴20。并且,使第一区50A的第一臂51、第二臂52具有弹性作用的触接第一轴10,第二区50B的第一臂51、第二臂52具有弹性作用的触接第二轴20,以产生一摩擦扭力作用。

在可行的实施例中,对应第一轴10及/或第二轴20的规格,第一臂51和第二臂52之间的夹角角度α是30°-80°的范围;第3、4图显示了夹角角度α约是40°。可了解的是,夹角角度α越大,开口53相对越大,可能使第一轴10及/或第二轴20进入开口53或与开口53形成干涉的程度越大,相对产生较大的摩擦扭力作用。

图中也描绘了第一区50A的第二臂52(轴线)和第二区50B的第二臂52(轴线)之间具有一夹角角度β。因此,在所述的实施例中,第一区50A的夹角角度α加夹角角度β加第二区50B的夹角角度α的角度总和是180°。

在所采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臂51、第二臂52分别具有一基端54、55和从基端54、55延伸凸出的自由端56、57;基端54、55的宽度大于自由端56、57的宽度,使自由端56、57具有大于基端54、55的弹性作用。所述第一臂自由端56、第二臂自由端57的相对面形成有一凹弧面58、59,用以分别触接第一轴10、第二轴20。凹弧面58、59可以增加第一轴10及/或第二轴20与第一臂51、第二臂52的触接、转动摩擦的平顺度和稳定度。

图4也显示了当壳体30的上弧形部37、下弧形部38包覆拘束第一轴10(枢接区11)、第二轴20(枢接区21)时,配合扭力模块第一区50A、第二区50B具有弹性作用的第一臂51、第二臂52触压第一轴10(枢接区11)、第二轴20(枢接区21)的型态,共同建立了第一轴10(或显示模块41)、第二轴20(或机体模块42)操作转动后,随即定位的作用。

请参阅图5、图6,描绘了一个可行的实施例。扭力模块50(或弹性板片结构)成一「X」型轮廓的结构型态。第一区50A的第一臂51(或第二臂52)和第二区50B的第二臂52(或第一臂51)位于同一直线位置上。以及,第一臂51(轴线)和第二臂52(轴线)之间具有一夹角角度α,使第一区50A(或第一区50A的第一臂51、第二臂52之间)和第二区50B(或第二区50B的第一臂51、第二臂52之间)分别形成有一开口53;所述开口53对应朝向第一轴10、第二轴20。并且,使第一区50A的第一臂51、第二臂52具有弹性作用的触接第一轴10,第二区50B的第一臂51、第二臂52具有弹性作用的触接第二轴20。

图中也描绘了第一区50A的第一臂51(轴线)和第二区50B的第一臂51(轴线)之间具有一夹角角度β,(等于)第一区50A的第二臂52(轴线)和第二区50B的第二臂52(轴线)之间所形成的夹角角度β。因此,在所述的实施例中,第一区50A的夹角角度α加夹角角度β的角度总和是180°;第二区50B的夹角角度α加夹角角度β的角度总和是180°。(即,第一区50A第一臂51、第二臂52的夹角角度α加第一区50A第一臂51、第二区50B第一臂51之间的夹角角度β的角度总和是180°,第二区50B第一臂51、第二臂52之间的夹角角度α加第二区50B第二臂52、第一区50A第二臂52之间的夹角角度β的角度总和是180°。

代表性的来说,这用于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在具备有符合电子器物轻巧、简洁、薄型化的造型设计要求的条件下,相较于旧法而言,具有下列的考量条件和优点:

1.该第一轴10及/或第二轴20和相关组件结构,已被重行设计考量;例如,壳体30的上弧形部37、下弧形部38分别包覆拘束第一轴10的部分区域、第二轴20的部分区域;在第一轴枢接区11和第二轴枢接区21之间的区域设置扭力模块50,扭力模块50具有第一臂51、第二臂52和形成在第一臂51、第二臂52之间开口53,以触接第一轴10、第二轴20等部份,明显不同于现有技艺应用锁扣装置强制压迫垫片、摩擦片组件或组装、调整扭力或压力的结构型态,也改善了现有应用时,组装、调整的困难度。同时,人员只需调整扭力模块50的数量,即可产生不同的摩擦力量或扭力值,来因应不同的枢轴(或双转轴)规格或操作模式。

2.该扭力模块50的第一区50A、第二区50B的第一臂51、第二臂52(或开口53)分别压接第一轴10、第二轴20的结构,不仅使第一轴10及/或第二轴20之间的扭力被尽可能保持平衡或相等,像现有双转轴上的扭力模块产生不同的磨损程度,造成双转轴同步运动不平均、转动打滑现象或动能传递延迟,作动不确实,影响定位效果等情形,也获得明显的改善。

3.特别是,该扭力模块50的结构型态明显小于现有垫片、摩擦片的结构,使该扭力模块50的结构设计获得减小双转轴间距或组件配合空间的作用,改善现有双转轴间距或组件配合占据较大空间或体积的情形。

故,本实用新型系提供了一有效的用于枢轴装置的扭力模块,其空间型态系不同于现有者,且具有旧法中无法比拟的优点,展现了相当大的进步,诚已充份符合新型专利的要件。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