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57745发布日期:2018-07-17 23:54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作为四轮汽车中的支柱式悬架(麦克弗森式(日文:マクファーソン式))的滑动轴承而组装的优选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液压式减震器内置于与主轴一体的外筒中的支柱组件与螺旋弹簧组合结构的应用于四轮汽车的前轮的支柱式悬架中,当转向操作过程中支柱组件与螺旋弹簧一起旋转时,存在支柱组件的活塞杆进行旋转的形式和活塞杆不进行旋转的形式,但是在任一形式的支柱式悬架中,都需要确保支柱组件能顺利地进行转动,并且将轴承应用于车体的安装构件与螺旋弹簧的上部弹簧垫片之间。

在上述轴承中,可以采用使用有滚珠或滚针的滚动轴承或合成树脂制的滑动轴承,但是滚动轴承存在因微小摆动、振动负载等可能导致滚珠或滚针发生疲劳破坏从而不易维持顺畅的转向操作这样的问题,另一方面,滑动轴承的摩擦转矩比滚动轴承高,可能会导致转向操作变重,此外,在任一种轴承中,都存在因用于防止尘埃等异物侵入滑动面而安装的由橡胶弹性体构成的防尘片的摩擦力较大会导致转向操作变重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在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中,存在转向操作会进一步变重这样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22575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过一种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这种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具有合成树脂制的上部壳体、合成树脂制的下部壳体及配置于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之间的合成树脂制的推力滑动轴承和径向滑动轴承,并且利用迷宫作用在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形成密封部,从而通过该密封部来防止尘埃等异物向推力滑动轴承和径向滑动轴承的滑动面侵入。

虽然具有上部壳体、下部壳体及配置于上述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之间的圆环状空间和筒状空间的推力滑动轴承、径向滑动轴承的滑动轴承能使低摩擦性、耐磨损性等滑动特性提高,但是在对上述滑动轴承作用径向的变动负载等并因径向滑动轴承的径向内部间隙而使下部壳体发生径向变位的情况下,形成使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之间的环状空间、筒状空间与外部连通的迷宫(迷路)这样通路的面会在径向上彼此干涉(按压接触),其结果是,在上述面可能会发生变形、损伤、折损等不良情况,此外,在产生干涉的面上出现旋转方向(圆周方向)的相对滑动的情况下,可能会引起摩擦阻力上升、使滑动特性下降。

本发明鉴于上述观点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即使在对下部壳体作用径向的变动负载等、并因径向滑动轴承的径向内部间隙而使下部壳体相对于上部壳体产生径向变位的情况下,也能避免因形成间隙的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的面在径向上相互按压接触而导致干涉,上述间隙形成使供推力轴承及径向滑动轴承配置的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之间的环状空间、筒状空间与外部连通的迷宫这样的通路,在上述面上不会发生变形、损伤、折损等不良情况,不会因在上述面上发生相对滑动而导致滑动特性降低。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包括:合成树脂制的上部壳体,上述上部壳体具有圆筒状侧面;合成树脂制的下部壳体,上述下部壳体具有与上部壳体的圆筒状侧面协同作用而形成与径向相交地延伸的筒状空间的圆筒状侧面,并且上述下部壳体被上部壳体覆盖;合成树脂制的推力滑动轴承,上述推力滑动轴承配置于上下方向上的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之间的环状空间;以及合成树脂制的径向滑动轴承,上述径向滑动轴承相对于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隔着径向内部间隙地配置于上述筒状空间,外周侧的间隙和内周侧的间隙中的、与径向相交地延伸的间隙具有径向滑动轴承的径向内部间隙的1/2以上的径向宽度,上述外周侧的间隙使上述环状空间的径向的外周部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外连通并且由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的彼此相对的面之间构成,上述内周侧的间隙使上述环状空间的径向的内周部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外连通并且由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的彼此相对的面之间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外周侧的间隙和内周侧的间隙中的、与径向相交地延伸的间隙的径向宽度为径向滑动轴承的径向内部间隙的1/2以上,上述外周侧的间隙使供合成树脂制的推力滑动轴承配置的环状空间的径向的外周部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外连通并且由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的彼此相对的面之间构成,上述内周侧的间隙使上述环状空间的径向的内周部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外连通并且由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的彼此相对的面之间构成,换言之,上述宽度处于径向上的上部壳体的圆筒状侧面与径向滑动轴承的一侧的滑动侧面之间的间隙的径向宽度、和径向上的下部壳体的圆筒状侧面与径向滑动轴承的另一侧的滑动侧面之间的间隙的径向宽度之和以上,因此,在由于径向滑动轴承的径向内部间隙,换言之,由于径向上的上部壳体的圆筒状侧面与径向滑动轴承的一侧的滑动侧面之间的间隙的径向宽度、和径向上的下部壳体的圆筒状侧面与径向滑动轴承的另一侧的滑动侧面之间的间隙的径向宽度之和的两倍的间隙,而导致当有变动负载等在径向上作用于下部壳体而使下部壳体相对于上部壳体最大产生径向内部间隙的变位的情况下,能避免因形成与径向相交地延伸的各间隙的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的彼此相对的面的径向的按压接触而导致干涉,不会在上述面上发生变形、损伤、折损等不良情况,不会因在上述面上发生相对滑动而导致滑动特性降低。

在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中,外周侧和内周侧的间隙是由上下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的面之间构成的间隙,换言之,包括:沿径向延伸的间隙;以及由径向上彼此相对的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的面之间构成的间隙,换言之是指与径向相交地延伸的间隙。

在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中,配置于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之间的环状空间的推力滑动轴承可以具有与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中的一方一体地形成、能与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中的另一方自由滑动地接触的面,作为替代,也可以相对于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分体形成,具有与上部壳体自由滑动接触的上表面和与下部壳体自由滑动接触的下表面,同样地,配置于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之间的筒状空间的径向滑动轴承可以具有与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中的一方一体地形成、能与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中的另一方自由滑动地接触的面,作为替代,也可以相对于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分体形成,具有与上部壳体自由滑动接触的一侧的滑动侧面和与下部壳体自由滑动接触的另一侧的滑动侧面,在前者的径向滑动轴承中,其径向内部间隙是径向上的上部壳体的圆筒状侧面与径向滑动轴承的一侧的滑动侧面之间的间隙的径向宽度的两倍,或者是径向上的下部壳体的圆筒状侧面与径向滑动轴承的另一侧的滑动侧面之间的间隙的径向宽度的两倍。

此外,在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中,外周侧的间隙和内周侧的间隙中的至少一方可以由一个与径向相交地延伸的间隙构成,作为替代,也可以由多个与径向相交地延伸的间隙构成而形成为迷宫那样的通路。

在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的优选示例中,上部壳体包括圆筒状的上部壳体下垂部,在上述上部壳体下垂部设置有上部壳体的圆筒状侧面,下部壳体包括圆筒状的下部壳体下垂部和从上述下部壳体下垂部朝径向斜方延伸的倾斜部,在下部壳体下垂部设置有下部壳体的圆筒状侧面。

在上部壳体包括上部壳体下垂部、且下部壳体包括下部壳体下垂部的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中,在优选示例中,上部壳体包括设于上部壳体下垂部的下端面的径向外侧的、圆筒状的下端外侧下垂部,下部壳体包括:圆环状的下端板部,上述下端板部设于下部壳体倾斜部的下端;以及下端突起部,上述下端突起部设于上述下端板部的上表面,下端突起部通过其外周侧面与下端外侧下垂部的内周侧面在径向上隔着与径向相交地延伸的下端外侧的间隙相对,上述下端外侧的间隙具有径向滑动轴承的径向内部间隙的1/2以上的径向宽度。

在上述优选示例的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中,上部壳体还具有圆筒状的下端内侧下垂部,上述下端内侧下垂部以与下端外侧下垂部协同作用而形成环状槽的方式设于上部壳体下垂部的下端面的径向内侧,下端突起部以通过其内周侧面与下端内侧下垂部的外周侧面在径向上隔着与径向相交地延伸的下端内侧的间隙相对的方式配置于上述环状槽,上述下端内侧的间隙具有径向滑动轴承的径向内部间隙的1/2以上的径向宽度。

在优选示例中,上部壳体下垂部包括:圆筒状的异径侧面,上述异径侧面的直径与圆筒状侧面的直径不同;以及上部圆环状平面,上述上部圆环状平面的一侧的周缘与上部壳体的圆筒状侧面连接,另一侧的周缘与异径侧面连接,径向滑动轴承通过圆环状上表面与上部圆环状平面隔着间隙相对,从而能利用其圆环状上表面与上部圆环状平面的接触来阻止朝向上方移动,下部壳体倾斜部包括圆环状的倾斜侧面和下部圆环状平面,上述下部圆环状平面的一侧的周缘与倾斜侧面连接,另一侧的周缘与下部壳体的圆筒状侧面连接,径向滑动轴承通过其圆环状下表面以能自由滑动的方式与下部圆环状平面接触。

在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中,若包括有上述上部圆环状平面和下部圆环状平面,则能进行筒状空间内的径向滑动轴承的上下方向定位,从而能防止径向滑动轴承向筒状空间外发生变位。

在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中,在优选示例中,上部壳体包括具有下表面的圆环状的上板部,下部壳体具有圆环状的下板部,上述下板部具有与上板部的下表面协同作用而形成上述环状空间的上表面,推力滑动轴承通过上表面以能自由滑动的方式与上板部的下表面接触,通过下表面以能自由滑动的方式与下板部的上表面接触。

在包括上板部和下板部的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中,在优选示例中,下部壳体还包括:内侧突起部,上述内侧突起部设于下板部的上表面的径向内侧;以及外侧突起部,上述外侧突起部设于下板部的上表面的径向外侧,推力滑动轴承在径向上配置于内侧突起部与外侧突起部之间。

在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中,若推力滑动轴承配置于上述内侧突起部与外侧突起部下部之间,则能进行环状空间内的推力滑动轴承的径向定位,从而能防止推力滑动轴承向环状空间外发生变位。

在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的一个示例中,上部壳体还具有在径向上位于其中央的贯通孔和形成上述贯通孔的内周侧面,上部壳体通过形成贯通孔的上部壳体的内周侧面在径向上不动地固定于将上述贯通孔贯通的轴。

在以上的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中,使环状空间的径向的外周部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外连通并且由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的彼此相对的面之间构成的外周侧的间隙、及使上述环状空间的径向的内周部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外连通并且由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的彼此相对的面之间构成的内周侧的间隙中的、与径向相交地延伸的间隙只要具有径向滑动轴承的径向内部间隙的1/2以上的径向的宽度,就能避免因形成上述与径向相交地延伸的各间隙的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的面的径向的按压接触而导致干涉,不会在上述面发生变形、损伤、折损等不良情况,不会因在上述面发生相对滑动而导致滑动特性降低,若上述相交地延伸的间隙的宽度过大,则可能存在尘埃等异物容易侵入推力滑动轴承和径向滑动轴承的滑动面而无法得到顺畅的转向操作力的情况,其结果是,协调考虑避免干涉和阻止异物侵入来确定上述相交地延伸的间隙的宽度的最大宽度。

在以上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中,若在外周侧设置多个与径向相交地延伸的间隙以在外周侧形成迷宫那样的通路,在内周侧设置多个与径向相交地延伸的间隙以在内周侧也形成迷宫那样的通路,则能有效地防止来自合成树脂制轴承外的尘埃等异物侵入供推力滑动轴承和径向滑动轴承配置的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之间的环状空间和筒状空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一种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即使在对下部壳体作用径向的变动负载等并因径向滑动轴承的径向内部间隙而使下部壳体相对于上部壳体发生径向变位的情况下,也能避免因形成使供推力轴承和径向滑动轴承配置的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之间的环状空间和筒状空间与外部连通的迷宫那样通路的间隙的、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的面的径向的相互按压接触而导致干涉,在上述面不会发生变形、损伤、折损等不良情况,不会因在上述面发生相对滑动而导致滑动特性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示例的剖视说明图。

图2是图1示例的局部放大剖视说明图。

图3是图1示例的上部壳体的剖视说明图。

图4是图1示例的下部壳体的剖视说明图。

图5是图1示例的推力滑动轴承的俯视说明图。

图6是图1示例的径向滑动轴承的立体说明图。

图7是将图1示例与支柱式悬架组合的示例的剖视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附图所示的优选具体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示例。

在图1~图6中,本示例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包括:合成树脂制的上部壳体3,上述上部壳体3具有作为圆筒状侧面的圆筒状的外周侧面2;合成树脂制的下部壳体6,上述下部壳体6具有作为圆筒状侧面的圆筒状的内周侧面5且被上部壳体3覆盖,该内周侧面5在径向a上与外周侧面2相对,与该外周侧面2协同作用而形成与径向a相交地沿上下方向b延伸的作为筒状空间的圆筒状的空间4;合成树脂制的推力滑动轴承8,上述推力滑动轴承8配置于作为上下方向b上的上部壳体3和下部壳体6之间的环状空间的圆环状的空间7;以及合成树脂制的径向滑动轴承9,上述径向滑动轴承9相对于上部壳体3和下部壳体6隔着径向内部间隙(=2·(a+b))地配置于空间4。

上部壳体3包括:圆环状的上板部25,上述上板部25具有圆环状的下表面21和上表面22及内周侧面23和外周侧面24;贯通孔26,上述贯通孔26位于径向a上的中央处;圆筒状的上部壳体内侧下垂部28,上述上部壳体内侧下垂部28作为圆筒状的上部壳体下垂部,在上板部25的下表面21的径向a的内侧一体地设于下表面21并且具有圆筒状的内周侧面27;下端外侧下垂部31,上述下端外侧下垂部31除了包括内周侧面27以外,还包括截头圆锥面状的外周侧面30,该外周侧面30在设有外周侧面2的上部壳体内侧下垂部28的圆环状的下端面29的径向a的外侧一体地设于下端面29并与外周侧面2连接;圆筒状的下端内侧下垂部36,上述下端内侧下垂部36具有圆筒状的内周侧面35,该内周侧面35在下端面29的径向a的内侧一体地设于下端面29并与内周侧面27齐平,且在截头圆锥面状的外周侧面32处与下端面29和下端外侧下垂部31的截头圆锥面状的内周侧面33协同作用而形成圆环状槽34;圆筒状的外侧下垂部37,上述外侧下垂部37在下表面21的径向a的外侧一体地设于下表面21;以及圆环状的卡合下垂部41,上述卡合下垂部41具有内周侧面40,该内周侧面40与下表面21和外侧下垂部37的截头圆锥面状的外周侧面38协同作用从而形成圆环状的上部外侧环状槽39,并且上述卡合下垂部41在比外侧下垂部37更靠径向a外侧的位置一体地设于下表面21。

由圆弧凸面构成的内周侧面23在圆环状的一端与上表面22连接,在圆环状的另一端与内周侧面27连接,外周侧面24包括:倾斜面51,上述倾斜面51的圆环状的一端与上表面22连接;以及圆筒状的外周侧面53,上述外周侧面53在圆环状的一端与倾斜面51连接,在圆环状的另一端与卡合下垂部41的圆筒状的外周侧面52连接,上部壳体内侧下垂部28除了包括外周侧面2以外,还包括:外周侧面55,上述外周侧面55作为直径与外周侧面2的直径不同的圆筒状的异径侧面,直径比外周侧面2的直径大;弯曲外周侧面56,上述弯曲外周侧面56在圆环状的一侧的周缘与外周侧面55连接,在圆环状的另一侧的周缘与下表面21连接,并由圆弧凹面构成;以及上部圆环状平面57,上述上部圆环状平面57在一侧的周缘即圆环状的内周缘与外周侧面2连接,在另一侧的周缘即圆环状的外周缘与外周侧面55连接,贯通孔26由内周侧面23、内周侧面27及内周侧面35形成。

下端外侧下垂部31除了包括外周侧面30、内周侧面33以外,还包括分别与外周侧面30和内周侧面33连接的圆环状的下端面61,下端内侧下垂部36除了包括外周侧面32和内周侧面35以外,还包括圆环状的下端面62,上述下端面62分别与外周侧面32和内周侧面35连接并与下端面61齐平。

相对于上部壳体内侧下垂部28朝径向a的外侧远离地配置的外侧下垂部37除了包括外周侧面38以外,还包括截头圆锥面状的内周侧面65和圆环状的下表面66,该下表面66分别与外周侧面38和内周侧面65连接。

在相对于外侧下垂部30朝径向a的外侧远离且在下表面21的径向a的最外侧一体地设于下表面21的卡合下垂部41除了包括与外周侧面53齐平而与外周侧面53连接的圆筒状的外周侧面52以外,还包括与外周侧面52连接的圆环状的下表面71,内周侧面40包括:截头圆锥面72,上述截头圆锥面72与下表面21连接;以及圆筒状的内侧隆起卡合面73,上述内侧隆起卡合面73分别与截头圆锥面72和下表面71连接并向径向a的内侧隆起。

下部壳体6包括:圆环状的下板部85,上述下板部85具有圆环状的上表面81和下表面82及内周侧面83和圆筒状的外周侧面84;圆筒状的下部壳体内侧下垂部87,上述下部壳体内侧下垂部87作为下部壳体下垂部,在下表面82的径向a的内侧一体地设于下表面82并具有圆筒状的内周侧面86;圆环状的下部壳体内侧倾斜部91,上述下部壳体内侧倾斜部91作为下部壳体倾斜部,从除了具有内周侧面86以外还具有圆筒状的外周侧面88的下部壳体内侧下垂部87的下端朝径向a的斜内侧延伸而一体地设于上述下部壳体内侧下垂部87的下端,并且除了具有作为圆环状的倾斜侧面的倾斜内周侧面89以外还具有倾斜外周侧面90;圆环状的下端板部94,上述下端板部94一体地设于下部壳体内侧倾斜部91的下端并具有与倾斜外周侧面90齐平的倾斜外周侧面92和圆筒状的内周侧面93;下端突起部98,上述下端突起部98一体地设于下端板部94的圆环状的上表面95并具有截头圆锥面状的外周侧面96和内周侧面97;内侧突起部99,上述内侧突起部99在上表面81的径向a的内侧一体地设于上表面81;圆筒状的外侧突起部102,上述外侧突起部102在上表面81的径向a的外侧一体地设于上表面81并具有截头圆锥面状的外周侧面101,该外周侧面101在径向a上与内周侧面65相对;以及圆筒状的卡合突起部105,上述卡合突起部105具有截头圆锥面状的内周侧面104,该内周侧面104与上表面81和外周侧面101协同作用从而形成圆环状的下部外侧槽103,并且上述卡合突起部105在比外侧突起部102更靠径向a外侧的位置一体地设于上表面81。

在具有彼此直径相同且齐平的内周侧面83和内周侧面86的内周侧面5中,内周侧面83设于下板部85,内周侧面86设于下部壳体内侧下垂部87。

具有与下表面21协同作用从而形成空间7的上表面81的下板部85除了具有内周侧面83以外还具有圆环状的倾斜的内周侧面111,该内周侧面111与内周侧面83连接并从内周侧面83朝径向a的外方向倾斜而延伸,下部壳体内侧倾斜部91还具有下部圆环状平面112,该下部圆环状平面112在一侧的周缘与倾斜内周侧面89连接,在另一侧的周缘与内周侧面86连接,下端突起部98以通过外周侧面96与内周侧面33在径向a上隔着下端外侧的间隙113相对、通过内周侧面97与外周侧面32在径向a上隔着下端内侧的间隙114相对的方式配置于内环状槽34,外侧下垂部37以在径向a上彼此相对的其内周侧面65与外周侧面101之间隔着径向a的间隙121、在径向a上彼此相对的其外周侧面38与内周侧面104之间隔着径向a的间隙122的方式配置于下部外侧槽103,卡合突起部105以在径向a上彼此相对的、由其外侧隆起卡合面构成的外周侧面123与内周侧面40之间隔着作为径向a的卡合间隙的间隙124的方式配置于上部外侧环状槽39,内侧突起部99具有圆环状的内周侧面125和圆筒状的外周侧面128,上述内周侧面125与内周侧面111连接并从该内周侧面111朝径向a的外方向倾斜而延伸,上述外周侧面128与上表面81和外侧突起部102的圆筒状的内周侧面126协同作用而形成圆环槽127,外周侧面123的最大直径比内侧隆起卡合面73的最小直径大,利用上述外周侧面123的最大直径与内侧隆起卡合面73的最小直径的关系,下部壳体6相对于上部壳体3,通过外周侧面123和内侧隆起卡合面73处的卡合突起部105与卡合下垂部41之间的卡扣式的弹性卡合,从而上部壳体3隔着间隙124将下部壳体6覆盖而组合,另一方面,在使下部壳体6在上下方向b上与上部壳体3相对分离的过程中,外周侧面123与内侧隆起卡合面73会发生卡合,从而阻止下部壳体6与上部壳体3完全分离,具体而言,能阻止下部壳体6从上部壳体3脱落,以维持下部壳体6与上部壳体3之间的组合。

外周侧面55和弯曲外周侧面56与在径向a的斜下方相对的内周侧面111、125协同作用从而形成径向a的圆环状的间隙131,外周侧面30与在径向a上相对的倾斜内周侧面89协同作用从而形成与空间4连通的径向a的圆环状的间隙132,下端面61与在上下方向b相对的上表面95协同作用从而形成一侧与间隙113连通、另一侧与间隙132连通的上下方向b的圆环状的间隙133,下端面62与在上下方向b相对的上表面95协同作用从而形成一侧与间隙114连通并且另一侧朝向外部开口的上下方向b的圆环状的间隙134。

下端板部94具有圆环状的下表面141,下端突起部98具有在其与下端面29之间形成上下方向b的圆环状的间隙142的圆环状的上端面143,内侧突起部99具有在其与下表面21之间形成上下方向b的圆环状的间隙144的圆环状的上端面145,外侧突起部102具有在其与下表面21之间形成上下方向b的圆环状的间隙146并位于比上端面145更上方位置的圆环状的上端面147,此外,卡合突起部105具有在其与下表面21之间形成上下方向b的圆环状的间隙148的圆环状的上端面149。

在上下方向b上位于下表面21与上表面81之间的空间7中配置于环状槽127并相对于上部壳体3和下部壳体6分体的圆环状的推力滑动轴承8包括:圆筒状的内周侧面152,上述内周侧面152形成中央的圆孔151并且以绕轴心o沿圆周方向能自由滑动的方式与外周侧面128接触;圆筒状的外周侧面153,上述外周侧面153的直径比内周侧面126的直径小,与内周侧面126隔着间隙地相对;圆环状的上表面154,上述上表面154作为上下方向b上的上侧的圆环状的推力滑动轴承面;圆环状的下表面155,上述下表面155作为上下方向b上的下侧的圆环状的推力滑动轴承面;环状槽156,上述环状槽156将圆孔151围住并填充有润滑脂等润滑油剂而设于上表面154和下表面155,以及多个放射状槽157,这些放射状槽157的一侧的端部朝环状槽156开口,另一侧的端部在外周侧面153开口且沿圆周方向r等间隔地配置,并且放射状槽157填充有润滑脂等润滑油剂而设于上表面154和下表面155,推力滑动轴承8通过上表面154以能在圆周方向r自由滑动的方式与下表面21接触、通过下表面155以能在圆周方向r自由滑动的方式与形成环状槽127的底面的上表面81接触,并且在径向a上配置于内侧突起部99与外侧突起部102之间。

径向滑动轴承9相对于外周侧面2隔着径向a的宽度a的圆筒状的间隙160,相对于具有彼此直径相同且齐平的内周侧面83和内周侧面86的内周侧面5隔着径向a的宽度b的圆筒状的间隙161,即径向滑动轴承9隔着宽度a和宽度b之和的两倍的径向内部间隙{﹦2·(a+b)}而配置于空间4,该径向滑动轴承9包括:内周面162,上述内周面162作为圆筒状的一侧的滑动侧面,与外周侧面2隔着间隙160相对并以能沿圆周方向r自由滑动的方式与外周侧面2自由接触;外周侧面163,上述外周面163作为圆筒状的另一侧的滑动侧面,与内周侧面5隔着间隙161相对并以能沿圆周方向r自由滑动的方式与内周侧面5自由接触;圆环状的上表面164和圆环状的下表面165,上述上表面164和上述下表面165分别与内周面162和外周面163连接;以及多个纵槽166,上述纵槽166的一侧的端部在圆环状上表面164处开口,另一侧的端部在圆环状下表面165处开口,沿圆周方向r等间距地配置,并且上述纵槽166填充有润滑脂等润滑油剂而设置于内周面162,为了能利用圆环状上表面164与上部圆环状平面57的接触来阻止上述径向滑动轴承9朝向上方移动一定距离以上,上述径向滑动轴承9通过上述圆环状上表面164与上部圆环状平面57隔着上下方向b的间隙167相对,通过圆环状下表面165与下部圆环状平面112以能沿径向a和圆周方向r自由滑动的方式接触。

内周侧面93形成贯通孔170,该贯通孔170与贯通孔26连通并且直径完全超过上述贯通孔26的直径加上宽度a与宽度b之和的两倍。

隔着外周侧的间隙171及内周侧的间隙173,并通过消除直径差的挠曲变形使卡合下垂部41与卡合突起部105嵌合,从而将上部壳体3盖于下部壳体6,此外,在空间7配置推力滑动轴承8,在空间4配置径向滑动轴承9,从而形成上述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其中,上述外周侧的间隙171使空间7的径向a的外周部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外、即上部壳体3和下部壳体6的重合区域外连通,并且上述外周侧的间隙171由上部壳体3和下部壳体6的彼此相对的面之间构成,即上述外周侧的间隙171包括:间隙146,该间隙146与空间7的径向的外周部连通;间隙121,该间隙121与间隙146连通;圆环状的间隙172,该间隙172与间隙121连通并且由彼此相对的下表面66和上表面81之间构成;间隙122,该间隙122与间隙172连通;间隙148,该间隙148与间隙122连通;以及间隙124,该间隙124与间隙148连通并朝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外开口,上述内周侧的间隙173使空间7的径向a的内周部经由空间4与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外连通,并且由上部壳体3与下部壳体6之间彼此相对的面构成,即上述内周侧的间隙173包括:间隙144,该间隙144与空间7的径向的内周部连通;间隙131,该间隙131的一侧与间隙144连通,另一侧与空间4中的间隙160、161分别连通;间隙132,该间隙132通过间隙160和径向滑动轴承9从下部圆环状平面112的浮起而与间隙161连通;间隙133,该间隙133与间隙132连通;间隙113,该间隙113与间隙133连通;间隙142,该间隙142与间隙113连通;间隙114,该间隙114与间隙142连通;以及间隙134,该间隙134与间隙114连通。

在上述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中,间隙171和间隙173中的与径向a相交地延伸的间隙121、122、124、131、132、113及114分别为径向内部间隙{=2·(a+b)}的1/2以上,换言之,具有宽度a和宽度b之和以上的径向a的宽度。在此,宽度a是内周面162的径(直径)与外周侧面2的径(直径)之差的1/2,宽度b是内周侧面5的径(直径)与外周侧面163的径(直径)之差的1/2。

在图7所示的支柱组件201中,上述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以下述方式配置于车体侧安装构件205与上部弹簧垫片209之间:通过螺母203等安装于作为轴的活塞杆202的一侧的端部203的车体侧安装构件205的圆筒部206与内周侧面27无间隙地紧密接触以嵌装于贯通孔26、170,并且车体侧安装构件205的平板部207与上板部25的上表面22无间隙地紧密接触,容纳螺旋弹簧208的一端的上部弹簧垫片209与下板部85的下表面82无间隙地紧密接触。

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配置于车体侧安装构件205与上部弹簧垫片209之间,并且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的上部壳体3通过形成贯通孔26的内周侧面27、35而在径向a上不动地固定于将贯通孔26、170贯通的活塞杆202,在该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中,由于在下部壳体6与覆盖下部壳体6的上部壳体3之间的空间4、7分别配置有径向滑动轴承9和推力滑动轴承8,因此,转向操作中的、相对于车体侧安装构件205以上部弹簧垫片209的轴心o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即圆周方向r上的旋转是通过推力滑动轴承8的上表面154相对于下表面21的绕圆周方向r的旋转滑动、推力滑动轴承8的下表面155相对于上表面81的绕圆周方向r的旋转滑动中的至少一方来进行的,并且是通过径向滑动轴承9的内周面162相对于外周侧面2的绕圆周方向r的旋转滑动、径向滑动轴承9的外周面163相对于内周侧面5的绕圆周方向r的旋转滑动中的至少一方来进行的,在本实例中,通常大多情况是通过径向滑动轴承9的内周面162隔着间隙160的润滑油剂的层相对于外周侧面2绕圆周方向r旋转来进行的,其结果是,能获得顺畅的转向操作,此外,由于间隙171和间隙173中的与径向a相交地延伸的间隙121、122、124、131、132、113及114分别为径向内部间隙{=2·(a+b)}的1/2以上,换言之,具有宽度a和宽度b之和以上的径向a的宽度,因此,即使由于径向滑动轴承9的径向内部间隙{=2·(a+b)},换言之,即使由于在径向a的两侧具有宽度2a的间隙160与在径向a的两侧具有宽度2b的间隙161,使得当有变动负载等在径向a上作用于下部壳体6时下部壳体6相对于上部壳体3最大会产生径向a的径向内部间隙{=2·(a+b)}的变位,也能避免因以下情况而导致彼此干涉:分别形成与径向a相交地延伸的间隙121、122、124、131、132、113及114的内周侧面65与外周侧面101之间在径向a上的相互按压接触;内周侧面104与外周侧面38在径向a上的相互按压接触;内周侧面40与外周侧面123在径向a上的相互按压接触;外周侧面55与内周侧面111、125在径向a上的相互按压接触;外周侧面30与倾斜内周侧面89在径向a上的相互按压接触;外周侧面96与内周侧面33在径向a上的相互按压接触;以及外周侧面32与内周侧面97在径向a上的相互按压接触,其结果是,即使下部壳体6相对于上述上部壳体3在径向a上最大产生径向内部间隙{=2·(a+b)}的相对变位,也不会发生上述外周侧面和内周侧面处的上部壳体3和下部壳体6的变形、损伤、折损等不良情况,并且在下部壳体6相对于上部壳体3的圆周方向r的相对旋转过程中,不会因上述干涉导致摩擦阻力上升,从而能维持顺畅的转向操作。

即,在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1中,能避免因径向滑动轴承9向空间4安装所要求的径向内部间隙{=2·(a+b)}而导致的内周侧面65与外周侧面101在径向a上的相互按压接触、内周侧面104与外周侧面38在径向a上的相互按压接触、内周侧面40与外周侧面123在径向a上的相互按压接触、外周侧面55与内周侧面111、125在径向a上的相互按压接触、外周侧面30与倾斜内周侧面89在径向a上的相互按压接触、外周侧面96与内周侧面33在径向a上的相互按压接触、以及外周侧面32与内周侧面97在径向a上的相互按压接触,能确保转向操作顺利。

符号说明

1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

2外周侧面

3上部壳体

4、7空间

5内周侧面

6下部壳体

8推力滑动轴承

9径向滑动轴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