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视镜镜面驱动器及其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2697阅读:608来源:国知局
后视镜镜面驱动器及其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到后视镜镜面驱动器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后视镜镜面驱动器及其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后视镜镜面驱动器,其齿轮传动机构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NGWN型的行星式减速齿轮箱,另一种为蜗杆斜齿轮式减速机构;NGWN型的行星式减速齿轮箱具有以下明显缺陷:有三个双联行星齿轮,且呈120°均匀分布,装配时需要对齿,对齿的效率较低,严重影响装配效率和正确性!这无形中增加了产品的制造成本和制程控制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成本低且装配效率高的后视镜镜面驱动器及其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

本发明提出一种后视镜镜面驱动器的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输入端连接马达的转轴,输出端与齿条啮合,包括双联行星轮、偏心轴、端盖、齿轮箱下盖和齿轮箱上盖;双联行星轮设于齿轮箱下盖和齿轮箱上盖之间;齿轮箱上盖设有第二内齿轮和传动齿轮;传动齿轮与齿条啮合;齿轮箱下盖一端设有第一内齿轮,其另一端与端盖相抵顶磨擦,端盖固定连接后视镜镜面驱动器的底座;偏心轴两端的轴心相同,其中部为偏心部分;偏心轴一端固定连接马达的输出轴且与齿轮箱下盖转动连接,另一端转动连接齿轮箱上盖;偏心部分贯穿双联行星轮;双联行星轮包括第二星轮和第一星轮;第二星轮与第二内齿轮啮合,第二星轮的齿数小于第二内齿轮的齿数;第一星轮与第一内齿轮啮合,第一星轮的齿数小于第一内齿轮的齿数。

进一步地,还包括弹片;弹片设于马达和端盖之间,分别抵顶马达和端盖。

进一步地,第二星轮与第二内齿轮的齿数比为29/32;第一星轮与第一内齿轮的齿数比为30/33。

进一步地,端盖的外侧设有卡位凸起;卡位凸起设有4个,4个卡位凸起两个为一组对称设于端盖的外侧。

进一步地,齿轮箱下盖另一端活动插入端盖。

一种后视镜镜面驱动器,包括底座、旋转板、马达、第一齿条、第二齿条和上述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旋转板活动套设于底座外侧;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分别活动连接底座,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一端端部分别抵顶旋转板;马达固定连接底座;马达带动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带动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

进一步地,马达和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均设有两个;两个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的传动齿轮分别与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啮合;两个马达对应连接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

进一步地,当端盖的外侧设有卡位凸起;卡位凸起设有4个,4个卡位凸起两个为一组对称设于端盖的外侧时,卡位凸起嵌入连接底座。

进一步地,旋转板对应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端部分别设有抵顶卡位。

本发明后视镜镜面驱动器及其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中,每个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仅需要一个双联行星轮,结构简单,成本低,而且在安装时不需要专门对齿,降低了装配难度,提高了装配的效率,进而也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后视镜镜面驱动器的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爆炸图;

图2是本发明后视镜镜面驱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照图1-2,本发明后视镜镜面驱动器的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输入端连接马达3的转轴,输出端与齿条4啮合,其一实施例中,包括双联行星轮52;双联行星轮52只设有一个。一个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只有一个双联行星轮52,对比NGWN的行星式减速齿轮箱的三个双联行星齿轮结构更简单,成本更低,安装也更加方便,装配效率更高。

在本实施例中,后视镜镜面驱动器的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还包括偏心轴54、端盖55、齿轮箱下盖53和齿轮箱上盖51;双联行星轮52设于齿轮箱下盖53和齿轮箱上盖51之间;齿轮箱上盖51设有第二内齿轮和传动齿轮511;传动齿轮511与齿条啮合;齿轮箱下盖53一端设有第一内齿轮531,其另一端与端盖55相抵顶磨擦,端盖55固定连接后视镜镜面驱动器的底座1;偏心轴54两端的轴心相同,其中部为偏心部分;偏心轴54一端固定连接马达的输出轴且与齿轮箱下盖53转动连接,另一端转动连接齿轮箱上盖51;偏心部分541贯穿双联行星轮52;双联行星轮52包括第二星轮521和第一星轮522;第二星轮521与第二内齿轮啮合,第二星轮521的齿数小于第二内齿轮的齿数;第一星轮522与第一内齿轮531啮合,第一星轮522的齿数小于第一内齿轮531的齿数。

当需要调节后视镜镜面驱动器连接的后视镜角度时,马达的输出轴带动偏心轴54转动,其偏心部分541带动双联行星轮52环绕偏心轴54公转;在双联行星轮52公转过程中,由于齿轮箱下盖53受摩擦力作用固定不动,而第一星轮522与第一内齿轮531啮合,双联行星轮52被动自传,第二星轮521拨动第二内齿轮,双联行星轮52带动齿轮箱上盖51,进而传动齿轮511带动齿条,齿条抵顶其端部接触部件,后视镜角度变换。

当齿条到达极限位置时,齿条固定不动,进而齿轮箱上盖51固定不动,双联行星轮52公转过程中,双联行星轮52受第二内齿轮作用自传,双联行星轮52自传过程中带动齿轮箱下盖53克服摩擦力使齿轮箱下盖53旋转,可以防止马达转动受限,保护马达。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弹片56;弹片56设于马达3和端盖55之间,分别抵顶马达和端盖55。弹片56抵顶端盖55使端盖55压紧齿轮箱下盖53,端盖55与齿轮箱下盖53之间形成较大的摩擦力,齿轮箱下盖53在无法克服摩擦力的情况下,与端盖55相对静止。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星轮521与第二内齿轮的齿数比为29/32;第一星轮522与第一内齿轮531的齿数比为30/33。第二星轮521与第二内齿轮的齿数比以及第一星轮522与第一内齿轮531的齿数比,在符合第二星轮521的齿数小于第二内齿轮的齿数以及第一星轮522的齿数小于第一内齿轮531的齿数的条件下,还可以有其他比例。

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的传动比i=z1*z4/(z1*z4-z2*z3);其中,z1=30,z2=33,z3=29,z4=32,i=320,在本实施例中,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的传动比为320。

端盖55的外侧设有卡位凸起551;卡位凸起551设有4个,4个卡位凸起551两个为一组对称设于端盖55的外侧。每组卡位凸起551都可以和底座1卡扣连接,使端盖55固定连接底座1;设有两组卡位凸起551,接触卡位凸起551的几率更大,装配效率更高。

齿轮箱下盖53另一端活动插入端盖55。可以提高齿轮箱下盖53和端盖55的接触面积,增加摩擦力。

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后视镜镜面驱动器,包括底座1、旋转板2、马达3、第一齿条41、第二齿条42和上述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5;旋转板2活动套设于底座1外侧;第一齿条41和第二齿条42分别活动连接底座1,第一齿条41和第二齿条42分别的一端部分别抵顶旋转板2;马达3和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5至少设置有一个;马达3固定连接底座1;马达3一对一固定连接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5;马达3带动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5,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5带动第一齿条41和第二齿条42。后视镜镜面驱动器的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5成本更低,后视镜镜面驱动器的成本也更低。

在调节后视镜角度时,第一齿条41和第二齿条42分别抵顶旋转板2,第一齿条41和第二齿条42分别抵顶带动旋转板2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调角,旋转板2带动后视镜角度变化,旋转板2运动到极限位置会卡住,第一齿条41和第二齿条42也运动到极限位置。

马达3和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5均设有两个;两个马达3对应连接两个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5;两个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5的传动齿轮511分别与第一齿条41和第二齿条42啮合。两套马达3和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5分别带动第一齿条41和第二齿条42,实现旋转板2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调角。第一齿条41带动旋转板2上下方向调角,第二齿条42带动旋转板2左右方向调角。

端盖55的卡位凸起551嵌入式连接底座1。端盖55与底座1固定连接。

旋转板2对应第一齿条41和第二齿条42的端部分别设有抵顶卡位21。抵顶卡位21为方便齿条4的端部抵顶的凹槽,能够卡住第一齿条41和第二齿条42的端部,使第一齿条41和第二齿条42的端部的工作效果得到优质实现。

本发明后视镜镜面驱动器及其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5中,每个少齿差行星齿轮箱传动机构5仅需要一个双联行星轮52,结构简单,成本低,而且在安装时不需要专门对齿,降低了装配难度,提高了装配的效率,进而也降低了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