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橡胶衬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0183阅读:703来源:国知局
悬架橡胶衬套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橡胶衬套,特别涉及一种悬架橡胶衬套。



背景技术:

橡胶衬套以其隔振性好,具有较好弹性特性及衰减特性等优点,已成为汽车上不可缺少的重要元件,通常应用于汽车悬挂机构中,合理的设计橡胶衬套的结构特征可以保证整车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和平顺性,车用悬架的橡胶衬套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要求具有能承受拉力、压力、扭转和偏摆的能力。

中国专利工开号为CN202690852U的专利工开了一种车用悬架的橡胶衬套,包括内套管与外套管,所述内套管与外套管之间通过橡胶结构硫化连接,所述橡胶结构的圆周方向上间隔设有多条空心槽环,所述空心槽环一侧的槽壁上设置多条沿衬套轴线方向延伸的凸起结构;内套管与外套管之间受力时,会使得内套管与外套管之间的橡胶受力然后发生大幅度的形变,当橡胶受到的力较大时,容易使得橡胶与内套管或者外套管之间撕裂开,导致橡胶从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脱出来,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悬架橡胶衬套,使用时橡胶不易从脱离出来,使用寿命长,安全系数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悬架橡胶衬套,包括内套管与外套管,所述内套管与外套管之间设置有橡胶,所述内套管与橡胶接触面上设置有若干突出于内套管表面的凸棱,所述外套管与橡胶接触面上设置有若干向内套管侧凸出的凸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橡胶硫化在内套管与外套管之间后,橡胶将与凸棱以及凸圈表面牢牢贴合,当橡胶受到较大的沿着内衬套轴向的作用力时,由于凸圈与凸棱的存在,将使得橡胶不易出现与内套管或者外套管撕裂分离的情况,由于凸棱与凸圈的存在,会使得橡胶与内套管以及外套管间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因此之间产生的粘固力也相应增加,使得橡胶受到较大的力作用发生形变时,橡胶不易与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撕裂分开,在使用时,橡胶与内套管以及外套管之间固定牢固,使用时使用寿命长,安全系数高。

优选的,所述内套管的横截面形状为圆环形,所述凸棱为与内套管同心的圆环形,且所述凸棱沿着内套管的轴心线分布有多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为了使得橡胶在使用中受到的各向的粘力均匀,使得橡胶在使用时不易脱落,将凸棱设置成环形,且分布有多圈设置在内套管上,由于凸棱的存在会使得橡胶与内套管间的粘结处分为多个段落,这样当橡胶发生局部形变时,每个段落中的橡胶的相互之间作用力的传递作用将被凸棱起到隔绝作用,使得每个段落中的橡胶的作用力在传递时,作用力衰减较强,使得橡胶受力较小,橡胶使用时寿命长,与内套管粘结时不易分开。

优选的,所述凸圈位于外套管上下两端面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为了使得橡胶在使用时不易从外套管内部脱离,在外套管的两端设置有凸圈,凸圈将起到阻挡作用,当橡胶受到较大的作用力时,使得橡胶不易因为形变较大从套管中脱出,起到较好的限位作用。

优选的,沿着所述内套管的轴向在橡胶上设置有贯通橡胶的形变槽,所述形变槽内壁通过弧面过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为了防止因内套管与外套管之间空间较小时,橡胶形变较小减震作用不明显的情况发生,在橡胶上设置有形变槽,形变槽可以使得橡胶在使用中方便变形吸收能量,但是为了防止橡胶受力过大时从形变槽处撕裂,将形变槽的内壁弧面过渡,使得形变槽的内壁光滑,受力时力分布均匀,不易被撕裂。

优选的,所述形变槽的侧壁上设置有形变抵触块,每个形变槽中至少设置有两个形变抵触块,且所述形变抵触块两两相对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有橡胶在使用时受力将比较大,所以在形变槽处将发生较大的形变,使得形变槽被撕裂,为了有效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在形变槽中设置有形变抵触块,通过形变抵触块可以使得形变槽快要达到撕裂的状态时,被形变块抵触住,使得形变槽不再继续形变,通过形变抵触块的形变将部分的作用力吸收,保护形变槽。

优选的,所述形变抵触块的表面通过弧面过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为了有效防止形变抵触块在使用时因形变过大被撕裂,同时也为了有效防止相对的形变抵触块之间被抵触破裂,将形变抵触块的表面通过弧面过渡,这样两相对的形变抵触块之间接触面光滑,使用时受力均匀,不易破裂。

优选的,所述外套管的两端面处设置有向外翻折的翻边,所述凸圈设置在翻边与外套管连接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为了方便向内套管与外套管之间注射橡胶,在外套管两端设置有向外翻折的翻边,这样将使得外套管与内套管组成的空间的开口较大,方便橡胶的注入,同时通过翻边,也使得翻边处的橡胶较多,这样在受到作用力时,外套管两端处的橡胶将可以发生较大的形变,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

优选的,所述外套管与橡胶接触处以及内套管与橡胶接触处均设置有黏胶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为了使得外套管与橡胶、内套管与橡胶之间粘结更加紧密,在向外套管与内套管之间注入橡胶时,在内套管与外套管上涂有一层黏胶,然后再将黏胶干燥,当橡胶注入之后,由与橡胶温度较高,会使得黏胶粘性增强,与橡胶牢固的沾粘在一起,在后期橡胶发生形变时,橡胶与内套管与外套管之间粘结紧密牢固,不易撕裂开。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内套管上设置有凸棱,又在外套管上设置有凸圈,可以使得硫化在内套管与外套管之间的橡胶不易从二者之间撕裂脱离出来,橡胶可以起到长期的减震作用,该衬套工作时使用寿命长,安全系数大大增加。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内套管与外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内套管与外套管的轴侧示意图,主要突出内套管上的凸棱与外套管上的凸圈。

附图标记:1、外套管;2、内套管;3、橡胶;4、凸棱;5、凸圈;6、形变槽;7、形变抵触块;8、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如图1、2所示,一种悬架橡胶衬套,包括内套管2与外套管1,内套管2与外套管1均为圆环型,在内套管2心部设置有方便与其他部件连接的孔,在内套管2与外套管1之间设置有橡胶3,橡胶3在使用时与内套管2以及外套管1之间紧密粘结,在橡胶3上设置有两个形变槽6,形变槽6沿着内套管2或者外套管1的轴向将橡胶3贯穿,形变槽6的槽壁通过弧面过渡,这样可以使得橡胶3具有较高的耐久性,在使用时不易从形变槽6处撕裂开。

如图1所示,在形变槽6中设置有相对设置的形变抵触块7,形变抵触块7可以在橡胶3发生形变时吸收大量的力,使得形变槽6在使用时不易发生较大的形变而撕裂,同时形变抵触块7表面采用弧面过渡,使得形变抵触块7在形变时抵触的两形变抵触块7之间不易相互磨损与损坏,同时使得橡胶3抵触块表面受力均匀在使用时不易裂开。

如图1、3所示,其中,在内套管2与橡胶3接触面上设置有凸棱4,在外套管1与橡胶3接触面上设置有凸圈5,凸棱4向外套管1侧突出,凸圈5向内套管2侧突出,凸棱4与凸圈5将插入橡胶3内部,使得橡胶3与内套管2以及外套管1之间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增加橡胶3与内套管2与外套管1间的粘结力;凸棱4与凸圈5均为环形,分别与内套管2与外套管1之间一体设置,凸棱4数量为三个,沿着内套管2的轴心线均匀分布在内套管2上,其中一个凸棱4位于内套管2的中部,另外两个凸棱4分别位于内套管2的两端。

如图1、2所示,在外套管1的两端处设置有向外翻折的翻边8,使得外套管1形成的空间的开口较大,其中凸圈5数量为两个,分别分布在翻边8与外套管1的连接处;在外套管1与橡胶3接触处以及内套管2与橡胶3接触处均设置有黏胶层,黏胶层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黏胶。

使用时,内套管2与外套管1之间将发生不同方向的运动,使得内套管2与外套管1之间的橡胶3受到扭曲、剪切、压缩载荷等多种力的作用,形变槽6将发生较大的形变,使得形变槽6开口急剧变小,这时设置在形变槽6中的形变抵触块7将相互抵触,起到缓冲作用,吸收较大的作用力,并使得形变槽6不再继续形变,有效防止了形变槽6形变幅度过大时被撕裂;同时会使得橡胶3与内套管2和外套管1之间产生很大的作用力,通过黏胶层使得该处不易被撕裂,而且通过凸棱4与凸圈5可以使得橡胶3受到沿着内套管2轴向的力时,通过凸棱4与凸圈5承受一部分剪切力,橡胶3不易与内套管2和外套管1之间分开。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