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辊轴轴承润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99816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辊轴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辊轴轴承润滑结构。



背景技术:

辊轴也称罗拉,是对机器上能滚动的圆柱形机件的统称。通常,辊轴包括辊筒和通过轴承套设在辊筒内的芯轴。

由于轴承在转动时需要润滑,就需要在芯轴上开设通油口,并在通油口上设置油气接头。由于现有通油口一般都设置在芯轴的外圆面上,而芯轴的外圆面靠近辊筒较近,当料板通过时,容易把油气接头碰坏,从而引起轴承磨损或卡死、断带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市场上越来越需要一种结构简单、油气接头不易损坏、润滑效果好的辊轴轴承润滑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辊轴轴承润滑结构,其具有结构简单、油气接头不易受损、润滑效果好的优点。

一种辊轴轴承润滑结构,包括辊筒和芯轴,所述芯轴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所述辊筒内,所述轴承的内侧设置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套设在所述芯轴上;所述芯轴内开设有导油孔,所述导油孔的一端延伸至所述芯轴的端部形成导油口,所述导油口上设置有油气接头,所述导油孔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密封环的固定处;所述密封环内开设有通油孔,所述通油孔的一端与所述芯轴的导油孔连通,所述通油孔的另一端朝向所述轴承。

本实用新型的辊轴轴承润滑结构通过将芯轴的导油口开设在端部,并将油气接头设置在芯轴的端部的导油口上,避免了将油气接头设置在芯轴的外圆面上,解决了现有技术的油气接头由于与辊筒距离过近,导致料板通过时,容易把油气接头撞坏,从而引起轴承磨损或卡死、断带等一些列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轴承的外侧设置有挡圈,所述挡圈套设在所述芯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轴承为滚动轴承,所述密封环的通油孔的一端朝向所述滚动轴承的滚珠。

进一步地,所述导油孔包括两段分别沿所述芯轴轴向和径向的基导油孔,所述两段基导油孔相互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沿芯轴轴向的基导油孔的中心线与所述芯轴的中心线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环的通油孔朝向所述轴承的一端的直径为2-6mm。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辊轴轴承润滑结构通过将芯轴的导油口开设在端部,并将油气接头设置在芯轴的端部的导油口上,避免了将油气接头设置在芯轴的外圆面上,解决了现有技术的油气接头由于与辊筒距离过近,导致料板通过时,容易把油气接头撞坏,从而引起轴承磨损或卡死、断带等一些列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辊轴轴承润滑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油气接头不易受损、润滑效果好等优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辊轴轴承润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辊轴轴承润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辊轴轴承润滑结构,包括辊筒1和芯轴2,所述芯轴2通过轴承3转动设置在所述辊筒1内,所述轴承3的内侧设置有密封环4,所述密封环4套设在所述芯轴2上;所述芯轴2内开设有导油孔21,所述导油孔21的一端延伸至所述芯轴2的端部形成导油口,所述导油口上设置有油气接头5,所述导油孔21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密封环4的固定处;所述密封环4内开设有通油孔41,所述通油孔41的一端与所述芯轴2的导油孔21连通,所述通油孔41的另一端朝向所述轴承3。

所述油气接头5可以与外部油气源连通,以方便将润滑油引入导油孔21内,润滑油穿过导油孔21到密封环4的通油孔41,经密封环4的通油孔41喷向轴承3,从而对轴承3进行润滑。将导油口设置在所述芯轴2的端部,并将油气接头5设置在所述导油口上,可以避免油气接头5被料板碰撞,提高润滑效果,防止轴承3卡死。

所述导油孔21包括两段分别沿所述芯轴2轴向和径向的基导油孔21,所述两段基导油孔21相互连通,所述沿芯轴2轴向的基导油孔21的中心线与所述芯轴2的中心线重合。

现有的润滑油出油口直径一般为8-10mm,润滑油不易喷到轴承上。本实施例优选地将所述密封环4的通油孔41朝向所述轴承3的一端的直径设置为2-6mm,这样,可以提高通油孔41喷出的润滑油的压力,使润滑油足以喷射到轴承3上。

本实施例的所述轴承3为滚动轴承3,所述密封环4的通油孔41的一端朝向所述滚动轴承3的滚珠。油气井密封环4的通油孔41后,对滚动轴承3的滚珠进行润滑。

本实施例的所述轴承3的外侧优选地设置有挡圈6,所述挡圈6套设在所述芯轴2上。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辊轴轴承润滑结构通过将芯轴的导油口开设在端部,并将油气接头5设置在芯轴的端部的导油口上,避免了将油气接头5设置在芯轴的外圆面上,解决了现有技术的油气接头5由于与辊筒距离过近,导致料板通过时,容易把油气接头5撞坏,从而引起轴承磨损或卡死、断带等一些列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辊轴轴承润滑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油气接头5不易受损、润滑效果好等优点。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