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接头改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64051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管接头改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接头装置的改进,具体地说,是一种运用结构空间变化使形成牢固、简便施工的管接头装置。
传统式的管接头装置及其衔接方式如


图1、2所示,其中管接头1为直管式设计,它的两端分别套接接管10、11。其衔接方式是利用焊接方式,焊固其接管10、11与接头1的接合处,令两者牢固衔接成贯通。然而,运用焊接方式虽可达到牢固的最佳效果,但由于焊接面无法达到密闭的完美效果,久而久之,仍会产生渗漏,始终达不到两全其美的功效。
因而,形成如图3、4、5所示的管接头装置。该装置改良传统式弊端的手段是在于管接头2两端形成喇叭口20、21、并在喇叭口20、21内部置入一防渗垫圈22,再将接管23直接穿套,最后借助特殊压管器24将喇叭口20、21向内压缩,使垫圈22紧紧套住接管23,并同时与管接头2呈固定状态,达到固定衔接及防渗漏的目的。然而,此装置虽可达预期功效,但仅局限于暂时效用,无法持久,且由于整个固定手段是采用压管束套的原理,相比之下并无法较焊接方式来的牢固,况且,防渗垫圈22,经由长时间使用,易产生疲劳现象,仍会出现渗漏。因此,此项改进仍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之所在,而达到管接头之预期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运用结构空间变化使形成牢固、简便施工的管接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利用管接头两端形成较长且倾度较缓的喇叭形管口,以便套入银铬铜金属所制成的套体及与喇叭形管口相适配的锥状防漏体,借以分别穿套其接管呈套固衔接目的,然后再加以加热处理,使银铬铜金属溶化并充满其套入空间,而溶固防漏体及接管于管接头内部中,达到牢固防渗漏的功效。即本实用新型包括两端形成较长且倾度较缓的喇叭管口管接头、与管接头的喇叭管口形体相适配的锥状防漏体和由银铬铜金属制成,并置放于管接头的喇叭管口与锥状防漏体之间的套体。当实施连接接管时,先将接管直接穿套入本实用新型的管接头装置,形成套接固定状态后,在管接头外缘直接加热使套体熔化,并充满空间,冷却后成固体金属,固定管接头及防漏体和接管。
本实用新型由于管接头两端喇叭形管口较长且倾角较小,因此,空间会形成较小,故银铬铜金属熔化后其充满的范围较大且均匀,完全达到固定及防漏的目的,同时施工也较简便。
下面给出本实用新型的附图。
图1是传统的管接头立体组合图。
图2是传统的管接头组合剖视图图3~图5分别是已有的一种改进型管接头装置立体组合图。
图6~图8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组合剖视图和实施示意图。
根据图6~图8给出本实用新型一个较好实施例。
如图6、7所示,本实用新型系于管接头3两端形成较长且倾角较缓之喇叭形管口30、31,于喇叭形管口30、31最内面顶端分别先行套置入一银铬铜金属所制成的套体32,再套置一形同喇叭形管口30、31的锥体防漏体33,最后,令接管34直接穿套固定,形成套接的形态装置,然后,直接在管接头3的外缘直接加热。由于银铬铜金属遇热会形成液体金属,故可充满其整个空间,待冷却后形成固态金属体,而固定其管接头3及防漏体33和接管34三者,达到牢固、防漏的目的(如图8)。
权利要求1.一种管接头改良装置,其特征在于管接头3的两端管口形成较长且倾角较缓的喇叭管口30、31,在该管口30、31最内面顶端分别套置一银铬铜所制成的套体32,进而续套一与喇叭形管口30、31相适配的锥形防漏体33,按装时将接管34直接穿套入管接头3内端,形成套接型态,然后,在管接头3外缘直接加热,熔化套体32,于冷却时即形成固态金属而固定其管接头3及防漏体33和接管34。
专利摘要一种管接头改良装置,系将管接头3的两端形成较长且倾角较缓的喇叭管口30、31,首先在管口30、31最内面顶端分别套置一银铬铜所制之套体32,进而续套一形同喇叭形管口30、31的锥形防漏体33,最后直接将两端接管34分别套套入于管接头3内端,形成套接型态,而利用银铬铜预热融解形成液体金属特性,使其充满于管接头3内部空间,于冷却时即形成固态金属,借以使接管舆接头形成固定衔接的目的,达到牢固防漏的效果。
文档编号F16L13/00GK2087720SQ91215190
公开日1991年10月30日 申请日期1991年3月8日 优先权日1991年3月8日
发明者杨清辉 申请人:杨清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