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改良的变速链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66261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结构改良的变速链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结构改良的变速链条。
常见的自行车大致可区分为单档自行车及多档变速自行车。其中,单档自行车的前链轮与后飞轮数量均为一个,因此,其使用的链条只要具有传动的功能便可。而多档变速自行车则是在中轴与后轮轴上分别组装多个形成一组的前链轮或后飞轮,因此其使用的链条除了须符合运转顺畅的要求外,也须考虑到链条转换到不同链轮或飞轮上的顺畅,所以在构造上就显得较为复杂。正因变速自行车的前链轮与后飞轮数量较多,其彼此间的距离或者链条的规格宽度会有所限制。
若变速链条设计不理想,就极易产生摩擦噪音。


图1和2是一种以往变速链条的正视图及俯视图。常见的变速链条1主要是在二内链片11间装设有链滚12,于内链片11两侧边再分别组装外链片13。在上述内、外链片11、13上的穿孔穿设链轴14。借助上述构件的连续结合,便可形成一节节宽度相同的链条。为了增加链条1变速的顺畅,于前述内、外链片11、13中央腰部部位两内侧端分别形成圆弧导斜面111、131。
图3是以往变速链条与自行车前链轮、后飞轮间运转关系图。以往变速自行车主要是在两曲柄21间组装有一组前链轮22,而于后轮轴上设有一组后飞轮23。其中,该组前链轮22中最大者位于自行车外侧面,而后飞轮23则正好相反,也就是直径较小者靠向自行车外侧面。组装后,在其中的一个前链轮221及后飞轮231间套接变速链条1。又为了变速的需要,再于前链轮221上方对应位置组装拨链器24,于后飞轮23对应位置则设变速器25。在正常状态下,借助踏板驱动二曲柄21转动,便可令前链轮221转动,由链条1的传动而带动后轮轴上的后飞轮231转动,以达到传动的目的。当自行车欲进行变速动作时,其可行方式是分别使用前、后设置的拨链器24、变速器25将链条1拨至旁侧的前链轮222和后飞轮232上,借助不同轮体上齿数的差异,来改变自行车的传动比率。
图4是一种以往链条的变速俯视示意图,假设链条1的变速是由于拨链器24的拨动,而将链条1由原来直径较大的前链轮221拨换到直径较小的前链轮222。此时,因前述链条1的整体宽度并无增加,所以当链条1受拨链器24拨动时,其靠近较大前链轮221的外链片13与拨链器24间原本有一间隙,因而当拨动时拨链器24必须先位移并靠在外链片13外侧面才能进行拨链操作。因此,在拨链、变速时其灵敏度较低,导致变速的顺畅不足,此乃前述变速链条因构造设计所生的缺失。
为了改善上述缺失,目前市面有一种使外链片板体中央部位均向外浮凸的链条,上述链条的设计固然可改善前述缺失,但无形中也会产生二项缺点。第一是外链片浮凸部位容易与旁侧前链轮与后飞轮相摩擦(因变速自行车的两两前链轮或两两后飞轮间宽度较小);第二是当链条由小直径的后飞轮移到较大直径者时,其浮凸部位虽有利于链条的变速,但相对的,其浮凸部外侧面也容易和旁侧链轮相摩擦。上述链条的构造仅顾及到链条变速时套入于链齿的顺畅,而忽略其宽度增加也会导致摩擦机率的增加,所以也不算理想。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在降低链条与后飞轮摩擦噪音的同时,也兼顾链条与前链轮间的变速顺畅,以达到降低传动噪音、增加变速灵敏度及顺畅的变速链条。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征在于链条两侧的外链片为不对称造型,其中的一片外链片具有向外翻出的边翼,而另一片外链片的外侧边呈平板状,上述具有边翼设计的外链片在组装后接近前链轮中直径最大的一个。
有关本实用新型为达成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现举出一个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述如下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一种以往变速链条的正视图。
图2是一种以往变速链条的俯视图。
图3是一种以往变速链条与自行车前链轮、后飞轮间运转关系图。
图4是一种以往变速链条的变速俯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内侧外链片的正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内侧外链片的俯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外侧外链片的正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外侧外链片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变速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与自行车前链轮、后飞轮间运转关系图。
首先,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也是由内链片3、链滚4、链轴5及两内、外侧外链片6、7所构成。其中,这些内链片3中央腰部内侧分别形成导斜面31。两内链片3间组装链滚4,位于内链片3两外侧边再分别组装内、外侧外链片6、7,于这些内、外链片3、6、7的穿孔枢设链轴5。本实用新型的改良重点在于这些内、外侧外链片6、7的构造不一样。
参见图6、7,本实用新型的内侧外链片6为平板状的板体,此板体两圆弧端部分别形成穿孔61,以便供链轴5穿设、定位。在这两穿孔61间中央腰部62上、下两端分别形成导斜面63。上述二导斜面63间有向内冲压形成一个略呈椭圆形的突出部64(也可为圆形、菱形、方形的其他形状)。
参见图8、9,本实用新型的外侧外链片7也在板体两圆弧端部上形成穿孔71,在这两个穿孔71间中央腰部72上、下两端分别形成导斜面73,上述二导斜面73间有向内冲压成一个椭圆形的突出部74。此外,位于这些导斜面73对应位置分别向外翻出边翼75。
参见图5、10、11,当本实用新型的链条在组合后,其链条两侧边并不对称。其中,位在自行车外侧面的外侧外链片7因其边翼75的形成而外突,而位于自行车内侧的内侧外链片6则因其中央腰部62并无向外浮凸,所以整个外侧面保持平整状,而使得链条的内、外两侧形成不对称状态。当本实用新型的链条组装在变速自行车上时,组装方式如
图12、13所示,使具有边翼75的外侧外链片7靠近前链轮81中直径最大的一个,而不具边翼的内侧外链片6则靠近该组前链轮81中直径最小的一个。此时,若当链条要由直径较大的前链轮811转换至直径较小的前链轮812时,因链条的外侧外链片7二边翼75的外翻,使得其整体宽度增加。因此,当拨链器83向内拨动该链条时,可因外侧外链片7外侧面宽度的增加,间隙很小而快速的向旁拨动,快速、灵敏地完成变速的动作。上述外侧外链片7边翼75的形成除了可达到前述功效外,当链条由较小直径前链轮812转换到较大直径的前链轮813时,其外翻的边翼75设计也可使链条更易于移到较大直径的前链轮813,快速地完成变速。
当自行车的变速动作在后飞轮84间转换时,借助内侧外链片6中央腰部62平板状的设计,也可避免链条与旁侧后飞轮84间产生碰撞、减少摩擦机率,以降低链条变速时的噪音量。当然,前述链条的设计,也可在链条运转产生偏摆时,避免与旁侧后飞轮84’间产生碰撞,有效地降低链条运转的噪音(因一般自行车两两后飞轮间宽度较小,若其使用的内侧外链片6向外浮凸,就容易与旁侧后飞轮产生碰撞、摩擦,此乃本实用新型的链条令内侧外链片6中央腰部呈平整状的原因)。
由以上说明可知,上述的本实用新型改良构造的链条不仅可顾及链条与前链轮间变速的灵敏度及顺畅,也可有效地降低链条与后飞轮间的传动与运转噪音,使链条使用在多档变速自行车上时有兼顾降低摩擦噪音、增加变速顺畅、以及灵敏度等功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改良的变速链条确实具有功效上的改进,其整体的组合型态也属创新。
权利要求1.一种结构改良的变速链条,由内、外链片、链滚及链轴相组合而成;其中,这些外链片组装后分别位在自行车内、外两侧,其板体两内侧分别有导斜面形成;其特征在于这些相对设置的外链片为不对称形状,位于外侧的一片外链片在导斜面部位有边翼向外翻出,而位于内侧的外链片则呈平板状,并且上述具有边翼的外链片在组装后是靠近直径较大的一个前链轮。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链条,其特征在于这些外链片二穿孔间腰部位置设有向内冲压的突出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改良的变速链条,链条主要是由内、外链片、链滚及链轴所组成,其特征在于位于链条两侧边的外链片为不对称的构造,外链片两内侧端中央腰部均形成导斜面,于二导斜面间有向内突出的突出部,而于其中一片外链片两边更分别有边翼向外翻出,并且上述边翼在链条组装后是靠近直径最大的一个前链轮。
文档编号F16G15/12GK2130221SQ9222492
公开日1993年4月21日 申请日期1992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1992年6月18日
发明者吴能家 申请人:岳盟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