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挡行星齿轮变速器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500931阅读:来源:国知局
第一行星齿轮组PRl之上。这意味着,第一行星齿轮组PRl和第二行星齿轮组PR2关于 驱动轴1设置在一条线上。由于这两个行星齿轮组PR1、PR2的这种设置结构,第一行星齿 轮组PRl的齿圈Hl和第二行星齿轮组PR2的太阳轮S2相互连接。此外,在驱动轴1的轴 向延伸方向上,在第二制动器B2和第三离合器K3之间,一个第一圆柱齿轮输出机构ST1、一 个第二圆柱齿轮输出机构ST2和第三行星齿轮组PR3沿着驱动轴1设置。在此,所提到的 构件按第二制动器B2、第一圆柱齿轮输出机构ST1、第二圆柱齿轮输出机构ST2、第三行星 齿轮组PR3、第三离合器K3的顺序设置。第四离合器K4同轴于从动轴2设置。在此,从动 轴2在第一侧同样具有一个自由端部。在从动轴2的与从动轴2的第一侧相对置的一侧, 从动轴2与第二圆柱齿轮输出机构ST2相连接。此外,驱动轴1能经由第一离合器Kl而与 第三轴3连接,其中,第三轴3还与第一行星齿轮组PRl的太阳轮Sl相连接。此外,驱动轴 1能经由第二离合器K2而与第四轴4连接,其中,第四轴4还将第二行星齿轮组PR2的齿圈 H2与第一制动器Bl连接。驱动轴1能经由第三离合器K3而与第五轴5连接,其中,第五 轴5还与第三行星齿轮组PR3的行星架PT3相连接。第六轴6将第二行星齿轮组PR2的行 星架PT2与第一行星齿轮组PRl的行星架PTl以及将第一行星齿轮组PRl的行星架PTl还 与第一圆柱齿轮输出机构STl和第三行星齿轮组PR3的太阳轮S3连接。此外,第一圆柱齿 轮输出机构STl与第九轴9相连接,其中,第九轴9能经由第四离合器K4而与从动轴2连 接。第三行星齿轮组PR3的齿圈H3经由第八轴8而与第二圆柱齿轮输出机构ST2相连接, 其中,第二圆柱齿轮输出机构ST2还与从动轴2相连接。第一行星齿轮组PRl的齿圈Hl经 由第七轴7而与第二制动器B2相连接或者能经由第二制动器B2而与壳体G连接。驱动轴 1的自由端部和从动轴2的自由端部在图1中指向相同的方向。在驱动轴1和从动轴2之 间的旋转运动的传递经由第一圆柱齿轮输出机构STl和/或第二圆柱齿轮输出机构ST2实 现。
[0054] 第一行星齿轮组PRl设计成负传动比行星齿轮组。这意味着,第一行星齿轮组PRl 的行星架PTl的行星轮与太阳轮Sl和齿圈Hl啮合。同样的内容适用于第二行星齿轮组 PR2或者说第二行星齿轮组PR2的太阳轮S2、行星架PT2和齿圈H2以及适用于第三行星齿 轮组PR3或者说第三行星齿轮组PR3的太阳轮S3、行星架PT3和齿圈H3。
[0055] 图2示出在图1中描述的变速器的另一实施方式,该另一实施方式与在图1中描 述的实施方式的区别首先在于第三离合器K3'的不同的定位。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离合器 K3'同轴于驱动轴1地在空间上设置在第二圆柱齿轮输出机构ST2和第三行星齿轮组PR3 之间。这同样致使,第一行星齿轮组PRl的行星架PTl与第六轴6相连接并且第六轴6现 在能经由第三离合器K3'而与第五轴5连接,而第五轴5还与第三行星齿轮组PR3的太阳 轮S3相连接。与在图1中描述的实施方式的另一区别特征在于,驱动轴1现在还直接与第 三行星齿轮组PR3的行星架PT3相连接。相应构件的所有其它的连接和接口以及设置结构 与在图1中描述的设置结构相应。
[0056] 图3示出在图1中描述的变速器的第三方案。与在图1中描述的设置结构的一 个重要区别也在于第三离合器K3"在壳体中的定位。在此,第三离合器K3"同轴于驱动轴 1地设置在第二圆柱齿轮输出机构ST2和第三行星齿轮组PR3之间。如之前在图2中描述 的,驱动轴1现在直接与第三行星齿轮组PR3的行星架PT3相连接。与在图1中描述的设 置结构相比的另一区别在于,第三行星齿轮组PR3的齿圈H3现在与第五轴5相连接并且第 五轴5能经由第三离合器K3"而与第八轴8连接,其中,第八轴8还与第二圆柱齿轮输出机 构ST2相连接并且第二圆柱齿轮输出机构ST2还与从动轴2相连接。各个元件的所有其它 的接口、连接和设置结构与在图1中描述的设置结构相应。
[0057] 在图4中示出在图1中描述的变速器的第四方案。在此,变速器基本上与在图1 中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应。与在图1中描述的变速器的一个重要区别表现在第三离合器K3"' 的几何位置。第三离合器K3"'同轴于从动轴2设置。在此,第三离合器K3"'位于从动轴 2的与从动轴2的自由端部相对置的端部上。在此,第四离合器K4、第一圆柱齿轮输出机构 ST1、第二圆柱齿轮输出机构ST2和第三离合器K3"'在从动轴2的自由端部处开始按第四 离合器K4、第一圆柱齿轮输出机构ST1、第二圆柱齿轮输出机构ST2、第三离合器K3"'的顺 序设置。与在图1中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驱动轴1在这里直接与第三行星齿轮组PR3的 行星架PT3相连接。第三行星齿轮组PR3的齿圈H3经由第八轴8与第二圆柱齿轮输出机 构ST2相连接。此外,第二圆柱齿轮输出机构ST2与第五轴5相连接。第五轴5能经由第 三离合器K3"'而与从动轴2连接。所有其它的连接和接口与在图1中描述的设置结构相 应。
[0058] 在图5中示出在图1中描述的变速器的另一实施方式。该另一实施方式与在图1 中描述的设置结构的区别在于,第四离合器K4'同轴于驱动轴1地设置在第二制动器B2和 第一圆柱齿轮输出机构STl之间。从动轴2因此没有切换元件。从动轴2仅仅与第一圆柱 齿轮输出机构STl和第二圆柱齿轮输出机构ST2相连接。此外,第四离合器K4'的不同的 设置结构导致与在图1中描述的实施方式相比改变的接口。这表现为,第一行星齿轮组PRl 的行星架PTl经由第六轴6与第三行星齿轮组PR3的太阳轮S3相连接并且第六轴6能经 由第四离合器K4'而与第九轴9连接,其中,第九轴9还与第一圆柱齿轮输出机构STl相连 接并且第一圆柱齿轮输出机构STl还与从动轴2相连接。其余元件的所有其它的连接和接 口以及设置结构与在图1中描述的设置结构相应。
[0059] 图6以表格示出按照本发明的变速器的换挡矩阵。通过在相应区域内的X清楚地 表明,其中哪个切换元件为了实现第一至第九前进挡和倒挡是闭合的。此外,利用数字4-1、 4-II和4-III说明用于第四前进挡的三种换挡备选方案。
[0060] 第三离合器K3'、K3"、K3"'的备选实施方式的切换状态与第三离合器K3的切换状 态相同。同样的内容适用于第四离合器K4'的备选实施方式的切换状态和第四离合器K4 的切换状态。这就是说,例如第三离合器K3'、K3"、K3"'的备选实施方式的切换状态在表格 中例如通过第三离合器K3的切换状态限定。
[0061] 此外,说明了相应挡的变速比,其中,第一前进挡具有i= 4. 516的传动比,第二前 进挡具有i = 2. 593的传动比,第三前进挡具有i = 1. 667的传动比,第四前进挡具有i = 1. 267的传动比,第五前进挡具有i = I. 0的传动比,第六前进挡具有i = 0. 808的传动比, 第七前进挡具有i = 0. 704的传动比,第八前进挡具有i = 0. 6的传动比并且第九前进挡 具有i = 0. 503的传动比。倒挡由于转动运动的方向颠倒而具有负传动比i = -3. 454。变 速比和传动比在这里是同义的。
[0062] 此外,从表格可得出各前进挡的相应的挡速比间隔。挡速比间隔可理解成较低前 进挡的变速比与相邻的较高前进挡的变速比之商。在此,从第一前进挡至第二前进挡的挡 速比间隔具有9=1.741的值,从第二前进挡到第三前进挡的挡速比间隔具有(p=1.556 '的值,从第三前进挡到第四前进挡的挡速比间隔具有9=1.316的值,从第四前进挡到第 五前进挡的挡速比间隔具有9=1.267的值,从第五前进挡到第六前进挡的挡速比间隔具 有238的值,从第六前进挡到第七前进挡的挡速比间隔具有(p=1.147的值,从第七 前进挡到第八前进挡的挡速比间隔具有9=1.173的值,并且从第八前进挡到第九前进挡 的挡速比间隔具有9=1.193的值。作为最低前进挡和最高前进挡之商的变速器速比范围 为 8. 977。
[0063] 附图标记
[0064] 1 驱动轴
[0065] 2 从动轴
[0066] 3 第三轴
[0067] 4 第四轴
[0068] 5 第五轴
[0069] 6 第六轴
[0070] 7 第七轴
[0071] 8 第八轴
[0072] 9 第九轴
[0073] Bl 第一制动器
[0074] B2 第二制动器
[0075] G 壳体
[0076] Hl PRl 的齿圈
[0077] H2 PR2 的齿圈
[0078] H3 PR3 的齿圈
[0079] Kl 第一离合器
[0080] K2 第二离合器
[0081] K3、K3'、K3"、K3"' 第三离合器
[0082] K4、K4' 第四离合器
[0083] PRl 第一行星齿轮组
[0084] PR2 第二行星齿轮组
[0085] PR3 第三行星齿轮组
[0086] PTl PRl的行星架
[0087] PT2 PR2的行星架
[0088] PT3 PR3的行星架
[0089] SI PRl的太阳轮
[0090] S2 PR2的太阳轮
[0091] S3 PR3的太阳轮
[0092] STl 第一圆柱齿轮输出机构
[0093] ST2 第二圆柱齿轮输出机构
【主权项】
1. 变速器,包括一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