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807091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摩擦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擦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具有向太阳辊的外周面按压多个行星辊,并利用辊之间的摩擦来传递动力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在摩擦动力传递装置中,与啮合多个齿轮的齿轮传递机构相比,减小了由背隙引起的振动和噪声。
[0003]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2003-301905号公报所公开的减速装置中,设有速度检测机构。速度检测机构具有脉冲圆板以及包括投光器和受光器的光检测器。脉冲圆板固定于对行星辊进行支承的行星架的侧面。在行星架处固定有输出轴。
[0004]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2002-327815号公报所公开的减速装置中,速度检测机构的磁箔设置于输出轴。磁箔位于对输出轴进行支承的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之间。
[0005]然而,在摩擦动力传递装置中,如日本公开专利公报2003-301905号公报和日本公开专利公报2002-327815号公报所例示的那样,以往,编码器配置在输出轴侧。由此,即使在利用摩擦来传递转矩时产生打滑,也能够准确地获取输出的旋转,并能够精确地对输入侧进行控制。
[0006]但是,在将编码器配置在输出轴侧的情况下,给编码器供电或传导来自编码器的信号的配线从输出轴侧绕到输入轴侧与驱动装置连接。其结果是,不仅配线变长,而且考虑到配线的绕行还可能存在使摩擦动力传递装置的设置位置受限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摩擦动力传递装置中,通过简单的结构使得编码器与驱动装置之间的连接变得容易。
[0008]解决问题所需的技术方案
[0009]本发明例示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外壳;第一旋转体;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将第一旋转体支承为相对于外壳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第二旋转体,所述第二旋转体在与第一旋转体之间通过摩擦进行动力传递;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将第二旋转体支承为相对于外壳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内环,所述内环呈环状,且配置于第二旋转体的径向外侧;以及编码器,所述编码器检测第二旋转体的旋转,并具有固定部以及旋转部。第一旋转体具有:第一旋转轴部,中心轴线位于所述第一旋转轴部的中心的位置,且所述第一旋转轴部从外壳朝向作为轴向的一侧的输入侧突出;以及太阳辊,所述太阳辊在外壳内与第一旋转轴部一同旋转。行星辊在外壳内且在太阳辊的径向外侧沿周向配置。第二旋转体具有:行星辊,所述行星辊为多个,且各行星辊的外周面与太阳辊的外周面以及内环的内周面接触;行星架部,所述行星架部在外壳内,将多个行星辊支承为能够以朝着沿中;L.、轴线的方向的彳丁星中;L.、轴线为中;L.、旋转;以及弟—■旋转轴部,中;匕、轴线位于所述第二旋转轴部的中心的位置,且所述第二旋转轴部与行星架部连接,并从外壳朝向作为轴向的另一侧的输出侧突出。多个行星辊利用内环的弹性变形被朝向太阳辊按压。行星架部具有: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一行星架位于多个行星辊的输出侧;第二行星架,所述第二行星架位于多个行星辊的输入侧;以及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在轴向上将第一行星架和第二行星架连接。编码器的旋转部设置于第二行星架。
[0010]并且,所述摩擦动力传递装置还具有外侧行星架轴承,外侧行星架轴承在第二行星架与外壳之间将第二行星架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
[0011]并且,所述摩擦动力传递装置还具有内侧行星架轴承,内侧行星架轴承将太阳辊支承为相对于第二行星架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旋转。
[0012]并且,外侧行星架轴承的至少一部分与内侧行星架轴承在径向上重叠。
[0013]并且,外壳具有:第一旋转体侧的第一外壳;以及第二旋转体侧的第二外壳,第二外壳与第一外壳在轴向上直接或间接接触,内环的输入侧的端面位于第二外壳内,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之间的边界与外侧行星架轴承在径向上重叠,在外侧行星架轴承的外周面与第二外壳的内周面之间存在有间隙。
[0014]并且,第二行星架包括筒状部,所述筒状部沿第一旋转轴部的外周面朝向输入侧延伸,编码器的固定部直接或间接地安装于第一外壳,编码器的旋转部安装于筒状部的外周面。
[0015]并且,第二行星架还包括垂直于中心轴线扩展的垂直面,编码器的旋转部安装于垂直面。
[0016]并且,外壳的输入侧的端部包括用于与驱动装置连接的安装部,安装部与编码器的旋转部在径向上重叠。
[0017]并且,编码器的配线从外壳的输入侧的端部被引出,或者,与配线连接的端子配置在外壳的输入侧的端部。
[0018]并且,行星架部还包括多个行星轴部,所述行星轴部分别朝着沿中心轴线的方向,多个行星辊被多个行星轴部支承为能够旋转,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为多个行星轴部。
[0019]并且,行星架部还包括多个连接轴部,该连接轴部在多个行星辊之间分别朝着沿中心轴线的方向,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为多个连接轴部。
[0020]并且,上述编码器为光学式编码器。
[0021]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得编码器与驱动装置之间的连接变得容易。
[0022]参照附图,通过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0024]图2为放大示出行星辊以及其附近的部位的纵向剖视图。
[0025]图3为放大示出编码器的附近的部位的纵向剖视图。
[0026]图4为放大示出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之间的边界附近的纵向剖视图。
[0027]图5为示出行星辊的另一例子的纵向剖视图。
[0028]图6为示出编码器的旋转部的另一安装例子的图。
[0029]图7为示出编码器的旋转部的又一其他安装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图1为示出本发明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I的结构的纵向剖视图。在图1中,示出了摩擦动力传递装置I的包含中心轴线Jl的面的截面。摩擦动力传递装置I例如在精密加工设备或3D测定装置等中用作减速机。
[0031]摩擦动力传递装置I包括外壳2、第一旋转体3、第二旋转体4、内环5以及编码器
8。外壳2为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外壳2包括第一外壳21以及第二外壳22。第一外壳21在图1中呈以朝着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第二外壳22呈以中;L.、轴线Jl为中;L.、的大致圆询状。在以下的说明中,为方便起见,沿中;L.、轴线J1,以第一外壳21侧为上侧,以第二外壳22侧为下侧来进行说明,但中心轴线Jl的朝向不必一定与重力方向一致。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还将中心轴线JI所延伸的方向,即上下方向称作“轴向”。
[0032]第一外壳21配置在第二外壳22的上侧。第一外壳21的下部以及第二外壳22的上部各自包括垂直于中心轴线Jl扩展的凸缘部。另外,在图1的截面位置中未示出各凸缘部。各凸缘部彼此在轴向上抵接。各凸缘部分别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多个贯通孔。第一外壳21的下部的凸缘部的贯通孔与第二外壳22的上部的凸缘部的贯通孔在轴向上相连。螺栓穿过周向位置一致的至少一对上下的贯通孔。在各凸缘部处,第一外壳21通过多个螺栓与第二外壳22连接。多个螺栓在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周向上呈大致等角度间隔配置。换言之,各贯通孔在各凸缘部沿周向呈等角度间隔配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0033]第一外壳21包括轴承保持部211、盖部212以及圆筒部213。轴承保持部211呈大致圆筒状,且朝向上方突出。盖部212从轴承保持部211的下部朝向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径向外侧扩展。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圆筒部213从盖部212的外缘部朝向下方延伸。第二外壳22包括轴承保持部221以及圆筒部222。轴承保持部221为第二外壳22的下部。圆筒部222从轴承保持部221的外缘部朝向上方延伸。外壳2的内部空间通过圆筒部213的上端与圆筒部222的下端接触而形成。
[0034]第一旋转体3包括第一旋转轴部31以及太阳辊33。第一旋转轴部31以及太阳辊33分别呈中心轴线Jl位于其中心位置的大致圆筒状或大致圆柱状。换言之,第一旋转轴部31以及太阳辊33同轴配置。第一旋转轴部31为输入驱动力的输入轴。第一旋转轴部31从第一外壳21的内部朝向上方延伸,其末端向外壳2的外侧突出。太阳辊33与第一旋转轴部31的下端部连接。太阳辊33位于外壳2的内部。另外,太阳辊33也可借助于其他部件与第一旋转轴部31间接连接。太阳辊33的外径比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