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量总成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917186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计量总成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ー种总成装配结构,特别涉及的是应用在计量管理装置上与箱体结合形成完整功能的计量总成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对电カ能源的依赖性不断提高,为了计量用电消耗的数量,对电カ用电现场实现有效的管理,所以电カ计量设备应运而生,而且成为电力技术领域不断创新的一个热点方向。对于现有的用电计量管理装置而言主要是电能表,其可以为单表位电能表的也可以为多表位电能表。随着城市建设和住宅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用电量和居民用电量成倍 増加,这给电力部门的用电计量、收费和用电管理带来极大的压力和困难。目前我国电カ部门所使用的电能计量和管理方法大多是一户ー箱一表的管理方式,用电计量管理装置主要为以下方式将现有的每户电表集中安装在一个防护箱内或将多个箱拼装在一起,,每ー每ー个箱体内各种电能计量组件都需要连接,从而导线和排线就会增加很多,而且连接也非常复杂,这在厂家进行生产时,加工效率就会十分低下,同时也给供电部门安装和维修带来很大的麻烦,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不同相位的导线或排线,进线或出线都接触在一起走线,紧靠导线绝缘层来保证安全所帯来的安全隐患和故障越来越多,而且并且不便于维修和更换的缺陷明显,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497319Y的实用新型专利同样存在不便于维修和更换的缺陷,如果其中一个用户的计量部分发生故障,就必须整体装置进行维修和更换,从而造成了计量装置的浪费,给用户和供电部门増加了成本。这ー难题一直困扰着电力供电部门,阻碍了供电部门管理科学化、智能化、标准化和精细化。另外如果通过某种方式解决了上述的问题,但是仍然要遵循现有的置于箱体内部这样的结构要求,所以如何实现这种结合组装关系也一直困扰着本领域技术人员。同时对于计量装备制造企业而言,涉及计量箱的组装エ序流程往往过于随意,各家之间没有统ー的组装标准,这样带来了加工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并且质量很难控制的缺陷。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创作。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计量总成结构,用以克服上述的技术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ー种计量总成结构,其包括一基板,其用以和ー电量表箱的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的基板上设置有电能表安装区和断路器安装区;—电能表,其设置在所述的电能表安装区;一断路器,其设置与所述的断路器安装区,并与所述的电能表接线端电连接;[0012]一电カ线走线通道,其设置于所述的基板上,用以规范进线和/或出线布线。较佳的,所述的电力线走线通道是一体设置在基板上,所述的电力线走线通道为纵向和/或横向设置,其中两者兼有时,所述纵向的电カ线走线通道和横向的电カ线走线通道在交错处存在防止走线接触干扰的高度差。较佳的,所述 的电力线走线通道是分体设置在所述的基板上,其为纵向和/或横向设置,所述的电力线走线通道为固定连接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U型承载件,在同时设置所述纵向的电カ线走线通道和横向的电カ线走线通道时,在两者交错处存在防止各自走线接触干扰的高度差。较佳的,还包括一接线取电模块,其设置在所述的电力线走线通道上的一接线取电模块安装区,其包括一导电支架,其内部容置ー电カ线的芯线;一分支取电件,其与所述的芯线相接触,用以从所述的芯线上获取电流,并且直接插入所述的电能表的进线端实现无导线直接连接;一限位调整件,其容置于所述的导电支架内部,用以限定所述的分支取电件与所述芯线的位置;至少ー紧固件,其与所述的分支取电件相结合,通过顶靠所述的限位调整件从而确保所述芯线与所述的分支取电件紧密接触。较佳的,还包括ー转接模块,其设置在所述电能表安装区和断路器安装区之间,直接与所述的电能表和断路器连接,其包括ー壳体;—输入部,其设有若干输入端,用以与ー电表的接线端电连接,所述的输入部固设于所述的壳体的ー侧;ー输出部,其设有若干输出端,所述的输出部固设于所述的壳体的另ー侧;ー转换部,其位于所述的壳体,具有若干导电件,用以将所述输入部指定的输入端与所述输出部指定的输出端电连接。较佳的,所述的输入部依次设置为第一相线输入插接段,第一相线输出插接段,第一零线输入插接段以及第ー零线输出插接段。所述的输出部依次设置为第二相线输入插接段、第二零线输入插接段、第二相线输出插接段以及第ニ零线输出插接段。所述的转换部包括第一导电件,其电连接所述的第一相线输入插接段和第二相线输入插接段;第二导电件,其电连接所述的第一相线输出插接段和第二相线输出插接段;第三导电件,其电连接所述的第一零线输入插接段和第二零线输入插接段;第四导电件,其电连接所述的第一零线输出插接段和第二零线输出插接段。较佳的,还包括若干个连接块,所述的插接段固设于所述的连接块上,所述的壳体上设置有卡槽,所述的连接块嵌入所述的卡槽内,从而实现对所述的插接段的固定。较佳的,所述的壳体是由上壳体和下壳体组成,所述的上壳体两侧设置有若干上豁ロ ;所述的下壳体两侧也设有与之对应若干下豁ロ,所述的上豁ロ和下豁ロ结合在一起形成孔,所述的插接段从所述的孔伸出。较佳的,还包括一位置调整机构,其设置所述的壳体内,用以调整所述的输出部相对于输入部的高低位置。较佳的,所述的位置调整机构包括至少一定位部,其设置于所述的连接块下部;每一所述的定位部下部设置有ー弹簧,从而使伸出所述孔的输出部上下调整;每一所述的弹簧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槽体内。 较佳的,还包括ー电能表连接板,用以将所述的电能表安装在所述的基板上。较佳的,所述的电能表安装区包括一第一凹槽,所述的第一凹槽内设置有若干第一主定位嵌入件;所述的电能表连接板与所述的电能表相连接,并收纳于所述的第一凹槽内,所述的电能表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一副定位嵌件,其与所述的第一主定位嵌件相嵌合。较佳的,还包括一断路器连接板,用以将所述的断路器安装在所述的基板上。较佳的,所述的断路器安装区包括一第二凹槽,所述的第二凹槽内设置有若干第ニ主定位嵌入件;所述断路器连接板与所述的断路器相连接,并收纳于所述的第二凹槽内,所述的断路器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副定位嵌件,其与所述的第二主定位嵌件相嵌合。较佳的,还包括走线通道盖板,其与所述的基板或是所述U型承载件相连接,用以罩设在所述走线通道上。较佳的,还包括至少ー隔离板,其罩设在所述接线取电模块上,用以防止触电。较佳的,所述的断路器连接板顶部设有第一定位凸块,所述的电能表连接板底部设置有第一定位凹槽,所述的第一定位凹槽与所述的第一定位凸块相连接;所述的断路器连接板上设置有嵌块,其用以与所述的断路器底部的燕尾槽相嵌

ロ ο较佳的,所述的基板上设置有固定孔,用以与箱体底板相固接;所述的电能表连接板设置有固定孔,用以与所述的电能表相固接。较佳的,所述的基板一侧设置有一第一主接合部,另ー侧设置有一第一副接合部,将任意两块基板的第一主接合部和第一副接合部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多个总成结构的排列。较佳的,固定连接在一起的所述第一主接合部和第一副接合部连接方式为嵌合关系连接在一起或是采用螺钉连接在一起,或一体成型制得。较佳的,所述的基板上设置有控制线走线通道,其设置在所述的基板上。较佳的,还包括一位置调整机构,其用以调整所述的断路器相对于基板的高度,从而适应转换模块输出部的高度。较佳的,所述的断路器连接板开设有一阶梯孔;所述的位置调整机构包括ー嵌块,其与所述的断路器底部的燕尾槽相嵌合,所述的嵌块上设置有阶梯孔;—螺母,其嵌设于所述嵌块的阶梯孔中;ー弹簧,其一端嵌设于所述断路器连接板的阶梯孔中,另一端顶靠于所述嵌块的下部;一螺杆,穿过所述断路器连接板的阶梯孔旋入所述的螺母中。[0060]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规范了走线,为实现电カ设备组装的标准化提供了总成结构,组装方便,生产效率高。

图IA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实施例一的示意图;图IB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实施例一的分解示意图;图IC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实施例ニ的分解示意图;图ID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实施例一的基板示意图;图IE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实施例三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中接线取电模块的分解示意·[0067]图3A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中转换模块的示意图;图3B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中转换模块实施例一的分解示意图;图3C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中转换模块实施例ニ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实施例四分解示意图;图5A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中底盘组件实施例ニ的分解示意图;图5B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中底盘组件实施例三的分解示意图;图5C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中底盘组件实施例四的分解示意图;图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中底盘组件实施例五的分解示意图;图5E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中底盘组件实施例六的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与箱体结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请參阅图IA和图IB所示,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实施例一的示意图和分解示意图;所述的计量总成结构是实现计量箱装置的ー个中间产品,即从总成结构变成计量箱装置产品,其只需将所述的总成结构设置于箱体内即可完成,这样总成结构的产品合理性是建立计量箱装置标准化作业的ー个重要基础,对于提高计量箱装置的组装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所述的计量总成结构包括—基板53,其用以和ー电量表箱的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的基板53上设置有电能表安装区531和断路器安装区532 ;在所述的电能表安装区531安装有电能表3,通过ー电能表连接板51与所述的电能表3的底部一体成型,即本实施例中的电能表3是特制的。一断路器4,其设置与所述的断路器安装区532,并与所述的电能表3接线端电连接,通常采用无导线直接连接的方式进行;为了跳线方便,较佳的在所述的转换模块安装区域537上设置有转换模块2,其输入部插入到所述电能表3的接线端,所述的断路器安装区532上设置有进线断路器41和出线断路器42,所述的进线断路器41和出线断路器42的接线框分别与所述的转换模块2输出部相插接,所述的断路器连接板52 —体设置于所述的进线断路器41和出线断路器42底部;在所述的走线通道536上设置有接线取电模块1,所述的接线取电模块I输出部插入所述的断路器的接线框,从而整个实现了无导线直接连接的模块化结构。[0080]所述的基板上设置有走线通道预留区5363,所述的U型承载件5363设置于其上,形成纵向的电カ线走线通道。将接线取电模块盖板551’设置在与所述基板一体形成的横向电カ线走线通道上,和将走线通道盖板552设置在由所述U型承载件5364形成的纵向电力线走线通道上,用以罩设在电カ线,提高安全性。请參阅图IC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实施例ニ的分解示意图;与实施例一比较其差别在于,所述的电能表连接板51与所述的电能表3是分体的,所述的断路器连接板52与所述的进线断路器41和出线断路器42是分体的,这样更有利于使用现有通用电カ设备,应用于模块的总成结构中。请结合图ID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实施例一的基板示意图,所述的基板53属于底盘组件的基础部分,其上设置有电能计量组件的安装区域;所述的基板53设置有电能表安装区,所述的电能表安装区为ー第一凹槽531,所述的第一凹槽531内设置有 若干定位凸起534 ;在所述的基板53上设置有走线通道,从而规范走线,所述的走线通道为电カ线走线通道536,其是一体设置在基板上,所述的电カ线走线通道为横向设置,这往往是根据电力线是从箱体的横向进入的方式安排和设置的;另外所述的电力线走线通道也可以分体的设置在所述的基板上,如可以纵向设置在所述的基板53上,所述的电力线走线通道为固定连接设置在所述基板走线通道预留区域5363上的U型承载件5364(结合參阅图IB和图IC所示),在同时设置所述纵向的电カ线走线通道和横向的电カ线走线通道时,在两者交错处存在防止各自走线接触干扰的高度差,即横向走线和纵向走线一高一低的交错走过,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横向电カ线走线通道和纵向电力线走线通道的设置,其在多表位电表箱中使用中效果作为明显,即其中一个电カ线走线通道对应的进线部分,另ー个电カ线走线通道对应的出线部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模式化的走线规范设置。所述的基板53设置有电能表安装区,所述的电能表安装区为ー第一凹槽531,所述的第一凹槽531内设置有若干第一主定位嵌入件534 ;结合图IC所示,相应的设置有一电能表连接板51,其与所述的电能表通过螺栓利用设置在所述电能表连接板51上的连接孔513相固接,并收纳于所述的第一凹槽531内,所述的电能表连接板51上设置有第一副定位嵌件511,其与所述的第一主定位嵌件534相嵌合。所述的基板53上还设置有断路器安装区,所述的断路器安装区为ー第二凹槽532,所述的第二凹槽532内设置有若干第二主定位嵌入件;相应的设置有断路器连接板52,其与所述的断路器相连接,并收纳于所述的第二凹槽532内,所述的断路器连接板52上设置有第二副定位嵌件523,其与所述的第二主定位嵌件相嵌合,所述的断路器连接板52上一体设置有嵌块521,其用以与所述的断路器底部的燕尾槽相嵌合。由于所述的断路器为两个,所以这里设置有两个断路器连接板52,每一所述断路器连接板52都具有ー个延伸臂522,所述的延伸臂522上开有连接孔,用以供螺栓连接;相应的所述的第二凹槽532除了在其边缘设置有所述的第二主定位嵌件533タト,在所述第二凹槽532中部也设置有辅助第二主定位嵌件,供所述的断路器连接板52的第二副定位嵌件523嵌合。[0089]上面所述的主、副定位嵌件可以是滑槽和凸块,也可以是钩和钩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设计。由于所述的接线取电模块与所述的断路器相插接的部分必然有裸露的金属块,为了确保安全设置了所述的接线取电模块盖551’将取电部件隔离。所述的断路器连接板52顶部设有第一定位凸块,所述的电能表安装区设置有第一定位凹槽,或者是所述的断路器连接板52顶 部设有第一定位凹槽(图中未示),所述的电能表安装区设置有第一定位凸块,两者之间相互嵌合定位。请參阅图IE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实施例三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例中计量总成结构增加了 一位置调整机构,主是由于不同的断路器接线框的相对于断路器底部的高度尺寸可能不同,所以有时转换模块2的输出部无法在插入所述的断路器后可以很好的与基板53之间结合,为此增加了所述的位置调整机构用以调整所述的断路器相对于基板的高度,从而适应转换模块2输出部的高度。所述的断路器连接板52开设有一阶梯孔;所述的位置调整机构包括ー嵌块521,其与所述的断路器底部的燕尾槽相嵌合,所述的嵌块521上也设置有阶梯孔;ー螺母561,其嵌设于所述嵌块521的阶梯孔中,ー弹簧563,其一端嵌设于所述断路器连接板52的阶梯孔中,另一端顶靠于所述嵌块521的下部;ー螺杆565,穿过所述断路器连接板52的阶梯孔旋入所述的螺母521中。在使用时当通过调整螺杆使旋入所述螺母中的螺杆尺寸减少时,所述的弹簧被释放,从而使所述的断路器升高,反之则降低。根据需要螺母561的数量、弹簧563数量、螺杆565数量和阶梯孔的数量可以调整并且要一致。请參阅图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中接线取电模块的分解示意图;所述的接线取电模块包括一导电支架15,其内部容置ー电カ线的芯线10,所述的芯线10通常是将电カ线外面的绝缘皮去除掉,而剩下的裸露金属线;一分支取电件12,其与所述的芯线10相接触,由于分支取电件12为导电材料制成,从而实现了从所述的芯线10上获取电流并将所述的电流输出;一限位调整件14,其容置于所述的导电支架15的内部,用以限定和调整所述的分支取电件12与所述芯线10的位置,目的是确保两者能够紧密的接触,从而实现稳定的取电;至少ー紧固件131,其与所述的分支取电件12相结合,通过顶靠所述的限位调整件14从而确保所述芯线10与所述的分支取电件12紧密接触,这里所述的紧固件131为螺栓,整个所述的接线取电模块都是导电材料制成的。所述的导电支架15为ー U型体,在其两侧设有调整孔152。所述的电カ线从所述的U型ロ穿过,所述的芯线10置于所述的U型口中。所述的分支取电件12具有ー钩状部,所述的钩状部的第一侧延伸有输出部122,所述的输出部122相对于所述钩状部的第一侧根据与之结合的其他设备的设置方向形成至少ー个弯折,从而便于调整输出方向,进而适应安装环境的要求,同时弯折的目的在于便于输出部和其他的设备的接线端实现稳固的插接关系,进而实现了无导线直接连接。为了确保所述的分支取电件12与所述芯线10接触的紧密性,最終保证电连接的可靠和稳定,所述的分支取电件12第二侧设置有第一螺孔121 ;所述的限位调整件14的两翼分别置入所述的调整孔152,所述钩状部的第二侧置于所述的芯线10和限位调整件14之间,所述的限位调整件14上设有第二螺孔141,所述的第二螺孔141与所述的钩状部第一侧上第一螺孔121相对应;所述的紧固件131依次旋入所述的第一螺孔121和第二螺孔141,从而确保所述的分支取电件12钩状部的第一侧能够和芯线10紧密接触,确保取电的稳定性。为了进ー步提高所述芯线10与所述的分支取电件12的紧密接触,所述的导电支架15底端设置有第三螺孔151,通过ー个螺栓132由所述的第三螺孔151旋入从而向所述分支取电件12钩状部的第一侧方向顶靠所述的芯线10,确保所述分支取电件12钩状部的第一侧能够和所述的芯线10紧密接触,确保取电的稳定性。请參阅图3A和图3B所示,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中转换模块的示意图以及转换模块实施例一的分解示意图,所述的转接模块包括ー输入部,其设有若干插接段,用以与ー电表的接线端相插接; ー输出部,其设有若干插接段,用以与其他设备相连接,通常所述的输入部的插接段的数量和输出部的插接段的数量是一致的;ー转换部,具有若干导电件,用以将所述输入部指定的插接段与所述输出部指定的插接段电连接。还包括一壳体,其是由上壳体21和下壳体25组成,所述的上壳体21两侧设置有若干上豁ロ 211 ;所述的下壳体25两侧也设有与之对应若干下豁ロ 251,所述的上豁ロ 211和下豁ロ 251结合在一起形成孔,所述的输入部位于所述的壳体的ー侧,所述的插接段从所述的孔中伸出;所述的转换部位于所述的壳体内,所述的输出部位于所述的壳体的另ー侦れ还包括若干个连接块26,所述的插接段固设于所述的连接块26上,所述的壳体上设置有卡槽,所述的连接块26嵌入到所述的卡槽内,从而实现对所述的插接段的固定。所述的输入部的插接段依次设置为第一相线输入插接段221,第一相线输出插接段222,第一零线输入插接段223以及第一零线输出插接段224;所述的输出部的插接段依次设置为第二相线输入插接段231、第二零线输入插接段232、第二相线输出插接段233以及第ニ零线输出插接段234;所述的转换部包括第一导电件24,其电连接所述的第一相线输入插接段221和第二相线输入插接段231 ;第二导电件,其电连接所述的第一相线输出插接段222和第二相线输出插接段233 ;第三导电件,其电连接所述的第一零线输入插接段223和第二零线输入插接段232;第四导电件,其电连接所述的第一零线输出插接段224和第二零线输出插接段234 ;这样经过转换部的转换,此时所述的第二相线输入插接段231和第二零线输入插接段232相邻接,所述的第二相线输出插接段233和第二零线输出插接段234相邻近。进而实现了对指定插接段所对应的相线和零线的选择设置。请參阅图3C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中转换模块实施例ニ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例主要涉及到在电能表的接线端与断路器接线端的高度不一致时,或是由于不同的电能表之间的接线端高度或是不同断路器接线端之间的高度不同时,如何让进行相应调整,从而不用去更换转接模块,就能够实现迅速即插即用,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位置调整机构,其设置所述的壳体内,用以调整所述的输出部相对于输入部的高低位置;其中所述的转接模块的ー个实施例,所述的位置调整机构包括至少一定位部,其设置于所述的连接块下部;每一所述的定位部下部设置有ー弹簧271,从而使伸出所述上豁ロ 211和下豁ロ251结合在一起形成孔的插接段231-234上下调整;每一所述的弹簧271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槽体251内,在上壳体21和下壳体25扣合后封装成为ー个可以适用于多种高度类型的电能表和断路器的转接模块。请參阅图4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实施例四分解示意图;通常ー个总成结构对于箱体底板而言过小,一般箱体往往会用以设置多个总成结构,为了提高箱体本身的空间效率,较佳的方式就是实现多块基板的扩展,所述的基板一侧设置有一第一主接合部,另ー侧设置有一第一副接合部,将任意两块基板的第一主接合部和第一副接合部固定连接在一起,就实现基板的扩展,这里固定连接连接方式可以将所述的第一副接合部设置成一突出的T型嵌合块,将第一副接合部设置成内凹的嵌合块,通过嵌合关系结合在一起,所述的每一基板上的嵌合块可以是多组,当然只要能够将基板连接在一起都将是本案的保护范围,其方法还应包括但不限于采用螺钉连接在一起,或一开始设置的时候就根 据预先设计设置成一体成型制的结构如本实施例所示,整个计量总成的安装方式与上述实施例ニ的相同,这里就不在赘述了。请參阅图5A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中底盘组件实施例ニ的分解示意图,所述的计量总成的底盘组件包括一基板53,其上设置有电能计量组件的安装区域,所述的电能计量组件包括电能表、断路器、电カ线以及接线取电模块等,所述的基板53上设置有螺孔535用于将来和一箱体底部进行连接,这也是本实用新型与电量表箱的ー种结合方式;所述的基板53设置有电能表安装区,所述的电能表安装区为ー第一凹槽531,所述的第ー凹槽531内设置有若干定位凸起534 ;在所述的基板53上设置有走线通道,从而规范走线,所述的走线通道为电カ线走线通道536,其是一体设置在基板上,所述的电カ线走线通道为横向设置,这往往是根据电力线是从箱体的横向进入的方式安排和设置的;另外所述的电力线走线通道也可以分体的设置在所述的基板上,如可以纵向设置在所述的基板53上,所述的电力线走线通道为固定连接设置在所述基板走线通道预留区域5363上的U型承载件5364 (结合參阅图2A和图2B所示),在同时设置所述纵向的电カ线走线通道和横向的电カ线走线通道时,在两者交错处存在防止各自走线干扰的高度差,即横向走线和纵向走线一高一低的交错走过,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横向电カ线走线通道和纵向电力线走线通道的设置,其在多表位电表箱中使用中效果作为明显,即其中一个电カ线走线通道对应的进线部分,另ー个电カ线走线通道对应的出线部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模式化的走线规范设置。所述的基板53设置有电能表安装区,所述的电能表安装区为ー第一凹槽531,所述的第一凹槽531内设置有若干第一主定位嵌入件534 ;相应的设置有一电能表连接板51,其与所述的电能表通过螺栓利用设置在所述电能表连接板51上的连接孔513相固接,并收纳于所述的第一凹槽531内,所述的电能表连接板51上设置有第一副定位嵌件511,其与所述的第一主定位嵌件534相嵌合。所述的基板53上还设置有断路器安装区,所述的断路器安装区为ー第二凹槽532,所述的第二凹槽532内设置有若干第二主定位嵌入件533 ;相应的设置有断路器连接板52,其与所述的断路器相连接,并收纳于所述的第二凹槽532内,所述的断路器连接板52上设置有第二副定位嵌件523,其与所述的第二主定位嵌件533相嵌合,所述的断路器连接板52上一体设置有嵌块521,其用以与所述的断路器底部的燕尾槽相嵌合。由于所述的断路器为两个,所以这里设置有两个断路器连接板52,每一所述断路器连接板52都具有ー个延伸臂522,所述的延伸臂522上开有连接孔,用以供螺栓连接;相应的所述的第二凹槽532除了在其边缘设置有所述的第二主定位嵌件533タト,在所述第二凹槽532中部也设置有辅助第二主定位嵌件,供所述的断路器连接板52的第二副定位嵌件523嵌合。上面所述的主、副定位嵌件可以是滑槽和凸块,也可以是钩和钩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设计。由于所述的接线取电模块与所述的断路器相插接的部分必然有裸露的金属块,为了确保安全设置了两个隔离板54,其设置在所述的第二凹槽532末端,分别对应所述断路器的进线端,其由所述的接线取电模块盖55顶靠在指定位置处。所述的断路器连接板52顶部设有第一定位凸块,所述的电能表连接板51底部设置有第一定位凹槽,或者是所述的断路器连接板52顶部设有第一定位凹槽(图中未示),所述的电能表连接板51底部设置有第一定位凸块512。请參阅图5B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中底盘组件实施例三的分解示意图,与上述实施例二相比较,这里采用了纵向的走线通道536,且所述的走线通道上面封闭有一一体成型的盖板,这样就能够满足相应的エ况下要求电カ线是上下走线,并且位于电能表的左侧的走向方式,此时所述的电力线要穿设所述的走线通道536,所述的接线取电模块安装区位于所述走线通道536的一端。并且此时所述的隔离板54为一整块,被所述的接线取电模块盖55顶靠在指定位置处。请參阅图5C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中底盘组件实施例四的分解示意图,与上述实施例二相比较,这里増加了纵向的走线通道5362,所述的走线通道5362位于第一凹槽531的右侧,这样的机构既能满足相应的电カ线是上下走线,并且位于电能表的右侧的走向方式,也能满足相应的电カ线是左右走线的方式。请參阅图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中底盘组件实施例五的分解示意图,与上述实施例二相比较,这里采用了纵向的走线通道536替代了实施例ニ中的横向走线通道,这样就能够满足相应的电カ线是上下走线,并且位于电能表的左侧的走向方式,此时所述的电カ线要嵌设在所述的走线通道536。并且此时所述的隔离板54为一整块,其具有一突出部,所述的突出部能够置于所述的接线取电模块盖55内,当所述的接线取电模块盖55被固定,则所述的隔离板54也就被固定在指定位置处。请參阅图5E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中底盘组件实施例六的分解示意图,与上述实施例四相比较,増加了位于第一凹槽531的左侧的纵向走线通道5362,同时具有横向走线通道5361这样的机构既能满足相应的电カ线是上下走线,并且位于电能表的左侧的走向方式,也能满足相应的电カ线是左右走线的横向走线方式。但是对于上述实施例四和实施例六而言,由于存在两条走线通道,因此在两者交汇处存在防止各自走线干扰的高度差,即横向走线和纵向走线一高一低的交错走过。请參阅图6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计量总成结构与箱体结合的示意图;其是将本实用新型对应的实施例三设置于箱体9内,相应的进线IN有与之对应的位于箱体左右两侧的进线孔91,相应的出线OUT有与之对应的位于箱体底部的出线孔92。以上所 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ー种计量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基板,其用以和ー电量表箱的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的基板上设置有电能表安装区和断路器安装区; ー电能表,其设置在所述的电能表安装区; 一断路器,其设置与所述的断路器安装区,并与所述的电能表接线端电连接; 一电カ线走线通道,其设置于所述的基板上,用以规范进线和/或出线布线。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计量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力线走线通道是一体设置在基板上,所述的电力线走线通道为纵向和/或横向设置,其中两者兼有时,所述纵向的电カ线走线通道和横向的电カ线走线通道在交错处存在防止走线接触干扰的高度差。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计量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力线走线通道是分体 设置在所述的基板上,其为纵向和/或横向设置,所述的电力线走线通道为固定连接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U型承载件,在同时设置所述纵向的电カ线走线通道和横向的电カ线走线通道时,在两者交错处存在防止各自走线接触干扰的高度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计量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接线取电模块,其设置在所述的电力线走线通道上的一接线取电模块安装区,其包括 一导电支架,其内部容置ー电カ线的芯线; 一分支取电件,其与所述的芯线相接触,用以从所述的芯线上获取电流,并且直接插入所述的电能表的进线端实现无导线直接连接; 一限位调整件,其容置于所述的导电支架内部,用以限定所述的分支取电件与所述芯线的位置; 至少ー紧固件,其与所述的分支取电件相结合,通过顶靠所述的限位调整件从而确保所述芯线与所述的分支取电件紧密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计量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ー转接模块,其设置在所述电能表安装区和断路器安装区之间,直接与所述的电能表和断路器连接,其包括ー壳体; ー输入部,其设有若干输入端,用以与ー电表的接线端电连接,所述的输入部固设于所述的壳体的ー侧; ー输出部,其设有若干输出端,所述的输出部固设于所述的壳体的另一侧; ー转换部,其位于所述的壳体,具有若干导电件,用以将所述输入部指定的输入端与所述输出部指定的输出端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计量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入部依次设置为 第一相线输入插接段,第一相线输出插接段,第一零线输入插接段以及第一零线输出插接段; 所述的输出部依次设置为 第二相线输入插接段、第二零线输入插接段、第二相线输出插接段以及第ニ零线输出插接段; 所述的转换部包括 第一导电件,其电连接所述的第一相线输入插接段和第二相线输入插接段; 第二导电件,其电连接所述的第一相线输出插接段和第二相线输出插接段;第三导电件,其电连接所述的第一零线输入插接段和第二零线输入插接段; 第四导电件,其电连接所述的第一零线输出插接段和第二零线输出插接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计量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个连接块,所述的插接段固设于所述的连接块上,所述的壳体上设置有卡槽,所述的连接块嵌入所述的卡槽内,从而实现对所述的插接段的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计量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是由上壳体和下壳体组成,所述的上壳体两侧设置有若干上豁ロ ;所述的下壳体两侧也设有与之对应若干下豁ロ,所述的上豁ロ和下豁ロ结合在一起形成孔,所述的插接段从所述的孔伸出。
9.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计量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位置调整机构,其设置所述的壳体内,用以调整所述的输出部相对于输入部的高低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计量总成结构,其特征在干,所述的位置调整机构包括至少ー定位部,其设置于所述的连接块下部; 每一所述的定位部下部设置有ー弹簧,从而使伸出所述孔的输出部上下调整; 每一所述的弹簧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槽体内。
11.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计量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ー电能表连接板,用以将所述的电能表安装在所述的基板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计量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能表安装区包括一第一凹槽,所述的第一凹槽内设置有若干第一主定位嵌入件; 所述的电能表连接板与所述的电能表相连接,并收纳于所述的第一凹槽内,所述的电能表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一副定位嵌件,其与所述的第一主定位嵌件相嵌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计量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断路器连接板,用以将所述的断路器安装在所述的基板上。
14.根据权利要13所述的计量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断路器安装区包括一第ニ凹槽,所述的第二凹槽内设置有若干第二主定位嵌入件; 所述断路器连接板与所述的断路器相连接,并收纳于所述的第二凹槽内,所述的断路器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副定位嵌件,其与所述的第二主定位嵌件相嵌合。
1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计量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走线通道盖板,其与所述的基板或是所述U型承载件相连接,用以罩设在所述走线通道上。
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计量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ー隔离板,其罩设在所述接线取电模块上,用以防止触电。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计量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断路器连接板顶部设有第一定位凸块,所述的电能表连接板底部设置有第一定位凹槽,所述的第一定位凹槽与所述的第一定位凸块相连接; 所述的断路器连接板上设置有嵌块,其用以与所述的断路器底部的燕尾槽相嵌合。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计量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板上设置有固定孔,用以与箱体底板相固接; 所述的电能表连接板设置有固定孔,用以与所述的电能表相固接。
19.根据权利要求I或11所述的计量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板一侧设置有一第一主接合部,另ー侧设置有一第一副接合部,将任意两块基板的第一主接合部和第一副接合部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多个总成结构的排列。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计量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固定连接在一起的所述第一主接合部和第一副接合部连接方式为嵌合关系连接在一起或是采用螺钉连接在一起,或一体成型制得。
21.根据权利要求I或11所述的计量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板上设置有控制线走线通道,其设置在所述的基板上。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计量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位置调整机构,其用以调整所述的断路器相对于基板的高度,从而适应转换模块输出部的高度。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计量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断路器连接板开设有一阶梯孔;所述的位置调整机构包括 ー嵌块,其与所述的断路器底部的燕尾槽相嵌合,所述的嵌块上设置有阶梯孔;ー螺母,其嵌设于所述嵌块的阶梯孔中; ー弹簧,其一端嵌设于所述断路器连接板的阶梯孔中,另一端顶靠于所述嵌块的下部; 一螺杆,穿过所述断路器连接板的阶梯孔旋入所述的螺母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计量总成结构,其包括一基板,其用以和一电量表箱的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的基板上设置有电能表安装区和断路器安装区;一电能表,其设置在所述的电能表安装区;一断路器,其设置与所述的断路器安装区,并与所述的电能表接线端电连接;一电力线走线通道,其设置于所述的基板上,用以规范进线和/或出线布线。
文档编号G01R11/02GK202453389SQ20112021958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9日
发明者万家盛, 汪志强 申请人:万家盛, 湖北盛佳电器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