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织机压辊臂检测工装。
背景技术:
织机卷取机构的作用是根据织物对纬密的要求,将已经织好的织物及时定量地引离织口,卷到卷取辊上,使织口位置不会因引入的新纬纱而变化,从而保证织造生产能够连续进行。现有的喷气织机的卷布路径为:织物先经伸幅辊,绕过摩擦辊,再经依次上压辊、下压辊、压布辊,卷到卷布辊上。织物在上压辊和下压辊的作用下紧贴摩擦辊,并有大的包角,使摩擦辊对织物有大的握持力,达到均匀准确地将织物引离织口的目的,并满足不停车落布的要求。可见上、下压辊在织机卷取织物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织机的上、下压辊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压辊臂安装在织机墙板上,因此用于安装压辊的压辊臂的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上、下压辊能否正常运行,现有的压辊臂有如图1所示的四种形式,分别为左上压辊臂1、右上压辊臂2、左下压辊臂3、右下压辊臂4,其中左上压辊臂1和右上压辊臂2结构对称,左下压辊臂3和右下压辊臂4结构对称,左上压辊臂1可转动地连接在上压辊的左端,右上压辊臂2可转动地连接在上压辊的右端,左下压辊臂3可转动地连接在下压辊的左端,右下压辊臂4可转动地连接在下压辊的右端。左上压辊臂1的一端设置有上凸起部101且该端通过上固定轴可摆动地安装在织机的框架上,右上压辊臂2的一端设置有上凸起部201且该端通过上固定轴可摆动地安装在织机的框架上,上凸起部101和上凸起部201的结构相同但倾斜方向相反,左、右上压辊臂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上固定轴的第一套筒5和用于安装上压辊的第二套筒6;左下压辊臂3的一端设置有下凸起部301且该端通过下固定轴可摆动地安装在织机的框架上,左下压辊臂3的另一端用于安装偏心轮,右下压辊臂4的一端设置有下凸起部401且该端通过下固定轴可摆动地安装在织机的框架上,右下压辊臂的另一端用于安装偏心轮,下凸起部301和下凸起部401的结构相同但倾斜方向相反,左、右下压辊臂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下固定轴的第三套筒7和用于安装下压辊的第四套筒8,第一套筒5和第三套筒7的孔径一致,第二套筒6和第四套筒8的孔径一致;上凸起部101和下凸起部301相互啮合,上凸起部201和下凸起部401相互啮合。
随着喷气织机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喷气织机的卷取机构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其中上述四种规格的压辊臂的生产量也越来越大,为保证用压辊臂将压辊安装到织机墙板上之后,压辊能够正常运行,在将压辊臂投入使用前需进行行为公差、尺寸公差、角度公差、中心距公差等的精确测量,现有的检测方法就是对使用单件检测工具对四类压辊臂逐一进行测量,因四类压辊臂的结构不同,常规单件检测的方法效率较低,精度较差,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较高。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用于能够同时检测上述四种压辊臂的精度的织机压辊臂检测工装,该检测工装可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精度。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织机压辊臂检测工装,用于检测左上压辊臂、右上压辊臂、左下压辊臂和右下压辊臂,检测工装包括底板、定位轴、检测轴、定位块组件和检测套组件,检测套组件包括设置在底板上的上检测套、下检测套、左检测套和右检测套,上、下、左、右检测套的内径相同且均与检测轴相适配,定位轴设置在底板的中央位置处,定位轴与左、右上压辊臂的第二套筒相适配,且定位轴与左、右下压辊臂的第四套筒相适配,上、下检测套以定位轴为对称轴上下对称,左、右检测套以定位轴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定位块组件包括设置在底板上的上定位块、下定位块、左定位块和右定位块,上、下、左、右定位块将所述定位轴、上检测套、下检测套、左检测套和右检测套围包在中间,其中,上定位块设置在上检测套的一侧,下定位块设置在下检测套的一侧,左定位块设置在左检测套的一侧,右定位块设置在右检测套的一侧,上、下、左、右定位块上分别设置有限位凸起部,上、下定位块以定位轴为对称轴上下对称,左、右定位块以定位轴为对称轴左右对称。
所述上检测套的中心线与定位轴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和左上压辊臂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以及右上压辊臂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相等;所述下检测套的中心线与定位轴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和左上压辊臂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以及右上压辊臂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相等;所述左检测套的中心线与定位轴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和左下压辊臂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以及右下压辊臂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相等;所述右检测套的中心线与定位轴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和左下压辊臂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以及右下压辊臂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相等;所述上、下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上均设置有与左、右上压辊臂的上凸起部相适配的斜面;所述左、右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上均设置有与左、右下压辊臂的下凸起部相适配的斜面。
所述上、下定位块之间的间距大于左上压辊臂的整体长度,且上、下定位块之间的间距大于右上压辊臂的整体长度;所述左、右定位块之间的间距大于左下压辊臂的整体长度,且左、右定位块之间的间距大于右下压辊臂的整体长度。
所述上定位块和下定位块在底板上的安装位置,使上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左上压辊臂的上凸起部的倾斜方向相同,下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右上压辊臂的上凸起部的倾斜方向相同;或者,所述上定位块和下定位块在底板上的安装位置,使上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右上压辊臂的上凸起部的倾斜方向相同,下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左上压辊臂的上凸起部的倾斜方向相同。
所述左定位块和右定位块在底板上的安装位置,使左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左下压辊臂的下凸起部的倾斜方向相同,右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右下压辊臂的下凸起部的倾斜方向相同;或者所述左定位块和右定位块在底板上的安装位置,使左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右下压辊臂的下凸起部的倾斜方向相同,右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左下压辊臂的下凸起部的倾斜方向相同。
所述上检测套的中心线与定位轴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和左下压辊臂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以及右下压辊臂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相等;所述下检测套的中心线与定位轴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和左下压辊臂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以及右下压辊臂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相等;所述左检测套的中心线与定位轴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与左上压辊臂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以及右上压辊臂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相等;所述右检测套的中心线与定位轴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与左上压辊臂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以及右上压辊臂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相等;所述上、下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上均设置有与左、右下压辊臂的下凸起部相适配的斜面;所述左、右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上均设置有与左、右上压辊臂的上凸起部相适配的斜面。
所述上、下定位块之间的间距大于左下压辊臂的整体长度,且上、下定位块之间的间距大于右下压辊臂的整体长度;所述左、右定位块之间的间距大于左上压辊臂的整体长度,且左、右定位块之间的间距大于右上压辊臂的整体长度。
所述上定位块和下定位块在底板上的安装位置,使上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左下压辊臂的下凸起部的倾斜方向相同,下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右下压辊臂的下凸起部的倾斜方向相同;或者,所述上定位块和下定位块在底板上的安装位置,使上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右下压辊臂的下凸起部的倾斜方向相同,下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左下压辊臂的下凸起部的倾斜方向相同。
所述左定位块和右定位块在底板上的安装位置,使左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左上压辊臂的上凸起部的倾斜方向相同,右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右上压辊臂的上凸起部的倾斜方向相同;或者,所述左定位块和右定位块在底板上的安装位置,使左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右上压辊臂的上凸起部的倾斜方向相同,右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左上压辊臂的上凸起部的倾斜方向相同。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利用现有技术中左上压辊臂、右上压辊臂、左下压辊臂和右下压辊臂结构上的相似点设计检测工装。本实用新型中的检测工装可用于检测上述四种压辊臂,既方便实用,又保证了检测精度,且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左上压辊臂、右上压辊臂、左下压辊臂和右下压辊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轴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图4为利用实施例一中的检测工装检测左下压辊臂的轴测图。
图5为利用实施例一种的检测工装检测左下压辊臂的俯视图。
图6为实施例一中上、下、左、右定位块的轴测图。
其中,
1、左上压辊臂 2、右上压辊臂 101、201、上凸起部 3左下压辊臂 4、右下压辊臂 301、401、下凸起部 5、第一套筒 6、第二套筒 7、第三套筒 8、第四套筒9、底板 10、定位轴 11、检测轴 12、上检测套 13、下检测套 14、左检测套 15、右检测套 16、上定位块 17、下定位块 18、左定位块 19、右定位块 20、限位凸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织机压辊臂检测工装,用于检测左上压辊臂1、右上压辊臂2、左下压辊臂3和右下压辊臂4,检测工装包括底板9、定位轴10、检测轴11、定位块组件和检测套组件,检测套组件包括设置在底板9上的上检测套12、下检测套13、左检测套14和右检测套15,上、下、左、右检测套的内径相同且均与检测轴11相适配,定位轴10设置在底板9的中央位置处,定位轴10与左、右上压辊臂的第二套筒6相适配,且定位轴10与左、右下压辊臂的第四套筒8相适配,上、下检测套以定位轴10为对称轴上下对称,左、右检测套以定位轴10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定位块组件包括设置在底板9上的上定位块16、下定位块17、左定位块18和右定位块19,上、下、左、右定位块将所述定位轴10、上检测套12、下检测套13、左检测套14和右检测套15围包在中间,其中,上定位块16设置在上检测套12的一侧,下定位块17设置在下检测套13的一侧,左定位块18设置在左检测套14的一侧,右定位块19设置在右检测套15的一侧,上、下、左、右定位块上分别设置有限位凸起部20,上、下定位块以定位轴10为对称轴上下对称,左、右定位块以定位轴10为对称轴左右对称。
所述上检测套12的中心线与定位轴10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和左上压辊臂1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以及右上压辊臂2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相等;所述下检测套13的中心线与定位轴10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和左上压辊臂1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以及右上压辊臂2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相等;所述左检测套14的中心线与定位轴10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和左下压辊臂3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以及右下压辊臂4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相等;所述右检测套15的中心线与定位轴10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和左下压辊臂3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以及右下压辊臂4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相等;所述上、下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上均设置有与左、右上压辊臂的上凸起部101、201相适配的斜面;所述左、右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上均设置有与左、右下压辊臂的下凸起部301、401相适配的斜面。
所述上、下定位块之间的间距大于左上压辊臂1的整体长度,且上、下定位块之间的间距大于右上压辊臂2的整体长度;所述左、右定位块之间的间距大于左下压辊臂3的整体长度,且左、右定位块4之间的间距大于右下压辊臂4的整体长度。
所述上定位块16和下定位块17在底板9上的安装位置,使上定位块16的限位凸起部20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左上压辊臂1的上凸起部101的倾斜方向相同,下定位块17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右上压辊臂2的上凸起部201的倾斜方向相同。所述左定位块18和右定位块19在底板9上的安装位置,使左定位块18的限位凸起部20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左下压辊臂3的下凸起部301的倾斜方向相同,右定位块19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右下压辊臂4的下凸起部401的倾斜方向相同。
测量左上压辊臂1时,将左上压辊臂1的第二套筒6套置在定位轴10上,旋转左上压辊臂1使其头端的上凸起部101与上定位块16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紧贴配合,然后将检测轴11插入到左上压辊臂1的第一套筒5内,由于检测轴11与检测套的配合检测是以压辊臂标准件所要求的累积公差为准制作的,因此检测轴11能够插入上检测套12中的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为不良品。同样的测量右上压辊臂2时,将右上压辊臂2的第二套筒6套置在定位轴10上,旋转右上压辊臂2使其头端的上凸起部201与下定位块17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紧贴配合,然后将检测轴11插入到右上压辊臂2的第一套筒5内,由于检测轴11与检测套的配合检测是以压辊臂标准件所要求的累积公差为准制作的,因此检测轴11能够插入下检测套13中的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为不良品。用同样的方法检测左下压辊臂3和右下压辊臂4即可,测量时,左下压辊臂3的下凸起部301与左定位块18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紧贴配合,检测轴11能够插入左检测套14中的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为不良品;测量时,右下压辊臂4的下凸起部401与右定位块19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紧贴配合,检测轴11能够插入右检测套15中的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为不良品。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所述上定位块和下定位块在底板9上的安装位置,使上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右上压辊臂2的上凸起部201的倾斜方向相同,下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左上压辊臂1的上凸起部101的倾斜方向相同。测量时,右上压辊臂2的上凸起部201与上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紧贴配合,检测轴11能够插入上检测套中的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为不良品;左上压辊臂的上凸起部101与下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紧贴配合,检测轴11能够插入下检测套中的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为不良品。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所述左定位块和右定位块在底板9上的安装位置,使左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右下压辊臂4的下凸起部401的倾斜方向相同,右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左下压辊臂3的下凸起部301的倾斜方向相同。测量时,左下压辊臂3的下凸起部301与右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紧贴配合,检测轴11能够插入右检测套中的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为不良品;测量时,右下压辊臂4的下凸起部401与左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紧贴配合,检测轴11能够插入左检测套中的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为不良品。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二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所述左定位块和右定位块在底板9上的安装位置,使左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右下压辊臂4的下凸起部401的倾斜方向相同,右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左下压辊臂3的下凸起部301的倾斜方向相同。测量时,左下压辊臂3的下凸起部301与右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紧贴配合,检测轴11能够插入右检测套中的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为不良品;测量时,右下压辊臂4的下凸起部401与左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紧贴配合,检测轴11能够插入左检测套中的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为不良品。
实施例五:
实施例五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所述上检测套12的中心线与定位轴10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和左下压辊臂3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以及右下压辊臂4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相等;所述下检测套13的中心线与定位轴10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和左下压辊臂3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以及右下压辊臂4的第三、第四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相等;所述左检测套14的中心线与定位轴10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与左上压辊臂1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以及右上压辊臂2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相等;所述右检测套15的中心线与定位轴10的中心线之间的间距与左上压辊臂1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以及右上压辊臂2的第一、第二套筒的中心线间的间距相等;所述上、下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上均设置有与左、右下压辊臂的下凸起部301、401相适配的斜面;所述左、右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上均设置有与左、右上压辊臂的上凸起部101、201相适配的斜面。
所述上、下定位块之间的间距大于左下压辊臂3的整体长度,且上、下定位块之间的间距大于右下压辊臂4的整体长度;所述左、右定位块之间的间距大于左上压辊臂1的整体长度,且左、右定位块之间的间距大于右上压辊臂2的整体长度。
所述上定位块和下定位块在底板9上的安装位置,使上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左下压辊臂3的下凸起部301的倾斜方向相同,下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右下压辊臂4的下凸起部401的倾斜方向相同。
所述左定位块和右定位块在底板9上的安装位置,使左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左上压辊臂1的上凸起部101的倾斜方向相同,右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右上压辊臂2的上凸起部201的倾斜方向相同。
测量左上压辊臂1时,将左上压辊臂1的第二套筒6套置在定位轴10上,旋转左上压辊臂1使其头端的上凸起部101与左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紧贴配合,然后将检测轴11插入到左上压辊臂1的第一套筒5内,由于检测轴11与检测套的配合检测是以压辊臂标准件所要求的累积公差为准制作的,因此检测轴11能够插入左检测套中的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为不良品。同样的测量右上压辊臂2时,将右上压辊臂2的第二套筒6套置在定位轴10上,旋转右上压辊臂2使其头端的上凸起部201与右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紧贴配合,然后将检测轴11插入到右上压辊臂的第一套筒5内,由于检测轴11与检测套的配合检测是以压辊臂标准件所要求的累积公差为准制作的,因此检测轴11能够插入右检测套中的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为不良品。用同样的方法检测左下压辊臂3和右下压辊臂4即可,测量时,左下压辊臂3的下凸起部301与上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紧贴配合,检测轴11能够插入上检测套中的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为不良品;测量时,右下压辊臂4的下凸起部401与下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紧贴配合,检测轴11能够插入下检测套中的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为不良品。
实施例六:
实施例六与实施例五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所述上定位块和下定位块在底板9上的安装位置,使上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右下压辊臂4的下凸起部401的倾斜方向相同,下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左下压辊臂3的下凸起部301的倾斜方向相同。测量时,右下压辊臂4的下凸起部401与上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11的斜面紧贴配合,检测轴能够插入上检测套中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为不良品;测量时,左下压辊臂3的下凸起部301与下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紧贴配合,检测轴11能够插入下检测套中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为不良品。
实施例七:
实施例七与实施例五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所述左定位块和右定位块在底板9上的安装位置,使左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右上压辊臂2的上凸起部201的倾斜方向相同,右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左上压辊臂1的上凸起部101的倾斜方向相同。测量时,左上压辊臂1的上凸起部101与右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紧贴配合,检测轴11能够插入右检测套中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为不良品;测量时,右上压辊臂2的上凸起部201与左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紧贴配合,检测轴11能够插入左检测套中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为不良品。
实施例八:
实施例八与实施例六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所述左定位块和右定位块在底板9上的安装位置,使左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右上压辊臂2的上凸起部201的倾斜方向相同,右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左上压辊臂1的上凸起部101的倾斜方向相同。测量时,左上压辊臂1的上凸起部101与右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紧贴配合,检测轴11能够插入右检测套中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为不良品;测量时,右上压辊臂2的上凸起部201与左定位块的限位凸起部20的斜面紧贴配合,检测轴11能够插入左检测套中为合格品,不能插入的为不良品。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部分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