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光电比色法的余氯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33377发布日期:2018-06-30 11:24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物质成分分析仪器技术领域,具体讲就是涉及一种用于光电比色法的余氯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余氯又称为游离余氯或活性游离氯或潜在游离氯,以次氯酸、次氯酸盐离子和单质氯的形式存在于水体中,总氯又称为总余氯,即游离余氯和氯胺、有机氯胺类等化合氯的总称。氯以单质或氯酸盐形式加入水中后,经水解生成游离氯,包括含水分子氯、次氯酸和次氯酸盐离子等形式,其相对比例决定于水的pH值和温度,在一般水体的pH值下,主要是次氯酸和次氯酸盐离子。游离余氯与铵和某些含氮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化合氯,氯与铵反应生成氯胺:一氯胺、二氯胺和三氯化胺。游离余氯和化合氯二者能同时存在于水中。经氯化过的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的出水,通常只含化合氯。水中氯的来源主要是饮用水或污水中加氯以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电镀废水中加氯分解有毒的氰化物。氯化作用产生的不利影响是可使含酚的水产生氯酚,还可生成有机氯化合物,对人体十分有害,并可因存在化合氯而对某些水生物产生有害作用。因此,出厂水中氯的含量是水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市场上对大多数是通过传感器和二次表两部分组成,传感器部分包含流通池或沉入式安装支架和余氯电极两部分。传感器的安装管路较多,成本较大,在测量过程中,也要定期清洗已保证测量的数值的准确性导致整个测量过程复杂,容易降低测量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的的水中在线余氯检测装置测量过程复杂,测量准确性低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光电比色法的余氯检测装置,通过比色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由光电管采集信号,再通过电路的精准计算和处理,分析溶液的余氯值,降低了测量过程,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设计的一种光电比色法的余氯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测量控制电路,显示屏、试剂泵、显色池、样品泵、控制阀、显色液瓶和缓冲液瓶,所述测量控制电路与所述显示屏连接装于面板上,所述试剂泵的输出端与所述显色池相连,所述试剂泵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显色液瓶和所述缓冲液瓶相连接,所述显色池的中间装有显色管用于溶液反应池,所述显色池的前面装接收管,所述显色池的后面装发光管,所述显色池的上面连接所述试剂泵的输出端,所述显色池的左边接排液管,所述显色池的右边连接所述样品泵输出端,所述样品泵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阀的输出端,所述样品泵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显色池,所述控制阀的输入端一端连接所述样品泵,另一端置于空气中,所述显色液瓶和缓冲液瓶放置在机箱底部的卡槽内固定,电源开关位于所述试剂泵的右下方。

进一步,所述试剂泵为双通路试剂泵。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光电比色法的余氯检测装置,通过比色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由光电管采集信号,再通过电路的精准计算和处理,分析溶液的余氯值,降低了测量过程,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如附图1所示,一种用于光电比色法的余氯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测量控制电路1,显示屏2、试剂泵3、显色池4、样品泵5、控制阀6、显色液瓶7和缓冲液瓶8,所述测量控制电路1与所述显示屏2连接装于面板9上,所述试剂泵3的输出端与所述显色池4相连,所述试剂泵3为双通路试剂泵,所述试剂泵3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显色液瓶7和所述缓冲液瓶8相连接,所述显色池4的中间装有显色管用于溶液反应池,所述显色池4的前面装接收管,所述显色池4的后面装发光管,所述显色池4的上面连接所述试剂泵3的输出端,所述显色池4的左边接排液管401,所述显色池4的右边连接所述样品泵5输出端,所述样品泵5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阀6的输出端,所述样品泵5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显色池4,所述控制阀6的输入端一端连接所述样品泵5,另一端置于空气中,所述显色液瓶7和缓冲液瓶8放置在机箱10底部的卡槽内固定,电源开关11位于所述试剂泵3的右下方。

当电源开关11打开,装置开始运行时,点击测量按钮仪器开始测量过程,样品泵5和控制阀6同时工作抽取定量的样品溶液到显色管中,测量控制电路1读取接收管的值作为参比值,然后试剂泵3工作同时抽取定量缓冲液和显色剂到显色管中,待试剂反应5分钟后控制电路读取接收管的值,此值与第一次读取的参比值通过精密计算和处理,分析溶液的余氯值,并将余氯值显示在显示屏上。

本发明实施例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数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顺时针”、“逆时针”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