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式电压传感器的绝缘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75917发布日期:2018-07-07 06:22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式传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式电压传感器的绝缘外壳。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式互感器在一二次设备融合方面的应用主要是"采用阻容式电压传感器+铁心线圈式低功耗电流互感器"。其中,电子式电压传感器其本质是电容或者电阻分压。

电子式电压传感器需经过准确度试验、交流耐受电压试验、局部放电试验、雷电冲击电压试验、比值差和相位差试验、线缆耐受电压试验、高低温循环试验等,其中高低温循环试验的温度范围是-40到70度,温度变化范围大,为此需要电子式传感器的绝缘外壳和内部绝缘介质材料能承受住此大范围的温度变化,且不发生开裂等现象。由于10kV电子式电压传感器要经过一分钟42kV的工频耐压,75kV的全波雷电冲击,85kV的截断雷电冲击;20kV电子式电压传感器要经过一分钟65kV的工频耐压,125kV的全波雷电冲击,140kV的截断雷电冲击等,因此传感器外壳的绝缘性能需要严格设计,需经受住这些试验电压的冲击。

一般电子式电压传感器绝缘外壳,外壳外部为了增大爬电距离,采用了伞裙式的曲面结构,外壳内部则采用了平滑结构,这样带来一个问题,当经过高低温循环试验后,如果外壳与内部绝缘介质材料的热涨冷缩特性不一致,则两者会发生脱离现象,二者之间容易产生缝隙。若产生缝隙,则高压端的高电压很容易通过缝隙击穿到低压侧,从而损坏低压侧保护终端等设备。

有鉴于此,亟待研发设计出一种可避免上述弊端的电子式电压传感器绝缘外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供一种电子式电压传感器的绝缘外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式电压传感器的绝缘外壳。所述外壳为无底壁的圆柱形绝缘壳体,所述外壳侧壁的外侧为伞裙状结构,所述外壳侧壁的内侧为非平面结构,外壳上壁的内外侧均为平面结构,且外壳上壁上开有用以安装金属嵌片的第一通孔;所述外壳上壁及侧壁上部分的外侧与外壳上壁及侧壁上部分的内侧所围成的空间内设有上金属屏蔽罩,所述上金属屏蔽罩上壁开有用以金属嵌片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外壳侧壁下部分外侧与内侧围成的空间内设有下金属屏蔽罩,所述上金属屏蔽罩与所述下金属屏蔽罩不接触。

优选地,所述侧壁内侧为阶梯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侧壁内侧为伞裙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侧壁内侧为折线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上金属屏蔽罩和下金属屏蔽罩的高度小于外壳高度的一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外壳除了外侧壁采用伞裙式的曲面结构外,内侧壁也采用了非平面结构。内侧壁采用非平面结构,可增大了内部高压端对低压端的爬电距离,即使外壳内壁与内部绝缘介质经过高低温试验发生了脱离现象,由于内部爬电距离足够大,也不会发生电压从高压端击穿到低压端的现象,从而保证保护终端装置不受高电压的冲击。

(2)本实用新型的外壳为了起到抗周围电磁场的干扰和屏蔽周围杂散电容的影响,在绝缘外壳内设置了金属屏蔽罩,上金属屏蔽罩可以部分补偿分压器的对地杂散电容,减小分压比误差,因为从高压端流向分压器本体间的杂散电容电流可以部分补偿由本体流向地的杂散电容电流。下金属屏蔽罩可以抑制分压器的对地杂散电容,对杂散电容也有抑制作用。由于是金属屏蔽罩,从而对周围空间电磁场干扰有一定的屏蔽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电子式电压传感器的绝缘外壳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电子式电压传感器的绝缘外壳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电子式电压传感器的绝缘外壳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屏蔽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屏蔽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将结合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电子式电压传感器的绝缘外壳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式电压传感器的绝缘外壳。包括设有玻璃纤维材料的绝缘外壳,该外壳为无底壁的圆柱形壳体。外壳侧壁1的外侧1.1为伞裙状结构。外壳侧壁1的内侧1.2为非平面结构,该非平面结构为图1中的阶梯状结构。外壳上壁2的内侧2.1和外侧2.2均为平面结构,且外壳上壁1上开有用以安装金属嵌片的第一通孔2.3。

内侧壁采用阶梯状结构,可增大了内部高压端对低压端的爬电距离,即使外壳内壁与内部绝缘介质经过高低温试验发生了脱离现象,由于内部爬电距离足够大,也不会发生电压从高压端击穿到低压端的现象,从而保证保护终端装置不受高电压的冲击。

爬电距离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器件之间或导电器件与设备界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增大爬电距离有效的方法是增大导电体之间沿面的长度。

外壳上壁1及侧壁2上部分的外侧与外壳上壁1及侧壁2上部分的内侧所围成的空间内设有上金属屏蔽罩3。上金属屏蔽罩3的结构可参见图4,如图4所示,上金属屏蔽罩3为圆柱形且无底壁,其上壁开有用以金属嵌片穿过的第二通孔3.1。上金属屏蔽罩3可以部分补偿壳体内分压器的对地杂散电容,减小分压比误差,因为从高压端流向分压器本体间的杂散电容电流可以部分补偿由本体流向地的杂散电容电流。

外壳侧壁1下部分外侧1.1与内侧1.2围成的空间内设有下金属屏蔽罩4。下金属屏蔽罩4的结构可参见图5,如图5所示,下金属屏蔽罩4为无上壁和底壁的圆柱形。下金属屏蔽罩可以抑制分压器的对地杂散电容,对杂散电容也有抑制作用。

其中,上金属屏蔽罩3与下金属屏蔽罩4不接触。上金属屏蔽罩3和下金属屏蔽罩4的高度小于外壳高度的一半。另外,由于是上金属屏蔽罩3和下金属屏蔽罩4均为金属屏蔽罩,因此对周围空间电磁场干扰有一定的屏蔽作用。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电子式电压传感器的绝缘外壳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式电压传感器的绝缘外壳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外壳侧壁1的内侧为与外侧结构相同的伞裙状结构。

外壳侧壁1的内侧采用伞裙状结构,可增大了内部高压端对低压端的爬电距离,即使外壳内壁与内部绝缘介质经过高低温试验发生了脱离现象,由于内部爬电距离足够大,也不会发生电压从高压端击穿到低压端的现象,从而保证保护终端装置不受高电压的冲击。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电子式电压传感器的绝缘外壳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式电压传感器的绝缘外壳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外壳侧壁1的内侧采用了折线状结构。

外壳侧壁1的内侧采用了折线状结构。可增大了内部高压端对低压端的爬电距离,即使外壳内壁与内部绝缘介质经过高低温试验发生了脱离现象,由于内部爬电距离足够大,也不会发生电压从高压端击穿到低压端的现象,从而保证保护终端装置不受高电压的冲击。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