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智能泊车引导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16646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智能泊车引导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智能 泊车引导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停车难已经成为我国大中型城市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停车场泊车引导系统通过 提高停车场车位供应和泊车者车位需求之间的信息对称度,可以有效缓解大中城市停车难 的问题。目前停车场引导系统研宄主要集中在停车场外部的被动式引导上,而缺少停车场 内部的车位主动引导。同时,停车场内的车位引导技术研宄主要是基于道路及车位的静态 属性展开,而忽略了停车场内道路路况等动态影响因素。目前国内外的停车场引导系统应 用主要集中在停车场外部的被动式引导上,而缺少停车场内部的引导服务。即仅仅为泊车 者提示各停车场的剩余有效空车位数目,泊车者根据信息自行确定停车场,其研宄方向集 中在车位信息的采集、数据统计、信息组合与发布上,通过增强动态信息指示牌信息传达力 以提升系统的引导效果,引导效用发生在驾车者产生泊车意愿到停车场这一过程,当车辆 进入停车场内时引导服务就结束了。但是车辆在进入停车场,特别是车位数大于3000的大 型停车场,进行寻找空车位过程中,也将产生低效的巡游操作,因此,以减少车辆在停车场 内的巡游时间而快速完成泊车操作为目的的停车场车位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停车场智能引导系统,以实现对停车场剩余车 位检测,以及对车主泊车和驶离路径的引导、计时收费、到时提醒等功能。
[0004] 上述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0005] 一种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智能泊车引导系统,其特征在于,结构有入口监测模块 1、车位检测模块2和控制中心模块3 ;入口监测模块1的结构为,第一 CAN控制器12、按键 输入模块13、液晶显示模块14、第一 RFID读写模块15均与第一单片机11相连;车位检测 模块2的结构为,第二CAN控制器22、第二RFID读写模块23均与第二单片机21相连;控 制中心模块3的结构为,第三CAN控制器32和第一 RS232转换模块33均与第三单片机31 相连,第一 RS232转换模块33通过9针串口线与计算机36的串口相连,无线通信模块35 与第一 RS232转换模块34相连,第一 RS232转换模块34通过一条串口 -USB转接线与计算 机36的一个USB 口相连;第一 CAN控制器12、第二CAN控制器22和第三CAN控制器32均 连接到CAN总线上;
[0006] 所述的第一单片机11和第一 CAN控制器12的结构及连接关系为:第一单片机11 的9管脚同时接电阻R9的一端、电阻R10的一端和电容C10的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与复 位开关K1的一端相连,复位开关K1的另一端与电源VCC相连,电容C10的另一端与电源 VCC相连,电阻R10的另一端接地;第一单片机11的12管脚与芯片SJA1000的16管脚相 连;第一单片机11的18、19管脚之间接晶振X2,并分别通过电容C12、C11接地;第一单片 机11的20管脚直接接地,21管脚与芯片SJA1000的4管脚相连,28管脚与芯片SJA1000 的17管脚相连,30管脚与芯片SJA1000的3管脚相连,31管脚和40管脚均接电源VCC ;第 一单片机11的32~39共8个管脚依次分别与芯片SJA1000的2~1、28~23共8个管 脚相连;芯片SJA1000的8管脚、15管脚和21管脚直接接地,9、10管脚分别接晶振X3的 两端,并分别通过电容C13和C14接地;芯片SJA1000的11、12管脚和18、22管脚接电源 VCC ;芯片SJA1000的13管脚和芯片PCA82C250的1管脚相连;芯片SJA1000的19管脚与 芯片PCA82C250的4管脚相连;芯片PCA82C250的2管脚直接接地,并通过电阻RS与芯片 PCA82C250的8管脚相连;芯片PCA82C250的3管脚接电源VCC ;芯片PCA82C250的5管脚 和7管脚分别接电阻R11的两端,并分别接CAN总线的CANL和CANH ;
[0007] 所述的第二单片机21和第二CAN控制器22,以及第三单片机31和第三CAN控制 器32的结构与连接关系均和第一单片机11和第一 CAN控制器12的结构与连接关系相同;
[0008] 所述的按键输入模块13是一个4行X 4列的矩阵键盘,它是用4条I/O线作为行 线,4条I/O线作为列线组成,在行线和列线的每一个交叉点上,有一个按键,4条行线分别 接每一单片机11的1~4管脚;4条列线分别接第一单片机11的5~8管脚;
[0009] 所述的液晶显示模块14的结构为:12864液晶显示屏的1管脚、20管脚直接接地; 12864液晶显示屏的2管脚与电源VCC相连,且与滑动变阻器VR的一端相连;12864液晶显 示屏的18管脚与滑动变阻器VR的另一端相连,12864液晶显示屏的3管脚与滑动变阻器 VR的滑线端相连,12864液晶显示屏的4~6共3个管脚依次与第一单片机11的21~23 共3个管脚相连;12864液晶显示屏的7~14共8个管脚依次与第一单片机11的39~32 共8个管脚相连;12864液晶显示屏的15~17共3个管脚依次与第一单片机11的24~ 26共3个管脚相连;12864液晶显示屏的19管脚接跳线JPBG ;
[0010] 所述的第一 RFID读写模块15的结构及其与第一单片机11的连接关系为:射频读 写芯片nRF24101的1~6共6个管脚依次与第一单片机11的34~39共6个管脚相连, 并分别通过电阻R3~R8与电源VDD相连;射频读写芯片nRF24101的7,15,18管脚与电源 VDD相连;射频读写芯片nRF24101的8,14,17, 20管脚均接地,9、10管脚之间接相互并联的 晶振XI和电阻R1,同时9、10管脚分别通过电容Cl、C2接地;射频读写芯片nRF24101的11、 12管脚之间接电感L2,11管脚还通过相互并联的电容C3、C4接地;射频读写芯片nRF24101 的12、13管脚之间接电感L1,13管脚还和电感L3的一端相连,电感L3的另一端与电容C5 的一端相连,电容C5的另一端和电容C6的一端相连,同时接天线,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 射频读写芯片nRF24101的16管脚通过电阻R2接地,19管脚通过电容C7接地;
[0011] 所述的第二RFID读写模块23的结构及其与第二单片机21的连接关系,和第一 RFID读写模块15及其与第一单片机11的连接关系相同;
[0012] 所述的第一 RS232转换模块33和第二RS232转换模块34的结构相同,均为:芯 片MAX232的1管脚通过电容C16与3管脚相连;芯片MAX232的2管脚通过电容C17与电 源VCC相连,16管脚直接与电源VCC相连,15管脚直接接地;芯片MAX232的4管脚通过电 容C15和5管脚相连;芯片MAX232的6管脚通过电容C18接地;芯片MAX232的11、12管脚 分别作为RS232转换模块的mTXD和mRXD端口;芯片MAX232的13、14管脚分别和9针串口 COM的2、3管脚相连;9针串口 COM的5管脚直接接地;
[0013] 所述的第一 RS232转换模块33的mTXD、mRXD端口分别与第三单片机31的11管 脚、10管脚相连,第一 RS232转换模块33的9针串口 COM通过串口连接线连接到计算机36 的串口上;
[0014] 所述的第二RS232转换模块34的的mTXD、mRXD端口分别与无线通信模块35的 TXD、RXD端口相连,第二RS232转换模块34的9针串口 COM通过一条RS232转USB串口线 连接到计算机36的一个USB接口上;
[0015] 所述的无线通信模块35的结构为:芯片TC35i的1~5脚接电源VCC,同时还通过 电容C19接地,6~10脚接地,同时接三极管T1的发射极,15脚接三极管T1的集电极,三 极管T1的基极接电阻R13的一端,电阻R13的另一端同时接电阻R12和电阻R14的一端以 及电容C20的一端,电容C20的另一端接电源VCC,电阻R14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2的另一 端通过开关K2接电源VCC,芯片TC35i的18脚和19脚作为无线通信模块35的RXD和TXD 端口分别与第二RS232转换模块34的mRXD端口和mTXD端口相连,芯片TC35i的22脚通 过电阻R15接地,33脚和34脚之间接扬声器,32脚通过电阻R17接三极管T2的基极,三极 管T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8接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接电源VCC, 三极管T2的发射极接地,芯片TC35i的30脚接电阻R16的一端,电阻R16的另一端通过电 容C21接地,芯片TC35i的24脚和28脚同时与SM卡的3脚相连,25脚与SM卡的2脚相 连,26脚与SM卡的6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