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合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55879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卡合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卡合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电子设备的外观件通常由多个部件(壳体)通过螺钉连接而成,但是在外观件上设置螺钉,破坏了壳体结构整体性,从而影响了整个电子设备的美感,避免在外观件上设置螺纹孔来提升美感一直是本领域的设计难点。

例如,现有技术为了提升笔记本电脑的外观美感,通常将笔记本电脑底部的脚垫固定在螺纹孔处,以起到遮挡螺纹孔的作用,但是,由于脚垫的数量有限,并不能遮挡所有的螺纹孔,且脚垫数量过多之后仍会破坏整体美感并降低支撑稳定性。另外,现有技术中还将印制有设备型号等信息的标签贴在壳体上,并遮挡螺纹孔,但是,当笔记本电脑需要拆解时,撕掉标签后,粘结性变差很难被再次使用。另外,现有技术中还有采用胶接的方式,当笔记本电脑需要拆解时,需要使用热风枪对胶进行加热,在加热过程中很可能会因高温而损坏壳体内部的元器件,且残胶不易清理,会影响二次装配的连接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的卡合装置及具有该卡合装置的电子设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卡合装置,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卡合装置包括:卡接部,其设于所述第二部件上;壳体,其固定于所述第一部件上;卡钩件,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卡钩件的钩部伸出所述壳体用于与所述卡接部卡接;

抵紧件,其作用于所述卡钩件,以使所述卡钩件与所述卡接部保持卡接;以及操作件,其与所述卡钩件连接,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旋转,且旋转至能够作用于所述卡钩件的第一旋转位置时,通过所述操作件作用于所述卡钩件,以使所述卡钩件与所述卡接部相分离。

作为优选,所述卡钩件能够在所述壳体内滑动;

所述卡钩件处于第一滑动位置时,所述卡钩件与所述卡接部卡接,且所述抵紧件处于抵紧状态;

所述卡钩件处于第二滑动位置时,所述卡钩件与所述卡接部相分离,且所述抵紧件处于预抵紧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抵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卡钩件连接;

在所述弹簧的作用力下,所述卡钩件被推抵至所述第一滑动位置;

通过所述操作件使所述卡钩件处于所述第二滑动位置时,所述弹簧受力形变并对所述卡钩件产生朝向所述第一滑动位置的作用力。

作为优选,所述卡合装置还包括联动板及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的固定板;

所述卡钩件包括L型部件,所述L型部件的第一段的端部具有钩部,所述L型部件的第二段形成连接杆;

所述固定板上设有通孔,所述连接杆的端部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联动板固定连接;

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连接杆上,其一端与所述固定板抵接,其另一端与所述联动板抵接。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杆的端部设有螺纹孔,所述联动板的中部设有连接孔,螺钉穿过所述连接孔及所述螺纹孔固定连接所述卡钩件及所述联动板。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为筒状结构,所述固定板及所述联动板均为圆形片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导向筋,所述固定板及所述联动板的外周均设有定位槽,所述导向筋嵌入所述定位槽内,以防止所述固定板及所述联动板相对所述壳体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内形成有两个挡圈,两个所述挡圈设置在所述固定板的两侧以将所述固定板固定在所述壳体内。

作为优选,所述操作件为设置在所述壳体一端的按钮,

所述按钮的外周设有限位凸起,所述壳体的内壁上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槽位置相对时,所述按钮处于所述第一旋转位置,所述按钮能够被按压,进而能够推抵所述卡钩件滑动至所述第二滑动位置;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槽位置不相对时,所述按钮处于第二旋转位置,所述按钮不能被按压。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包括上壳和下壳,其还包括上述任意一种所述的卡合装置,所述卡合装置的壳体与所述上壳连接,所述卡钩件的钩部用于与所述下壳上的所述卡接部卡接。

作为优选,电子设备为笔记本电脑,所述上壳为系统端的上面板,所述下壳为系统端的下面板;所述下壳和下壳上分别设有能够相互吸合的磁铁,或者上壳和下壳中的一个设有磁铁,另一个设有能被磁铁吸附的器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卡合装置结构简单紧凑,使用方便快捷,具备可靠的连接及防误触性能,且能够被反复操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通过卡合装置连接上壳及下壳,可实现无螺丝连接,提升了整体美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卡合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卡合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卡合装置内部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外观件的卡合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有外观件的卡合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处于卡合状态的透视图;

图7为图6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上壳与下壳将要分离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透视图;

图10为图9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上壳与下壳处于分离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卡合装置的操作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卡合装置;11-壳体;111-导向筋;112-挡圈;113-限位槽;132-标识部;12-卡钩件;121-钩部;122-螺纹孔;13-操作件;131-限位凸起;14-抵紧件;15-联动板;151-连接孔;16-固定板;161-通孔;17-定位槽;18-装饰套;19-装饰环;2-第一部件;3-第二部件;31-卡接部;4-螺钉;5-磁铁;6-弹性卡钩;7-滑动卡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卡合装置1,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第一部件2和第二部件3,卡合装置1包括:卡接部31、壳体11、卡钩件12、抵紧件14及操作件13;壳体11固定于第一部件2上;卡钩件12设置在壳体11内,且卡钩件12的钩部121伸出壳体11用于与第二部件3上的卡接部31卡接;抵紧件14作用于卡钩件12,以使卡钩件12与第二部件3保持卡接;操作件13与卡钩件12连接,通过操作件13作用于卡钩件12,以使卡钩件12与第二部件3相分离。用户可对操作件13进行操作,进而使卡钩件12发生动作并与第二部件3上的卡接部31相分离,从而能够使第一部件2与第二部件3相分离。

其中,卡钩件12的具体动作可以为转动、移动等。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卡钩件12能够在壳体11内滑动;当抵紧件14处于抵紧状态,抵紧件14推抵卡钩件12处于第一滑动位置,卡钩件12与卡接部31卡接;卡钩件12处于第二滑动位置时,卡钩件12与卡接部31相分离,且复抵紧件14处于预抵紧状态。进一步的,抵紧件14为弹簧,弹簧的一端与壳体11连接,其另一端与卡钩件12连接;在弹簧的作用力下,卡钩件12被推抵至第一滑动位置;通过操作件13使卡钩件12处于第二滑动位置时,弹簧受力形变并对卡钩件12产生朝向第一滑动位置的作用力。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抵紧件14也可以选用皮筋、扭簧等器件,本实施例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的,如图2及图3所示,卡合装置1还包括联动板15及与壳体11固定连接的固定板16;卡钩件12呈L型,其第一段的端部具有钩部121,其第二段形成连接杆;固定板16上设有通孔161,连接杆的端部穿过通孔161与联动板15固定连接;弹簧为螺旋弹簧,螺旋弹簧套设在连接杆上,其一端与固定板16抵接,其另一端与联动板15抵接。其中,为了防止卡钩件12与固定板16发生相对转动,连接杆的截面轮廓为圆角矩形状,且通孔161为与连接杆相适配的圆角矩形孔。其中,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杆及通孔16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三角形等其他形式,能够防止卡钩件12与固定板16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即可。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装配且能够保证连接强度,连接杆与联动板15采用螺钉4进行连接;连接杆的端部设有螺纹孔122,联动板15的中部设有连接孔151,螺钉4穿过连接孔151及螺纹孔122固定连接卡钩件12及联动板15。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杆与联动板15也可采用胶接、焊接等连接形式,可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做相应调整及选择。

进一步的,壳体11为筒状结构,固定板16及联动板15均为圆形片体,壳体11内形成有导向筋111,固定板16及联动板15的外周均设有定位槽17,导向筋111嵌入定位槽17内,以防止固定板16及联动板15相对壳体11转动,同时还不会影响联动板15在壳体11内滑动。其中,壳体11也可以为其他的结构形态,例如,其外轮廓可以表现为为矩形柱状结构,其内部可以形成有圆柱形或矩形柱状空腔,例如,当内部空腔的截面为矩形时,固定板16及联动板15可以均为矩形片状体,且壳体11内部的导向筋111及固定板16、联动板15上的定位槽17结构可以省略。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制作及装配,如图2所示,壳体11由两个半筒状的子壳体装配而成,壳体11内形成有两个挡圈112,两个挡圈112设置在固定板16的两侧以将固定板16固定在壳体11内,其中,两个子壳体可以为铸造件,挡圈112及导向筋111均可在铸造工艺中一体成型;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板16也可以采用焊接、粘接等方式固定在壳体11内,且两个子壳体的固定方式也可以为螺接、焊接等连接方式。

为了便于用户进行操作,操作件13为设置在壳体11一端的按钮,按钮能相对联动板15转动;具体的,如图2及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按钮朝向联动板15的一端设有螺纹孔(图中未示出),联动板15上设有弧形通槽,螺钉4穿过弧形通槽与按钮螺接,且弧形通槽能够在按钮被旋转时为螺钉4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进一步的,为了提升使用安全性,防止由于误触而使得卡钩件12与卡接部31相脱离,按钮的外周设有限位凸起131,壳体11的内壁上设有限位槽113,限位凸起131与限位槽113位置相对时,按钮才能够被按压,进而能够推抵联动板15带动卡钩件12滑动至第二滑动位置。用户想要分离第一部件2和第二部件3时,需要旋转按钮,使其限位凸起131与壳体11上的限位槽113相对,按钮才能避免被壳体11阻挡而能够被按压至壳体11中内,其中,为了便于用户获知按钮所处的旋转角度,按钮的端部还设有长槽作为标识部132,进而便于用户进行观察。卡合装置1中的各个组件的材质可以为金属也可以为塑料,具体可根据产品定位及设计需求对制作材料做合理选择。

另外,如图6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第二本体包括上壳和下壳,其还包括上述的卡合装置1,卡合装置1的壳体11与上壳连接,卡钩件12的钩部121用于与下壳上的卡接部31卡接。具体的,下面以该电子设备为笔记本电脑,上壳为系统端的上面板,下壳为系统端的下面板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笔记本电脑的系统端(第二本体)与显示端(第一本体,图中未示出)铰接;为了实现笔记本电脑外观件的无螺钉4设计,同时还要防止系统端的上壳和下壳被随意开启,本实施例采用扣合装置及弹性卡钩6(此为现有常用连接结构,在此不做赘述)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上壳及下壳的稳固连接。如图8所示,系统端的与显示端相铰接的一侧边上设有两个卡合装置1及多组弹性卡钩6,与设有卡合装置的该侧边相对的侧边通过滑动卡钩7进行卡接,另外两个侧边均通过多组弹性卡钩6卡接,以增加上壳与下壳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如图8至图10所示,此时,两个操作件13均受按压,卡钩件12与卡接部31相脱离,下壳能够被掀开至如图11所示的状态。其中,卡合装置1的设置位置及结构能够与转轴相呼应,因此不会影响笔记本电脑的整体美感,另外,为了提升卡合装置1的整体美感,使其与笔记本电脑整体外观相呼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卡合装置1还具有外观件,即装饰套18及装饰环19。另外,考虑到上壳及下壳的中心区域没有任何的连接结构,为了提高上壳及下壳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上壳及下壳的中心区域设有能够相吸合的磁铁5(即上壳上设有第一磁铁,下壳上设有能与第一磁铁相吸合的第二磁铁),从而能够使其中心区域紧密贴合,防止下壳拱起,提升了产品品质;其中,除了上壳及下壳均设置磁铁外,还可以在上壳或下壳中的一个上设置磁铁、在另一个上设置能够被磁铁吸附的金属件(如铁件),并且,设置在上壳和下壳上的磁铁及该金属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其位置排布可根据不同需求做适应性调整。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