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55832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进行CD、DVD等盘状记录媒体的记录或再生的盘装置,特别是涉及用作家用影像设备或计算机的外围设备的盘装置的薄型化。
背景技术
对应于计算机的小型、薄型化等,对DVD等盘装置的小型、薄型化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一般情况下,在对DVD等盘状记录媒体进行记录·再生的盘装置中,为了更换盘,需要相对载置盘的转台安放/释放盘的机构,但为了提供更舒适的操作性,要求具有盘自动装载机构的盘装置。
现有技术中,作为该盘自动装载机构,由输送机构输送盘后,由盘下面的转台和盘上方的被称为夹持器的盘保持用的夹持构件,从上下夹入盘,从而进行盘的保持。
然而,在上述那样的构成的已有盘装置中,当进行盘的自动装载时,由于存在设于盘上方的具有厚度的夹持构件(夹持器),所以,具有难以进行盘装置的薄型化的问题。
例如,在专利文献1记载了具有在盘上方不需要夹持构件(夹持器)的盘自动装载机构的小型、薄型的盘装置。
这样的盘装置如

图12所示那样,具有使可回转的转台100朝上下移动的移动机构101,使转台100朝上方移动(A方向),移动时将转台100上的盘D推压于盘接合用接触构件103等,相对地使盘D朝转台100侧移动,由利用设于回转轴104的爪105等的保持机构106,不用人手即可将盘D保持于转台100。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52794号公报在DVD等盘D中,有时由于制造工序中的问题,使得在盘上方具有毛边或粘合部的凹坑等,当将这样的在盘上方存在毛边或粘合部的凹坑等的盘装载于上述现有的盘自动装载机构时,存在该毛边或粘合部的凹坑等使盘的最内侧的移动部分地受到阻碍(X部分),利用爪105等的保持机构不能确实地保持盘D的问题。
发明的公开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盘装置,该盘装置可实现盘装置的薄型化,同时,即使在盘内周侧具有毛边或粘合部的凹坑,也可进行盘的确实的自动装载。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盘装置具有转台、盘保持机构、盘接合用接触构件、及移动机构;该转台具有用于放置带有中心孔的盘的环状的盘支承面,可绕回转轴进行回转;该盘保持机构在转台上保持盘;该盘接合用接触构件具有不与盘保持机构接触的孔,同时,在孔的外周具有朝转台突出的突部;该移动机构使盘接合用接触构件与转台相对地接近或离开;其中由形成于与盘支承面相对的位置的第一变形部和形成于盘支承面的内周侧的第二变形部构成突部,由第二变形部形成的突部最往转台侧突出。
按照本实施方式,在盘保持机构的外周侧,在转台的盘支承面的回转轴侧的相对的位置通过两段的变形形成突部,所以,即使如现有技术那样在盘内周侧存在毛边或翘曲,也可使盘确实地移动到转台侧进行保持。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由第一变形部形成第一突部,由第二变形部形成第二突部,使第二突部比第一突部更往转台侧突出。
按照本实施方式,由第一突部和盘支承面保持盘,由第二突部防止盘的内周面的浮起,所以,可确实地将盘装载于盘保持机构。
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使由第二变形部形成的突部的内周端部朝与转台相反的一侧突出。
按照本实施方式,可提高突部的刚性,可由较强的力推压盘。
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盘装置具有转台、盘保持机构、盘接合用接触构件、及移动机构;该转台具有用于放置带有中心孔的盘的环状的盘支承面,可绕回转轴进行回转;该盘保持机构在转台上保持盘;该盘接合用接触构件具有不与盘保持机构接触的孔,同时,在孔的外周具有朝转台突出的突部;该移动机构使盘接合用接触构件与转台相对地接近或离开;其中由形成在与盘支承面相对的位置的第一突部和形成于盘支承面的内周侧的第二突部构成突部,使第二突部比第一突部更朝转台侧突出。
按照本实施方式,由第一突部和盘支承面保持盘,由第二突部防止盘的内周面的浮起,所以,即使如现有技术那样在盘内周侧存在毛边或翘曲,也可使盘确实地移动到转台侧进行保持。
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在第一或第四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盘接合用接触构件的位置固定着,通过由移动机构升降转台,从而使转台相对盘接合用接触构件移动。
按照本实施方式,可实现自动装卸操作盘装置的薄型化。
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在第一或第四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将盘接合用接触构件设于盘装置的筐体或收容盘装置的信息设备的一部分。
按照本实施方式,可形成为盘装置的筐体或收容盘装置的信息设备的一部分,所以,可减少部件数量。
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在第一或第四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将突部形成为环状。
按照本实施方式,可更确实地保持盘。
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在第七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将第一突部的径向的宽度设定得比第二突部的径向的宽度大。
按照本实施方式,通过将第一突部的宽度设定得比第二突部的宽度大,从而可确保第二突部的位移,通过将第二突部的宽度设定得比第一突部的宽度小,可使在第二突部的相对盘的推压力集中。
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在第一或第四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当盘接合用接触构件与盘接触时,转台相对于盘接合用接触构件具有预定角度。
按照本实施方式,可由较小的推压力将盘保持于盘保持机构。
附图的简单说明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盘装置的构成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2为形成该装置的盘接合用接触构件的盖体的俯视图。
图3为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将盘装载到转台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4为示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将盘装载到转台的开始的状态的图。
图5为示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将盘装载到转台的途中的状态、即盘与盘接合用接触构件的第一突部接触的状态的图。
图6为示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将盘装载到转台后的状态、即盘与盘接合用接触构件的第一、二突部接触的状态的图。
图7为示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将盘装载到转台后、即盘处于可回转的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盘接合用接触构件的主要部分截面图,与图2的B-B线相当。
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盘接合用接触构件的主要部分截面图,与图2的A-A线相当。
图10为本发明再另一实施例的盘接合用接触构件的主要部分截面图,与图2的B-B线相当。
图11为本发明再另一实施例的盘接合用接触构件的主要部分截面图,与图2的A-A线相当。
图12为说明背景技术的已有类型的盘装置的截面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式图1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盘装置1000的构成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图2为形成该装置的盘接合用接触构件的盖体的俯视图。
盘装置1000具有转台10和盘保持机构20,该转台10设于底座主体1与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之间,该盘保持机构20配置于转台10上。
转台10具有用于放置盘40的盘支承面11,可绕回转轴A回转。
盘保持机构20具有毂部21、保持爪22、及弹性构件23,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该第一状态是使盘40可绕回转轴A回转地将盘40保持于转台10上的状态,该第二状态与第一状态不同,是盘40位于保持爪22的图1中的上方的状态。毂部21配合于盘40的中心孔,由保持爪22和对保持爪22施力的弹性构件23将盘40保持于转台10上。
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在本实施例中设于构成盘装置1000的外壳的上部顶板的一部分,配置于盘40的上方,具有不与盘保持机构20接触的孔31,同时,在盘保持机构20的关于盘40的外周侧、且在转台10的盘支承面11的回转轴A侧的位置,两段地如第一变形部32和第二变形部33那样通过拉深加工(絞り加工)等成形加工进行变形,朝盘40具有两段的突部34、35。两段的突部由第一突部34和进一步在孔31的近旁所形成的第二突部35构成。另外,这些突部34、35为环状,接触于作为盘40的内周区域即非记录区域41。第一突部34和第二突部35也可为从内周侧朝向外周方向的锥形的构成。另外,突部35的环形不一定非要连续地构成。
盘装置1000具有使转台10相对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移动的移动机构50。移动机构50可为移动转台10的构成,或者也可为移动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的构成。或者,也可为移动转台10和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双方的构成。移动机构50为用于使转台10升降的升降机构,在本实施例中,以支点51为中心回转而上下移动。
下面,根据图2说明该装置的形成盘接合用接触构件的盖体。图1与图2的B-B线截面相当。
在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的外缘部设置多个螺钉孔2,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由螺钉安装于底座主体1。
在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的中央部设置孔31。该孔31为比盘40的中心孔大的半径的圆形开口。因此,为比配合于盘40的中心孔的盘保持机构20大的开口。
在孔31的外周部,形成突出到底座主体1侧的环状的突部34、35。该环状的突部34、35由设于孔31的外周的第二突部35和设于第二突部35的外周的第一突部34构成,第二突部35的突出高度形成得比第一突部34的突出高度大。另外,第一突部34的径向的宽度按比第二突部35的径向宽度大的尺寸形成。这样,可由双重突部34、35提高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的相对弯曲的刚性,同时,假如夹持盘时在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产生变形,也由于第二突部35比第一突部34高,所以,可确实地压入盘,进行稳定的夹持动作。另外,在孔31设置从第一突部34朝盘插入口3侧构成为细头形状的拉深部(絞り部)4。由该拉深部4朝底座主体1侧形成凸状导向部。
另外,在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形成多个拉深部4、5、6,由这些拉深部4、5、6朝底座主体1侧形成凸状导向部。
另外,在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的前面侧端部,邻接地形成突出到底座主体1侧的预定长度的第一拉深槽(絞り溝)7和朝与第一拉深槽7相反的一侧突出的预定长度的第二拉深槽8。第一拉深槽7和第二拉深槽8为按与盘的宽度相当的长度连续的槽。在这里,第一拉深槽7从中心部朝端部逐渐变高地形成。
这些拉深部4、5、6和拉深槽7、8在安装于盘保持机构20的状态下的盘40的外周端的外方设于孔31的盘插入口3侧。由这些拉深部4、5、6和拉深槽7形成凸状导向部,由该凸状导向部对从盘插入口3插入的盘40进行引导。另外,由这些拉深部4、5、6、及拉深槽7、8提高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的强度。拉深部4和拉深部5虽然也可为连续的1个拉深部,但通过分成多个,可进一步提高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的强度。
另外,本实施例通过在不具有侧壁的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的前面侧端部形成预定长度的第一拉深槽7和朝与该第一拉深槽7相反的一侧突出的预定长度的第二拉深槽8,从而可提高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的前面侧端部的相对弯曲的刚性。另外,通过提高相对弯曲的刚性,从而可稳定地进行特别是盘40的夹持动作。另外,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拉深槽7的端部的槽高度形成得比中心部更高,从而与形成相同高度的槽的场合相比,可提高相对弯曲的刚性,同时,在盘40的插入时和排出时,可在第一拉深槽7的两端部引导盘,所以,不会损伤盘40的记录面,可进行顺利的动作。
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使用铝合金,在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的内周面整体涂覆氨基甲酸乙酯颗粒配合的氟系涂层。涂层也可仅对突部35、拉深部4、5、6、第一拉深槽7的与盘40的接触面实施。作为涂层材料,最好使用在颗粒直径为20微米的氨基甲酸乙酯树脂中配合了氟和硅的涂层材料,该氟相对氨基甲酸乙酯树脂的配合比为5%,该硅相对氨基甲酸乙酯树脂的配合比为1.0~1.5%。另外,涂层材料的摩擦系数最好在0.2~0.6,如为0.55或更小则更理想。
下面,根据图3~图7说明本实施例的动作。
图3为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将盘装载到转台之前的状态的图,图4为示出将盘装载到转台的开始的状态的图,图5为示出将盘装载到转台的途中的状态、即盘与盘接合用接触构件的第一突部接触的状态的图,图6为示出将盘装载到转台后的状态、即盘与盘接合用接触构件的第一、二突部接触的状态的图,图7为示出将盘装载到转台后、即盘处于可回转的位置的状态的图。
如图3所示那样,移动机构50在盘保持机构20处于第二状态的场合,将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接触于盘40地使转台10相对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朝箭头B的方向相对移动。然后,如图4~图5所示那样,从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的第一突部34接触于盘40的状态起,如图6所示那样,由移动机构50进一步使转台10相对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移动,从而使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的第一突部34和第二突部35朝转台10侧相对地推压盘40,这样,盘保持机构20的状态从第二状态成为第一状态。然后,如图6所示那样,当盘保持机构20的状态成为第一状态时,移动机构50使转台10下降一些到达再生位置。
在该状态下,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成为不接触盘40的状态,但为了不损伤盘40,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的第一突部34和第二突部35的下面,设有氨基甲酸乙酯涂层等公知的保护膜。
接合用接触构件30的上述状态中的、盘40由盘保持机构20完全保持的图6、图7的状态为第一状态,此外的图3~图5的状态为第二状态。
如图1所示那样,在本实施例中,定位于转台10上方的盘40通过转台10朝上方的移动,使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的第一突部34、第二突部35接触于盘40,移动机构50进一步使转台10相对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移动,从而使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的第一突部34和第二突部35朝转台10侧相对地推压盘40,即使在盘40存在毛边或粘合部的凹坑,第一突部34和第二突部35也确实地使盘保持机构20的状态从第二状态成为第一状态。
即,当盘40相对地朝转台10侧被推压时,保持爪22一时反抗对保持爪22施力的弹性构件23的施力朝箭头C方向后退,此后,当盘40到达转台10的盘支承面11上时,由弹性构件23的施加力使保持爪22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成为保持爪22保持盘40的第一状态。
这样,完成盘40向转台10的装载。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设于构成盘装置的外壳的上部筐体即顶板,但不限于此,例如即使形成为将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设于收容盘装置的信息设备的一部分的构成,也可起到与上述盘装载动作相同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盘保持机构20,形成为由设置了多个的保持爪22将盘40保持固定于转台10的构成,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由球状的构件、环状的弹性构件等保持固定。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转台10的再生位置转台10保持水平地构成,所以,在使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与盘40接触的状态下,转台10相对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倾斜角度θ(转台10按圆弧状的轨迹升降),但作为其它形式,转台10也可为垂直升降的机构。当采用垂直升降的机构时,使保持爪22朝箭头C方向缩回所需要的力同时地作用于多个保持爪22,但当按圆弧状轨迹升降时,力分散,所以,可减小使盘保持机构20动作所需要的力。
下面,根据图8~图11说明其它实施例。
图8、图9为另一实施例的盘接合用接触构件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图8为与图2的B-B线相当的截面图,图9为与图2的A-A线相当的截面图。
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具有在与盘支承面相对的位置作为倾斜面形成的第一变形部32和在盘支承面的内周侧作为拉深槽形成的第二变形部33,由第一变形部32形成第一突部34,由第二变形部33形成第二突部35。第二突部35比第一突部34更朝转台侧突出,第一突部34的径向的宽度比第二突部35的径向宽度大。另外,通过使由第二变形部33形成的第二突部35的内周端部朝与转台相反的一侧突出,从而可提高第二突部35的刚性,可按强力推压盘40。
图10和图11为再另一实施例的盘接合用接触构件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图10为与图2的B-B线相当的截面图,图11为与图2的A-A线相当的截面图。
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具有第一变形部32和第二变形部33,该第一变形部32在与盘支承面相对的位置作为倾斜面形成,该第二变形部33通过在盘支承面的内周侧朝与转台相反的一侧使与该第一变形部32不同的角度的平面部突出而形成,由第一变形部32和第二变形部33形成最朝转台侧突出的第二突部35。
按照本发明的盘装置,具有盘接合用接触构件,该盘接合用接触构件在盘保持机构的外周侧,在转台的盘支承面的回转轴侧的相对位置两段地进行变形,朝盘具有两段的突部,所以,即使如现有技术那样在盘内周侧具有毛边或粘合部的凹坑,也可确实地使盘移动到转台侧进行保持,可进行盘的确实的自动装载,不需要与夹持器相当量的厚度,所以,可实现自动装卸操作盘装置的薄型化。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本发明在进行CD、DVD等盘状记录媒体的记录或再生的盘装置中,即使如过去那样在盘内周侧具有毛边或粘合部的凹坑,也可确实地使盘移动到转台侧进行保持,可进行盘的确实的自动装载操作,所以,可利用于作为家用影像设备或计算机的外围设备使用的、要求薄型化的盘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盘装置,具有转台、盘保持机构、盘接合用接触构件,及移动机构;该转台具有用于放置带有中心孔的盘的环状的盘支承面,可绕回转轴进行回转;该盘保持机构在所述转台上保持所述盘;该盘接合用接触构件具有不与所述盘保持机构接触的孔,同时,在所述孔的外周具有朝所述转台突出的突部;该移动机构使所述盘接合用接触构件与所述转台相对地接近或离开;其特征在于由形成于与所述盘支承面相对的位置的第一变形部和形成于所述盘支承面的内周侧的第二变形部构成所述突部,由所述第二变形部形成的突部最往所述转台侧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一变形部形成第一突部,由所述第二变形部形成第二突部,所述第二突部比所述第一突部更往所述转台侧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二变形部形成的所述突部的内周端部朝与所述转台相反的一侧突出。
4.一种盘装置,具有转台、盘保持机构、盘接合用接触构件,及移动机构;该转台具有用于放置带有中心孔的盘的环状的盘支承面,可绕回转轴进行回转;该盘保持机构在所述转台上保持所述盘;该盘接合用接触构件具有不与所述盘保持机构接触的孔,同时,在所述孔的外周具有朝所述转台突出的突部;该移动机构使所述盘接合用接触构件与所述转台相对地接近或离开;其特征在于由形成在与所述盘支承面相对的位置的第一突部和形成于所述盘支承面的内周侧的第二突部构成所述突部,所述第二突部比所述第一突部更朝所述转台侧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盘接合用接触构件的位置固定着,通过由所述移动机构升降所述转台,从而使所述转台相对所述盘接合用接触构件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盘接合用接触构件设于所述盘装置的筐体或收容所述盘装置的信息设备的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突部形成为环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突部的径向的宽度设定得比所述第二突部的径向的宽度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盘接合用接触构件与所述盘接触时,所述转台相对于所述盘接合用接触构件具有预定角度。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盘装置具有转台(10)、盘保持机构(20)、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及移动机构(50);该转台(10)具有用于放置带有中心孔的盘(40)的环状的盘支承面(11),可绕回转轴进行回转;该盘保持机构(20)在转台(10)上保持盘(40);该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具有不与盘保持机构(20)接触的孔(31),同时,在孔(31)的外周具有朝转台(10)突出的突部(34、35);该移动机构(50)可使盘接合用接触构件(30)与转台(10)相对地接近和离开;其中由形成于与盘支承面(11)相对的位置的第一变形部(32)和形成于盘支承面(11)的内周侧的第二变形部(33)构成突部(34、35),由第二变形部(33)形成的突部(34、35)最往转台(10)侧突出。
文档编号G11B17/028GK1849657SQ20048002580
公开日2006年10月18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3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8日
发明者和田慎一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