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硅阳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04254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结构化硅阳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锂电池应用中的结构化硅阳极。
背景技术
在锂电池应用中,认为硅可能是锂的高能量每单位体积的主体材料1。实现该可能性的尝试在使用硅粉和炭黑的纳米复合材料时,才获得部分成功2。相关于硅/锂的使用的主要技术问题表现为,由于对应于合金化的反复大体积膨胀,从而导致机械故障1c,3。不同于例如石墨的层材料,金属和金属间阳极主体材料被公开在几个锂嵌入/脱出循环后破碎3,4,除非其为精细粉末的形式(亚微米范围)。由于关注的是,找出将锂电池集成到硅芯片上的方法,因此,需要找出该材料问题的解决方案。展望的是,集成到芯片上的锂电池的主要应用领域将在医学领域上。从而,发展较好的耳蜗植入实施看来将是受益于集成电池供电的一个范围5。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这样的硅锂系统的可能性,所述系统使得可以将锂电池集成到硅芯片上。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硅晶片上形成亚微米硅电极结构的方法。优选的是,这些结构包括柱状物。
对于硅锂系统,可以将原电池图表示为Li|Li+-电解液|Si,该电池的阴极过程为,锂向硅上释放电荷以形成合金(充电),阳极过程为,锂脱出或脱合金化(放电)。下面加括号的是Wen和Huggins6公开的液体系统在415℃下的EMF数据,未加括号的为固体系统在室温下的EMF数据7。他们的结果是(mV,对Li)Si/Li12Si7-582(332);Li12Si7/Li7Si3-520(288);Li7Si3/Li13Si4-428(158);Li13Si4/Li21Si5-~300(44)。
可以理解,代替Si的Li12Si7的形成导致较大的体积变化(所述合金是2.17倍大)。在常规的适于用作锂电池的阳极的硅晶片上,该体积变化导致形成裂缝,并且由于其小尺寸而导致粉末化;而根据本发明形成的结构亚微米阳极结构,可以经受由于大体积变化引起的条件,所述大体积变化是由于锂的合金化/脱合金化引起的。
在测试亚微米直径的结构化电极中,Si柱在循环中始终保持其结构的完整性,而平面Si电极在50个循环后出现裂缝(2微米的特征)。为了获得适用的电极,适当的尺寸约束为,硅柱不能超过~0.5的覆盖度(fractionalsurface coverage)(F)。


下面将通过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实施例是非限制性的示例,其中图1是结构化电极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一组CV扫描组中的一个;图3示出了一组恒电流法测量的结果;图4示出了结构图;图5示出了结构的SEM图;以及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锂电池。
具体实施例方式
硅上锂的电化学电荷释放及其后的化学反应损坏了硅晶格,导致固体膨胀,产生无定形Si/Li相13。系统中出现第一个新的相是Li12Si7。该化合物,以及系统中所有其它的Li化合物,便是所谓的Zintl相化合物(ZPC),所述化合物包括简单的带正电的阳离子,以及络合共价键的、带多个电荷的、带负电的阴离子。当然,属于“离子”的电荷只是理论上的实际的电荷(依赖于定义)少于形式值,并且可能少很多,因而,将块锂称为Li0,将块硅称为Sin0。
形成硅的锂化和脱锂化的机制是重要的。已经提出(i)失去电荷的锂与硅反应形成ZPC膜,所述膜与硅在原子上连续接触。
(ii)过量的锂通过紧密的ZPC膜扩散(利用空穴机制),并在Si/ZPC界面上与硅反应,从而不形成空穴地加厚ZPC膜。
可以将这些过程表示为;;;。
(Li(ads)是ZPC上吸收的Li;V是ZPC中的Li0空穴)(iii)无定形13ZPC膜是可变形的,从而不会在体积变化时导致显著的由应力引起的开裂。
Li在结晶Si14中的扩散系数D为~10-14cm2s-1,Li在ZPC中的扩散预计将更快;10-12cm2s-1的D值将足以说明在该研究中的所有过程。该形成ZPC膜的模型在很多方面类似于Deal和Grove的在硅上形成SiO2层的模型15,但是细节不同,并且将另外处理。
ZPC分解的模型大体上是上述步骤的逆向过程。Li0在电解液界面上释放电荷,而在ZPC中产生了表面空穴。本地的Li0移入空穴,从而空穴扩散回ZPC/Si界面在界面上,Sin再次变为Si相(其中,称其为多晶13),并且,空穴结合以形成更大的空穴空间。当这些空间进一步结合并生长时,这些空间导致在图4c、d和图5中的SEM图中出现的裂缝状特征。Beaulieu等16在描述从硅/锡合金中除去锂时描述了上述过程。
已经示出,可以反复进行对平面Si的Li合金化/脱合金化而不粉末化衬底,参见图5。然而,关注的是,所述合金化/脱合金化过程受到通过ZPC层的扩散的限制。为了获得适于各种应用的充电速度,需要增加Si/电解液界面的表面积;并且,已经利用柱结构实现了这点。之前的利用硅颗粒的尝试已经失败,因为颗粒与颗粒之间的接触随循环而变化和分开2。另一方面,柱结构在50次循环后仍较大地保存,这可以从柱顶部的平面度证实,参考图4。
这里公开的小于100%的效率主要是由于,在合金化时与电解液的反应、以及对ZPC区域的小范围隔离。这里的数据示出,在合金化和脱合金化时都减少的电流密度导致效率提高。认为该提高主要是由于,在合金化时,吸收的Li的表面浓度降低;以及在脱合金化时,获取ZPC中的所有锂。
可以在很大的范围上进一步增加柱结构的面积体积比,例如柱的直径(d)为~0.3微米,高度(H)为6微米。柱的体积(v)将是FH,当F=0.4,v=2.4×10-4cc/cm2,当转换成Li12Si7时,其等同于3.81×103v=914microAhrcm-2的容量。该柱结构的表面积是~4FH/d,这是改进很多的特征的基础。
为了制造根据本发明的结构,使用下面的方法,即如在国际专利WO01/13414中公开的“岛式平版印刷(Island Lithography)”。在构造柱阵列的平版印刷步骤中,该方法采用氯化铯作为抗蚀剂。其如下工作。在Si衬底的干净、亲水的表面上真空沉积CsCl薄膜。然后将该系统暴露在具有控制的相对湿度的环境中。多层水吸附到表面上,CsCl可以溶解到水层中(在曲率半径越大处,溶解得越多)。由相关于CsCl表面曲率的过量表面能(excess surface energy)驱动,CsCl重新组成半球形岛分布。该阵列可以用于形成在包括纳米级现象的各种研究中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优选使用反应离子蚀刻,利用所述岛作为X掩模,从而除去周围的硅以形成希望的柱结构。
在GaAs表面上9、以及最近扩展地在Si/SiO2表面上10进行了对形成岛阵列的动力学的研究,在所述研究中详细描述了其技术和结果。过程变量为CsCl膜的厚度(L)、湿度(RH)、暴露时间(t)。形成的岛阵列的直径、平均直径(<d>)、标准偏差(±s)以及覆盖度(F)均呈高斯分布。在制备CsCl抗蚀阵列后,接着进行反应离子蚀刻(RIE),以形成相应的柱阵列11。RIE过程变量为流入气体的成分、流速和室压;RF功率;dc偏置;蚀刻时间。所述结果的特征在于蚀刻深度,其对应于柱高度(H)、以及壁角,即柱壁与晶片平面所成的角度,在该研究中选择其为接近90°。该研究中公开的实例在Oxford Plasmalab 80装置中被蚀刻。蚀刻气体(O2∶Ar∶CHF3)的比率为1∶10∶20,流入速度为20sccm,室压为50毫帕斯卡,RF功率为73瓦,dc偏置为200V。
在该研究(K组)中公开的柱结构的特征在于<d>=580nm±15nm;F=0.34;H=810nm,其利用L=80nm制得;RH=40%;t=17.5小时。在形成后,将硅样品在清水中清洗;在体积比相等的NH4OH(28w%NH3)H2O2(100v/v)H2O中蚀刻20秒;用脱离子化的清水冲去蚀刻剂并吹干。
当然可以通过其它已知技术形成该结构,如光刻技术,其形成规则阵列的特征,而不是由岛式平版印刷形成的分散分布。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结构化电极的示意图,所述电极用于下面的测试中,图中示出了阳极的部分截面图,其中在硅晶片3上清楚地示出了柱2。
图6示出了包括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的锂电池,其包括阳极1、阴极4、聚合物电解液5、第一条片6,其代表与环绕阳极的线圈连接的整流电路,所述电路用于充电、第二条片7,其代表输出电路(由电池驱动)、以及一对接线8,用于连接将要驱动的装置。
在三电极玻璃电池中进行电化学检测,在所述电池中,Si样品是工作电极,金属Li同时用于反电极和参考电极。使用LiClO4(MerckSelectipur)溶解在碳酸亚乙酯碳酸二乙酯(Merck Selectipur)、(1∶1)w/w的溶剂中的AlM溶液作为电解液。在干燥的氩气中将所述电池组装到槽形盒中。利用1∶1In-Ga共晶合金,在硅样品电极的背面形成电阻接触12。利用在PTFE支撑物中的O环结构划出电极区域。未使用粘合剂,并获得了较好的电解液/大气密封。在更早的研究中发现,用于安装Si电极的环氧粘合剂污染了激活电极的表面,从而导致高压下的寄生电流(>2V)。
利用电化学工作站(VMP PerkinElmerTMInstruments),通过循环伏安法(CV)和恒电流法测量(恒定电流下的电压对时间),研究了电池的电化学行为。这里的容量指嵌在暴露于电解液中的突出电极表面区域(这里省略用于构造的任何表面区域)上的总电荷,其被提供为mAhcm-2(微安培小时厘米-2)。
获得的结果为测量了Li|Li+-电解液|Si电池的响应该电池的阴极过程为,锂对硅释放电荷,以形成合金(充电);而阳极过程为,锂脱出或脱合金化(放电)。图2示出了一组CV扫描组(详细见标注)。第一循环、以及第二循环在很多程度上,不同于以后的循环。推测出,该差异是由于“形成”效果,所述效果相关于电极在Li第一次释放电荷时的成膜。在第一和第二循环后,扫描呈现重复的共同形状。因为扫描中的电压缓慢变化,并且电流密度从而较小,因此不存在IR压降或扩散过电压的项,因此假定无激活过电压,电极电压是对表面锂活性的测量。第一阴极特征为,电流在~330mV下迅速增大,所述特征根据室温数据7对应于Li12Si7的存在。达到的最低电压是25mV,并且该值被用于对应更高Li化合物如Li21Si5的存在。循环序列示出了对样品的逐渐“激活”,其相关于晶体硅结构的增大的击穿(见讨论)。阳极,CV曲线的部分,相关于电极根据多个ZPC平衡电位的逐渐脱锂化。对于1mVs-1的扫描速度,电极的容量(260mAhcm-2)大略相当于被转换成Li12Si7的柱体积,而对于更慢的扫描速度,所述容量超过相当于柱体积的容量。后者导致在合金化/脱合金化过程中引入衬底的参与。
图3示出了在两个不同的充电/放电电流密度下(详细见标注),在结构化Si上的一组恒电流法测量的结果。
图4示出了K组用于该研究中的硅电极的结构,以及在该结构上进行延续的恒电流法循环的效果。该结构显然未受影响,但是在更高的电流密度下,观察到在柱下的块Si表面上出现微小裂缝。
图5示出了在平面(未柱化)Si电极上获得的分别在循环前和在恒电流法循环后的结构的SEM图。当以更低的电流密度循环时,尽管不形成裂缝,但是表面变形。在更高电流密度下的循环产生宽裂缝。
参考文献1.(a)R.A.Sharma and R.N.Seefurth,J.Electrochem.Soc.,123,1763(1976);(b)B.A.Boukamp,G.C.Lash and R.A.Huggins,J.Electrochem.Soc.,128,725(1981);(c)R.A.Huggins,Lithium AlloyAnodes in“Handbook of Battery Materials”,J.O.Besenhard Ed,Wiley-VCH,Weinheim,359(1999);(d)S.Bourderau,T.Brousse andD.M.Schleich,J.Power Sources,233,81(1999);(e)O.Z.Zhuo,Bo Baoand S.Sinha,美国专利6334939 B1 Jan 1,2002。还有很多其它专利涉及对各种Li阳极的主体材料的使用。
2.Hong Li,Xuejie Huang,Liquan Chen,Zhengang Wu and YongLiang,Electrochem.Solid-State Lett.,2,547(1999)。
3.J.O.Besenhard,J.Yang and M.Winter,J.Power Sources,68,87(1997)。
4.L.Y.Beaulieu,D.Larcher,R.A.Dunlap and J.R.Dahn,J.Electrochem.Soc.,147,3206(2000)。
5.J.K.Niparko(编者),“Cochlea Implants”,Pub.,LippincottWilliams and Wilkins,Philadelphia(2000)。
6.C.J.Wen and R.A.Huggins,J.Solid State Chem.,37,271(1981)。
7.W.J.Weydanz,M.Wohlfahrt-Mehrens and R.A.Huggins,J.Power Sources 81-82,237(1999)8.J-P.Colinge,“Silicon-on-Insulator TechnologyMaterials to VLSI”,Kluwer Acad.Pub,Boston,Chapter 2(1991)。
9.Min o Green,M.Garcia-Parajo,F.Khaleque and R Murray,Appl.Phys.Lett.,63,264(1993)。
10.Mino Green and Shin Tsuchiya,J.Vac.Sci.& Tech.B,17,2074(1999)。
11.Shin Tsuchiya,Mino Green and RRA Syms,Electrochem.Solid-State Lett,3,44(2000)。
12.L-C.Chen,M.T-H Tsaur,C Lien and C-C.Wan,Sensors andActurtors,A49,115(1995)。
13.H.Li,X.Huang,L.Chen,G.Zhou,Z.Zhang,D.Yu,Y.J.Mo andN.Pei,Solid State Ionics,135,181(2000)。
14.“Properties of Silicon”,Pub.INSPEC,The Institution of ElectricalEngineers,London,(1988)p.461 for solubility;p.455 for diffusion data。
15.B.E.Deal and A.S.Grove,J.Appl.Phys.,36,3770(1965)。
16.L.Y.Beaulieu,K.W.Eberman,R.L.Turner,L.J Krause and J.R.Dahn,Electrochem,Solid-State Lett.,4,A137(2001)。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电池的集成硅电极,所述电极包括在硅衬底上形成的亚微米硅结构的规则或不规则阵列。
2.一种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的硅阳极,其中所述亚微米硅结构包括在n型硅衬底上形成的硅柱。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硅阳极,其被形成于连接晶片的绝缘体上硅衬底上。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硅阳极,其中所述硅柱对所述衬底不超过的0.5的覆盖度。
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硅电极,其通过以下步骤形成(a)在平的亲水硅衬底上沉积可溶性高的固体的超薄膜;(b)在控制的条件下,将所述膜暴露于溶剂蒸汽中,从而所述膜在表面上重新组成分离的半球形岛的阵列;以及(c)利用所述可溶性高的固体的所述岛作为抗蚀剂,对所述硅衬底进行反应离子蚀刻,从而对应于所述岛蚀刻除去暴露的所述硅,而留下柱状物。
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硅阳极,其中所述柱状物的直径(d)为0.1-1.0微米,高度(H)为1-10微米。
7.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硅阳极,其中所述柱状物的直径(d)为~0.3微米,高度(H)为6微米。
8.一种锂电池,其包括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阳极。
全文摘要
一种硅/锂电池,其可以从硅衬底形成,所述电池允许在芯片上将其形成为集成单元,所述电池包括硅阳极,所述阳极从在n型硅晶片上形成的亚微米直径的硅柱制得。
文档编号H01M4/66GK1711655SQ200380102807
公开日2005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5日
发明者M·格林 申请人:帝国学院创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