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部件单元以及电子部件单元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937253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部件单元以及电子部件单元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将电子部件容纳于容器中并且使该容器内被树脂 铸模而成的电子部件单元以及该电子部件单元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像这样的领域的技术,众所周知日本实用新型申
请公开2-79020号公报中所记载的电子部件单元。该电子部件单元是一 种电容器等的电子部件被容纳于容器内并且该容器内被树脂铸模的电 子部件单元。在该电子部件单元的制造中,电子部件被容纳于上面开 口的容器内,在从电子部件的电极延伸的金属端子被引出至容器外的 状态下将铸模树脂材料注入到容器内并使之固化。再进一步对被引出 至容器外的金属端子进行弯曲从而完成电子部件单元。
如以上所述,通过在容器内对电子部件进行树脂铸模从而获得在 耐压性方面表现优异的适用于高压用途的电子部件单元被作为方案提 了出来。
然而,在该电子部件的制造工序中,在从将电子部件元件容纳于 容器内直至铸模树脂材料固化的期间内,电子部件元件在容器内的位 置是不稳定的,因而存在发生位置偏移的情况。这样,由于电子部件 元件的位置发生偏移,因此可能存在无法得到电子部件单元的所要求 的特性的情况。另外,在容器内的电子部件元件的位置发生偏移的情 况下,电子部件单元的位置相对于安装基板也发生偏移。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以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容器内的电子部件的位置偏移 的电子部件单元以及其制造方法为目的。
本发明的电子部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部件主体和被 固定于该部件主体上的金属端子的电子部件、以及容纳电子部件的容 器;并且电子部件单元通过在金属端子的前端露出于容器的外侧的状态下对容器内进行树脂铸模而成;容器具有第1配件和第2配件,第1 配件在容器内具有向第2配件侧延伸的突起,金属端子的前端从第1 配件和第2配件之间向容器的外侧引出,金属端子在容器内被第2配 件的内壁面和第1配件的突起夹入。
在该电子部件单元中,电子部件的金属端子被容器的第2配件的 内壁面和第1配件的突起夹入,金属端子的前端从第1配件和第2配 件之间被引出至容器的外侧。因此,在该电子部件单元的制造过程中, 在形成容器并将电子部件配置于容器内的时候,组合第1配件和第2 配件,从而能够成为将电子部件的金属端子夹入到第1配件的突起和 第2配件的内壁面之间的状态。此时,金属端子通过被突起和内壁面 夹入而固定,所以其结果为包括该金属端子的电子部件整体相对于容 器固定。这样,在注入铸模树脂之前,因为在容器内能够使电子部件 相对于该容器固定,所以能够抑制在电子部件的在容器内的位置偏移。
另外,具体来说,第2配件为有底的杯子形状,突起可以作为插 入至第2配件的开口面的底面侧的构成。
另外,部件主体具有配设于表面且与金属端子不同极的表面电极, 突起也可以位于表面电极与金属端子之间。在这种电子部件单元中, 在绕行于容器内的金属端子与配设于部件主体表面上的异极的表面电 极之间存在有铸模树脂,但是存在该树脂的绝缘破坏成为问题的情况。 相对于此,根据电子部件单元的上述构成,作为容器的一部分的突起 位于表面电极与金属端子之间。成为容器一部分的突起被认为其绝缘 可靠性比铸模树脂高,所以通过像这样的突起存在于金属端子与异极 的表面电极之间,从而能够抑制上述的绝缘破坏。
另外,第2配件为有底的杯子形状,金属端子可以沿着第2配件 的底面以及内壁侧面而形成。通过该构成,金属端子在容器内从部件 主体偏离的位置上绕行,所以能够抑制金属端子与部件主体之间的绝 缘破坏。
另外,具体来说,第2配件为有底的杯子形状,第l配件为筒状, 通过使第1以及第2配件的开口彼此重合从而可以形成容器。根据该 构成,在将第1以及第2配件重合而形成容器的状态下,在该容器上 存在开口。因此,能够将该开口作为用于把铸模树脂注入到容器内部的注入口来加以利用,并且能够使铸模树脂的注入工序简化。
另外,对容器内进行树脂铸模的铸模树脂的注型面可以弯曲。在 该注型面被作为电子部件单元的表面且多个金属端子被引出至容器外 的情况下,通过使注型面弯曲,从而能够伸长在电子部件单元表面上 的金属端子彼此之间的表面距离,并且能够抑制金属端子之间的绝缘 破坏。
另外, 一种电子部件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是一种制造 电子部件单元的电子部件单元的制造方法,该电子部件单元具备具 有部件主体和被固定于该部件主体上的金属端子的电子部件、以及容 纳电子部件的容器,并且该电子部件单元通过在金属端子的前端露出 于容器的外侧的状态下对容器内进行树脂铸模而成;容器具有第1配 件和第2配件,第1配件在容器内具有向第2配件侧延伸的突起;该 电子部件单元的制造方法具备以下5个工序第1工序,将电子部件 的部件主体容纳于第2配件的内侧;第2工序,电子部件的金属端子 被第2配件的内壁面和第1配件的突起夹入,并以该金属端子的前端 从第1配件与第2配件之间被引出至容器的外侧的方式,将第1配件 与第2配件组合而形成容器;第3工序,闭塞金属端子被引出至容器 的外侧的端子引出部分的缝隙;第4工序,将铸模树脂注入到容器内 并使之固化而对容器内进行树脂铸模;第5工序,将被引出至容器的 外侧的金属端子弯曲成规定的形状。
在该制造方法中,在第2工序中,电子部件的金属端子被容器的 第2配件的内壁面和第1配件的突起夹入,金属端子的前端从第1配 件与第2配件之间被引出至容器的外侧。因此,在该第2工序中,在 形成容器并将电子部件配置于容器内的时候,组合第1配件和第2配 件,从而能够作为将电子部件的金属端子夹入到第1配件的突起与第2 配件的内壁面之间的状态。此时,金属端子通过被突起和内壁面夹入 而固定,所以其结果为包括该金属端子的电子部件整体相对于容器固 定,之后,在第4工序中,能够在电子部件被固定的状态下注入铸模 树脂。这样,因为能够以电子部件在容器内相对于该容器固定的状态 进行树脂铸模,所以能够抑制电子部件的在容器内的位置偏移。
另外,在第3工序中,在端子引出部分上,可以通过热压接、超声波压接或者粘结剂接合金属端子与第1以及第2配件,从而闭塞缝 隙。金属端子与第1以及第2配件通过上述的热压接、超声波压接或 者粘结剂中的任意一种手段而可靠地接合,所以能够抑制在第4工序 中所注入的铸模树脂的从端子引出部分的泄漏。
另外,在第1配件以及第2配件上,分别具有端子接合部,该端 子接合部在端子引出部分上沿着金属端子的引出方向从外壁面突出进 行配设,并在第3工序中接合于金属端子,在第5工序中,可以将金 属模具压至比金属端子的端子接合部更加前端侧的位置上并使该金属 端子弯曲。
在第3工序中接合金属端子的端子接合部从第1配件以及第2配 件的外壁面沿着金属端子的引出方向突出,所以在端子引出部分上金 属端子和第1以及第2配件的接合面积变大,能够更加可靠地闭塞端 子引出部分。于是,在使被引出的金属端子弯曲的第5工序中,将金 属模具压至比上述端子接合部更加前端侧的位置上,所以避免了由于
金属模具而引起的端子接合部的破损,其结果,能够减少完成的电子 部件单元的外观不良等。
根据本发明的电子部件单元以及其制造方法,能够抑制电子部件 在容器内的位置偏移。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部件单元的第1实施方式的 电容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电容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电容器单元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从下方看到的图1的电容器单元的外装盖的形状的立 体图。
图5是表示图1的电容器单元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正面图。 图6 (a)是表示图5的后续工序的正面图,(b)是其平面图。 图7是表示图6的后续工序的截面图。
图8 (a)是表示图7的后续工序的正面图,(b)是其平面图。 图9是表示图8的后续工序的截面图。图10是表示图9的后续工序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后续工序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图11的后续工序的截面图。
图13是表示与图12的电容器单元进行比较的其他的电容器单元 的截面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部件单元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容 器单元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部件单元的最佳实施方式进 行详细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图3是表示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部件单元的第1实施方 式的表面安装型电容器单元1。电容器单元1是一种注型类型的树脂铸 模中高压电容器单元,并且具备电容器部(电子部件)10以及容纳电 容器部10的外装容器30。该电容器单元1是一种通过以其引线框(金 属端子)15a、 15b露出于外装容器30外侧的状态将电容器部IO容纳 于外装容器30中、并对该外装容器30内进行树脂铸模而成的电子部 件单元。以下对电容器单元l进行详细说明。
外装容器30由上下分离的外装杯(第2配件)60以及外装盖(第 1配件)40这2个配件构成。该外装盖40以及外装杯60均由LCP (液 晶聚合物)等的塑料材料形成。外装杯60为上面开口的圆形有底的杯 子形状,外装盖40为与外装杯60大致相同直径的圆筒形状。并且, 通过使外装杯60上端的接触面60a和外装盖40下部的接触面40a贴 合,并使外装盖40的下方的开口和外装杯60的向上的开口嵌合,从 而使外装盖40和外装杯60之间的外侧壁连接成同一平面。如图4所 示,在进行嵌合的时候,沿着外装杯60的内壁侧面65的嵌合导向部 43从外装盖40的接触面40a突出。如以上所述,由上下2个配件组合 而成的外装容器30作为整体而成为上面具有开口 31的杯子形状。
电容器部IO具备圆板形状的电容器主体(部件主体)13以及电连 接于电容器主体13的2个引线框(金属端子)15a、 15b。电容器主体13具有由圆板形状的陶瓷成形体构成的陶瓷元件17。而且,在该陶瓷 元件17的对向的上下两个的圆形端面上,以大致接近于整个面进行扩 展的方式,分别形成有由Cu或者Ag形成的表面电极19a、 19b。这样, 通过对向的表面电极19a、 19b以及被夹持于该表面电极19a、 19b之 间的电介体的陶瓷元件17而构成电容器。电容器主体13以使上下圆 形端面大致平行于外装杯60的底面63的姿势、并以上端的表面电极 19a处于比外装杯60的接触面60a更加低的位置上的方式被容纳于外 装杯60的大致中央的位置。
引线框15a、 15b是在由Cu形成的基材上施以镀Sn、镀Sn-Ag合 金或者镀Sn-Ni合金、并被形成为板状的金属端子。引线框15a的一端 通过焊接被固定于位于电容器主体13的上面的表面电极19a。并且, 引线框15a的另一端在通过外装杯60的接触面60a与外装盖40的接 触面40a之间而被水平引出至外装容器30的外面之后,在外装容器30 的外侧被弯曲成规定的形状。同样,引线框15b的一端通过焊接被固 定于位于电容器主体13的下面的表面电极19b。并且,引线框15b的 另一端在通过外装杯60的接触面60a与外装盖40的接触面40a之间 而被水平引出至外装容器30的外侧之后,在外装容器30的外侧被弯 曲成规定的形状。
还有,在引线框15a、 15b所通过的位置上,在外装杯60的上端 的2个地方分别配设有从外壁面向直径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帽檐部(端 子接合部)62a、 62b。并且,在该帽檐部62a、 62b上分别形成有在直 径方向上延伸的导向槽61a、 61b。同样,以与该帽檐部62a、 62b分别 对向的方式在外装盖40的下部(参照图4)的2个地方也配设有帽檐 部(端子接合部)42a、 42b。并且,在该帽檐部42a、 42b上也分别形 成在直径方向上延伸的导向槽41a、 41b。
通过如上述那样的导向槽,在外装容器30侧壁上形成厚度为引线 框15a、 15b的厚度的贯通缝,并且能够使引线框15a、 15b分别贯通 外装容器30并引出。这样,在以下的说明中分别将引线框15a、 15b 被引出的部分称为端子引出部33a、 33b。还有,为了在外装容器30外 面尽可能避开2个引线框15a、 15b并避免表面泄漏而将端子引出部 33a、 33b彼此配设于外装容器30的相反侧。
10接着,对引线框15b的在外装容器30内的绕行进一步进行说明。 引线框15b以从电容器主体13的下面接近于外装杯60的底面63的方 式进行延伸,进而前端沿着底面63以及内壁侧面65延伸从而到达外 装杯60的上端。进而引线框15b以其前端向外装容器30的外侧弯曲, 并通过由导向槽61a和导向槽41a所形成的贯通缝而被引出至外装容 器30的外面。如以上所述,引线框15b沿着底面63以及内壁侧面65, 在尽可能从电容器主体13偏离的位置上绕行。
通过这样的构成,与引线框15b异极的表面电极19a和该引线框 15b的距离进行分开,其结果,降低了由于引线框15b与表面电极19a 之间的放电而引起的绝缘破坏的可能性。还有,弓f线框15a从电容器 主体13的上面到端子引出部33a只是以比较短的距离进行绕行。因此, 对于引线框15a来说,没有必要通过异极的表面电极19b等的附近, 有关引线框15a的绝缘破坏的担忧比较小。
另外,在此,如图4所示,在外装盖40上形成有在导向槽41b的 内侧从接触面40a向下方突出的突起47。如图3所示,该突起47从接 触面40a向着外装杯60侧延伸至下方,直至外装杯60的接触面60a 的底面63侧,并沿着内壁侧面65被插入。在外装杯60的上端附近, 引线框15b通过该突起47被按压在内壁侧面65上,并被夹入到内壁 侧面65和突起47的外侧面之间。突起47为矩形板状,并与内壁侧面 65相平行地进行延伸,直至比表面电极19a的位置更加接近于底面63 的位置,突起47的宽度比引线框15b的宽度大。还有,在此,突起47 连接于嵌合导向部43并被形成为一体,但是突起47连接于嵌合导向 部43并被形成为一体的构成并不是必须的。另外,像嵌合导向部43 那样的嵌合导向部也可以形成于外装杯60侧。
通过像这样的突起47的构成,如图3所示,从表面电极19a进行 观察,突起47存在于引线框15b的最近位置16和该表面电极19a之 间。即,从表面电极19a进行观察,引线框15b的最近位置16被突起 47遮盖而无法被看到。
如以上所述,在将电容器部10配置于外装容器30内的状态下, 由铸模树脂80对外装容器30内进行树脂铸模。如以上所述,通过将 外装盖40制作成圆筒形状,从而外装容器30作为整体而成为上面具有开口 31的杯子形状,所以能够通过开口 31而容易地将液状的铸模 树脂注入并填充于外装容器30内。作为所注入的液状的铸模树脂,使 用作为绝缘涂料的耐热性环氧树脂等。在此,由于从开口31注入的液 状的铸模树脂的表面张力,液面成为弯曲成凹状的形状,之后经热固 化铸模树脂而形成弯曲成凹状的注型面81。于是,该注型面81就这样 变成了完成后的电容器单元l的表面。这样,通过铸模树脂80的注型 面81发生弯曲,从而引线框15a和引线框15b之间的在电容器单元1 表面上的表面距离变长,并能够降低表面泄漏的可能性。
另外,在铸模树脂被注入之前,因为将基底涂料涂布于电容器部 10中的外装容器30内的部分的表面上,所以在电容器部10以及引线 框15a、 15b的周围形成有涂料层11。还有,在图2中,省略铸模树脂 80以及涂料层11的图示。
接着,参照图5 图12对该电容器单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电容器部的装配)
首先,如图5所示,通过将引线框用的金属板弯曲成规定的形状, 制作引线框15a、 15b。接着,如图6所示,准备圆板形状的电容器主 体13,并将引线框15a的一端焊接于电容器主体13的表面电极19a, 同样,将引线框15b的一端焊接于电容器主体13的表面电极19b。根 据以上所述,完成了电容器主体13和引线框15a、 15b成为一体的电 容器部10。接着,如图7所示,将基底涂料涂布于电容器部10中被容 纳于外装容器30内的部分上,从而形成涂料层ll。
还有,成为金属制的板状的引线框15a、 15b相对于电容器主体13 的重量等具有足够大的刚性,在以下的各个工序中作用于电容器部10 的外力(例如,在将铸模树脂注入到外装容器30内的时候作用于电容 器部10的力)程度能够看作为不发生引线框15a、 15b的弯曲等的变 形的程度。
(第l工序)
接着,如图8所示,准备外装杯60,并将电容器部10容纳于外装 杯60内。此时,引线框15a、 15b被分别配置于导向槽61a、 61b之上, 且引线框15a、 15b的前端成为了从外装杯60水平露出至外侧的状态。另外,此时,电容器部10的表面电极19a处于与外装杯60上端的接 触面60a相同高度的位置、或者处于比接触面60a更低的位置。 (第2工序)
接着,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将外装盖40嵌合于外装杯60的上 面,从而形成外装容器30。此时,引线框15a、 15b的前端分别在端子 引出部33a、 33b上从外装杯60与外装盖40之间的间隙向外装容器30 的外面突出。另外,在外装容器30内,弓战框15b通过外装盖40的 突起47而被按压在外装杯60的内壁侧面65上,引线框15b被内壁侧 面65和突起47夹入。 (第3工序)
接着,在端子引出部33a上,在热压接引线框15a和帽檐部62a、 42a的同时,同样,在端子引出部33b上,热压接引线框15b和帽檐部 62b、 42b。通过该处理,能够闭塞在端子引出部33a、 33b中的引线框 15a、 15b与外装容器30之间的缝隙,也能够粘接外装杯60和外装盖 40。在此,帽檐部42a、 42b、 62a、 62b从容器30外壁面沿着引线框 15a、 15b被引出的方向进行延伸,所以在端子引出部33a、 33b上,能 够确保引线框15a、 15b与容器30的接合面积足够大,并得到更加可 靠的接合状态。还有,从实行可靠的接合的观点出发,引线框15a、 15b 和帽檐部的接合并不限于热压接,可以使用超声波压接法来实行,也 可以通过粘接剂的粘接来实行。 (第4工序)
接着,如图11所示,通过外装容器30的开口 31将液状的铸模树 脂注入到外装容器30内。此时,在上述第3工序中,因为闭塞了引线 框15a、 15b与外装容器30之间的缝隙,所以防止了液状的铸模树脂 从端子引出部33a、 33b泄漏。然后,通过使注入的液状铸模树脂热固 化,从而形成铸模密封外装容器30内的铸模树脂80,电容器主体13 被铸模密封在外装容器30内。此时,固化的铸模树脂80的上面在由 于表面张力而发生弯曲的状态下形成为弯曲成凹状的注型面81。 (第5工序)
接着,如图12所示,在将金属模具All压至被引出至外装容器 30的外侧的引线框15a、 15b的上面的同时,将金属模具A13压至引线框15a、 15b的下面,从而使引线框15a、 15b弯曲。此时,金属模 具All配置为不接触帽檐部42a、 42b,并在比帽檐部42a、 42b更加前 端侧的位置上压至引线框15a、 15b。因此,在引线框15a、 15b的弯曲 加工的时候,作用于帽檐部42a、 42b的应力缓和,从而能够防止帽檐 部42a、 42b的皲裂以及割裂或者由于金属模具A11、 A13而引起的帽 檐部42a、 42b的破损,并且能够防止电容器单元1的外观不良。另夕卜, 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防止像这样的帽檐部42a、 42b破损的效果,优选 縮短帽檐部42a、 42b,或者也可以取消帽檐部42a、 42b。之后,进一 步将引线框15a、 15b弯曲成规定形状,并经过切成规定的长度等的加 工,从而完成电容器单元l。
接着,对由上述的电容器单元1而产生的作用效果以及由上述的 制造方法而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电容器单元1中,由称为外装盖40以及外装杯60 的2个分割的配件构成外装容器30。然后,在将电容器部10容纳于外 装容器30内的状态下,通过配设于外装盖40上的突起47,而将引线 框15b压接在外装杯60的内壁侧面65上,从而能够用突起47和内壁 侧面65夹入引线框15b并加以可靠地固定。于是,通过固定引线框15b 从而使电容器部10整体在外装容器30内相对于该外装容器30固定。
因此,在第1工序中,在将电容器部IO (特别是电容器主体13) 可靠地定位于外装容器30内的希望的位置并加以固定之后,在第2工 序中能够注入液状的铸模树脂并使之固化。因此,在完成后的电容器 单元1中,电容器部10被可靠地配置于希望的位置,且能够抑制在外 装容器30内的部件的位置偏移。
另外,在这种电容器单元中,存在各部之间的绝缘破坏成为问题 的情况。特别是在该电容器单元1的情况下,从电容器主体13的下面 延伸的引线框15b从电容器主体13的下面直至端子引出部33b有必要 以较长的路径进行绕行。因此,无法完全避免使引线框15b与异极的 表面电极19a的距离相接近。另夕卜,铸模树脂80也存在起因于在固化 时所产生的缺陷部等而降低绝缘可靠性的情况。因此,可能存在发生 由于引线框15b与表面电极19a之间的放电而引起的绝缘破坏。相对于此,在电容器单元l中,如以上所述,上述的突起47延伸 至比表面电极19a的位置更加接近于底面63的位置(参照图3)。因 此,从表面电极19a进行观察,在引线框15b的最近的位置16与该表 面电极19a之间存在突起47。这样,被认为比铸模树脂80更具高绝缘 可靠性的突起47存在于位置16与该表面电极19a之间,所以能够提 高突起47与引线框15b之间的绝缘可靠性,并能够降低绝缘破坏的可 能性。
另外,作为其他的注型类型的树脂铸模中高压电容器单元,如图 13所示,也考虑了从杯状的外装容器203的开口 231引出电容器部210 的引线框215a、 215b并从该开口 231注入液状的铸模树脂的类型的电 容器单元201。但是,在该情况下,在从铸模树脂的注型面281引出的 引线框215a、215b的周围,由于表面张力而形成了树脂的隆起部216a、 216b。这样,如果在注型面281上存在有像隆起部216a、 216b那样的 不规则形状,那么例如在电容器单元201的热冲击试验的时候,热应 力会集中于隆起部216a、 216b,因而会有在铸模树脂280上发生裂纹 的担忧。
相对于此,根据电容器单元l (图3),通过将杯子形状的外装容 器30分割成上下2个部分,从而能够通过外装杯60和外装盖40之间 从外装容器30的侧壁引出引线框15a、 15b。这样,因为没有必要从注 型面81引出引线框15a、 15b,并且在注型面81上不会产生不规则形 状,所以在铸模树脂80上发生裂纹的可能性低。 (第2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电容器单元101的外装容器103由被分离成上下2 个部分的外装杯(第l配件)160以及外装盖(第2配件)140这2个 配件构成。外装杯160为上面开口的圆形有底的杯子形状,外装盖140 为与外装杯160大致相同直径的圆筒形状。
外装杯160具备从其底面163延伸至上方并被插入到外装盖140 的突起167。引线框15a通过该突起167而被按压于外装盖140的内壁 侧面145,并被夹入于内壁侧面145与突起167的外侧面之间。另外, 从表面电极19b进行观察,突起167存在于引线框15a的最近位置116和该表面电极19b之间。g卩,从表面电极19b进行观察,弓战框15a 的最近位置116被突起167遮盖而无法被看到。
这样,通过将突起167配设于外装杯160的电容器单元101,能够 得到与前面所述的电容器单元1相同的作用效果。还有,在该电容器 单元101中,对于与前面所述的电容器单元1相同或者相当的构成部 分标记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说明。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第1、 2实施方式。例如,在第1、 2实施 方式中,作为外装盖40、 140以及外装杯60、 160,虽然采用在平面视 图中为圆形的形状,但是外装盖以及外装杯也可以是在平面视图中为 多边形(例如四边形)的形状,或者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部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部件主体和被固定于该部件主体上的金属端子的电子部件、以及容纳所述电子部件的容器,并且所述电子部件单元通过在所述金属端子的前端露出于所述容器的外侧的状态下对所述容器内进行树脂铸模而成,所述容器具有第1配件和第2配件,所述第1配件在所述容器内具有向所述第2配件侧延伸的突起,所述金属端子的前端从所述第1配件和所述第2配件之间向所述容器的外侧被引出,所述金属端子在所述容器内被所述第2配件的内壁面和所述第1配件的所述突起夹入。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子部件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配件为有底的杯子形状,所述突起被插入至所述第2配件的开口面的底面的一侧。
3. 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电子部件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件主体具有配设于表面且与所述金属端子不同极的表面电极,所述突起位于所述表面电极与所述金属端子之间。
4. 如权利要求1 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部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配件为有底的杯子形状,所述金属端子沿着所述第2配件的底面以及内壁侧面而形成。
5. 如权利要求1 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部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配件为有底的杯子形状,所述第1配件为筒状,通过使 所述第1以及第2配件的开口彼此重合,从而形成所述容器。
6. 如权利要求1 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部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对所述容器内进行树脂铸模的铸模树脂的注型面弯曲。
7. —种电子部件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是制造电子部件单元的电子部件单元的制造方法,所述电子部件单元具备具有部件主体和被固定于该部件主体上 的金属端子的电子部件、以及容纳电子部件的容器,并且所述电子部件单元通过在所述金属端子的前端露出于所述容 器的外侧的状态下对所述容器内进行树脂铸模而成,所述容器具有第1配件和第2配件,所述第1配件在所述容器内 具有向所述第2配件侧延伸的突起,所述电子部件单元的制造方法具备以下工序第1工序,将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部件主体容纳于所述第2配件 的内侧;第2工序,使所述电子部件的所述金属端子被所述第2配件的内 壁面和所述第1配件的所述突起夹入,并以该金属端子的前端从所述 第1配件与所述第2配件之间被引出至所述容器的外侧的方式,将所 述第1配件与所述第2配件组合而形成所述容器;第3工序,闭塞所述金属端子被引出至所述容器的外侧的端子引 出部分的缝隙;第4工序,将铸模树脂注入到所述容器内并使之固化而对所述容 器内进行树脂铸模;第5工序,将被引出至所述容器的外侧的所述金属端子弯曲成规 定的形状。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部件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3工序中,在所述端子引出部分上,通过热压接、超声波压接或者粘结剂接合所述金属端子与所述第1以及第2配件,从而 闭塞所述缝隙。
9.如权利要求7或者8所述的电子部件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 在于,在所述第1配件以及所述第2配件上,分别具有端子接合部,该 端子接合部在所述端子弓I出部分上沿着所述金属端子的引出方向从外 壁面突出进行配设,并在所述第3工序中接合于所述金属端子,在所述第5工序中,将金属模具压至比所述金属端子的所述端子 接合部更加前端侧的位置上而使该金属端子弯曲。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电容器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电容器部和容纳电容器部的外装容器,并且通过以引线框的前端露出于外装容器的外侧的状态对外装容器内进行树脂铸模而成。外装容器具有外装盖和外装杯,外装盖在外装容器的内侧具有向外装杯侧延伸的突起。引线框的前端从外装盖和外装杯之间向外装容器的外侧被引出,引线框被外装杯的内壁侧面和突起夹入。
文档编号H01G4/00GK101685706SQ20091017776
公开日2010年3月31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25日
发明者三浦严, 坂本典正, 工藤仁, 榊原将人 申请人:Td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