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长距离无泄漏通讯电缆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95840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微型长距离无泄漏通讯电缆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信号传输电缆,尤其适用于气象观测布阵雷达系统大容量的信息
传输,以及移动通信基站和采用类似高频、超高频技术的电子信息传输设备。
背景技术
近几年,国家在"加强预防措施,减少自然灾害"的重点项目中对气象观测技术进 行大规模的技术升级,要求气象观测布阵雷达系统能进行大容量的数据处理和信息传输, 同时,对传输信息的电缆组件提出更高的要求。电缆组件不仅要承担大容量的信息传输,且
能在-651:到+2501:的环境中正常工作,长距离的使用不影响信号的失真和丢失。由于使
用环境的特殊性,则要求电缆组件防泄漏、衰减低、驻波比小、体积小、重量轻,并具有优良 的耐高低温、弯曲性、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等。现有的射频电缆,长度短,耐高温和低温性能 差,电缆介质的介电常数在使用过程中随工作温度及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增大了电缆的传 输衰减和反射损耗,影响传输设备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是为解决上述现有电缆组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长度长、防
泄漏、衰减低、驻波比小、体积小、重量轻,并具有优良的耐高低温、弯曲性、电气性能和机 械性能的微型长距离无泄漏通讯电缆组件,以满足气象观测布阵雷达系统长距离的使用需 求。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微型长距离无泄漏通讯电缆组件由内到外依次同轴设置内导体、绝缘 层、外导体和护套层; 所述内导体采用单根镀银铜包钢线,绝缘层采用可熔性聚四氟乙烯,外导体是以 镀锡铜线编织再浸涂锡层形成;护套层采用可熔性聚四氟乙烯。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中的内导体采用单根镀银铜包钢线,既提高了内导体的抗腐蚀能 力,又提高了内导体的机械强度和抗震能力,并有效的节省了铜金属资源;绝缘层采用可熔 性聚四氟乙烯,采用高温连续挤出成型工艺,提高了在高低温及高频率状态下电信号传输 的稳定性;外导体以镀锡铜线编织再浸涂锡层形成,较之在编织后不浸涂锡层的编织层相 比具有更好的屏蔽效应以及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及一致性,有效提高了电缆的工作频率和传 输性能;护套层采用可熔性聚四氟乙烯,采用高温连续挤出成型工艺,长度长,使得产品具 有柔软性、防潮湿性、防盐雾等特点。 2、本实用新型防泄漏、衰减低、驻波比小、体积小、重量轻、长度长,易于推广使用。 3、本实用新型具有优良的耐高低温、柔软性、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可手动任意成 形;并可重复改变形状而不影响电缆的性能,施工极为方便。 4、本实用新型具有比聚四氟乙烯介质半硬或半柔同轴射频电缆更高的工作温度范围,以及大长度传输信息。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l内导体、2绝缘层、3外导体、4护套层。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参见附图,本实施例由内到外依次同轴设置内导体1、绝缘层2、外导体3和护套层 4 ; 其中,内导体1采用单根镀银铜包钢线,既可以提高内导体的抗腐蚀能力,又提高 了内导体的机械强度和抗震能力,并有效的节省了铜金属资源; 绝缘层2采用可熔性聚四氟乙烯,采用高温连续挤出成型工艺,提高了电信号在 高低温及宽频率状态下电缆传输的稳定性; 外导体3是以镀锡铜线编织再浸涂锡层形成,较之在编织后不浸涂锡层的导体相 比具有更好的屏蔽效应以及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及一致性,有效提高了电缆的工作频率和传 输性能; 护套层4为可熔性聚四氟乙烯,采用高温连续挤出成型工艺,长度长,这使得产品 具有良好的柔软性能、防潮和防盐雾等性能。
权利要求微型长距离无泄漏通讯电缆组件,其特征是所述电缆由内到外依次同轴设置内导体(1)、绝缘层(2)、外导体(3)和护套层(4);所述内导体(1)采用单根镀银铜包钢线;所述绝缘层(2)采用可熔性聚四氟乙烯;所述外导体(3)是以镀锡铜线编织再浸涂锡层形成;所述外护套(4)为可熔性聚四氟乙烯。
专利摘要微型长距离无泄漏通讯电缆组件,其特征是电缆由内到外依次同轴设置内导体、绝缘层、外导体和护套层;其中,内导体采用单根镀银铜包钢线;绝缘层采用可熔性聚四氟乙烯;外导体是以镀锡铜线编织再浸涂锡层形成;外护套为高温挤出的可熔性聚四氟乙烯。本实用新型防泄漏、衰减低、驻波比小、体积小、重量轻、长度长,并具有优良的耐高低温、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能满足长距离高频20GHz通信系统的使用需求。
文档编号H01B11/18GK201477987SQ200920186199
公开日2010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日
发明者刘传思, 刘道清, 栗雪松, 汪元林, 邵武 申请人:淮南新光神光纤线缆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