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部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964689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线圈部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线圈部件,特别是涉及表面安装型线圈部件的端子电极构造。

背景技术:
伴随着近年来的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对于线圈部件而言,也要求高密度安装。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能够高密度安装的表面安装型的线圈部件。该线圈部件具备具有卷芯部和帽檐部的芯(core)、形成芯的容纳空间的绝缘性的盒体(case)、在至少一部分露出于外部的状态下机械性地固定于盒体的端子配件、连线于端子配件并且经由盒体而卷绕于卷芯部的周围的线圈(导线)。芯的容纳空间包含与安装面大致相平行的底面而进行划分,卷芯部和帽檐部分别具有与底面相对峙的卷芯部的下表面和帽檐部的下表面,卷芯部的下表面相对于帽檐部的下表面而处于同一平面上。在盒体的与帽檐部相对的位置上规定向安装面突出的脚部并将端子配件的安装部配置于脚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9-11762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上述的线圈部件中,导线与端子配件的连接通过将导线的前端部热压接于端子配件上而实现。如果将导线热压接于端子配件的话,则导线的线材(Cu)与端子配件的表面的镀膜(Ni以及Sn)发生反应而形成合金层。在此,因为合金层的熔点高,所以在将线圈部件安装于电路基板上的时候该部分成为焊料的接合面,在此情况下,成为使焊料的浸润性下降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如图9(a)所示,如果将被热压接的导线20的前端部20e的位置对准端子配件21的端子面的端部的话,则从导线的延伸方向上的端子面的端部到端部,即在端子面的宽范围内形成合金层,从而有合金层阻碍焊料圆角(solderfillet)的形成而引起安装不良的担忧。为了解决该问题,如图9(b)所示,可以不将导线20的前端部20e设定于端子配件的端子面的端部而设定于其内侧(中央附近)。在此情况下,在从芯的卷芯部引出的导线20通过端子配件21的端子面并被引出至其前方之后,应该作为导线的前端部的位置的后方的导线部分(实线部分)被热压接于端子面,前方的导线部分(参照虚线)需要切断去除。但是,如果前方的导线部分接触于端子配件21的端子面的话,则在端子配件的表面的镀膜由于热压接时的热而发生熔融的时候,导线粘着于端子配件的表面,从而会有不能够很好地切断去除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卷绕导线而成的线圈、支撑所述线圈的基体、连接有所述线圈的终端部的端子配件,所述基体具有与所述线圈的所述终端部的延伸方向相平行的第1表面,所述端子配件具有位于所述基体的所述第1表面上的第1端子部,所述第1端子部包含具有与所述终端部相接触的第1端子面的接触部、位于所述终端部的延长线上并在与所述第1端子面相同的平面上不具有端子面的非接触部。根据本发明,因为在热压接时导线的终端部未被压接于端子配件的表面,所以能够避免导线的终端部的压接,在热压接后能够可靠而且容易地进行导线的切断去除。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第1端子部具有由上段部以及下段部构成的阶差形状,所述上段部的表面为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第1端子面,所述下段部的表面为设置于所述非接触部的第2端子面。根据该构成,能够较宽地确保被焊接安装的端子面的面积。另外,在压接时也可以不正确地对线圈的终端部进行定位,能够容易地压接导线的终端部。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基体的所述第1表面具有配合于所述第1端子部的阶差形状的阶差面。根据该构成,能够使基体的表面沿着端子配件的阶差面,从而能够可靠地支撑端子配件的整体。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基体具有与所述第1表面相垂直的第2表面,所述端子配件为L字型且进一步具有位于所述基体的所述第2表面上的第2端子部,所述第2端子部被粘结固定于所述第2表面,所述第1端子部未被粘结固定于所述第1表面。根据该构成,能够消除由于粘结剂的涂布量的不均而引起的端子配件的高度不均。在本发明中,优选,至少在设置有所述非接触部的部位上的所述第1端子部的背面与所述基体的所述第1表面之间设置间隙。根据该构成,在切断线圈的终端部的时候,由端子配件的弹性力而能够给予切断时的缓冲,由此能够可靠地切断线圈的终端部。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基体为具有卷绕所述线圈的卷芯部和设置于该卷芯部的两端的一对帽檐部的鼓型芯,所述端子配件被设置于所述帽檐部。根据该构成,在使用了鼓型芯的表面安装型的线圈部件中,能够提高连线有导线的端子面的焊料的浸润性,从而能够提高电且机械连接的可靠性。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可靠地切断热压接后的导线的不需要部分并将其容易地除去。因此,能够实现具有焊料的浸润性良好的端子面的线圈部件。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外观构成的大致立体图。图2是图1的线圈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使图1的线圈部件上下翻转的状态的大致立体图。图4是表示鼓型芯2的构成的大致立体图,并且是表示安装有端子配件6a~6f的状态的图。图5表示没有端子配件6a~6f的状态的鼓型芯2并且表示底面向上方的翻转状态。图6是安装了端子配件的帽檐部的构成,(a)是从底面侧看帽檐部的大致平面图,(b)是从外侧侧面侧看帽檐部的大致平面图。图7(a)以及(b)是表示分别安装于帽檐部4A,4B的端子配件的形状的大致侧面截面图。图8(a)~(c)是用于说明使用了加热薄片的导线的热压接工序的模式图。图9(a)以及(b)是用于对现有的线圈部件进行说明的模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表面安装型线圈部件的外观构成的大致立体图。另外,图2是图1的线圈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使图1的线圈部件上下翻转的状态的大致立体图。如图1~图3所示,该线圈部件1具备鼓型芯(drumcore)2、板状芯5、6个端子配件6a~6f、由卷绕于鼓型芯2的导线(wire)构成的线圈7。尽管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线圈部件1为表面安装型的脉冲变压器,其尺寸为约4.5×3.2×2.6mm。鼓型芯2例如由Ni-Zn类铁氧体等的磁性材料所构成,具有卷绕线圈7的卷芯部3、配置于卷芯部3的两端的一对帽檐部4A,4B。板状芯5也由Ni-Zn类铁氧体等的磁性材料所构成,被载置于一对帽檐部4A,4B的上表面,且由粘结剂等固定。板状芯5的上表面因为是平坦的平滑面,所以能够在安装时将该平滑面作为吸附面来吸附安装线圈部件1。再有,与帽檐部4A,4B的上表面相粘结的板状芯5的表面也优选为平滑面。通过板状芯5的平滑的表面与帽檐部4A,4B相接触,从而能够可靠地使两者紧密附着,从而能够形成没有磁通量泄露的闭合磁路。端子配件6a~6f是从帽檐部4A,4B的底面至外侧侧面延伸设置的L字型的金属片。在此,所谓帽檐部的外侧侧面,是位于卷芯部3的安装面的相反侧的面。这些端子配件6a~6f优选为从加工一块金属板而获得的引线框切出来的部分。端子配件6a~6f以引线框的状态被粘结固定于鼓型芯2,通过从框部切断而成为独立的端子。在使用端子配件6a~6f的情况下,与镀敷电极相比较,其形成容易,在量产时的成本方面也是有利的。再有,能够提高端子配件6a~6f的安装时的位置精度。在端子配件6a~6f中,3个端子配件6a,6b,6c被设置于帽檐部4A侧,其他3个端子配件6d,6e,6f被设置于帽檐部4B侧。再有,在3个端子配件6a,6b,6c中,2个端子配件6a,6b被设置于靠近帽檐部4A的右侧,端子配件6c被设置于靠近帽檐部4A的左侧,在两者之间设置有一定的绝缘间隔。与此相同,在3个端子配件6d,6e,6f中,2个端子配件6d,6e被设置于靠近帽檐部4B的右侧,端子配件6f被设置于靠近帽檐部4B的左侧,在两者之间设置有一定的绝缘间隔。如图2所示,L字型的端子配件6a~6f分别具有与帽檐部4A,4B的底面(第1表面)相接的底面部TB(第1端子部)、与帽檐部4A,4B的外侧侧面(第2表面)相接的侧面部TS(第2端子部)。而且,如图3所示,线圈7的终端部被热压接于端子配件6a~6f的底面部TB的表面。图4是表示鼓型芯2的构成的大致立体图,并且是表示安装有端子配件6a~6f的状态的图。另外,图5是表示没有端子配件6a~6f的状态的鼓型芯2并且表示底面向上方的翻转状态。再有,图6(a)是从底面侧看帽檐部4A的大致平面图,图6(b)是从外侧侧面侧看帽檐部4A的大致平面图。如图4以及图5所示,鼓型芯2由卷芯部3和配置于卷芯部3的两端的一对帽檐部4A,4B所构成。鼓型芯2在平面视图中为旋转对称的形状,帽檐部4A,4B具有相同的形状。因此,在图6中仅表示帽檐部4A,省略帽檐部4B的图示。如图4所示,帽檐部4A,4B的上表面ST为平滑的平坦面,由此能够提高与板状芯5的紧密附着性。如以上所述,在帽檐部4A,4B的上表面ST之间架设有板状芯5,由此能够形成实质上的闭合磁路。如图4、图5以及图6(b)所示,帽檐部4A,4B的外侧侧面SS,端子配件6a~6f的设置区域低,其以外的区域成为高的阶差面。端子配件6a~6f被设置于外侧侧面SS的下段面SS1,外侧侧面SS的上段面SS2的高度以成为与端子配件6a~6f的上表面基本同一面的形式进行形成。在图6(b)中,附有阴影的区域为上段面SS2,没有阴影的区域为下段面SS1。如图5以及图6(a)所示,帽檐部4A,4B的底面SB,端子配件6a~6f的基端部侧的设置区域高,其以外的区域成为低的阶差面。即,在端子配件6a~6f的设置区域设置有上段面SB2和下段面SB1,端子配件6a~6f的非设置区域的大部分为下段面SB1。而且,端子配件6a~6f的底面部TB的基端部侧被设置于帽檐部4A,4B的底面SB的上段面SB2,端子配件6a~6f的底面部TB的角部侧被设置于帽檐部4A,4B的底面SB的下段面SB1。在图6(a)中,附有阴影的区域为上段面SB2,没有阴影的区域为下段面SB1。图7(a)以及(b)是表示分别安装于帽檐部4A,4B的端子配件6a~6f的形状的大致侧面截面图,(a)为包含鼓型芯整体的大致侧面图,(b)为帽檐部4A侧的端子配件的部分放大图。还有,帽檐部4B侧的构成与帽檐部4A侧相同。如图7(a)以及(b)所示,L字型的端子配件6a~6f的底面部TB以及侧面部TS分别与帽檐部4A,4B的底面SB(第1表面)以及外侧侧面SS(第2表面)相接。在此,侧面部TS由粘结剂11而被粘结固定于帽檐部的外侧侧面SS,但是底面部TB未被粘结固定于帽檐部的底面SB。根据该构成,能够消除由于粘结剂的涂布量的不均而引起的端子配件6a~6f的底面部TB的高度不均。接合有线圈7的终端部的端子配件6a~6f的底面部TB具有阶差形状。而且,帽檐部4A,4B的底面SB的阶差面成为配合于该端子配件6a~6f的阶差形状的形状。端子配件6a~6f的底面部TB由设置于靠近帽檐部4A,4B的内侧侧面(靠近卷芯部3)的上段部TB1、以及设置于靠近帽檐部4A,4B的外侧侧面SS的下段部TB2所构成。在此,上段部TB1为提供与线圈7的终端部相接触的端子面(上段面SU)的部位(接触部),下段部TB2为提供与线圈7的终端部不接触的端子面(下段面SL)的部位(非接触部)。即,下段部TB2在与上段面SU相同的平面上不具有端子面。端子配件6a~6f的底面部TB的上段面SU提供在热压接时承受向线圈7的终端部的压接力的“压接面”。另外,端子配件6a~6f的底面部TB的下段面SL提供使向线圈7的终端部的压接力释放的“非压接面”。通过端子配件6a~6f的底面部TB具有由上段面SU以及下段面SL构成的阶差面,从而能够避免线圈7的终端部遍及端子配件6a~6f的底面部上的该线圈的延伸方向的整个宽度而被热压接。因此,能够较宽地确保未形成有由导线与镀膜的反应而产生的合金层的区域,从而能够可靠而且容易地进行导线的切断去除。在端子配件6a~6f的底面部TB的下段部TB2的背面与帽檐部4A,4B的下段面SB1侧的表面之间优选设置间隙d1。在这样的间隙d1被设置的情况下,在热压接后,在切断线圈7的终端部的时候,对于刀具(cutter),能够给予由端子配件6a~6f的弹性力所产生的缓冲。因此,能够可靠地切断线圈7的终端部。在图7(b)中,由粘结剂11仅粘结固定侧面部TS,但是也可以粘结固定侧面部TS和底面部TB的下段部TB2(间隙d1的部分)的2个地方。在此情况下,上段部TB1不进行粘结。根据该构成,能够防止端子配件6a~6f的底面部TB的高度不均,并能够进一步提高其粘结强度。图8(a)~(c)是用于说明线圈7的终端部的热压接工序的模式图。如图8(a)所示,在热压接工序中,将卷绕于鼓型芯2的卷芯部3的线圈7的终端部配线于所对应的端子配件6a~6f上。线圈7的终端部通过端子配件6a~6f而引出至帽檐部4A,4B的外侧,与帽檐部4A,4B的底面大致平行地延伸。接着,如图8(b)所示,使用加热薄片12来将线圈7的终端部热压接于端子配件6a~6f的表面。位于端子配件6a~6f的底面部TB的上段面SU的上方的导线部分被夹入到加热薄片12与上段面SU之间,并由高温的加热薄片12的压接力而被推压到端子面,导线的线材(Cu)和端子面的镀膜(Ni以及Sn)合金化而获得充分的接合力。另一方面,位于端子配件6a~6f的底面部TB的下段面SL的上方的导线部分躲入到加热薄片12与下段面SL之间的间隙d2,不被给予上段面SU那样的充分的压接力。因此,能够避免向该导线部分的端子面的热压接。如图8(c)所示,这样,热压接于端子配件6a~6f上的线圈7的终端部,由刀具13切断而整理其长度。此时,线圈7的切断位置在端子配件6a~6f的阶差附近。在线圈7的终端部的切断时,未被热压接的导线的剩余线部分7r未被粘着于端子面,或者假使在热压接时由熔融了的镀膜而被粘着于端子面,其粘着力较弱,所以仅施加少许的力而被剥离。其结果,在端子配件的底面部TB的表面中导线仅被热压接于上段面SU,在下段面SL上成为没有导线的状态。在上段面SU,导线的周围由于合金化而变成焊料的浸润性差的区域,但是在其周围也进一步存在未合金化了的区域,该区域有助于焊料连接。另一方面,在下段面SL不存在导线,成为焊料的浸润性良好的区域。下段面SL为与端子配件的侧面部TS相接的部分,且为在表面安装时与侧面部TS一起有助于焊料圆角的形成的部分。因此,在对这样的线圈部件1进行表面安装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端子配件6a~6f的焊料的浸润性,从而能够从端子配件的下段部TB2到侧面部TS可靠地形成焊料圆角。因此,能够提高线圈部件1的电且机械连接的可靠性。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1因为在接合有线圈7的终端部的端子配件6a~6f的端子面上设置有避免与线圈7的前端部的接触的阶差面,所以对于导线而言能够避免前端部被热压接于端子面。因此,能够可靠而且容易地进行热压接后的导线的切断去除。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导线的终端部的非接触部因为是低于接触部的电极面,所以能够较宽地确保端子配件的电极面。因此,对于线圈的终端部的定位来说不需要高的精度,能够容易地热压接导线的终端部。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在安装有端子配件6a~6f的鼓型芯2的帽檐部4A,4B的底面SB上设置有阶差面,所以能够提高端子配件与其安装面的紧密附着性,从而能够可靠地支撑端子配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增加各种各样的变更,这些变更当然也包含于本发明。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卷绕线圈的基体,使用具有卷绕线圈的卷芯部和设置于其两端的一对帽檐部的横型的鼓型芯,但是也可以使用所谓纵型的鼓型芯。另外,端子配件的安装个数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再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子配件被直接粘结于鼓型芯的表面,但是也可以将鼓型芯容纳于树脂盒体(筒),并将端子配件安装于该树脂盒体的表面。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非接触部由阶差面实现,但是也可以是位于导线的终端部的延长线上的端子配件的一部分被冲切加工后的切口部。在此情况下,仅产生端子配件的壁厚份的阶差,所以对于导线来说能够避免前端部被热压接于端子面。因此,能够可靠而且容易地进行热压接后的导线的切断去除。符号的说明1线圈部件2鼓型芯3卷芯部4A,4B帽檐部5板状芯6a~6f端子配件7线圈7r剩余线部分11粘结剂12加热薄片13刀具20导线20e前端部21端子配件d1间隙d2间隙SB帽檐部的底面SB1帽檐部的底面的下段面SB2帽檐部的底面的上段面SL端子配件的底面部的下段面SS帽檐部的外侧侧面SS1帽檐部的外侧侧面的下段面SS2帽檐部的外侧侧面的上段面ST帽檐部的上表面SU端子配件的底面部的上段面TB端子配件的底面部TB1端子配件的底面部的上段部TB2端子配件的底面部的下段部TS端子配件的侧面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