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度可调式动力电池铝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0379阅读:590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度可调式动力电池铝壳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铝壳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度可调式动力电池铝壳。



背景技术:

现有动力电池基本为锂电池,其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由于锂金属的化学特性非常活泼,使得锂金属的加工、保存、使用,对环境要求非常高。

为了对动力电池进行防震和放腐蚀保护,通常在电池的外面套上一层铝壳。但现有动力电池用铝壳大都为一体成型结构,其壳体的尺寸是固定不便的,当用于不同的场合时,通常需要更换电池,从而增大电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度可调式动力电池铝壳,能够解决现有电池铝壳体积固定带来的使用不便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度可调式动力电池铝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内侧壁设有插接轨道,所述插接轨道内开设有卡槽,所述下壳体内侧壁固定有插接杆,所述插接杆上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与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卡部;所述插接杆插入所述插接轨道内,通过卡部与卡槽的配合将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固定组合为铝壳,通过连接杆上不同位置处的卡部与卡槽的配合实现铝壳高度的调整。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的口径小于所述下壳体的口径。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插接轨道位于所述上壳体的正面和背面内侧,为中空的半圆柱结构,其半圆柱面相对与所述上壳体内壁面。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正面或背面内的插接轨道数为2个。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卡槽位于所述上壳体下边缘内侧。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插接杆采用Ω形固定夹旋转式固定在所述下壳体的内壁面上,其底端穿出所述下壳体的底壁。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插接杆的底端露出所述下壳体底壁的部分带有旋转杆,所述旋转杆垂直与所述插接杆并平行与所述下壳体的底壁。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下壳体的内底部带有减震垫,所述下壳体的上部与所述上壳体相接部分的内侧带有密封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一种高度可调式动力电池铝壳,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其通过上壳体和下壳体的配合式结构设计,实现铝壳整体高度可调,且调节方式简单可靠,从而提高动力电池铝壳的使用灵活度,提高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高度可调式动力电池铝壳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所示上壳体的内壁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所示插接轨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所示下壳体与上壳体相接端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所示下壳体的外底端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所示插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上壳体,2.下壳体,3.插接轨道,4.卡槽,5.Ω形固定夹,6.插接杆,7.卡部,8.旋转杆,9.半圆形凹槽,10.密封圈,11.减震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一种高度可调式动力电池铝壳,为长方体结构,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2。

所述上壳体1的正面和背面的内侧壁上各设两个插接轨道3,该插接轨道3为中空的半圆柱结构,其半圆柱面与上壳体的内侧壁相对。该插接轨道3相对与半圆柱面的一侧开设有卡槽4,该卡槽4位于上壳体1的下边缘内侧。

所述下壳体2的正面和背面的内侧壁上采用Ω形固定夹5旋转式固定有与所述插接轨道3在数量和位置上均相匹配的插接杆6,沿插接杆6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卡部7,且卡部7与卡槽4相匹配,当卡部7与卡槽4重合使,插接杆被固定,不能再沿插接轨道3滑行,此时,上壳体1和下壳体2固定组合为铝壳,通过插接杆6上不同位置处的卡部7与卡槽4配合,实现铝壳的高度调整。

连接杆6上的卡部7数量为2~3个,相邻两个卡部7之间的距离为5~10mm。插接杆6的底端穿出下壳体2的底壁,其穿出部分带有与插接杆6相垂直的旋转杆8,该旋转杆8平行于下壳体2的底壁,在下壳体底壁外侧还带有供所述旋转杆旋转的半圆形凹槽9。通过连接杆8在半圆形凹槽9内的旋转,使连接杆6随之旋转,当卡部7与卡槽4脱离,连接杆6可沿插接轨道3插入或抽出,从而调整壳体的高度,当调整到合适的高度后,再旋转旋转杆8,使连接杆6旋转至卡部7与卡槽4配合固定,从而实现壳体高度的调整。

所述上壳体1的口径小于下壳体2的口径,其下壳体2与上壳体相接的一端内侧带有密封圈10,以使壳体整体密封。下壳体2的底部内侧带有减震垫11,用于保护电池。

上述壳体均采用激光焊接而成,壳体的最小高度为210mm,可调节高度范围为5~20mm。壳体内电池的额定容量为75Ah。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