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8017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金属壳体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插头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位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以及位于绝缘本体外侧的金属壳体。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基部和自基部向前凸伸的用以插接至对接连接器插接口内的插接部。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由于所述插头连接器需要进行高速的信号传输,需要所述具备良好的组装牢固性及EMI性能,而现有技术中的所述金属壳体仅能部分覆盖插头连接器的外侧,如此设置,影响所述插头连接器的组装牢固性及EMI性能。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之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升组装牢固性及EMI性能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金属壳体、位于金属壳体内的绝缘本体以及固持于绝缘本体上并暴露出金属壳体的端子接触部,所述金属壳体包括前壳体以及固持于前壳体后端的后壳体,所述前壳体包括基部以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用以对接对接连接器的插接部,所述端子接触部暴露于插接部上下两侧,所述基部设有上表面、下表面、位于两侧的侧表面以及位于侧表面的凸块,所述后壳体包括顶壁、底壁以及位于顶壁两侧的侧壁,所述后壳体顶壁及底壁的前端设有向内侧弯折后进一步向前弯折的连接壁,所述连接壁分别贴合于所述基部上表面及下表面上,所述后壳体侧壁包括位于前端用以向前顶持凸块的前端面以及贴合于基部侧表面的内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前后方向上所述基部左右两侧的凸块分别与后壳体两侧壁相齐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部在上下左右方向上均突出于所述插接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壳体设有自基部后端向前凹陷至插接部内的用以插接绝缘本体的收容腔,所述插接部设有顶面、底面、位于两侧的两侧面以及位于前端的前表面,所述顶面及底面上设有镂空的用以暴露端子接触部的镂空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接部侧面前端设有向内凹陷的用以扣持对接连接器的扣持凹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壳体侧壁的内表面以及基部侧表面均为弧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壳体包括位于连接壁后端的中空筒状的中段以及位于中段后端用以铆接线缆的铆接尾部,所述后壳体在左右方向上为两个半壳体对接在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半壳体包括位于左右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顶壁设有弯折延伸的与第二部分顶壁下方紧密配合的贴合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内插设有内置电路板,所述端子接触部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为Lightning插头连接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后壳体连接壁的二次折弯设计可以与前壳体基部无缝配合,提升组装牢固性及EMI性能;后壳体的前端面与前壳体基部的凸块互配定位设计,提升产品组装效率及组装稳定性,增强产品抗机械测试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金属壳体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中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金属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中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绝缘本体、内置电路板端子接触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至7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金属壳体10、位于金属壳体10内的绝缘本体4以及固持于绝缘本体4上并暴露出金属壳体10的端子接触部5,所述金属壳体10包括前壳体1以及固持于前壳体1后端的后壳体2,所述前壳体1包括基部11以及自基部11向前延伸的用以对接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插接部12,所述端子接触部5暴露于插接部12上下两侧,所述基部11设有上表面111、下表面113、位于两侧的侧表面112以及位于侧表面112前端两侧的凸块115,所述后壳体2设有顶壁21、底壁23以及位于顶壁21两侧的侧壁22,所述后壳体2顶壁21前端设有向下弯折后进一步向前弯折的连接壁211,所述连接壁211贴合于所述基部11上表面111及下表面113上,所述后壳体2侧壁22包括位于前端用以向前顶持凸块115的前端面222以及贴合于基部11侧表面112的内表面221。如此设置,后壳体2连接壁211的二次折弯设计可以与前壳体1基部11无缝配合,提升组装牢固性及EMI性能;后壳体2的前端面222与前壳体1基部11的凸块115互配定位设计,提升产品组装效率及组装稳定性,增强产品抗机械测试性能。

在前后方向上所述基部11左右两侧的凸块115分别与后壳体2两侧壁22相齐平。如此设置,所述基部11与所述后壳体2在前后方向上不存在配合阶梯,使所述电连接器100在使用过程中在前后方向上不易受到不必要的阻力,从而提高前壳体1和后壳体2之间的固持稳定性。

所述基部11在上下左右方向上均突出于所述插接部12。如此,当所述电连接器100插接对接连接器时,可使所述电连接器100仅所述插接部12插接入对接连接器的插接接口(未图示),插接结构稳固。

所述前壳体1为浇铸成型,所述前壳体1设有自基部11后端向前凹陷至插接部12内的用以插接绝缘本体4的收容腔13,所述插接部12设有顶面121、底面122、位于两侧的两侧面123以及位于前端的前表面124,所述顶面121及底面122上设有镂空的用以暴露端子接触部5的镂空部1211。如此设置,所述插接部12的上下左右及前端均由金属材料包覆,所述端子接触部5暴露于插接部12的上下两侧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电性接触。

所述插接部12侧面123前端设有向内凹陷的用以扣持对接连接器的扣持凹部1231。如此设置,所述插接部12能与对接连接器稳固插接,增加用户的插接使用感。

所述后壳体2侧壁22的内表面221以及基部11侧表面112均为弧面。如此设置,前壳体1弧面与后壳弧面互配定位设计,提升产品组装效率及组装稳定性,增强产品抗机械测试性能。

所述后壳体2包括位于连接壁211后端的中空筒状的中段23以及位于中段23后端用以铆接线缆(未图示)的铆接尾部24,所述后壳体2在左右方向上为两个半壳体对接在一起,即所述后壳体2为两件式冲压成型,包括位于左右的第一部分201和第二部分202。如此设置,利于将前壳体1和后壳体2进行无缝连接,避免前壳体1和后壳体2之间存在装配间隙,从而进一步提升组装牢固性及EMI性能。

所述第一部分201顶壁21设有弯折延伸的与第二部分202顶壁21下方紧密配合的贴合壁2011。如此设置,所述贴合壁2011与第二部分202顶壁21之间冲压贴合在一起,结构稳固,组装方便;另一方面,能提高屏蔽效果。

所述绝缘本体4内插设有内置电路板3,所述端子接触部5与所述电路板3电性连接。如此设置,所述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为Lightning插头连接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连接器。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