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63418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尤指一种用于电连接器结构的散热元件以及具有构造简单、组装方便及良好固持力的限位元件。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业及通讯设备的快速发展,连接器产业相关的新标准不断释出,高频及微型化已成为技术的主流趋势,然而,为应对微型化及高频传输的需求,电连接器内部的端子与线路配置于单位面积的密集度也愈来愈高,相对造成电连接器在运行时所产生的热量大幅增加,使得电连接器内部温度升高,超越其正常运行的温度范围,而导致电连接器的运行性能下降,影响整体信号传输的表现。

为确保电连接器能维持在其正常的温度范围内运行,通常会配置散热装置于电连接器上以提升散热效能,常见的散热装置为具有散热鳍片的散热片,主要通过散热片的基座固定于电连接器壳体,并贴合于收容在电连接器内部的插头模组的表面,将电连接器运行时其内部所产生的热量快速地传导至散热片的基座及散热鳍片,借以提升散热片的散热效能。

于此类的散热模式中,主要是通过散热片固定于电连接器的壳体上的配置,并贴合于插头模组以达到热传导的目的,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散热片固定方式通常有配置散热片夹具固定散热片于电连接器壳体的两侧边,或电连接器壳体设置有固定元件供散热片直接固定;然而,现有的散热片固定方式因为元件之间于制作中存在的公差问题,无法严格地限制散热片于电连接器壳体上的位移,而散热片的位移使得散热片的基座无法紧密贴合于插头模组,将影响两者之间的热传导效率,进而严重影响散热装置的整体散热效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造简单且组装方便并能达到良好散热效能的电连接器结构,借以解决现有的配置有散热片的电连接器中,热传导效率会因散热片无法紧固于电连接器壳体及紧密贴合于插头模组,进而严重影响其散热效能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其中,电连接器结构包含:

一壳体,该电连接器的壳体具有相对的前后端,并且该壳体具有至少一顶部开口;

一散热元件,该散热元件设置于该顶部开口;

一限位元件,该限位元件将该散热元件固定于电连接器的壳体,该限位元件包含有第一限位段、至少一第二限位段及至少一弯曲段,所述弯曲段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段及所述第二限位段之间,该第一限位段具有至少一延伸构件,该第二限位段具有一压制部,所述延伸构件耦合于所述壳体,且所述压制部耦合于所述散热元件,即该第一限位段的该延伸构件可机械耦合于该壳体与该散热元件之间,所述散热元件通过所述延伸构件及所述压制部固定于该顶部开口。

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中,所述第一限位段耦合于所述壳体的顶壁,所述延伸构件为多个的状态下,多个所述延伸构件分别由所述第一限位段的两侧边向所述壳体的后端延伸,并且多个所述延伸构件机械耦合于所述壳体。

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中,所述延伸构件进一步包含一接合部及一止挡部,所述壳体的后端包含至少一限位槽,所述接合部与所述限位槽相对应接合,所述止挡部接触所述壳体的后壁的内壁面,所述止挡部能限制所述散热元件的移动。

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中,所述第二限位段为多个的状态下,所述压制部分别由对应的所述第二限位段向所述壳体的前端延伸。

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中,所述弯曲段能弹力变型,且所述第二限位段能通过所述弯曲段的弹性变型耦合于所述散热元件。

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中,所述顶部开口的前端进一步包含至少一第一限位臂。

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中,所述顶部开口的后端进一步包含至少一第二限位臂,所述第二限位臂设置于所述散热元件及所述壳体之间。

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中,所述第一限位臂、所述第二限位臂及所述第二限位段分别耦合于所述散热元件,且通过所述第一限位臂、所述第二限位臂及所述第二限位段限制所述散热元件移动。

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中,所述顶部开口的两侧边分別包含至少一引导轨,所述引导轨能引导所述散热元件安装于所述顶部开口的相对应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利用构造简单且组装方便的限位元件连接于电连接器的壳体及散热元件之间,其所构成的固定方式用以维持散热元件于电连接器的壳体上并同时限制散热元件的位移,其良好的固持力能使散热元件与插头模组持续保持紧密贴合,借以提高散热效能。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电连接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结构的后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结构的限位元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的限位元件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电连接器结构的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结构的侧视图。

图9为图8所示的电连接器结构的侧视图的局部放大视图,其展示限位元件耦合于散热元件及壳体的方式。

附图标号说明:

10 电连接器结构

100 壳体

110 埠

111 顶壁

112 底壁

113 后壁

114 侧壁

115 侧壁

131 屏蔽元件

132 屏蔽元件

133 屏蔽元件

134 屏蔽元件

141 限位槽

142 限位槽

150 顶部开口

151 引导轨

152 引导轨

153 引导构件

161 第一限位臂

162 第二限位臂

190 侧向轴

191 垂直轴

192 纵向轴

200 散热元件

210 接合面

300 限位元件

310 第一限位段

320 第二限位段

321 压制部

330 弯曲段

340 延伸构件

341 接合部

342 止挡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现通过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及配合所附的附图以辅助理解,以完整说明本实用新型;应了解的,本实用新型不应该受限于本文所提出的实施例,更确切地说,提供下述具体的实施例是为使本文所揭示的内容更臻透澈及完整,且让本文所揭示内容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完整地传达给熟悉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本实用新型以下实施例所揭露的电连接器结构10作为实施例的举例说明,但并不以其所揭露的型态为限,熟悉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设计需求或是使用需求而对应改变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结构10的外观型态。

其中,关于下文中提到的表示方向的“前”、“后”请参见图1,其中,图1的左下角为“前”,图1的右上角为“后”。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揭露的电连接器结构10的立体示意图及分解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结构10电性设置于一印刷电路板上(图中未示),并且用以提供一插头模组(图中未示)电性插设。

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结构10包括一壳体100、一散热元件200及一限位元件300。壳体100基本上由顶壁111、底壁112、后壁113及侧壁114、侧壁115所组成,壳体100的内部为中空状,并构成一容置空间,以供一插头模组容置于其中。壳体100平行于一纵向轴192方向并于纵向轴192方向具有相对的前端、后端,壳体100的前端具有一埠110及多个屏蔽元件131、屏蔽元件132、屏蔽元件133、屏蔽元件134,其中埠110用以使一插头模组穿过并收容插头模组于壳体100内。壳体100前端邻近于埠110的周边分别设置有平行于垂直轴191方向的屏蔽元件131、屏蔽元件132及平行于侧向轴190方向的屏蔽元件133、屏蔽元件134,用以减少或遏制电磁干扰(EMI)发射,但屏蔽元件131、屏蔽元件132、屏蔽元件133、屏蔽元件134设置的数量及形式不限于附图所示,可依据使用者需求来配置以实现上述的目的。

壳体100的顶壁111开设有至少一顶部开口150,用以容置一散热元件200于其中,散热元件200可以是但并不局限于鳍片状的散热片,其包含有一接合面210,其大小及形状与顶部开口150相合配。

请同时参阅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揭露的电连接器结构10的后视图。其中,顶壁111连接于后壁113之间的区段开设有至少一限位槽141、限位槽142,用以供一限位元件300机械耦合。限位元件300同时耦合于壳体100及散热元件200并提供一固持力作用于两者之间,用以保持接合面210紧密贴合于壳体100内部的插头模组。

请同时参阅图5及图6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限位元件300的立体示意图及侧视图。进一步地说明限位元件300的详细结构与结合关系。限位元件300包含一第一限位段310、至少一第二限位段320及至少一弯曲段330,弯曲段330连接于第一限位段310及第二限位段320之间,提供一弹性变形特性。第一限位段310可以为一沿着侧向轴190方向延伸的平板,而平板的侧边可包含有至少一延伸构件340,延伸构件340更包含一接合部341及一止挡部342。第二限位段320可以为一叶状弹片,其具有相对的前端和后端,后端连接于弯曲段330及前端沿着纵向轴192方向向前延伸,并具有一压制部321。其中,当散热元件200容置于顶部开口150,第一限位段310接触顶壁111,延伸构件340耦合于壳体100时,第二限位段320接触散热元件200,而其压制部321提供一向下的压制力于散热元件200,以固定散热元件200于该顶部开口150并限制其垂直方向的移动。

其中,当第一限位段310耦合于壳体100的顶壁111,其延伸构件340为多个时,多个延伸构件340可分别地由第一限位段310的两侧边向壳体100的后端纵向地延伸并机械地耦合于该壳体100。

其中,第二限位段320为多个时,多个压制部321分别由对应的第二限位段320向壳体100的前端纵向地延伸,再者,连接第一限位段310及第二限位段320之间的弯曲段330,提供一弹力变形特性,以允许第二限位段320耦合于散热元件200,并为其压制部321提供一向下的压制力于散热元件200,以共同固定散热元件200于该顶部开口150并限制其垂直方向的移动。应了解的是,第一限位段310、第二限位段320、及延伸构件340设置的数量及形式不限于附图所示,可依据使用者需求来配置以实现上述的目的。

另外,为了具备更好的引导性及固持性,请同时参阅图7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电连接器结构10的壳体100的立体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壳体100更包含有引导轨151、引导轨152,引导轨151、引导轨152分别位于顶部开口150的两侧,引导轨151、引导轨152分别地连接并沿着侧壁114、侧壁115延伸且平行于纵向轴192方向。引导轨151、引导轨152更分别包含至少一引导构件153,可以是但并不局限为叶状弹片。当散热元件200通过引导轨151、引导轨152引导至顶部开口150的相对应的位置时,引导构件153可施予一向下的固持力于散热元件200,以限制其垂直方向的移动。

更进一步地,壳体100的顶壁111更包含有至少一第一限位臂161及第二限位臂162。第一限位臂161设置为邻近于埠110或顶部开口150的前端,其具有相对的前端及后端,前端连接于顶壁111及后端沿着纵向轴192的方向向后延伸。第二限位臂162设置为邻近于后壁113或顶部开口150的后端,其具有相对的前端及后端,后端连接于顶壁111及前端沿着纵向轴192的方向向前延伸。可选择地,第一限位臂161、第二限位臂162及引导构件153设置的数量及形式不限于附图所示,可依据使用者需求来配置以实现上述的目的。

请同时参阅图8及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揭露的电连接器结构10的侧视图及其局部放大图,更进一步地说明,限位元件300耦合于壳体100的详细结构与运动方式。本实施例的散热元件200耦合壳体100并容置于顶部开口150时,限位元件300由壳体100后端装入,其中,当第一限位段310两侧的延伸构件340分别与限位槽141、限位槽142相对应接合时,第一限位段310接触顶壁111,部分的接合部341与顶壁111接触,而止挡部342接触后壁113的内壁面,第二限位段320的压制部321接触散热元件200,以限制散热元件200垂直方向及纵向方向的移动。

承上,为了具备更好的固持性,至少一第一限位臂161与第二限位段320可共同接触散热元件200,并提供向下的固持力,以固定散热元件200于顶部开口150相对应的位置,使接合面210可紧密贴合于插头模组。

承上,当限位元件300固定散热元件200于壳体100上时,至少一第二限位臂162设置于散热元件200与壳体100之间,并提供一向上的缓冲力于其中,相对于第二限位段320的压制部321所提供的向下固持力,第二限位臂162用以避免散热元件200后端下沉及前端翘起,造成散热元件200无法贴合于插头模组而导致散热效果不佳的状况。

承上,当限位元件300固定散热元件200于壳体100上时,至少一第一限位臂161与第二限位段320可共同接触散热元件200,并提供向下的固持力,至少一第二限位臂162设置于散热元件200与壳体100之间,并提供一向上的缓冲力于其中,且第一限位臂161、第二限位臂162及第二限位段320,分别耦合于散热元件200以共同固定散热元件200于顶部开口150相对应的位置,并限制其垂直方向及纵向方向的移动,使得接合面210可持续地紧密贴合于插头模组,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效率。

由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说明可清楚得知,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结构10,通过限位元件300机械耦合于散热元件200及壳体100之间,可解决现有电连接器的散热片于电连接器的壳体上位移,造成散热片无法持续性的紧密贴合于插头模组,而影响散热效能的问题。与现有技术相较之下,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结构10的限位元件300具有构造简单且组装方便并减少组装流程的功效,再者,还可使散热元件200与顶部开口150的相对位置保持固定,不会受插头模组的插拔次数而影响其位移,借此达到定位及具有良好固持性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