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接形式的触头结构以及隔离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61779阅读:736来源:国知局
插接形式的触头结构以及隔离开关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尤其涉及一种插接形式的触头结构以及隔离开关。



背景技术:

目前,在开关行业,触头部分由于机械振动、触点氧化而导致的接触部分温度升高,甚至产生熔焊一直是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开关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必须将触头接触电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就需要触头部分有自清洁功能,用于消除氧化膜引起的接触电阻升高,同时需要触头接触压力不随触头的磨损发生较大的变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接形式的触头结构,旨在用于解决现有的开关中,触头接触部分电阻不易控制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插接形式的触头结构,包括静触头片,还包括支撑结构以及安设于所述支撑结构上且相对设置的两个动触头片组,每一所述动触头片组均包括可与所述静触头片接触的至少一个动触头片,两个所述动触头片组的各所述动触头片的其中一端围合形成供所述静触头片伸入接触的夹口。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架,两个所述支架之间连接有相互平行且与两个所述动触头片组一一对应的两个转轴,每一所述动触头片组的各所述动触头片均与对应所述转轴可转动连接,且两个所述动触头片组之间通过弹性件连接,所述弹性件与两个所述转轴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包括至少一个拉伸弹簧,每一所述动触头片组的各所述动触头片之间还通过连接轴连接,两个所述连接轴之间通过所述拉伸弹簧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具有与两个所述动触头片组一一对应的两个连接端,每一所述连接端均具有供对应所述动触头片组的各所述动触头片一一对应穿过的至少一个矩形槽。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支架上均设置有卡槽,所述支撑板的相对两个端部分别卡设于两个所述卡槽内。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动触头片组的所述动触头片具有多个,相邻的两个所述动触头片之间采用轴套隔开。

进一步地,所述静触头片朝向所述支撑结构的一侧端部具有倒角。

进一步地,各所述动触头片于所述夹口处设置有夹设所述静触头片的抵压部,所述抵压部沿朝向所述静触头片的方向呈渐缩状。

进一步地,所述抵压部位于所述夹口外侧的部分与所述静触头片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静触头片端部处的倒角。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隔离开关,包括上述的插接形式的触头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触头结构中,两个动触头片组之间一端形成有夹口,静触头片可以插入夹口内,且与各动触头片接触,且在静触头片插入或者脱出夹口的过程中,静触头片的两表面与两个动触头片组的各动触头片之间能够形成摩擦,对此静触头片的两表面不易形成氧化膜,实现自清洁,有效避免了由于氧化膜引起的接触电阻增大,将上述的触头结构应用于隔离开关上,可以保证开关的可靠性与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接形式的触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插接形式的触头结构的两个动触头片组与静触头片以及静母排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插接形式的触头结构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以及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插接形式的触头结构,包括静触头片1,其通过两个动触头片组3能够实现与静母排2电性导通,两个动触头片组3相对设置,且安设于支撑结构上,对于支撑结构,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架4,两个动触头片组3均安设于两个支架4上且位于两者之间,当然两个动触头片组3的排列方向垂直于两个支架4的排列方向,细化动触头片组3的结构,包括可与静触头片1接触的至少一个动触头片31,两个动触头片组3的各动触头片31的其中一端围合形成供静触头片1插入的夹口32,而另一端则夹设上述的静母排2,且在静触头片1插入夹口32后,静触头片1与各动触头片31接触。本实施例中,触头结构采用插接的方式电导通静触头片1与静母排2,具体地,将静触头片1由夹口32插入两个动触头片组3之间,静触头片1与各动触头片31接触,静触头片1与静母排2电性导通,而将静触头片1抽出夹口32时,两者之间断开,且在静触头片1插入与抽出夹口32的过程中,静触头片1的两表面与两个动触头片组3的各动触头片31之间产生摩擦,从而使得静触头片1的两表面不会轻易形成氧化膜,实现自清洁,有效避免了由于氧化膜引起的接触电阻增大。

再次参见图1以及图2,优化上述实施例,两个支架4之间通过相互平行的两根转轴33连接,两根转轴33与两个动触头片组3一一对应,动触头片组3的各动触头片31于远离夹口32的一侧与对应的转轴33之间可转动连接,且其中一动触头片组3的各动触头片31与另一动触头片组3的各触头片之间通过弹性件34连接,当然弹性件34与两个转轴33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两个动触头片组3之间的夹口32通过弹性件34拉紧,正常情况下夹口32的口径较小,且当将静触头片1擦入时,静触头片1两表面挤压各动触头片31,各动触头片31均绕对应的转轴33转动,夹口32张开,且由于弹性件34的拉紧作用,各动触头片31夹紧静触头片1,进而使得静触头片1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不会轻易由夹口32内抽出。对于弹性件34,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拉伸弹簧341,每一动触头片组3的各动触头片31之间还通过连接轴35连接,两个连接轴35之间则通过拉伸弹簧341连接,当然连接轴35也与对应的转轴33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拉伸弹簧341的个数可以与每一动触头片组3的连接轴35的个数相同,比如当两个动触头片组3的动触头片31均为四个时,则每一动触头片组3的连接轴35可为两根,将四个动触头片31分为两组,每一组的两个动触头片31采用一根连接轴35连接,拉伸弹簧341连接至该连接轴35的中间位置,当静触头片1没有插入时,拉伸弹簧341为原长,而当静触头片1插入夹口32后,拉伸弹簧341被拉伸,各动触头片31夹紧静触头片1。且在采用拉伸弹簧341作为弹性件34时,拉伸弹簧341整体均位于两个动触头片组3之间,节省了弹性件34的占用空间,并且弹性件34提供反力的力臂约为动触头片31夹持力力臂的一半,随着动触头片31的磨损,拉伸弹簧341的伸长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保证了动触头片31接触力的稳定性。一般动触头片组3的动触头片31均为多个,可增大电接触面积,提高触头结构的短时耐受电流能力,且针对这种多动触头片31的结构形式,相邻的两个动触头片31之间均采用轴套331隔开,而各轴套331均套设于对应的转轴33上,两动触头片31间距可通过调整轴套331尺寸进行变动。

参见图2以及图3,进一步地,触头结构还包括支撑板36,支撑板36具有与两个动触头片组3一一对应的两个连接端,每一连接端则具有供对应动触头片组3的各动触头片31一一对应的至少一个矩形槽361。本实施例中,支撑板36与连接走靠近,各动触头片31分别经过对应的矩形槽361,通过支撑板36可以将两个动触头片组3的各动触头片31隔开,对此即使两个动触头片组3之间采用弹性件34拉紧,两个动触头片组3远离静母排2一侧还是可以形成夹口32,方便静触头片1插入。在安装时,于两个支架4的对应位置均设置有卡槽41,支撑板36的相对两个端部分别卡设于两个卡槽41内。

参见图2,细化静触头片1与动触头片31的结构,静触头片1朝向支撑结构的一侧端部具有倒角11,对此静触头片1朝向静母排2的一侧端部尺寸较小,当静触头片1插入夹口32时,该部分结构先伸入夹口32内,由于尺寸较小,其更容易伸入夹口32内,且在该端部的引导作用下,静触头片1的其它部分也比较容易插入夹口32内。对于动触头片31的结构,其对应夹口32处设置有用于夹紧静触头片1的抵压部311,即当静触头片1插入夹口32内后,各动触头片31的抵压部311夹紧静触头片1,各抵压部311沿朝向静触头片1的方向呈渐缩状,则抵压部311的外侧和内侧均与静触头片1之间形成有夹角,可以定义抵压部311外侧与静触头片1之间的夹角为α,定义抵压部311内侧与静触头片1之间的夹角为β,对此在静触头片1插入夹口32的过程中,静触头片1与每一动触头片31的抵压部311之间均为线接触,接触面积相对较小,则每一动触头片31对静触头片1的压强比较大。另外设定静触头片1朝向静母排2的一侧端部倒角11为γ,通常0°<γ<45°,而α>γ,则可以在静触头片1插入夹口32的过程中,保证动触头片31接触点位置始终不变,实现圆滑过渡,且在静触头片1拔出夹口32的过程中,弹性件34长量变化平缓,可以延长弹性件34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隔离开关,应用有上述的触头结构,采用插接式的方式合闸,长时间使用时接触电阻值比较稳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使用寿命,且短时耐受电流能力比较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