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7359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用于输出或输入以传输电力或电信号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传统电连接器主要包含一第一接头筒a1、一第二接头筒b1、多个第一缆线及多个第二缆线,第一接头筒a1具有多个插孔a2,各第一缆线中的芯线以焊接、螺纹锁固或压接方式,将缆线与插针连接于各插孔a2,第二接头筒b1具有多个插针b2,各插针b2以焊接、螺纹锁固或压接方式电连接各第二缆线;其中,第一接头筒a1与第二接头筒b1相互组接,各第一缆线先插设于各插孔a2,插针b2再以焊接、螺纹锁固或压接方式接触各第一缆线中的芯线,以使各第一缆线及各第二缆线相互对接而完成电连接器成品。

然而,上述电连接器具有以下缺点,插针b2连接缆线主要以焊接、螺纹锁固或压接方式作业,但这些连接方式需要花费工时且配合工具执行,并往往只适用于单一线径的缆线组接,槽宽导致技术人员必须囤积各种尺寸的插针b2,或限制缆线的尺寸,造成电连接器产生出组装成本昂贵及各种插针b2尺寸囤积过多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利用每一对U形杆的二内侧面共同向内开设有多个缆线固定槽,多个缆线固定槽的槽宽以朝接近第一接头座方向逐渐缩减,使第一接头座适合各种不同线径大小的缆线安装,以达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节省成本及提升安装范围的优点。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用于多个第一缆线及多个第二缆线,所述第一缆线具有一芯线及一绝缘层,该电连接器包括:

一第一接头座,具有多个缆线夹,每一该缆线夹包含自该第一接头座延伸的一对U形杆,每一该对U形杆的内侧具有一容槽、二内侧面及二外侧面,该二内侧面共同向内开设有贯穿于该二外侧面的多个缆线固定槽,该多个缆线固定槽的槽宽以朝接近该第一接头座方向逐渐缩减,各所述第一缆线被夹持于各该对U形杆之间且卡合于该多个缆线固定槽的其中之一;以及

一第二接头座,具有电性连接于各所述第二缆线的多个插针,各该插针穿接于各该容槽且刺破各所述绝缘层,使各该插针与各所述芯线电性连接。

其中各该对U形杆的该二内侧面为朝接近该第一接头座方向逐渐相互靠近的二第一倾斜面。

其中各该对U形杆的内侧具有二内底壁,该二内底壁具有朝接近该第一接头座方向逐渐相互靠近的二第二倾斜面。

其中各该二第二倾斜面之间具有一间距,远离该第一接头座的该间距大于该插针的宽度,邻近该第一接头座的该间距小于该插针的宽度,使各该二第二倾斜面的末段能够抵止于各该插针。

其中每一该插针具有一U字状插片,每一该U字状插片的内侧具有二刀口,每一该刀口具有一外突段、一第一斜边及一第二斜边,各该第一斜边形成在该刀口的开口端与该外突段之间,各该第二斜边形成在该刀口的底端与该外突段之间。

其中每一该刀口的二该第一斜边朝接近二该外突段方向逐渐相互靠近。

其中每一该刀口的二该第二斜边朝接近二该外突段方向逐渐相互靠近。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一第一接头座,具有多个缆线夹,每一该缆线夹包含自该第一接头座延伸的一对U形杆,每一该对U形杆的内侧具有一容槽、二内侧面及二外侧面,该二内侧面共同向内开设有贯穿于该二外侧面的多个缆线固定槽,该多个缆线固定槽的槽宽以朝接近该第一接头座方向逐渐缩减;以及

一第二接头座,具有多个插针,各该插针穿接于各该容槽。

其中各该对U形杆的该二内侧面为朝接近该第一接头座方向逐渐相互靠近的二第一倾斜面。

其中各该对U形杆的内侧具有二内底壁,该二内底壁具有朝接近该第一接头座方向逐渐相互靠近的二第二倾斜面,各该二第二倾斜面之间具有一间距,远离该第一接头座的该间距大于该插针的宽度,邻近该第一接头座的该间距小于该插针的宽度,使各该二第二倾斜面的末段能够抵止于各该插针。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中U字状插片的二刀口设计为内宽外窄,让U字状插片更适合切割各种不同外径的第一缆线。

各U字状插片穿接于各容槽时,各对U形杆的二第二倾斜面之间具有间距,因邻近第一接头座的间距大于U字状插片211的宽度,使U字状插片切割绝缘层时未被第二倾斜面所止抵,使电连接器具有控制U字状插片的二刀口之间宽度及控制二刀口变形量。

各U字状插片穿接于各容槽时,各对U形杆的二第二倾斜面之间具有间距,因远离第一接头座的间距大于U字状插片211的宽度,仅各二第二倾斜面的末段能够抵止于各U字状插片,以避免U字状插片变形量过大而发生塑性变形,使电连接器具有适用不同线径的第一缆线及确保产品稳定性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 为现有技术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接头座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4 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 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 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三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7 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四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8 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五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9 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六使用状态示意图。

现有技术中:

a1…第一接头筒;

a2…插孔;

b1…第二接头筒;

b2…插针;

本实用新型;

100…第一缆线;

101…芯线;

102…绝缘层;

10…电连接器;

1…第一接头座;

11…缆线夹;

12…U形杆;

121…容槽;

122…内侧面;

1221…第一倾斜面;

123…外侧面;

124…缆线固定槽;

125…内底壁;

1251…第二倾斜面;

1252…末段;

2…第二接头座;

21…插针;

211…U字状插片;

212…刀口;

213…外突段;

214…第一斜边;

215…第二斜边;

h…槽宽;

s…间距;

w…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考图2至图9所示,用于多个第一缆线100及多个第二缆线,每一第一缆线100具有一芯线101及一绝缘层102,此电连接器10主要包括一第一接头座1及一第二接头座2。

如图2、图4至图9所示,多个第一缆线100穿接于第一接头座1,第一接头座1具有多个缆线夹11,每一缆线夹11包含自第一接头座1延伸的一对U形杆12,每一对U形杆12的内侧具有一容槽121、二内侧面122,及外侧具有二外侧面123,二内侧面122共同向内开设有贯穿于二外侧面123的多个缆线固定槽124,多个缆线固定槽124的槽宽h以朝接近第一接头座1方向逐渐缩减,各第一缆线100依线径大小选择被夹持于各对U形杆12之间且卡合于多个缆线固定槽124之一。

详细说明如下,各对U形杆12的二内侧面122为朝接近第一接头座1方向逐渐相互靠近的二第一倾斜面1221,且各对U形杆12的内侧具有二内底壁125,二内底壁125具有朝接近第一接头座1方向逐渐相互靠近的二第二倾斜面1251,且各二第二倾斜面1251之间具有一间距s。

如图2至图3、图7至图9所示,第二接头座2具有电性连接于各第二缆线的多个插针21,各插针21穿接于各容槽121且刺破各绝缘层102,而使各插针21与各芯线101电性连接。

进一步说明如下,每一插针21具有一U字状插片211,每一U字状插片211的内侧具有二刀口212,每一刀口212具有一外突段213、一第一斜边214及一第二斜边215,各第一斜边214形成在刀口212的开口端与外突段213之间,每一刀口212的二第一斜边214朝接近二外突段213方向逐渐相互靠近,各第二斜边215形成在刀口212的底端与外突段213之间,每一刀口212的二第二斜边215朝接近二外突段213方向逐渐相互靠近。

另外,远离第一接头座1的间距s大于插针21的宽度w,邻近第一接头座1的间距s小于插针21的宽度w,以使各插针21穿接于各容槽121时,仅各二第二倾斜面1251的末段1252能够抵止于各插针21。

如图5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的组合,其利用第一接头座1具有多个缆线夹11,每一缆线夹11包含自第一接头座1延伸的一对U形杆12,每一对U形杆12的内侧具有容槽121、二内侧面122及外侧具有二外侧面123,二内侧面122共同向内开设有贯穿于二外侧面123的多个缆线固定槽124,多个缆线固定槽124的槽宽h以朝接近第一接头座1方向逐渐缩减,各第一缆线100被夹持于各对U形杆12之间且卡合于多个缆线固定槽124之一;第二接头座2具有电性连接于各第二缆线的多个插针21,各插针21穿接于各容槽121且刺破各绝缘层102,而使各插针21与各芯线101电性连接。借此,缆线固定槽124依据第一缆线100的对应设计及内插比例设计,而在缆线夹11上的不同位置设置多个缆线固定槽124,此多个缆线固定槽124适合第一缆线100的不同线径,使第一接头座1适合各种不同线径大小的第一缆线100安装,以达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具有节省成本及提升安装范围的优点。

如图4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的使用状态。首先,如图4至图5、图9所示,将多个第一缆线100穿接于第一接头座1中,再将各第一缆线100弯折穿入各对U形杆12之间,而使各第一缆线100被夹持于各对U形杆12之间且卡合于多个缆线固定槽124之一,因各对U形杆12的二内侧面122为朝接近第一接头座1方向逐渐相互靠近的二第一倾斜面1221,且多个缆线固定槽124的槽宽h以朝接近第一接头座1方向逐渐缩减,所以线径较大的第一缆线100会卡合在二第一倾斜面1221的顶部及槽宽h较大的缆线固定槽124中(请参考图4),线径较小的第一缆线100会卡合在二第一倾斜面1221的底部及槽宽h较小的缆线固定槽124中(请参考图9),使第一接头座1的缆线夹11适合各种不同线径大小的第一缆线100安装,省去现有电连接器为配合不同线径的缆线而重新开模或备料囤积等问题。

另外,如图7至图8所示,各U字状插片211穿接于各容槽121时,各对U形杆12的二第二倾斜面1251之间具有间距s,因远离第一接头座1的间距s大于U字状插片211的宽度w,所以U字状插片211前端的外突段213切除大直径缆线100时,容槽121会预留空间供U字状插片211会张开,以避免外突段213破坏芯线101的结构,外突段213仅单纯切除绝缘层102,且第二倾斜面1251可控制U字状插片211的变形量,进而避免U字状插片211过度变形产生应力永久变形。

其中,当U字状插片211受二第二倾斜面1251朝接近第一接头座1方向逐渐相互靠近的影响, U字状插片211会由芯线101侧面逐渐压缩,从而控制芯线101与U字状插片211的接触面积,以降低产品接触阻抗值,此设计使电连接器10具有控制U字状插片211的二刀口212之间宽度及控制二刀口212变形量。

再者,如图7至图8所示,各U字状插片211穿接于各容槽121时,各对U形杆12的二第二倾斜面1251之间具有间距s,因远离第一接头座1的间距s大于U字状插片211的宽度w,仅各二第二倾斜面1251的末段1252能够抵止于各U字状插片211,使二第二倾斜面1251的末段1252能限制二刀口212之间宽度,二刀口212之间宽度适用第一缆线100的线径宽度,进而降低接触阻抗值,且避免二刀口212变形量过大而发生塑性变形,让二刀口212变形量与应力尽可能接近,使电连接器10具有适用不同线径的第一缆线100及确保产品稳定性的优点。

如图7至图8所示,每一刀口212的二第一斜边214朝接近二外突段213方向逐渐相互靠近,使U字状插片211的二刀口212设计为内宽外窄,让U字状插片211更适合切割各种不同外径的第一缆线100。

此外,U字状插片211于刀口212开口端增加缺口的设计,即每一刀口212的二第一斜边214朝接近二外突段213方向逐渐相互靠近的设计,则能降低应力集中的现象;并且,各二第二倾斜面1251的末段1252能够抵止于各插针21的设计,即邻近第一接头座1的间距s小于插针21的宽度w的设计,则不会影响U字状插片211的强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