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94481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括触头的电连接器,该触头构成为将压接端子等对方侧导电部件固定。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的触头有时与压接端子固定(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7-226249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1-121064号公报、日本特开2014-107127号公报)。

日本特开平7-226249号公报所记载的连接器装置具有被壳体(第一基体)保持的L字状的凹型端子。该凹型端子的一端侧部分具有供凸型端子插入的嵌合部。并且,在凹型端子的另一端侧部分设置有螺母。该螺母通过与外螺纹部件的协作而将压接端子固定,其中,外螺纹部件与该螺母螺纹结合。

日本特开平11-121064号公报所记载的端子台具有在规定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L字状的前端部的端子接头。在该端子接头的前端部形成有内螺纹部。内螺纹部通过与外螺纹部件的螺纹结合而将压接端子固定于端子接头的前端部。

日本特开2014-107127号公报所记载的L字型连接器具有圆筒状的端子接头。该端子接头的圆筒部分的一端部封闭,外螺纹轴从该封闭的部分与圆筒部分同轴地突出。通过该外螺纹轴与螺母的协作而将压接端子固定于端子接头,其中,螺母与该外螺纹轴螺纹结合。

电连接器要求进一步的小型化。然而,在日本特开平7-226249号公报所记载的结构中,凹型端子形成为L字状,宽度较宽。并且,在日本特开平11-121064号公报所记载的结构中,端子接头形成为L字状,宽度较宽。而且,在日本特开2014-107127号公报所记载的结构中,外螺纹部与端子接头同轴地延伸,全长容易变长。

并且,端子接头等触头通常收纳于壳体内。而且,在触头收纳于壳体内的状态下,进行将压接端子等对方侧导电部件固定于触头的作业。在日本特开平7-226249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1-121064号公报所记载的结构中,用于将压接端子固定于触头的螺纹部件朝向与触头的轴线方向平行的方向。因此,需要沿着触头的轴线方向配置用于将螺纹部件固定于触头的驱动器等工具用的空间。由此,需要在触头的轴线方向上较长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具有将对方侧导电部件固定的触头的电连接器中实现进一步小型化并且使电连接器的安装所需的空间更薄。

(1)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电连接器具有:触头,其具有接触部,沿着规定的轴线方向延伸,所述接触部构成为,朝向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并且与规定的对方侧导电部件接触;以及壳体,其具有收纳部和工具用开口部,该收纳部收纳所述接触部,该工具用开口部形成为朝向所述交叉方向,用于将所述对方侧导电部件固定于所述接触部的固定工具能够穿过所述工具用开口部。

根据该结构,触头沿着规定的轴线方向延伸。由此,能够减小触头的宽度(与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长度)。并且,接触部朝向与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因此,能够减小在对方侧导电部件固定于触头的状态下对方侧导电部件在轴线方向上从触头突出的量。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触头与对方侧导电部件整体的全长。而且,在壳体上,用于将对方侧导电部件固定于接触部的固定工具能够穿过的工具用开口部形成为朝向交叉方向。由此,无需在固定工具在轴线方向上延伸得较长的状态下进行该固定工具的固定作业,能够使电连接器的安装所需的空间更薄。根据以上情况,在具有供对方侧导电部件固定的触头的电连接器中,能够实现进一步小型化并且使电连接器的安装所需的空间更薄。

(2)优选为,所述电连接器构成为,通过与规定的第二电连接器结合而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电连接,所述触头包含第二接触部,该第二接触部与所述接触部由同一材料设置为一体,且该第二接触部用于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的触头接触。

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减少电连接器的部件数量。并且,由于能够将触头形成为直线状,因此有时在形成触头时也可以不对触头的母材进行弯曲加工等。在该情况下,通过减少触头的加工工序,能够进一步减少电连接器的制造的费工。

(3)优选为,所述电连接器还具有将所述对方侧导电部件固定于所述接触部的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构成为能够穿过所述工具用开口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用固定部件,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方侧导电部件与触头的结合强度。并且,能够使固定部件穿过工具用开口部而到达对方侧导电部件与接触部的固定部位。由此,例如,能够在使对方侧导电部件沿着接触部后,使用固定部件进行固定对方侧导电部件和接触部的作业。并且,无需设置用于供固定部件插入到壳体内的专用的开口部。由此,能够实现壳体的进一步的小型化。

(4)更优选为,所述固定部件包含将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触头紧固于所述对方侧导电部件的螺纹部件。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使螺纹部件与触头等螺纹结合这样的简易的作业将对方侧导电部件固定于触头。并且,螺纹部件在与触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延伸。因此,无需在触头上形成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较长的内螺纹孔。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触头的全长。由此,能够实现电连接器的进一步的小型化。

(5)优选为,所述壳体具有朝向所述对方侧导电部件的长度方向和所述轴线方向中的至少一方开放且所述对方侧导电部件能够穿过的插入用开口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对方侧导电部件穿过插入用开口部而容易地插入到壳体内。

(6)优选为,所述壳体具有分别朝向所述轴线方向和与所述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开放且所述对方侧导电部件能够穿过的插入用开口部,所述电连接器还具有用于封堵所述插入用开口部的第一罩和第二罩中的至少一方,所述第一罩构成为,允许与所述对方侧导电部件连接并且在所述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导电性的挠性部件从壳体的内侧贯穿到外侧,且能够封堵所述插入用开口部,所述第二罩构成为允许与所述对方侧导电部件连接并且沿着所述轴线方向延伸的导电性的挠性部件从壳体的内侧贯穿到外侧,且能够封堵所述插入用开口部。

根据该结构,在挠性部件从壳体向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布局的情况下,能够使用第一罩来封堵壳体的插入用开口部。并且,在挠性部件从壳体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布局的情况下,能够使用第二罩来封堵壳体的插入用开口部。如果是这样的结构,则在从插入用开口部延伸的挠性部件的朝向能够设定为多个的情况下,能够使用一个壳体进行应对。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壳体的通用性。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具有供对方侧导电部件固定的触头的电连接器中,能够实现进一步小型化,并且能够使电连接器的安装所需的空间更薄。

附图说明

图1是连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连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放大示出连接装置中第一连接器侧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连接装置的仰视图。

图5是沿着图4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分解示出第一连接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分解示出第一连接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8是第一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9是沿着图8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第一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11是放大示出连接装置中第二连接器侧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5是分解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另外又一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6是包含图15所示的第二罩在内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7A和图17B分别是图15所示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示出了第二罩安装于壳体的状态。

图18是图15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的俯视图,示出了连接有第一线缆的状态。

标号说明

4:第一连接器(电连接器);5:第二连接器(第二电连接器);8、8A:压接端子(对方侧导电部件);10:电线(挠性部件);13a、13b:触头;14:壳体;15:罩(第一罩);16、16A:固定部件;21:第一接触部(接触部);23:第二接触部;34:触头收纳部(收纳部);36:插入用开口部;42:工具用开口部;45:固定工具;73a、73b:第二电连接器的触头;121:第二罩;C1:交叉方向;L1:轴线方向;X1:长度方向(与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作为电连接器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用途。

图1是连接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连接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放大示出连接装置1中第一连接器4侧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4是连接装置1的仰视图。图5是沿着图4的V-V线的剖视图。图6是分解示出第一连接器4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7是分解示出第一连接器4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8是第一连接器4的仰视图。图9是沿着图8的IX-IX线的剖视图。图10是第一连接器4的侧视图。图11是放大示出连接装置1中第二连接器5侧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参照图1~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装置1设置为大电流用连接装置。连接装置1例如是为了将汽车、电车等移动体的驱动用马达与电池电连接而设置的。另外,连接装置1不限于移动体的用途,也可以用作其他大电流用连接装置,还可以用作小电流用连接装置。

连接装置1具有固定板2、第一线缆3a、3b、作为凸型电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4、作为凹型电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5以及第二线缆6a、6b。

连接装置1具有第一连接器4安装于固定板2的结构,并且构成为能够装卸第一连接器4和第二连接器5,第一连接器4与第二连接器5电连接。而且,第一连接器4与第一线缆3a、3b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并且,第二连接器5与第二线缆6a、6b电连接且机械连接。

固定板2例如由金属板形成。在固定板2上形成有插入孔部2a和内螺纹部2b、2b。插入孔部2a设置为供第一连接器4的后述的壳体14插入的部分。插入孔部2a形成为与第一连接器4的壳体14的与插入孔部2a嵌合的部位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在插入孔部2a的周围形成有内螺纹部2b、2b。各内螺纹部2b是为了固定第一连接器4的壳体14而设置的,例如以隔着插入孔部2a的方式设置有一对。固定于固定板2上的第一连接器4与一对第一线缆3a、3b连接。

各第一线缆3a、3b具有包覆电线7和压接端子(对方侧导电部件)8,该压接端子(对方侧导电部件)8固定于该包覆电线7的一端。

包覆电线7具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筒状的包覆部9和被该包覆部9包覆的电线10。电线10的一端部从包覆部9的一端部露出。在该电线10的一端部固定有压接端子8。压接端子8是使用金属板等导电部件而形成的一体成型品。

压接端子8具有铆接部11和舌片部12,该舌片部12从该铆接部11延伸。铆接部11具有从该铆接部11的基板的一对缘部延伸的一对铆接片部。通过该铆接片部与基板协作地夹住电线10的一端部,电线10的一端部被铆接固定于铆接部11。舌片部12是从铆接部11的基板延伸的平板状部分。舌片部12具有从基板延伸的矩形状的基端部分并且具有半圆状的前端部。在舌片部12的前端侧部分形成有贯穿孔部12a。具有上述的结构的各第一线缆3a、3b的舌片部12固定于第一连接器4的对应的触头13a、13b(后面叙述详细内容)。

参照图1~图3以及图7,第一连接器4与第二连接器5协作而形成连接器单元,构成为通过与第二连接器5结合而使第一连接器4与第二连接器5电连接。第二连接器5经由第一连接器4被支承于固定板2。第一连接器4形成为在该第一连接器4的宽度方向Y1上对称的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连接器4和第二连接器5的长度方向X1简称为“长度方向X1”。并且,将与第一连接器4和第二连接器5的长度方向X1垂直的宽度方向Y1简称为“宽度方向Y1”。并且,将与第一连接器4和第二连接器5的长度方向X1、宽度方向Y1双方垂直的厚度方向Z1简称为“厚度方向Z1”。厚度方向Z1也是第一连接器4与第二连接器5彼此对置的对置方向。

第一连接器4具有触头13a、13b、壳体14、罩15以及固定部件16a、16b。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器4构成具有两个触头13a、13b的双极电连接器。这些触头13a、13b在宽度方向Y1上并列配置。

各触头13a、13b是具有导电性的导电部件,构成为与对应的第一线缆3a、3b的舌片部12和第二连接器5的对应的触头73a、73b(后面叙述详细内容)电连接。各触头13a、13b例如设置为对棒状的金属部件进行锻造加工和切削加工中的至少一方而形成的加工体(锻造体、切削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触头13a、13b具有在使用单一的材料而整体一体形成的一体成型品的前端安装有帽部件的结构。各触头13a、13b形成为一端侧的直径设定为比另一端侧的直径大的销状。各触头13a、13b沿着规定的轴线方向L1笔直地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轴线方向L1沿着厚度方向Z1。

各触头13a、13b具有:头部20,其包含头部主体18和头部端部19;第一接触部21,其设置于头部主体18;凸销部22;以及第二接触部23,其设置于凸销部22。

头部20设置为将对应的第一线缆3a、3b的压接端子8的舌片部12固定的部分。更具体而言,头部主体18的外周面形成为如下的形状:在长度方向X1的两端部具有包含圆筒面的一部分在内的部分,并且通过与宽度方向Y1垂直的一对平坦面连接该一对圆筒面状部分。

换言之,头部主体18在从厚度方向Z1观察时(在图7所示的状态下)形成为椭圆形形状。在厚度方向Z1上,头部主体18的全长设定为比头部端部19的全长长。通过上述的结构,各头部20的头部主体18的朝向宽度方向Y1的一对侧面中的一个侧面形成第一接触部21(接触部)。

各触头13a、13b的第一接触部21构成为朝向与轴线方向L1交叉的交叉方向C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与轴线方向L1垂直的宽度方向Y1)并且与对应的第一线缆3a、3b的压接端子8接触。各触头13a、13b的第一接触部21朝向宽度方向Y1上的第一连接器4的外侧。即,触头13a的第一接触部21与触头13b的第一接触部21沿着宽度方向Y1朝向相反方向地配置。

并且,在头部主体18上形成有在宽度方向Y1上贯穿该头部主体18的贯穿孔部。在该贯穿孔部上形成有内螺纹部18a。而且,使第一线缆3a、3b的压接端子8的舌片部12以面接触的方式沿着对应的各触头13a、13b的第一接触部21。

而且,使用外螺纹部件形成的固定部件16a、16b的外螺纹部贯穿对应的垫圈25和对应的第一线缆3a、3b的舌片部12的贯穿孔部12a,进而与对应的触头13a、13b的内螺纹部18a、18a螺纹结合。

通过上述的结构,各第一线缆3a、3b的压接端子8的舌片部12被对应的固定部件16a、16b固定于对应的触头13a、13b的第一接触部21并且与该触头13a、13b电连接。即,各固定部件16a、16b构成将各触头13a、13b紧固于对应的压接端子8的螺纹部件。各固定部件16a、16b的头部沿着宽度方向Y1朝向第一连接器4的外侧。

在具有上述的结构的触头13a、13b的头部主体18的一端形成有头部端部19。头部端部19设置为从头部主体18朝向凸销部22延伸的部分。头部端部19的与凸销部22相邻的部分通过切削加工等而形成为随着向凸销部22侧前进而直径变小的楔状。在头部端部19的轴线方向L1的中间部形成有槽部24。该槽部24是形成于头部端部19的外周面上的环状的槽部,与壳体14的与该槽部24对置形成的环状的凸部53f嵌合。由此,触头13a、13b固定于壳体14。

各凸销部22设置为通过与第二连接器5的后述的凹销部82嵌合而与第二连接器5的触头73a、73b电连接的部分。各凸销部22形成为圆柱状,从头部端部19沿着轴线方向L1笔直地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销部22的全长设定为比头部20的全长长。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销部22的前端部由通过形成为半球状而形成为平滑的形状的帽部件构成,能够顺畅地插入到第二连接器5的凹销部82中。凸销部22的外周部具有用于与第二连接器5的对应的触头73a、73b接触的第二接触部23。该第二接触部23是凸销部22的一部分,由此形成为圆筒状。

具有上述的结构的触头13a、13b收纳于壳体14内。

参照图3~图10,壳体14使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而形成。壳体14是通过注射成型等而整体由单一的部件一体形成的一体成型品。壳体14设置为收纳触头13a、13b并且收纳第一线缆3a、3b的一端部(包覆电线7的一端部和压接端子8)的部分。并且,壳体14设置为收纳固定部件16a、16b和固定部件16a、16b用的垫圈25、25的部分。

壳体14具有第一周壁部31、第二周壁部32、凸缘部33、触头收纳部34以及罩用的嵌合凹部35,其中,触头收纳部34收纳包含第一接触部21在内的触头13a、13b。

第一周壁部31设置为包围触头收纳部34的周围的部分。并且,第一周壁部31设置为包围各第一线缆3a、3b的一端部的部分。第一周壁部31绕着沿着厚度方向Z1延伸的中心轴线(未图示)而形成。第一周壁部31从凸缘部33沿着厚度方向Z1延伸。

第一周壁部31的厚度方向Z1上的前端部31a向壳体14的外部开放,形成插入用开口部36的一部分。插入用开口部36朝向压接端子8的长度方向(长度方向X1)和轴线方向L1中的至少一方开放。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用开口部36朝向压接端子8的长度方向和轴线方向L1双方开放。换言之,插入用开口部36分别朝向轴线方向L1和与轴线方向L1垂直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长度方向X1)开放。该插入用开口部36是为了使第一线缆3a、3b的压接端子8等(第一线缆3的收纳于壳体14内的部分)通过而设置的。

第一周壁部31具有前壁37、后壁38以及一对侧壁39、40。

前壁37和后壁38在长度方向X1上隔开配置,与宽度方向Y1大致平行地并列。在前壁37上形成有用于供各第一线缆3a、3b通过的通孔部41、41。

通孔部41、41形成为从前壁37的前端部侧朝向凸缘部33侧凹陷的形状,供对应的第一线缆3a、3b的包覆电线7穿过。由此,各第一线缆3a、3b从壳体14的外部穿过对应的通孔部41、41而延伸到壳体14的内部。各通孔部41向第一周壁部31的前端部31a侧开放。各通孔部41与第一周壁部31的前端部31a协作而形成插入用开口部36。

后壁38设置为从长度方向X1上的一侧封闭第一周壁部31内的空间的壁部分。而且,后壁38的宽度方向Y1上的一端部和前壁37的宽度方向Y1上的一端部由一个侧壁39而连接,并且后壁38的宽度方向Y1上的另一端部和前壁37的宽度方向Y1上的另一端部由另一个侧壁40连接。一对侧壁39、40在宽度方向Y1上隔开配置,沿着长度方向X1大致平行地并列。

各侧壁39、40具有工具用开口部42、锁定片部43以及引导片44。

各工具用开口部42是形成为朝向宽度方向Y1(交叉方向C1)的开口部,是固定工具45(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十字螺丝刀)能够穿过的开口部,其中,固定工具45用于将各压接端子8固定于对应的触头13a、13b的第一接触部21。各工具用开口部42向对应的侧壁39、40中的第一周壁部31的前端部31a开放,形成为从该前端部31a朝向凸缘部33侧凹陷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工具用开口部42形成从宽度方向Y1观察时为矩形状的开口。另外,各工具用开口部42也可以不向对应的侧壁39、40的前端部31a开放。

各工具用开口部42配置于靠近前壁37和后壁38中的后壁38的位置。并且,各工具用开口部42形成为对应的固定部件16a、16b能够沿着宽度方向Y1从壳体14的外部穿入到壳体14的内部的大小。即,从宽度方向Y1观察时,由各工具用开口部42形成的开口部的大小形成为对应的固定部件16a、16b的头部能够穿过的大小。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工具用开口部42沿着厚度方向Z1向对应的侧壁39、40的前端部31a开放。由此,各固定部件16a、16b也能够沿着厚度方向Z1穿过工具用开口部42。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工具用开口部42形成于壳体14的在宽度方向Y1上并列的一对侧壁39、40。而且,在触头13a的第一接触部21与一个侧壁39之间配置有一个固定部件16a的头部。并且,在触头13b的第一接触部21与另一个侧壁40之间配置有另一个固定部件16b的头部。通过这样的配置,不会出现固定部件16a、16b的头部配置于一对触头13a、13b之间的情况。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增大触头13a、13b之间的实质的爬电距离。与各工具用开口部42相邻地设置有锁定片部43。

锁定片部43是形成于各侧壁39、40的外侧面上的小片状部分,构成为与罩15的后述的锁定爪部58结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锁定片部43配置于从对应的工具用开口部42沿着厚度方向Z1向前壁37侧前进的位置。以在长度方向X1上隔着锁定片部43的方式设置有一对引导片44。

一对引导片44是形成于各侧壁39、40的外侧面上的小片状部分,配置为夹着罩15的锁定爪部58。各一对引导片44形成为沿着向壳体14安装罩15时的罩15的移位方向(厚度方向Z1)延伸的形状。在第一周壁部31内,在与前壁37相邻的部位形成有罩用的嵌合凹部35。

该嵌合凹部35设置为与罩15的后述的嵌合凸部61嵌合的部分。该嵌合凹部35在第一周壁部31的宽度方向Y1上的大致中央处形成为方筒状,沿着厚度方向Z1延伸。在具有上述的结构的第一周壁部31的基端部配置有凸缘部33。

凸缘部33形成为壳体14的固定于固定板2的部分。凸缘部33是从第一周壁部31的基端部和第二周壁部32的基端部向与厚度方向Z1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板状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33具有大致六边形形状的外周部。壳体14的第一周壁部31插入于固定板2的插入孔部2a中。并且,使凸缘部33的一侧面沿着固定板2的一侧面。而且,在凸缘部33的与固定板2的各内螺纹部2b对置的部位分别形成有插入孔部33a。

而且,用于将凸缘部33与固定板2固定的作为螺纹部件的固定部件46、46贯穿对应的垫圈47、47和对应的插入孔部33a、33a并且与固定板2的对应的内螺纹部2b、2b螺纹结合。由此,凸缘部33被固定于固定板2上。第二周壁部32沿着与第一周壁部31从凸缘部33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而从凸缘部33延伸。

第二周壁部32设置为包围触头收纳部34的周围的部分。第二周壁部32绕着沿着厚度方向Z1延伸的轴线(未图示)而形成。从厚度方向Z1观察时,第二周壁部32具有大致矩形状的外形形状。并且,第二周壁部32配置于靠近第一周壁部31的前壁37和后壁38中的后壁38的位置。

第二周壁部32的厚度方向Z1上的一侧端部(远离凸缘部33的一侧的端部)向壳体14的外部开放,形成连接用开口部48。连接用开口部48是将第二连接器5的一部分插入的开口部。

触头收纳部34配置为被具有上述的结构的第一周壁部31和第二周壁部32包围。触头收纳部34设置为收纳触头13a、13b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触头收纳部34配置于靠近第一周壁部31的前壁37和后壁38中的后壁38的位置。触头收纳部34形成为沿着厚度方向Z1贯穿壳体14。

触头收纳部34具有收纳触头13a、13b各自的头部20的第一块部51和收纳触头13a、13b各自的凸销部22的第二块部52。

第一块部51的大部分被第一周壁部31包围。并且,第一块部51的剩余的一部分被第二周壁部32包围。第一块部51配置于第一周壁部31的宽度方向Y1上的一对侧壁39、40之间的大致中央处。

第一块部51具有头部收纳部53a、53b。

各头部收纳部53a、53b构成为收纳对应的触头13a、13b的头部20。头部收纳部53a、53b以在宽度方向Y1上并列的方式配置有一对,构成为对应的触头13a、13b的头部20沿着厚度方向Z1从第一周壁部31的前端部31a侧插入。各头部收纳部53a、53b形成为与对应的触头13的头部20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更具体而言,在俯视观察时(从厚度方向Z1观察的状态),各头部收纳部53a、53b形成为与头部主体18的俯视观察时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观察时(图7所示的状态),各头部收纳部53a、53b的长度方向X1上的两端部形成为大致半圆形状并且宽度方向Y1上的两端部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X1延伸的直线状。

各头部收纳部53a、53b的厚度方向Z1上的全长形成为与对应的触头13a、13b的头部20的全长大致相同。而且,如上所述,在各头部收纳部53a、53b的中间部形成有与槽部24嵌合的凸部53f。并且,在各头部收纳部53a、53b的底面上形成有供凸销部22穿过的贯穿孔部53c。并且,各头部收纳部53a、53b的底面包含能够承托对应的触头13a、13b的头部端部19的承托部53d。各触头13a、13b的头部20通过收纳于对应的头部收纳部53a、53b内而以不在厚度方向Z1上从第一周壁部31突出的方式收纳于壳体14内。

各头部收纳部53a、53b沿着厚度方向Z1向第一周壁部31的前端部31a侧开放。并且,各头部收纳部53a、53b在宽度方向Y1上的与一对头部收纳部53a、53b彼此面对的部位相反一侧的部位具有固定用开口部53e。固定用开口部53e是为了使各触头13a、13b与对应的第一线缆3a、3b的压接端子8彼此固定而设置的开口部。固定用开口部53e形成为使对应的触头13a、13b向壳体14的宽度方向Y1上的外侧露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固定用开口部53e形成为在厚度方向Z1上延伸的条状,使对应的触头13a、13b的第一接触部21向第一块部51的宽度方向Y1上的外侧露出。并且,各固定用开口部53e在宽度方向Y1上与对应的工具用开口部42并列。由此,在没有罩15安装于壳体14的状态下,能够穿过对应的工具用开口部42而从壳体14的外部目视确认各固定用开口部53e。

第二块部52设置为与具有上述的结构的第一块部51在厚度方向Z1上并列。第二块部52的大部分被第二周壁部32包围。并且,第二块部52的剩余的一部分被第一周壁部31包围。

第二块部52的外周部形成为在长度方向X1上不对称的形状。具体而言,在第二块部52的外周部的长度方向X1上的一侧部分形成有凸部,并且在长度方向X1上的另一侧部分形成有凹部。并且,第二块部52在长度方向X1上配置于靠近第二周壁部32的一端部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在弄错了第一连接器4与第二连接器5的嵌合的朝向的状态下第一连接器4与第二连接器5结合。第二块部52的前端部从第二周壁部32的前端部突出。

第二块部52具有销收纳部54a、54b。

各销收纳部54a、54b设置为收纳对应的触头13a、13b的凸销部22的部分。各销收纳部54a、54b收纳对应的凸销部22。各销收纳部54a、54b形成大致圆柱状的空间。各销收纳部54a、54b与第一块部51的对应的贯穿孔部53c同轴地连续。

罩15安装于具有上述的结构的壳体14。

参照图1~图3,罩15设置为用于封堵插入用开口部36的第一罩。罩15使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而形成。壳体14是通过注射成型等而整体由单一的部件一体形成的一体成型品。罩15是为了覆盖由壳体14的第一周壁部31包围的空间而设置的。通过罩15,抑制了作业人员的身体和垃圾等与通大电流的触头13a、13b接触。

罩15具有顶壁55、一对侧壁56、56、一对锁定爪部58、58、端壁60以及嵌合凸部61。

顶壁55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平板状,覆盖第一周壁部31的前端部31a。一对侧壁56、56从顶壁55的宽度方向Y1上的两端部延伸。一对侧壁56、56是沿着第一周壁部31的一对侧壁39、40的壁部,与宽度方向Y1大致垂直地延伸。一对侧壁56、56封堵对应的工具用开口部42。由此,在罩15安装于壳体14的状态下,各工具用开口部42被对应的侧壁56封堵。与一对侧壁56、56相邻地设置有一对锁定爪部58、58。

一对锁定爪部58、58是为了将罩15锁定于壳体14而设置的。各锁定爪部58形成为从顶壁55沿着厚度方向Z1延伸的U字状。各锁定爪部58以被壳体14的对应的一对引导片44、44夹着的方式沿着壳体14。并且,各锁定爪部58的前端部被壳体14的对应的锁定片部43承托。

罩15的端壁60设置为以沿着第一周壁部31的后壁38的内侧面的方式配置的壁部。端壁60从顶壁55沿着与长度方向X1垂直的方向延伸。在沿长度方向X1与端壁60隔开了的部位配置有嵌合凸部61。嵌合凸部61是从顶壁55朝向嵌合凹部35侧突出的例如方筒状的部件。嵌合凸部61配置为与壳体14的嵌合凹部35嵌合。罩15形成为壳体14的通孔部41、41不被封堵。由此,罩15允许包覆电线7的电线10从壳体14的内侧穿到外侧并且封堵插入用开口部36,其中,包覆电线7是与压接端子8连接且在与轴线方向L1垂直的长度方向X1上延伸的导电性的挠性部件。

以上是第一线缆3a、3b和第一连接器4的概略结构。接下来,对第二线缆6a、6b和第二连接器5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另外,第二线缆6a、6b和第二连接器5分别具有与对应的第一线缆3a、3b和第一连接器4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第二线缆6a、6b和第二连接器5省略详细说明的一部分。

参照图1、图2、图5以及图11,各第二线缆6a、6b具有包覆电线67和压接端子68,该压接端子68固定于该包覆电线67的一端。

包覆电线67具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筒状的包覆部69和被该包覆部69包覆的电线70。电线70的一端部从包覆部69的一端露出。在该电线70的一端部固定有压接端子68。压接端子68是具有与压接端子8相同的结构的部件。

压接端子68具有铆接部71和舌片部72,该舌片部72从该铆接部71延伸。电线70的一端部被铆接部71铆接固定。具有上述的结构的第二线缆6a、6b的舌片部72固定于第二连接器5的触头73a、73b。

第二连接器5形成为在该第二连接器5的宽度方向Y1上对称的形状。

第二连接器5具有触头73a、73b、壳体74、罩75以及固定部件76a、76b。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器5构成具有两个触头73a、73b的双极电连接器。这些触头73a、73b在宽度方向Y1上并列配置。

各触头73a、73b是具有导电性的导电部件,构成为能够与对应的第二线缆6a、6b的舌片部72和第一连接器4的对应的触头13a、13b电连接。各触头73a、73b形成为销状。各触头73a、73b沿着规定的轴线方向L1笔直地延伸。

各触头73a、73b具有头部80和凹销部82。

头部80设置为将对应的第二线缆6a、6b的压接端子68的舌片部72固定的部分。头部80的朝向第二连接器5的宽度方向Y1上的外侧的侧面形成为平坦面。

各触头73a、73b的头部80构成为与对应的压接端子68接触。并且,在头部80上形成有在宽度方向Y1上贯穿头部80的贯穿孔部,在该贯穿孔部上形成有内螺纹部。而且,使压接端子68的舌片部72以面接触的方式沿着对应的各触头73a、73b的头部80。在该状态下,使用外螺纹部件形成的固定部件76a、76b的外螺纹部贯穿对应的垫圈85和对应的舌片部72,进而与对应的触头73a、73b的内螺纹部螺纹结合。

通过上述的结构,各压接端子68的舌片部72通过对应的固定部件76a、76b被固定于对应的触头73a、73b并且与该触头73a、73b电连接。凹销部82从头部80在轴线方向L1上延伸。

凹销部82设置为通过与第一连接器4的对应的触头13a、13b的凸销部22嵌合而与这些触头13a、13b电连接的部分。凹销部82形成为圆筒状。

在凹销部82中插入有对应的触头13a、13b的凸销部22。在凹销部82的包围凸销部22的部位设置有触头部件82a。触头部件82a在两端配置有一对圆筒部并且连接一对圆筒部的细长的带状部沿着圆筒部的周向配置有多个。在各带状部上,中间部位于比两端部靠圆筒部的径向内侧的位置,与对应的触头73a、73b的外周面接触。通过上述的结构,凹销部82形成多接点触头。由此,各触头73a、73b与对应的触头13a、13b的凸销部22的第二接触部23接触。由此,各触头13a、13b与对应的触头73a、73b电连接。具有上述的结构的触头73a、73b收纳于壳体74内。

壳体74使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而形成。壳体74是通过注射成型等而整体由单一的部件一体形成的一体成型品。壳体74设置为收纳触头73a、73b并且收纳第二线缆6a、6b的一端部(包覆电线67的一端部和压接端子68)的部分。并且,壳体74设置为收纳固定部件76a、76b和垫圈85、85的部分。

壳体14具有第一周壁部91、第二周壁部92以及触头收纳部93。

第一周壁部91设置为包围触头收纳部93的周围的部分。并且,第一周壁部91设置为包围各第二线缆6a、6b的上述一端部的部分。第一周壁部91绕着沿着厚度方向Z1延伸的中心轴线(未图示)而形成。

在第一周壁部91的长度方向X1上的一侧的侧壁形成有用于供各第二线缆6a、6b穿过的通孔部。由此,各第二线缆6a、6b从壳体74的外部沿着长度方向X1延伸到壳体74的内部。第二周壁部92从具有上述的结构的第一周壁部91延伸。

第二周壁部92设置为包围触头收纳部93的周围的部分。并且,第二周壁部32设置为插入于第一连接器4的第二周壁部32与第二块部52之间的部分。第二周壁部92绕着沿着厚度方向Z1延伸的轴线(未图示)而形成。第二周壁部92的外周部的形状形成为沿着第一连接器4的第二周壁部32的内周部的形状的形状。并且,第二周壁部92的内周部的形状形成为沿着第一连接器4的第二块部52的外周部的形状的形状。

触头收纳部93配置为被具有上述的结构的第一周壁部91和第二周壁部92包围。触头收纳部93设置为收纳触头73a、73b的部分。在触头收纳部93中形成有一对收纳孔部113、113,这些一对收纳孔部113、113是沿着厚度方向Z1贯穿壳体74的一对贯穿孔部。该收纳孔部113、113以分别被第一周壁部91和第二周壁部92包围的方式沿着厚度方向Z1延伸。在收纳孔部113、113中收纳有对应的触头73a、73b。

在各收纳孔部113、113的被第一周壁部91包围的部位,在宽度方向Y1上与一对收纳孔部113、113相对置的部位相反一侧的部位形成有固定用开口部114。各固定用开口部114是为了使各触头73a、73b与对应的第二线缆6a、6b的压接端子68彼此固定的开口部。各固定用开口部114、114形成为使对应的触头73a、73b向壳体14的宽度方向Y1上的外侧露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固定用开口部114、114形成为在厚度方向Z1上延伸的条状。

触头收纳部93的被第二周壁部92包围的部分的外周部形成为沿着第一连接器4的第二块部52的内周部的形状的形状,与该内周部嵌合。罩75安装于具有上述的结构的壳体74。

罩75使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而形成。罩75是通过注射成型等而整体由单一的部件一体形成的一体成型品。罩75是为了覆盖由壳体74的第一周壁部91所包围的空间而设置的。通过该罩75,抑制了作业人员的身体和垃圾等与通大电流的触头73a、73b接触。罩75具有与第一连接器4的罩15相同的结构,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壳体74的第一周壁部31进行装卸。

像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各触头13a、13b沿着规定的轴线方向L1延伸。由此,能够减小各触头13a、13b的宽度(与厚度方向Z1交叉的方向上的长度)。并且,各触头13a、13b的第一接触部21朝向与轴线方向L1交叉的交叉方向C1。因此,在固定有与各触头13a、13b对应的压接端子8的状态下,能够减小各压接端子8从对应的触头13a、13b向轴线方向L1突出的量。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触头13a、13b和各压接端子8作为整体的全长。而且,在壳体14上以朝向交叉方向C1的方式形成有固定工具45能够穿过的工具用开口部42、42,其中,固定工具45用于将压接端子8固定于第一接触部21。由此,无需以固定工具45在轴线方向L1上延伸得较长的状态进行该固定工具45的固定作业,能够使第一连接器4的安装所需的空间更薄。根据以上情况,在具有固定于压接端子8的触头13a、13b的第一连接器4中,能够实现进一步小型化并且能够使第一连接器4的安装所需的空间更薄。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压接端子8的舌片部12的宽度(厚度方向Z1上的长度)设定为比包覆电线7的外径大。根据该结构,不论包覆电线7的外径(电线10的允许电流的大小),都能够使第一连接器4的大小固定。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连接器4的通用性。另外,压接端子8的舌片部12的宽度也可以比包覆电线7的外径小。并且,包覆电线7的外径与允许电流不一定是比例关系。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触头13a、13b的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3由一个部件形成。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第一连接器4的部件数量。并且,由于能够将各触头13a、13b形成为直线状,因此在形成各触头13a、13b时也可以不对各触头13a、13b的母材进行弯曲加工等。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减少触头13a、13b的加工工序而进一步减少第一连接器4的制造的功夫。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各固定部件16a、16b构成为能够穿过壳体14的对应的工具用开口部42、42。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用固定部件16a、16b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各压接端子8、8与对应的触头13a、13b的结合强度。并且,能够使各固定部件16a、16b穿过工具用开口部42而到达对应的压接端子8、8与对应的第一接触部21、21的固定部位。由此,例如,能够在使压接端子8沿着对应的各第一接触部21后,使用固定部件16a、16b进行将该压接端子8与第一接触部21固定的作业。并且,无需设置用于将固定部件16a、16b插入到壳体14内的专用的开口部。由此,能够实现壳体14的进一步的小型化。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各固定部件16a、16b是将触头13a、13b紧固于对应的压接端子8、8的螺纹部件。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将螺纹部件与对应的触头13a、13b的内螺纹部18a螺纹结合这样的简易的作业,将各压接端子8固定于对应的触头13a、13b。并且,各固定部件16a、16b在与对应的触头13a、13b的轴线方向L1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因此,无需在各触头13a、13b上形成沿着轴线方向L1延伸的较长的内螺纹孔。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触头13a、13b的全长。由此,能够实现第一连接器4的进一步的小型化。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壳体14具有插入用开口部36,该插入用开口部36朝向作为压接端子8(第一线缆3a、3b)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方向X1和轴线方向L1双方开放且压接端子8、8能够穿过。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各第一线缆3a、3b的压接端子8穿过插入用开口部36而容易地插入到壳体14内。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用于封堵壳体14的插入用开口部36的罩15允许包覆电线7从壳体14的内侧贯穿到外侧并且封堵插入用开口部36,其中,包覆电线7与压接端子8连接且在长度方向X1上延伸。根据该结构,在包覆电线7从壳体14在与轴线方向L1垂直的长度方向X1上延伸的布局中,能够使用罩15来封堵壳体14的插入用开口部36。

[变形例]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实用新型注册的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例如,也可以像以下那样进行变更。另外,以下,以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为主进行说明,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详细的说明。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形成有与形成于触头13a、13b上的内螺纹部18a、18a对应的固定部件16a、16b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例如,也可以如图12所示,使用用于将压接端子8、8固定于对应的触头13a、13b的螺母118、118。在该情况下,触头13a、13b的供对应的固定部件16a、16b的螺纹轴插入的孔部不与该固定部件16a、16b螺纹结合。与此相对,各固定部件16a、16b与对应的螺母118、118螺纹结合。由此,通过固定部件16a、16b与对应的螺母118,118的协作而各压接端子8、8被紧固于对应的触头13a、13b的第一接触部21、21。螺母118、118收纳在形成于第一块部51的螺母收纳部119、119内。螺母收纳部119、119配置于第一块部51的头部收纳部53a、53b之间。在螺母收纳部119、119之间配置有隔板120。

(2)并且,也可以如图13所示,使用一个固定部件16A和一个螺母118将对应的压接端子8、8固定于各触头13a、13b。在该情况下,通过使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固定部件16A,能够防止触头13a、13b处的短路。在该情况下,固定部件16A的螺纹轴贯穿形成于两个触头13a、13b的头部20的贯穿孔部双方。而且,固定部件16A的头部隔着垫圈25和压接端子8被一个触头13a的第一接触部21承托。并且,螺母118隔着垫圈25和压接端子8被另一个触头13b的第一接触部21承托。

(3)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使用固定部件16a、16b而将各触头13a、13b与对应的压接端子8、8固定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例如,也可以如图14所示,不使用固定部件16a、16b,例如,通过使用焊接等的固接而使各第一线缆3a、3b的对应的压接端子8A、8A与对应的触头13a、13b彼此固定。在该情况下,例如,点焊用的棒状的固定工具45A穿过对应的工具用开口部42而穿入与对应的压接端子8A中。而且,使用该固定工具45A,通过例如点焊而将各压接端子8固定于对应的触头13a、13b。

(4)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触头13a、13b是通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例如,也可以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触头。

(5)并且,各连接器4、5的极数也可以是一个,还可以是三个以上。

(6)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以将罩15用于第一连接器4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例如,参照作为分解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的图15,也可以代替罩15,而使用用于封堵插入用开口部36的第二罩121。

图16是包含图15所示的第二罩121在内的第一连接器4B的分解立体图。图17A和图17B分别是第一连接器4B的立体图,示出了第二罩121安装于壳体14的状态。图18是连接有第一线缆3a、3b的第一连接器4B的俯视图。

参照图15~图1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缆3a、3b分别从壳体14的插入用开口部36沿着轴线方向L1延伸。更具体而言,使用固定部件16a、16b将对应的第一线缆3a、3b的压接端子8、8固定于对应的触头13a、13b的第一接触部21。而且,包覆电线7在被壳体14和第二罩121包围的部位沿着轴线方向L1延伸。

而且,第二罩121构成为允许作为挠性部件的包覆电线7(导电性的电线10)从壳体14的内侧贯穿到外侧并且封堵插入用开口部36,其中,包覆电线7(导电性的电线10)与压接端子8(对方侧导电部件)连接并且沿着轴线方向L1延伸。

第二罩121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壳体14进行装卸。第二罩121使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而形成。第二罩121是为了封堵壳体14的插入用开口部36(第一周壁部31所围成的空间)而设置的。通过该第二罩121,抑制了作业人员的身体和垃圾等接触通大电流的触头13a、13b。

第二罩121是通过将第一分割体122与第二分割体123以彼此能够分离的方式组合而形成的。第一分割体122和第二分割体123分别是通过注射成型等而形成的一体成型品。第一分割体122和第二分割体123在与轴线方向L1垂直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长度方向X1)上面对配置。

第一分割体122和第二分割体123分别形成为块状。而且,作为第二罩121整体,也形成为块状。

第二罩121具有包围壳体4的第一周壁部31的基端侧部124和与基端侧部124连续的前端侧部125。基端侧部124形成为大致四棱柱状。前端侧部125形成为渐尖的形状,随着沿着轴线方向L1远离壳体14,与轴线方向L1垂直的截面上的外形形状变小。

作为用于将第一分割体122与第二分割体123彼此固定的结构,设置有定位部126和固定机构127。

定位部126是配置于第二罩121的前端侧部125的用于将第一分割体122与第二分割体123对位的部分。定位部126具有形成于第一分割体122的嵌合凸部128和形成于第二分割体123的嵌合凹部129。嵌合凸部128和嵌合凹部129分别形成于第一分割体122与第二分割体123彼此对置的对置部131、132。

嵌合凸部128形成为从对置部131突出的突起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四棱柱状。嵌合凹部129是形成于对置部132的凹陷部分,形成为与嵌合凸部128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棱柱状的凹陷)。通过嵌合凸部128与嵌合凹部129嵌合,限定了第一分割体122与第二分割体123在前端侧部125上的相互位置。

固定机构127具有设置于第一分割体122的一对锁定片部133a、133b和设置于第二分割体123的一对锁定承托部134a、134b。一对锁定片部133a、133b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宽度方向Y1上隔开配置。各锁定片部133a、133b是沿着长度方向X1朝向第二分割体123侧延伸的悬臂状的臂部分,具有挠性。在各锁定片部133a、133b的前端部形成有爪部。另一方面,一对锁定承托部134a、134b配置于与对应的锁定片部133a、133b的前端部结合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锁定承托部134a、134b在宽度方向Y1上隔开配置。

各锁定承托部134a、134b形成于第二分割体123的长度方向X1上的一端,能够供对应的锁定片部133a、133b的前端部插入。而且,在将第一分割体122与第二分割体123以夹着壳体14的第一周壁部31的方式对合后,通过对应的锁定片部133a、133b的前端的爪部与各锁定承托部134a、134b卡合,第一分割体122与第二分割体123彼此固定。并且,各锁定承托部134a、134b穿过形成于第二分割体123的开放孔部137a、137b而向第二分割体123的外部露出。由此,作业人员能够使用细长的工具等将各锁定片部133a、133b的爪部从对应的锁定承托部134a、134b的缘部卸下。由此,能够使第一分割体122与第二分割体123彼此分离。另外,第一分割体122与第二分割体123只要彼此结合即可,不限于上述的结合方式。

如上所述,第二罩121具有与壳体14相邻的基端侧部124和与基端侧部124连续的前端侧部125。

基端侧部124设置为覆盖壳体14的第一周壁部31并且与该第一周壁部31结合的部分。

基端侧部124具有周壁部135和顶壁部136。

周壁部135设置为包围壳体14的第一周壁部31的部分。周壁部135包含有作为在宽度方向Y1上面对的一对侧壁的第一侧壁141和第二侧壁142、以及作为在长度方向X1上面对的一对侧壁的第三侧壁143和第四侧壁144。

第一侧壁141包含有形成于第一分割体122的一个壁部145a和一个锁定片部133a以及形成于第二分割体123的另一个壁部146a。

一个壁部145a和一个锁定片部133a是与第一周壁部31的侧壁39的外侧面相邻的部分。一个壁部145a配置于第二罩121的基端部,在长度方向X1上延伸。在一个壁部145a上在与第二分割体123面对的部位形成有切口部147a,在该切口部147a中配置有一个锁定片部133a。这样,一个锁定片部133a也兼用作第一侧壁141的一部分。

另一个壁部146a与一个壁部145a和一个锁定片部133a协作而构成为覆盖壳体14的第一周壁部31的侧壁39的外侧面的前端侧部分。另一个壁部146a与一个壁部145a在长度方向X1上面对配置,彼此对合。一个锁定片部133a以沿着一个壁部145a的内侧面的方式延伸,与设置于另一个壁部146a的内侧面的上述的一个锁定承托部134a结合。与具有上述的结构的第一侧壁141在宽度方向Y1上对称地设置有第二侧壁142。

第二侧壁142包含有形成于第一分割体122的一个壁部145b及另一个锁定片部133b和形成于第二分割体123的另一个壁部146b。

一个壁部145b和另一个锁定片部133b是与第一周壁部31的侧壁40的外侧面相邻的部分。一个壁部145b配置于第二罩121的基端部,在长度方向X1上延伸。在一个壁部145b上在与第二分割体123面对的部位形成有切口部147b,在该切口部147b中配置有另一个锁定片部133b。这样,另一个锁定片部133b也兼用作第二侧壁142的一部分。

另一个壁部146b与一个壁部145b和另一个锁定片部133b协作而构成为覆盖壳体14的第一周壁部31的侧壁40的外侧面的前端侧部分。另一个壁部146b与一个壁部145b在长度方向X1上面对配置,彼此对合。另一个锁定片部133b以沿着另一个壁部146b的内侧面的方式延伸,与设置于另一个壁部146b的内侧面的上述的另一个锁定承托部134b结合。

在第一侧壁141和第二侧壁142上还设置有限制从壳体14脱落的防脱部148。防脱部148具有第一侧壁141中形成于第二罩121的基端部的第一承托部151和第二侧壁142中形成于第二罩121的基端部的第二承托部152。第一承托部151是形成于第一侧壁141的一个壁部145a和另一个壁部146a且在长度方向X1上延伸的突起状部分,形成于第一侧壁141的内侧面上。并且,第二承托部152是形成于第二侧壁142的一个壁部145b和另一个壁部146b且在长度方向X1上延伸的突起状部分,形成于第二侧壁142的内侧面上。

而且,第一承托部151配置为被形成于壳体14的第一周壁部31的侧壁39的外侧面上的引导片44、44承托。同样地,第二承托部152配置为被形成于壳体14的第一周壁部31的侧壁40的外侧面上的引导片44、44承托。由此,在第二罩121以要从壳体14脱落的方式承受载荷时,第一承托部151和第二承托部152与对应的引导件44、44钩挂。其结果为,防止了第二罩121从壳体14脱落。

第三侧壁143形成于第一分割体122,连接第一侧壁141的一端部和第二侧壁142的一端部。第三侧壁143配置为从前壁37的外侧面侧覆盖壳体14的第一周壁部31的该前壁37。第三侧壁143覆盖形成于第一周壁部31且用于穿过各第一线缆3a、3b的通孔部41、41,从而无法从壳体14的外部目视确认这些通孔部41、41。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三侧壁143上形成有朝向第二罩121的基端部开放的条状的切口部150。该切口部150与形成于前壁37的外侧面的条状的突起部156嵌合。由此,实现了第二罩121相对于壳体14的更正确的定位。

第四侧壁144形成于第二分割体123,连接第一侧壁141的另一端部和第二侧壁142的另一端部。第四侧壁144配置为从后壁38的外侧面侧覆盖壳体14的第一周壁部31的该后壁38。并且,在第四侧壁144上形成有形成于第二罩121的前端部的肋退避部153。肋退避部153形成为避免与形成于壳体14的后壁38的外侧面上的加强肋154的接触的形状。在第二罩121的前端侧,顶壁部136与具有上述的结构的周壁部135相邻。

顶壁部136设置为从轴线方向L1的一侧覆盖插入用开口部36的部分。顶壁部136形成于第一分割体122和第二分割体123,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与厚度方向Z1大致垂直的平面状。顶壁部136与第二罩121的前端侧部125相邻。

在第二罩121的前端侧部125形成有通孔部155a、155b。通孔部155a、155b是为了从压接端子8、8沿着轴线方向L1延伸的包覆电线7、7从第二罩121的内侧向外侧延伸而设置的。通孔部155a、155配置为夹着嵌合凸部128和嵌合凹部12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宽度方向Y1上对称配置。

各通孔部155a、155b通过将形成于第一分割体122的截面半圆状的部分与形成于第二分割体123的截面半圆状的部分彼此组合而形成圆筒状的空间。而且,对应的包覆电线7、7穿入到该圆筒状的空间。各通孔部155a、155b的直径设定为各包覆电线7、7的直径以上。

通过上述的结构,壳体14的第一周壁部31的外周部被第一~第四侧壁141~144包围。并且,第一周壁部31的前端部被顶壁部136(顶壁部136和前端侧部125)覆盖。由此,第二罩121覆盖插入用开口部36。

根据该变形例,用于封堵壳体14的插入用开口部36的第二罩12允许使包覆电线7从壳体14的内侧贯穿到外侧并且封堵插入用开口部36,其中,包覆电线7与压接端子8连接并且沿着轴线方向L1延伸。根据该结构,在包覆电线7从壳体14沿着轴线方向L1延伸的布局中,能够使用第二罩121来封堵壳体14的插入用开口部36。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对设置有罩15和第二罩121中的任一方的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不是这样。例如,也可以在连接装置1中设置罩15和第二罩121双方,择一地使用该罩15、121。如果是这样的结构,则在从插入用开口部36延伸的包覆电线7的朝向能够设定多个的情况下,能够使用一个壳体14进行应对。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壳体14的通用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够作为电连接器广泛应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