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及屏蔽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81036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及屏蔽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涉及连接器及收容于连接器的屏蔽罩。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用于减少从信号线等辐射的辐射噪声的罩(屏蔽罩)收容于壳体内的所谓的罩内置型的连接器。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屏蔽连接结构,其组装到第一屏蔽层与第二屏蔽层之间,在壳体内收容有滑块罩和内罩。这些滑块罩和内罩以能使信号线等在内部通过的方式形成为管状(直线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4-5318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呈管状的上述的屏蔽连接结构,其两端部分别连接到第一屏蔽层和第二屏蔽层,与第一屏蔽层的连接方向与和第二屏蔽层的连接方向成为平行。两个连接方向如此平行的连接器例如当将连接器的一方的连接侧连接到设备等、且要从另一方的连接侧引出信号线等导电部件时,则与设备的连接方向上的连接器的宽度变大。而且,当考虑到从连接器的另一方的连接侧伸出的导电部件的引绕时,在与上述设备的连接方向上需要用于配置连接器的充分的空间。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创作的,其目的是:实现在壳体内收容有屏蔽罩的构成,同时实现省空间化。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涉及连接器,具备壳体和屏蔽罩,所述壳体在内部设置有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在与设备的连接侧开口,与所述设备导通的导电部件在与和所述设备的连接方向交叉的方向从所述第二开口引出,所述屏蔽罩形成在与所述设备的连接方向和所述导电部件的引出方向上分别延伸的形状,配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在所述收容空间内覆盖所述导电部件,所述屏蔽罩通过由第一罩部件和第二罩部件在所述收容空间内组装而构成,所述第一罩部件形成直线状延伸的形状,并从所述第一开口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二罩部件形成直线状延伸的形状,并从所述第二开口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上述的连接器设为与设备的连接方向和导电部件的引出方向交叉的所谓的大致l型的连接器。另外,上述的连接器能通过在其制造过程中将大致l型的屏蔽罩收容于壳体的收容空间内而制造。即,针对设置有在相互交叉的方向开口的两个开口(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的壳体,在收容空间内收容上述导电部件,从第一开口以覆盖导电部件的形式收容直线状延伸的第一罩部件,并且从第二开口以覆盖导电部件的形式收容直线状延伸的第二罩部件。然后,在收容空间内组装第一罩部件的一端部和第二罩部件的一端部。其结果是,能实现罩内置型的大致l字型的连接器。

这样制造的上述连接器在使设置有第一开口侧连接到设备、并且在第二开口侧连接有现有的直线状的连接器的状态下,能从与和设备的连接方向交叉的方向引出导电部件。因此,上述的连接器能抑制与设备的连接方向上的宽度,同例如在与和设备的连接方向平行的方向引出导电部件的现有的罩内置型的连接器相比,能在与设备的连接方向上实现省空间化。这样,上述的连接器能实现在壳体内收容有屏蔽罩的构成,同时能实现省空间化。

在上述的连接器中也可以为,在所述第一罩部件和所述第二罩部件中的一方设置有卡合部,在所述第一罩部件和所述第二罩部件中的另一方设置有被卡合部,通过所述第一罩部件从所述第一开口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并且所述第二罩部件从所述第二开口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从而所述被卡合部与所述卡合部卡合。

根据该构成,在连接器的制造过程中,通过从第一开口收容第一罩部件,并且从第二开口收容第二罩部件,从而卡合部与被卡合部卡合,能在不另外进行两罩部件的组装操作的情况下在壳体内组装两罩部件。因此,能提高屏蔽罩的组装容易度。

上述的连接器也可以为,所述收容空间进一步具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设置于与所述设备的连接侧的反侧,在与所述第一罩部件和所述第二罩部件的组装部对置的位置开口。

根据该构成,在连接器的制造过程中,通过从第三开口使用夹具等,例如能将第一罩部件和第二罩部件利用螺丝紧固等牢固地组装,另外能将该螺丝紧固解除。另外,通过从第三开口使用夹具等,例如能将在壳体的收容空间内卡合的第一罩部件或者第二罩部件的卡合解除。因此,能提高第一罩部件及第二罩部件相对于壳体的安装操作及拆卸操作的操作性。

在上述的连接器中也可以为,所述导电部件设为通过其一部分弯曲从而在与所述设备的连接方向和所述导电部件的引出方向上分别延伸的汇流条,在所述第一罩部件上设置有在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状态下至少在与所述第二罩部件的组装部在所述第二开口侧开放的切口,在所述第二罩部件上设置有在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状态下至少在与所述第一罩部件的组装部在所述第一开口侧开放的切口。

假设在组装第一罩部件和第二罩部件的状态下在两罩部件的组装部,第一开口侧及第二开口侧没有开放的话,则不能将以在与设备的连接方向和导电部件的引出方向上分别延伸的弯曲的汇流条以被两罩部件覆盖的形式配置于收容空间内。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在第一罩部件和第二罩部件各自上设置上述切口,从而能将上述弯曲的汇流条在不干扰屏蔽罩的情况下配置于收容空间内,能提供用于实现内置有大致l型的屏蔽罩的大致l型的连接器的具体的构成。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其它技术涉及一种屏蔽罩,其是形成直线状延伸的形状的第一罩部件和形成直线状延伸的形状的第二罩部件以相互正交的姿势将该第一罩部件的一端部和该第二罩部件的一端部组装而成的。

上述的屏蔽罩通过针对例如设置有在相互交叉的方向开口的两个开口的壳体,在壳体内收容导电部件,从不同的开口在壳体内分别收容第一罩部件和第二罩部件,并且在壳体内组装第一罩部件的一端部和第二罩部件的一端部,从而能以成为大致l型的方式配置在壳体内。

内置有这样的屏蔽罩的连接器在使设置有一方的开口侧连接到设备、并且在另一方的开口侧连接现有的直线状的连接器的状态下,能从与和设备的连接方向交叉的方向引出导电部件。因此,同例如在与和设备的连接方向平行的方向引出导电部件的现有的罩内置型的连接器相比,能在与设备的连接方向上实现省空间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能实现在壳体内收容有屏蔽罩的构成,同时能实现省空间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3是屏蔽罩的立体图。

图4是从右侧观看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5是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6是图5中的vi-vi截面的剖视图。

图7是从上方观看连接器1的俯视图。

图8是图7中的viii-viii截面的剖视图。

图9是从右侧观看屏蔽罩的侧视图。

图10是屏蔽罩的主视图。

图11是图10中的xi-xi截面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收容空间内的汇流条和屏蔽罩的配置方式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连接器1进行例示,连接器1用于对搭载于例如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的车辆的逆变器等设备m1(参照图4)侧的端子与电源侧的电线(未图示)之间进行连接。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壳体10(参照图1);汇流条20(导电部件的一例,参照图2及图5),其收容于壳体10内,在一端部连接有上述电线;以及屏蔽罩50,其收容于壳体10内,由第一罩部件30和第二罩部件40组装而成(参照图3)等。

此外,以下将除图7、图8以及图10之外的各附图的上侧、图8的左侧分别作为连接器1的上方,将各立体图的右下侧、图5、图7以及图10的右侧分别作为连接器1的右方,将各立体图的左下侧、图4、图6、图9以及图11的左侧、图7、图8以及图10的下侧分别作为连接器1的前方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将连接器1的下方作为与设备m1的连接侧,从连接器1的前方引出汇流条20。即,在连接器1中,将上下方向作为与设备m1的连接方向,将与和设备的连接方向(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前后方向)作为汇流条20的引出方向(电线的引出方向)。因此,在连接器1中,与设备m1的连接方向和汇流条20的引出方向呈正交状交叉。

如图1所示,构成连接器1的壳体10包括:板状部12,其设为俯视为大致正方形的板状(参照图7),通过连接器1与设备m1连接,从而贴在设备m1的外表面;突出部13(参照图4及图5),其从板状部12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呈圆筒状稍微突出;安装部14,其从突出部13朝向下方延伸并且安装于设备m1;筒状部16,其从板状部12朝向上方呈大致筒状延伸;以及罩部18,其从筒状部16分支,朝向前方呈罩状延伸,并且被引出汇流条20(被引出电线)。

在构成壳体10的突出部13的外周面安装有密封环15,通过连接器1与设备m1连接,从而密封环15与设备m1紧贴而将连接器1与该设备m1之间密封。另外,如图7所示,筒状部16在俯视时形成在左右方向长的大致椭圆状。壳体10由于安装部14和罩部18而在整体上成为大致l字型。

另外,如图6及图8所示,在壳体10的内部设置有收容空间s1。该收容空间s1具有:第一开口op1,其在与设备m1的连接侧、即在下方开口;第二开口op2,其被罩部18包围,在汇流条20的引出方向、即在前方开口;以及第三开口op3,其被筒状部16包围,在与设备m1的连接侧的反侧、即在上方开口。这些各开口op1、op2、op3中的第一开口op1和第二开口op2在收容空间s1内连通。

如图6及图8所示,壳体10中的筒状部16的内侧(第三开口op3内)的空间被从壳体10的内壁的一部分在前后方向延伸的隔壁16a从收容空间s1隔开。在隔壁16a中位于第三开口op3的大致中央的部分设置有在下方开口的凹部16a1。隔壁中设置有该凹部16a1的部分具有可挠性,通过从上下方向按压,从而能使其在上下方向弹性变形。另外,如图8所示,在隔壁16a的左右方向两侧的部分设置有汇流条安装部16a2,汇流条安装部16a2从壳体10的内壁的一部分在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安装有后述的汇流条20。

如图5所示,在壳体10中的罩部18的内壁设置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六个肋18a。另外,在罩部18的内侧(第二开口op2内)以前方开放的形式设置有收容后述的汇流条20的一对电线侧连接部20c的收容部19。收容部19以与罩部18之间空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在前后方向延伸,对一对电线侧连接部20c各自独立地进行收容。

如图2所示,构成连接器1的汇流条20是金属制的多个板状端子重合而成的,它们的一部分设为呈大致直角弯曲的弯曲部20a,汇流条20通过在弯曲部20a弯曲,从而成为在上下方向(与设备m1的连接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分别延伸的形状。汇流条20的两端部中的下端部设为与设备m1侧的端子连接的一对设备侧连接部20b,前端部设为与电线连接的一对电线侧连接部20c。此外,汇流条2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小于壳体10中的第三开口op3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在汇流条20收容于收容空间s1内的状态下,各电线侧连接部20c被后述的屏蔽罩50覆盖。

在汇流条20收容于收容空间s1内的状态下,各设备侧连接部20b在连接器1的下方配置于安装部14的后方,各电线侧连接部20c在连接器1的前方引出,并被罩部18包围(参照图5)。另外,如图2所示,在汇流条20的上端部安装有一对第一安装螺丝b1。在连接器1中,如图8所示,在壳体10的收容空间s1内,汇流条20的上述一对第一安装螺丝b1安装于壳体10的汇流条安装部16a2,由此,汇流条20相对于壳体10固定。

构成连接器1的屏蔽罩50设为呈大致l字型的形状,包括第一罩部件30和第二罩部件40。屏蔽罩50通过在壳体10的收容空间s1内组装第一罩部件30的一端部和第二罩部件40的一端部而构成。屏蔽罩50用于减少从汇流条20等辐射的辐射噪声,通过其一部分安装于设备侧的端子从而在设备侧接地。

构成屏蔽罩50的第一罩部件30为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制的,如图1所示,成为直线状延伸的方筒状体的一个侧面被切去的槽状体。以下将第一罩部件30的三个侧面中构成上述槽状体的底面的面称为第一底面部31,将其两侧的面分别称为第一侧面部32。

如图1所示,在第一罩部件30的两第一侧面部32中与第二罩部件40组装的一端部分别设置有与第二罩部件40的一端部卡合的卡合部32。各卡合部32a成为第一罩部件30的侧面的一部分被切去并向第一罩部件30的外侧开放的板簧。详细地,作为板簧的各卡合部32a成为与第一罩部件30的侧面在上下方向上相连、且其下方开放的状态。

另外,如图1所示,在第一罩部件30的第一底面部31中与第二罩部件40组装的一端部设置有第一固定部31a,第一固定部31a利用螺丝紧固相对于第二罩部件40固定。第一固定部31a通过第一底面部31的上述一端部呈大致直角弯曲并延伸到第一罩部件30的内侧而形成,在其中央部分设置有呈圆形开口的第一固定孔31a1。

构成屏蔽罩50的第二罩部件40与第一罩部件30同样,为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制的,如图1所示,成为直线状延伸的方筒状体的一个侧面被切去的槽状体。以下将第二罩部件40的三个侧面中构成上述槽状体的底面的面称为第二底面部41,将其两侧的面分别称为第二侧面部42。

如图1所示,第二罩部件40的两第二侧面部42中与第一罩部件30组装的一端部分别成为与第一罩部件30的卡合部32a卡合的被卡合部42a。各被卡合部42a通过其内侧被第一罩部件30的卡合部32a按压接触从而与该卡合部32a卡合。此外,在第二罩部件40的各侧面设置有通过利用压花加工成形从而向第二罩部件40的外侧稍微突出的多个凸部43(参照图3)。

另外,在第二罩部件40的第二底面部41中与第一罩部件30组装的一端部设置有第二固定部41a,第二固定部41a利用螺丝紧固相对于第一罩部件30固定。第二固定部41a的两侧沿前后方向被切去,由此,第二固定部41a在上下方向挠曲。在第二固定部41a的中央部分设置有呈圆形开口的第二固定孔41a1。该第二固定孔41a1的开口直径与第一罩部件30的第一固定孔31a1大致相等,第二固定孔41a1在第二罩部件40与第一罩部件30组装的状态下设置于与第一固定孔31a1重叠的位置。

在连接器1中,在壳体10的收容空间s1组装有第一罩部件30和第二罩部件40而构成大致l字型的屏蔽罩50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在第一固定孔31a1和第二固定孔41a1中从两罩部件30、40的内侧插通第二安装螺丝b2,在两罩部件30、40的外侧,该第二安装螺丝b2的顶端部被插入安装帽52。由此,在第二安装螺丝b2与安装帽52之间夹持有两罩部件30、40(第一固定部31a和第二固定部41a),从而两罩部件30、40相互固定。

另外,在连接器1中,如图6所示,在壳体10的收容空间s1内,上述安装帽52嵌入到隔壁16a的凹部16a1而固定。由此,屏蔽罩50通过第二安装螺丝b2相对于壳体10固定。

接着,在设为如上述的构成的连接器1的制造过程中,对第一罩部件30及第二罩部件40向壳体10的收容空间s1内收容的收容方法及两罩部件30、40的组装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汇流条20利用插入成形预先埋入到壳体10内。在连接器1的制造过程中,在壳体10的收容空间s1内收容第一罩部件30及第二罩部件40前,首先使用夹具等从第一开口op1将安装帽52嵌入到壳体10中的隔壁16a的凹部16a1。

接着,沿着连接器1的前后方向,从第二开口op2将第二罩部件40收容到壳体10的收容空间s1内。于是,如图6及图8所示,成为设置于第二罩部件40的各凸部43与设置于罩部18的内壁上的各肋18a按压接触的状态,在收容空间s1内,第二罩部件40相对于壳体10卡合。

接着,沿着连接器1的上下方向,从第一开口op1将第一罩部件30收容到壳体10的收容空间s1内。于是,设置于第一罩部件30的各卡合部32a分别与第二罩部件40的各被卡合部42a的内侧接触,随着在收容空间s1内收容第一罩部件30,各卡合部32a按压各被卡合部42a并向内侧弹性变形。其结果是,各卡合部32a由于其反弹力成为与各被卡合部42a的内侧按压接触的状态,在收容空间s1内,第二罩部件40相对于第一罩部件30卡合。

接着,使用夹具等从第一开口op1使第二安装螺丝b2分别在第一罩部件30的第一固定孔31a1和第二罩部件40的第二固定孔41a1插通,将第二安装螺丝b2的顶端插入到嵌入隔壁16a的凹部16a1的安装帽52内。由此,由第一罩部件30和第二罩部件40构成的屏蔽罩50相对于壳体10固定。如上,能在收容空间s1内组装两罩部件30、40,并且能将屏蔽罩50固定于壳体10。

但是,通过如上述那样在收容空间s1内组装第一罩部件30和第二罩部件40,从而如图10所示,呈大致l字型的屏蔽罩50以在汇流条20之间穿过的形式配置在收容空间s1内。在此,呈大致筒状的第一罩部件30及第二罩部件40分别被切去一个侧面,并且该被切去的部分位于屏蔽罩50的内侧,所以在收容空间s1内屏蔽罩50不会干扰汇流条20,能利用屏蔽罩50良好地覆盖汇流条20的各电线侧连接部20c。

接着,对将屏蔽罩50从壳体10的收容空间s1内取出的方法进行说明。在将屏蔽罩50从收容空间s1内取出时,首先,使用夹具等从第一开口op1拆卸第二安装螺丝b2。由此,屏蔽罩50相对于壳体10的固定得以解除。

接着,使用夹具等从第三开口op3将隔壁16a的凹部16a1向下方按压。由此,第二罩部件40的第二固定部41a被向下方按压,第二罩部件40的各凸部43从罩部18的各肋18a离开,所以通过将第二罩部件40向壳体10的前方拔出,从而能从收容空间s1内拆卸第二罩部件40。然后,通过将第一罩部件30向下方拔出,从而能从收容空间s1内拆卸屏蔽罩50。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设为与设备的连接方向和汇流条20的引出方向正交的所谓的大致l型的连接器1。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在其制造过程中,在收容有汇流条20的收容空间s1内,从第一开口op以覆盖汇流条20的形式收容直线状延伸的第一罩部件,并且从第二开口op2以覆盖汇流条20的形式收容直线状延伸的第二罩部件40。由此,设置于第一罩部件30的一端部的卡合部32a与设置于第二罩部件40的一端部的被卡合部42a在收容空间s1内卡合,从而两罩部件30、40组装好,构成大致l字型屏蔽罩50。其结果是,能实现内置有屏蔽罩的大致l字型的连接器1。

这样制造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在使设置有第一开口op1侧连接到设备、并且在第二开口op2侧连接有现有的直线状的连接器的状态下,能从与和设备的连接方向正交的方向引出汇流条20(电线)。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能抑制与设备的连接方向上的宽度,同例如在与和设备的连接方向平行的方向引出电线、汇流条等导电部件的现有的罩内置型的连接器相比,能在与设备的连接方向上实现省空间化。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能实现在壳体10内收容有屏蔽罩50的构成,同时能实现省空间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收容空间s1具有第三开口op3,第三开口op3设置于与设备的连接侧的反侧,在与第一罩部件30和第二罩部件40的组装部对置的位置开口。因此,当从收容空间s1内取出屏蔽罩50时,通过从第三开口op3使用夹具等,从而能解除与壳体10卡合的第二罩部件40的卡合。

以下列举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其它变形例。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第一罩部件的一端部设置有卡合部、在第二罩部件的一端部设置有被卡合部的构成,但是关于用于在将第一罩部件和第二罩部件组装的状态下使其相互固定的构成没有限定。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通过第二安装螺丝插入到安装帽从而将屏蔽罩相对于壳体固定的构成,但是关于用于使屏蔽罩相对于壳体固定的构成没有限定。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通过第二罩部件的各凸部与罩部的各肋按压接触从而使第二罩部件与壳体卡合的构成,但是也可以是第一罩部件相对于壳体卡合的构成,而且也可以是两罩部件相对于壳体卡合的构成,还可以是两罩部件均相对于壳体不卡合,而是仅两罩部件组装而成的屏蔽罩相对于壳体卡合(固定)的构成。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收容空间具有第三开口的构成,但是也可以是收容空间不具有第三开口的构成。

(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第三开口的内侧的空间被隔壁从收容空间隔开的构成,但是也可以是如下构成:该空间与收容空间连通,通过从第三开口使用夹具等,从而能进行收容空间中的各罩部件的安装及拆卸操作。

(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各罩部件的一个侧面整体被切去的构成,但只要该侧面中与汇流条在收容空间内干扰的部分被切去即可,也可以是该侧面的一部分被切去的构成。

(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与设备的连接方向和汇流条的引出方向正交的l字型的连接器,但只要是与设备的连接方向和汇流条的引出方向交叉的l字型的连接器即可。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这些只不过是例示,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技术包含对以上例示的具体例进行各种变形、变更的技术。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器

10:壳体

12:板状部

14:安装部

16:筒状部

16a:隔壁

18:罩部

18a:肋

19:收容部

20:汇流条

30:第一罩部件

31a:第一固定部

31a1:第一固定孔

32a:卡合部

40:第二罩部件

41a:第二固定部

41a1:第二固定孔

42a:被卡合部

43:凸部

50:屏蔽罩

52:安装帽

b1:第一安装螺丝

b2:第二安装螺丝

op1:第一开口

op2:第二开口

op3:第三开口

s1:收容空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