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加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81761阅读:7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加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电池加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加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了每家每户的日常出行工具。同时,由于全球能源紧缺,以“电能”作为动能的电动汽车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动力电池包是电动汽车上装载电池组的主要储能装置,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电动汽车的性能。然而,北方冬季气温较低,其温环境严重影响电池组的工作效率,常出现发动机难以启动的情况。

为了使电池组发挥最佳的性能和寿命,需要对电池组进行合理的热管理操作,将电池包温度控制在合理的温度范围内,为电池提供一个合适的工作环境,确保电池正常的充放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加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通过该电池加热装置可以实时监控电池的温度,将温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保证电池的正常充放电,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同时该电池加热装置整体结构简单、操作简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池加热装置,包括电池箱,所述电池箱包括箱体和可拆卸的顶盖;所述箱体底部设置有用于为电池加热的加热垫,电池放置于所述加热垫上方;所述电池箱内还设置有用于检测电池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垫包括从上往下依次叠加设置的绝缘层、导热粘接层、加热层和隔热保温层;所述加热层上均匀分布有加热元件,且在所述加热层中部位置布置有温度控制模块;所述加热元件围绕所述温度控制模块逐层环绕分布。

上述结构中顶盖可以拆卸,防止炎热的夏季电池箱内温度过高;电池贴合加热垫放置,可以防止热能的浪费;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电池的温度,并将检测的温度信息发送到温度控制模块;加热元件均匀地分布在加热层上,由温度控制模块进行控制,可以确保电池的恒温加热或者散热;所述加热元件围绕所述温度控制模块逐层环绕分布在所述加热层上,使得加热层上面各部分温度均匀,避免电池的损坏。

进一步地,上述电池加热装置中,所述电池箱和隔热保温层均采用保温泡棉。

进一步地,上述电池加热装置中,所述加热垫和电池之间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高度为8~12mm。支撑架设置有两个。

进一步地,上述电池加热装置中,所述绝缘层采用绝缘橡胶,所述导热粘接层采用导热硅脂;所述加热层包括铝基板,所述温度控制模块设置在所述铝基板中部位置,所述加热元件围绕所述温度控制模块逐层环绕分布在所述铝基板上。

进一步地,上述电池加热装置中,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有两个,设置在所述加热层上。根据两个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信息,通过平均值法得到电池的平均温度T0,将平均温度T0与预设温度进行对比;若平均温度T0小于最小预设温度T1,所述温度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加热层电源开关打开对电池进行加热;若平均温度T0大于最大预设温度T2,所述温度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加热层电源开关关闭停止对电池加热。

进一步地,上述电池加热装置中,所述温度传感器于所述温度控制模块两侧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上述电池加热装置中,所述温度控制模块包括控制芯片;所述电池正极经稳压器后与所述控制芯片的供电端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的通信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电池加热装置中,所述控制芯片采用ATmega48A-AU,所述稳压器采用稳压芯片MAX5024L。

一种控制上述电池加热装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启动电池加热装置,由温度传感器实时检测电池温度,并将检测的温度信息反馈到所述温度控制模块;

S2:根据两个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信息,通过平均值法得到电池的平均温度T0,将平均温度T0与预设温度进行对比;

S3:若平均温度T0小于最小预设温度T1,所述温度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加热层电源开关导通对电池进行加热;

S4:若平均温度T0大于最大预设温度T2,所述温度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加热层电源开关关闭停止对电池加热。

本发明的显著效果: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电池加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其中,电池加热装置包括电池箱,所述电池箱包括箱体和可拆卸的顶盖;所述箱体底部设置有用于为电池加热的加热垫,电池放置于所述加热垫上方;所述电池箱内还设置有用于检测电池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垫包括从上往下依次叠加设置的绝缘层、导热粘接层、加热层和隔热保温层;所述加热层上均匀分布有加热元件,且在所述加热层中部位置布置有温度控制模块。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电池的温度,并将检测的温度信息发送到温度控制模块;加热元件均匀地分布在加热层上,由温度控制模块进行控制;该电池加热装置不仅可以实时监控电池的温度,将温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同时该电池加热装置的整体结构简单、实用性强,能保证电池的正常充放电,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池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加热垫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池加热装置的控制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加热层的分布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箱体;2-顶盖;3-电池;4-加热垫;5-支撑架;6-温度传感器

41-绝缘层;42-导热粘接层;43-加热层;44-隔热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是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参照图1和图2,一种电池加热装置,包括箱体1、顶盖2、加热垫4、支撑架5、温度传感器6、绝缘层41、导热粘接层42、加热层43和隔热保温层44;箱体1和可拆卸的顶盖2形成密封的电池箱,电池箱用于收纳电池3,顶盖2可以拆卸,防止炎热的夏季电池箱内温度过高;加热垫4设置在箱体1底部,用于为电池3加热,电池3贴合放置于加热垫4的上方,可以防止热能的浪费;加热垫4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绝缘层41、导热粘接层42、加热层43和隔热保温层44;加热垫4和电池3之间设置有支撑架5,支撑架5的高度为8~12mm。

参照图4,加热层43的中部位置布置有温度控制模块,加热层43上均匀分布有加热元件,加热元件围绕所述温度控制模块逐层环绕分布在所述加热层43上;加热层43上于所述温度控制模块两侧相对设置有两个温度传感器6,可以实时检测电池3的温度,并将检测的温度信息实时传输到温度控制模块;根据两个温度传感器6检测的温度信息,通过平均值法得到电池3的平均温度T0,将平均温度T0与预设温度进行对比;若平均温度T0小于最小预设温度T1,所述温度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加热层43电源开关打开对电池3进行加热;若平均温度T0大于最大预设温度T2,所述温度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加热层43电源开关关闭停止对电池3加热;所述温度控制模块包括控制芯片;所述电池3正极经稳压器后与所述控制芯片的供电端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的通信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6连接。

参照图3,一种控制上述电池加热装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启动电池加热装置,由温度传感器6实时检测电池3温度,并将检测的温度信息反馈到所述温度控制模块;

S2:根据两个温度传感器6检测的温度信息,通过平均值法得到电池3的平均温度T0,将平均温度T0与预设温度进行对比;

S3:若平均温度T0小于最小预设温度T1,所述温度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加热层43电源开关导通对电池3进行加热;

S4:若平均温度T0大于最大预设温度T2,所述温度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加热层43电源开关关闭停止对电池3加热。

优选地,上述结构中的电池箱和隔热保温层44均采用保温泡棉,所述绝缘层41采用绝缘橡胶,所述导热粘接层42采用导热硅脂;控制芯片采用ATmega48A-AU,稳压器采用稳压芯片MAX5024L;支撑架5的高度采用10mm。

在实际应用中,当汽车处于启动状态时,由车载电池为该电池加热装置供电,当汽车处于休息状态时,可以使用市电供电;该电池加热装置的适应温度范围在零下40摄氏度到50摄氏度;电池3的系统电压为12V;经过实验,电池3的温度报纸在25~30摄氏度性能最佳,开启该电池加热装置,达到最佳温度的时间在10~30分钟不等;电池箱内,各部件之间的温度差保持在3摄氏度之内;上述最小预设温度T1为电池3正常工作的最低温度,最大预设温度T2为电池3正常工作的最高温度。

上述结构中的加热层43不能承受2KG以上的不均匀受力,会导致加热层43上的线路短路或者断路;同时加热层43必须在干燥、低潮环境下运行工作。

上述电池加热装置内,主控芯片还连接有显示屏,当电池3温度超过第二预设问题T2时,可以进行报警;主控芯片还连接有报警指示灯,当温度过高报警时,报警指示灯变亮或者闪烁;电池加热装置还设置有故障排出模块,可以自动修复故障。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电池加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其中,电池加热装置包括电池箱,电池箱包括箱体和可拆卸的顶盖;箱体底部设置有加热垫,电池箱内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加热垫包括从上往下依次叠加设置的绝缘层、导热粘接层、加热层和隔热保温层;加热层上均匀分布有加热元件,且在加热层中部位置布置有温度控制模块;温度传感器实时检测电池3的温度,并将检测的温度信息传输到温度控制模块;将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与预设温度进行对比;若检测温度小于最小预设温度,则打开加热层电源开关为电池3加热,若检测温度大于最大预设温度,则关闭加热层电源开关停止为电池3加热。通过本电池加热装置,不仅可以实时监控并平衡电池3温度,而且整体结构简单,恒温加热,可以延长电池3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