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倍绞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16768阅读:539来源:国知局
四倍绞线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绞线机,尤其涉及一种有效提高绞线效率的四倍绞线机。



背景技术:

绞线机是一种用于生产电线、电缆等由多股细线相互缠绕形成一根线缆的绕线装置。现有的绞线机的绞线原理是,由多股线材经主轴进入绞弓,绞弓回转使多股线材绞合成型,绞合形成的绞距的大小由与绞弓转速同比例运转的机械式传动的牵引轮控制,最后通过导轮将绞好的线材卷入收线盘。

然而,现有的绞线机通常只是双绞线机,当需要得到较小的绞距的绞线时,只能控制所述绞弓的转速以及牵引轮的牵引速度,显然,这种方式会减慢绞线的速度,进而降低绞线的效率,不利于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提高绞线效率的四倍绞线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四倍绞线机包括放线盘组件、第一前导轮、第一后导轮、第一绞弓、外部引取、第二前导轮、第二后导轮、第二绞弓及收线盘组件;所述第一绞弓及所述放线盘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前导轮及所述第一后导轮之间,所述第二绞弓及所述收线盘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前导轮及所述第二后导轮之间,所述外部引取设置于所述第一后导轮及所述第二前导轮之间;所述放线盘组件放出两线材,两所述线材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前导轮、所述第一绞弓、第一后导轮、外部引取、第二前导轮、第二绞弓及第二后导轮,同时,所述第一绞弓与所述第一前导轮及第一后导轮翻转进行双倍绞,所述第二绞弓与所述第二前导轮及第二后导轮翻转进行对绞,最后所述线材通过收线盘组件收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申请将所述第一绞弓及所述放线盘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前导轮及所述第一后导轮之间,又将所述第二绞弓及所述收线盘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前导轮及所述第二后导轮之间,因此,当所述线材经过并在所述第一绞弓及第二绞弓的绞线后,可在所述第一前导轮之前形成第一绞距,在所述第一后导轮之后形成第二绞距,在所述第二前导轮之前形成第三绞距,在所述第二后导分界线之后形成第四绞距,从而使整个绞线机形成四个绞距,有效提高绞线效率。

较佳地,所述四倍绞线机还包括双倍绞电机、第一进线轴、第一出线轴、对绞电机、第二进线轴及第二出线轴,所述第一前导轮及所述第一绞弓的前端设置于所述第一进线轴上,所述第一后导轮及所述第一绞弓的后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出线轴上,所述双倍绞电机驱动所述第一进线轴及第一出线轴同步转动;所述第二前导轮及所述第二绞弓的前端设置于所述第二进线轴上,所述第二后导轮及所述第二绞弓的后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出线轴上,所述对绞电机驱动所述第二进线轴及第二出线轴同步转动;所述线材从第一进线轴、第一出线轴、第二进线轴及第二出线轴的中心通过。通过将所述第一前导轮设置于所述第一进线轴上,将所述第一后导轮设置所述第一出线轴,可以使所述第一前导轮及第一后导轮分别随所述第一绞弓及第二绞弓翻转,从而实现在各个导轮附近形成绞距。

较佳地,所述放线盘组件与所述第一前导轮之间设有供所述线材缠绕的引取张力导轮组。

较佳地,所述放线盘组件与所述第一前导轮之间设有供所述线材缠绕的整直张力导轮组。所述整直张力导轮组可以在绞合前预先将线材进行拉伸整直,提高绞线质量。

较佳地,所述第二后导轮与所述收线盘组件之间设有供所述线材缠绕的内部张力引取。通过所述内部张力引取,可以使所述线材的单个绞距精度更稳定,且收线张力得到更好地控制。

较佳地,所述放线盘组件包括两甩桶放线盘及放线电机,所述放线电机驱动两所述甩桶放线盘转动;所述甩桶放线盘包括空心轴、放线盘、甩盘及圆桶,线材缠绕于所述放线盘上,所述空心轴设置于所述放线盘的中心,所述甩盘固定于所述放线盘的第一侧,所述甩盘的中心孔与所述空心轴的第一端连通,所述放线盘内置于所述圆桶内,所述圆桶的底部与所述放线盘的第二侧固定并随所述放线盘转动,所述圆桶的上边缘与所述甩盘的边缘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线材经所述放线盘甩出后通过所述间隙及所述甩盘的中心孔进入到所述空心轴的第一端内,并从所述空心轴的第二端放出。由于所述线材从所述空心轴放出,在放线的同时随所述甩线盘进行扭转,因此,这种穿轴甩盘放线形式可以使线材在放线的同时进行退扭,有效解决两线材在绞合时自身产生的扭转应力,提高绞线的效果;另外,通过在所述放线盘外设置一圆桶,并且使所述圆桶的底部与所述放线盘的第二侧固定,从而可以使所述圆桶能随所述放线盘同时转动,因此,当线材从放线盘甩出时,所述圆桶与所述线材呈相对静止状态,进而有效减少所述线材与所述圆桶发生摩擦,防止线材磨损;而所述圆桶没有与所述线材发生摩擦又可以减少线材在放线时的磨擦阻力,保证放线速度的准确。

具体地,所述甩桶放线盘还包括锥筒,所述锥筒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圆桶与所述放线盘之间,且所述锥筒的内径从所述圆桶的底部向所述间隙的方向呈逐渐增大。通过设置所述锥筒,可以使所述线材在离心力及锥筒的共同作用下从所述间隙方向甩出,从而加速线材的甩出,防止线材拉伤。

更具体地,所述锥筒的一端与所述圆桶的底部固定,所述锥筒的另一端从所述圆桶的内底部延伸到与所述间隙对应的所述圆桶的内壁处。

具体地,所述圆桶及所述锥筒使用透明材料制成。将所述圆桶及所述锥筒设置成透明,可以使工作人员随时能清楚地查看所述放线盘内的线材的余量,从而可及时补充线材。

较佳地,所述外部引取包括若干引取导轮组及一自动调节导轮,所述线材缠绕于所述引取导轮组及所述自动调节导轮,所述自动调节导轮根据线材的张力自动调整位置。设置所述外部引取可以对线材张力进行调节,并且通过引取导轮组及自动调节导轮之间的位置调节可以实现储存线材或释放线材,从而控制整机的线速度及总体绞距的大小,防止线材被拉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四位绞线机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四位绞线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绞线机的放线盘组件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绞线机的放线盘组件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四倍绞线机100适用于LAN cable线的绞合,其包括放线盘组件1、第一进线轴2、第一前导轮3、第一后导轮4、第一绞弓5、第一出线轴6、双倍绞电机7、外部引取8、第二进线轴9、第二前导轮10、第二后导轮11、第二绞弓12、第二出线轴13、对绞电机14及收线盘组件15;所述第一绞弓5及所述放线盘组件1设置于所述第一前导轮3及所述第一后导轮4之间,所述第一绞弓5横跨于所述放线盘组件1外;所述第二绞弓12及所述收线盘组件15设置于所述第二前导轮10及所述第二后导轮11之间,所述第二绞弓12横跨于所述收线盘组件15外;所述外部引取8设置于所述第一后导轮4及所述第二前导轮10之间;

再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一前导轮3及所述第一绞弓5的前端设置于所述第一进线轴2上,所述第一后导轮4及所述第一绞弓5的后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出线轴6上,所述双倍绞电机7驱动所述第一进线轴2及第一出线轴6同步转动;所述第二前导轮10及所述第二绞弓12的前端设置于所述第二进线轴9上,所述第二后导轮11及所述第二绞弓12的后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出线轴13上,所述对绞电机14驱动所述第二进线轴9及第二出线轴13同步转动;所述线材从第一进线轴2、第一出线轴6、第二进线轴9及第二出线轴13的中心通过。通过将所述第一前导轮3设置于所述第一进线轴2上,将所述第一后导轮4设置所述第一出线轴6,可以使所述第一前导轮3及第一后导轮4分别随所述第一绞弓5及第二绞弓12翻转,从而实现在各个导轮附近形成绞距。

再请参阅图1,所述外部引取8包括若干引取导轮组8a及一自动调节导轮8b,所述线材缠绕于所述引取导轮组8a及所述自动调节导轮8b,所述自动调节导轮8b根据线材的张力自动调整位置。设置所述外部引取8可以对线材张力进行调节,并且通过引取导轮组8a及自动调节导轮8b之间的位置调节可以实现储存线材或释放线材,从而控制整机的线速度及总体绞距的大小,防止线材被拉细。

再请参阅图1,所述放线盘组件1与所述第一前导轮3之间设有供所述线材缠绕的转向导轮组16及引取张力导轮组17。所述放线盘组件1与所述第一前导轮3之间设有供所述线材缠绕的整直张力导轮组18。所述整直张力导轮组18可以在绞合前预先将线材进行拉伸整直,提高绞线质量。所述第二后导轮11与所述收线盘组件15之间设有供所述线材缠绕的内部张力引取19。通过所述内部张力引取19,可以使所述线材的单个绞距精度更稳定,且收线张力得到更好地控制。

再请参阅图1,所述收线盘组件15包括收线盘15a、排位导轮15b及收线驱动机构(图中未示),所述收线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收线盘15a转动,所述线材经过所述排位导轮15b排位后缠绕于所述收线盘15a上。

请参阅图3及图4,所述放线盘组件1包括两个甩桶放线盘110及一放线电机120,所述放线电机120通过皮带轮130同时驱动两所述甩桶放线盘110放线,具体地,所述甩桶放线盘110包括空心轴111、放线盘112、甩盘113、圆桶114及锥筒115,线材缠绕于所述放线盘112上,所述空心轴111固定地设置于所述放线盘112的中心,且所述空心轴111的第二端伸出所述放线盘112并通过皮带轮130及皮带与所述放线电机12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甩盘113固定于所述放线盘112的第一侧,所述甩盘113呈锥形结构,所述甩盘113的外侧面为导引面,所述甩盘113的中心开设有中心孔,所述中心孔与所述空心轴111的第一端连通。所述放线盘112内置于所述圆桶114内,所述圆桶114的底部与所述放线盘112的第二侧固定并随所述放线盘112转动,所述圆桶114的上边缘与所述甩盘113的边缘之间具有间隙116。由于所述线材从所述空心轴111放出,在放线的同时随所述甩线盘进行扭转,因此,这种穿轴甩盘113放线形式可以使线材在放线的同时进行退扭,有效解决两线材在绞合时自身产生的扭转应力,提高绞线的效果;另外,通过在所述放线盘112外设置一圆桶114,并且使所述圆桶114的底部与所述放线盘112的第二侧固定,从而可以使所述圆桶114能随所述放线盘112同时转动,因此,当线材从放线盘112甩出时,所述圆桶114与所述线材呈相对静止状态,进而有效减少所述线材与所述圆桶114发生摩擦,防止线材磨损;而所述圆桶114没有与所述线材发生摩擦又可以减少线材在放线时的磨擦阻力,保证放线速度的准确。

再如图4所示,所述锥筒115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圆桶114与所述放线盘112之间,具体地,所述锥筒115的一端与所述圆桶114的底部固定,所述锥筒115的另一端从所述圆桶114的内底部延伸到与所述间隙116对应的所述圆桶114的内壁处。所述锥筒115的内径从所述圆桶114的底部向所述间隙116的方向呈逐渐增大。通过设置所述锥筒115,可以使所述线材在离心力及锥筒115的共同作用下从所述间隙116方向甩出,相当于给所述线材甩出指出一个方向,从而加速线材的甩出,防止线材拉伤。

所述圆桶114及所述锥筒115使用透明材料制成。例如使用亚克力材料,其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耐磨、透明等特性,可视性强,可以使工作人员随时能清楚地查看所述放线盘112内的线材的余量,从而可及时补充线材。

综合上述并结合图1及图3,下面对本实新型四倍绞线机1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如下:

所述放线盘组件1放线时,所述放线电机120启动,通过皮带轮130带动所述空心轴111转动,所述空心轴111带动所述放线盘112转动,而所述锥筒115及所述圆桶114同时跟随所述放线盘112转动,所述放线盘112上的线材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不断甩出,并在所述锥筒115的导向作用下,通过所述间隙116及所述甩盘113的中心孔进入到所述空心轴111的第一端内,并从所述空心轴111的第二端放出,此放线过程同时实现退扭。

绞线时,两所述线材从所述放线盘组件1放出后,经过转向导轮组16、引取张力导轮组17及整直张力导轮组18,再穿过所述第一进线轴2的中心,并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前导轮3、所述第一绞弓5、第一后导轮4、第一出线轴6的中心、外部引取8、第二进线轴9的中心、第二前导轮10、第二绞弓12及第二后导轮11,同时,所述双倍绞电机7启动并驱动的第一进线轴2及第一出线轴6转动,所述对绞电机14启动并驱动所述第二进线轴9及第二出线轴13转动,使所述第一绞弓5与所述第一前导轮3及第一后导轮4翻转进行双倍绞,使所述第二绞弓12与所述第二前导轮10及第二后导轮11翻转进行对绞,最后所述线材穿过所述第二出线轴13的中心并通过所述排位导轮15b缠绕在所述收线盘15a上实现收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申请将所述第一绞弓5及所述放线盘组件1设置于所述第一前导轮3及所述第一后导轮4之间,又将所述第二绞弓12及所述收线盘组件15设置于所述第二前导轮10及所述第二后导轮11之间,因此,当所述线材经过并在所述第一绞弓5及第二绞弓12的绞线后,可在所述第一前导轮3之前形成第一绞距a,在所述第一后导轮4之后形成第二绞距b,在所述第二前导轮10之前形成第三绞距c,在所述第二后导分界线之后形成第四绞距d,从而使整个绞线机形成四个绞距,有效提高绞线效率。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