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加工用的冷却水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16744阅读:554来源:国知局
电线加工用的冷却水槽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线制造生产冷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线加工用的冷却水槽。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线冷却装置主要是电线冷却水槽,常规的冷却水槽就是一个长方体,其内盛装冷却水,电线单次通过水槽;为保证电线得到充分的冷却,现有水槽都应有较长的距离,这样就会占用较大场地,造成场地使用面积的浪费,而水槽长度不够则不能保证对电线产品的冷却效果。

如专利号为CN203386538U的电缆水槽,其虽然能解决电缆的冷却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电缆会在水槽内运动,运动的电缆会搅动水槽内的液体,从而使液体溅射到地面,影响工作环境,还有根据阅读其说明书及附图,可知道电缆在进入到水槽内时,很容易被水槽的边沿刮伤,而且根据生产实践发现,经过该设备冷却的电缆经常因为晾干不彻底(根据阅读其说明书及附图能清楚的发现,只要是水槽长度不是特别长,那么过水后的电缆的晾干时间就不是很长,也就使得晾干效果不佳),使得带水的电缆在从水槽上方出来后,水滴会掉在地面上,从而影响工作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电线加工用的冷却水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主要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电线加工用的冷却水槽,包括用于盛装冷却水的槽体,所述槽体内由上往下依次安装有四组主动导线轮,其中位于中间的两组主动导线轮之间水平并列设置,且位于最上方与最下方的两组主动导线轮同侧设置,该两组主动导线轮与位于中间的两组主动导线轮之间的安装位置相异,所述槽体边沿环绕设置有集水槽,且槽体正上方还设置有两排数量相等的滑轮。

优选的,两排滑轮分别位于槽体长度方向的两端正上方,且两排滑轮上对应的滑轮之间错开设置。

优选的,所述集水槽由截面呈L字型的挡板与槽体外侧壁之间焊接而成,且挡板顶端略高于槽体顶端水平面,其中位于中间处的两组主动导线轮的顶部高于挡板顶部水平面。

优选的,所述槽体内设置有与位于下方的主动导线轮处于同一水平面的从动导线轮,且从动导线轮的数量不少于一组。

优选的,所述槽体内设置有监测冷却水液位的液位报警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可防止槽体内的冷却水及粘结在电线上的水滴掉落到地面上,以影响现场工作环境,并且通过滑轮延长电线的晾干时间,增强晾干效果,同时还能保证电线在进入到槽体内时不会被槽体及集水槽边沿刮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滑轮上的电线走向图。

图中:1、槽体,2、集水槽,3、主动导线轮,4、从动导线轮,5、滑轮,6、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1-2,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电线加工用的冷却水槽,包括用于盛装冷却水的槽体1,并在槽体1边沿环绕设置有集水槽2,集水槽2能收集从槽体1溢出的冷却水,使得冷却水不会洒落到地面上,保证了现场的工作环境,而槽体1内由上往下依次安装有四组主动导线轮3,如图1所示,位于中间的两组主动导线轮3安装在槽体1的右侧并水平并列设置,而位于最上方与最下方的两组主动导线轮3则安装槽体1的左侧,在使用时,根据图1所述及所标注的电线走向,可清楚的知道位于中间处最左侧的那组主动导线轮3是第一个接触到电线的,同时支撑并带动电线运动的,由于其顶部高于集水槽2顶端水平面,而集水槽2顶端又高于槽体1顶端水平面的关系,由该组主动导线轮3撑起的电线就不会被槽体1或集水槽2边沿刮伤,而在中间处最左侧的那组主动导线轮3与最下方的那组主动导线轮3之间设置多个用于对电线进行限位的从动导线轮4,以避免电线脱离运动轨迹,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如图1所示,可在槽体1内设置一组与中间的主动导线轮3处于同一水平面的从动导线轮4,用于支撑限定电线的运动轨迹,在本实施例中,该组从动导线轮4直径与主动导线轮3直径相同;

如图1、2所示,在槽体1左右两端的正上方均纵向设置有数量相等两排滑轮5,且两排滑轮5上对应的滑轮5之间错开设置,其中所有滑轮5均设置在槽体1内的正上方,以防止在加工过程中,位于滑轮5上的电线所粘接的水滴掉落到地面上,而滑轮5上的电线走向已在图2清楚的表现了,故不再作叙述。

本实施例中,还在槽体1内设置有监测冷却水液位的液位报警器。

本实施例中,集水槽2是由截面呈L字型的挡板6与槽体1外侧壁之间焊接而成,该种方式比以往直接在槽体1侧壁焊接一个完整的集水槽的方式更为节省材料,其中挡板6顶端略高于槽体1顶端水平面,从而挡住从槽体1内溢出的水,其中位于中间处的两组主动导线轮3的顶部高于挡板6顶部水平面。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