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15049阅读:92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因各式电子产品的微型化,使内部的高速传输接口亦随之大幅缩小,导致其导电端子数量增加且分布密集。而习用高频连结器由于其导电端子在空间排列上距离相当近,因此讯号传输时势必会增加电容耦合的现象,进而增加讯号传输时的干扰状况,从而降低讯号传输的稳定性,并且高速传输接口和系统主机板接口的电路阻抗必须相匹配,在满足这种条件的情形下才能有效降低干扰,使高速传输接口和系统主机板接口间正确地进行讯号传输,否则高速传输接口和系统主机板接口之间的讯号传输,将会产生讯号反射进而造成电子讯号的损失、变形和失真,导致频宽及电子讯号的质量达不到标准,而影响电子装置的正常运作。

此外,近年来可携式电子产品对于电力的需求量持续上升,而为了满足大电流供应需求及避免杂讯干扰问题,市场上已出现多款主打宽pin的USB连接器,将导电端子中接地端子及电源端子的宽度或厚度加大到特定大小,进而满足大电流的需求及避免杂讯干扰的情况。

电子讯号的损失、变形和失真的问题,不仅仅为USB连接器所面临的状况。主机板插槽乃20pin规格的转接器,用以连接各种介面卡或电子设备,而主机板使用的介面卡或电子设备,其规格一般都高于可携式电子产品,故对于大电流供应及避免杂讯干扰的需求不小于可携式电子产品,但却未见有针对主机板20pin规格的插槽转接器加以改良。

所以,要如何解决上述习用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故,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人有鉴于上述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终设计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20pin连接器的部分端子加宽,以满足大电流的需求及提供稳定的高频讯号传输的电连接器。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主要采用下列技术手段,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电连接器,为一供结合于一母座连接器的公头连接器,包含:一屏蔽壳体;至少一设于该屏蔽壳体内的绝缘胶体组;一设于该绝缘胶体组一侧的上排传输导体组,该上排传输导体组包含一第一电源传输导体对、一设于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对间的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一设于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对间且位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一侧的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一设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之间的第一接地传输导体、一设于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对一侧的第一配置通道传输导体、一设于该第一配置通道传输导体背离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对一侧的第一侦测传输导体、及一设于该第一侦测传输导体背离该第一配置通道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二侦测传输导体;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对、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与该第二侦测传输导体的宽度大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该第一配置通道传输导体与该第一侦测传输导体的宽度;一设于该绝缘胶体组另一侧的下排传输导体组,该下排传输导体组包含一第二电源传输导体、一设于该第二电源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一设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背离该第二电源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二接地传输导体对、一设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对之间的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一设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对背离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一侧的讯号传输导体对、及一设于该讯号传输导体对背离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对一侧的第二配置通道传输导体;及该第二电源传输导体、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对、与该第二配置通道传输导体的宽度大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与该讯号传输导体对的宽度。

进一步,该绝缘胶体组包含一第一绝缘胶体、及一插设于该第一绝缘胶体一侧的第二绝缘胶体,且该屏蔽壳体局部包覆该第一绝缘胶体及该第二绝缘胶体。

进一步,该第一绝缘胶体包含一插置块、及至少一形成于该插置块上的定位凸部,且该第二绝缘胶体包含一供该插置块插设的插置槽、及至少一形成于该插置槽一侧的定位孔。

进一步,该第二绝缘胶体外侧具有至少一抵挡部,且该屏蔽壳体于至少一侧处形成有一抵触部,该抵触部与该抵挡部对应抵触。

进一步,该第二绝缘胶体背离该第一绝缘胶体一端形成有至少一于该公头连接器与该母座连接器结合时进行插接方向导引与限位的限位部。

进一步,该限位部为H形。

进一步,该母座连接器包含:一屏蔽外壳、一设于该屏蔽外壳内的绝缘胶心、及多个设于该绝缘胶心上且与该上排传输导体组及该下排传输导体组位置对应的导电端子组。

进一步,该屏蔽外壳包含一插口部、及多个形成于该插口部侧处并向内弯折于该绝缘胶心内侧的弹性抵接部,所述弹性抵接部抵触该屏蔽壳体。

进一步,该屏蔽外壳前端具有一插口部,且该屏蔽外壳背离该插口部的一端形成有至少一定位部,并该绝缘胶心背离该插口部的侧处具有至少一防呆部。

进一步,该导电端子组包含多个设于该绝缘胶心上的弹性接触部、多个设于所述弹性接触部一端的转折部、及多个形成于该转折部背离该弹性接触部一端的焊接部,所述焊接部与所述弹性接触部成垂直态样。

本实用新型通过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对、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与该第二侦测传输导体的宽度大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该第一配置通道传输导体与该第一侦测传输导体的宽度,并配合该第二电源传输导体、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对、与该第二配置通道传输导体的宽度大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与该讯号传输导体对的宽度的结构设计,将公头连接器的部分端子宽度加宽,使其满足大电流传输的需求,当使用者将本实用新型的母座连接器设置于电路基板上,并将公头连接器进行插设转接,即可利用公头连接器加宽的部分端子,提供大电流传输的功能,而具有稳提高频传输的效果及降低杂讯干扰的优势,从而让20pin连接器可支持稳定的高频讯号传输,而避免杂讯干扰的问题,满足大电流传输的需求。

借由上述技术,可针对习用宽pin的USB连接器的技术仅局限于USB连接器,而未见有针对主机板20pin规格的插槽转接器加以改良的状况加以突破,达到上述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头连接器的另一角度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母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母座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上排传输导体组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下排传输导体组的仰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符号说明】

公头连接器 1 屏蔽壳体 2

抵触部 21 屏蔽隔板 22

弹性凸部 23 绝缘胶体组 3

第一绝缘胶体 31 插置块 311

定位凸部 312 第二绝缘胶体 32

插置槽 321 定位孔 322

抵挡部 323 限位部 324

上排传输导体组 4 第一电源传输导体对 41

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 42 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 43

第一接地传输导体 44 第一配置通道传输导体 45

第一侦测传输导体 46 第二侦测传输导体 47

下排传输导体组 5 第二电源传输导体 51

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 52 第二接地传输导体对 53

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 54 讯号传输导体对 55

第二配置通道传输导体 56 母座连接器 6

屏蔽外壳 7 插口部 71

弹性抵接部 72 定位部 73

绝缘胶心 8 防呆部 81

导电端子组 9 弹性接触部 91

转折部 92 焊接部 93。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构造,兹绘图就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以利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1至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至使用状态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包括:

一公头连接器1,该公头连接器1包含:

一屏蔽壳体2;

至少一设于该屏蔽壳体2内的绝缘胶体组3,该绝缘胶体组3包含一第一绝缘胶体31、及一插设于该第一绝缘胶体31一侧的第二绝缘胶体32,且该屏蔽壳体2局部包覆该第一绝缘胶体31及该第二绝缘胶体32,其中该第一绝缘胶体31包含一插置块311、及至少一形成于该插置块311上的定位凸部312,且该第二绝缘胶体32包含一供该插置块311插设的插置槽321、及至少一形成于该插置槽321一侧的定位孔322;

至少一位于该第二绝缘胶体32外侧的抵挡部323;

至少一形成于该屏蔽壳体2至少一侧处的抵触部21,与该抵挡部323对应抵触;

至少一形成于该第二绝缘胶体32背离该第一绝缘胶体31一端的限位部324,于该公头连接器1与下述母座连接器6结合时进行插接方向的导引与限位,且该限位部324为H形;

一设于该绝缘胶体组3一侧的上排传输导体组4,该上排传输导体组4包含一第一电源传输导体对41、一设于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对41间的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42、一设于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对41间且位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42一侧的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43、一设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42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43之间的第一接地传输导体44、一设于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对41一侧的第一配置通道传输导体45、一设于该第一配置通道传输导体45背离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对41一侧的第一侦测传输导体46、及一设于该第一侦测传输导体46背离该第一配置通道传输导体45一侧的第二侦测传输导体47;

其中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对41、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44与该第二侦测传输导体47的宽度大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42、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43、该第一配置通道传输导体45与该第一侦测传输导体46的宽度;

一设于该绝缘胶体组3另一侧的下排传输导体组5,该下排传输导体组5包含一第二电源传输导体51、一设于该第二电源传输导体51一侧的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52、一设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52背离该第二电源传输导体51一侧的第二接地传输导体对53、一设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对53之间的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54、一设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对53背离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52一侧的讯号传输导体对55、及一设于该讯号传输导体对55背离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对53一侧的第二配置通道传输导体56;

其中该第二电源传输导体51、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对53、与该第二配置通道传输导体56的宽度大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52、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54与该讯号传输导体对55的宽度;

一设于一电路基板上供插接该公头连接器1的母座连接器6,该母座连接器6包含:

一屏蔽外壳7,该屏蔽外壳7包含一插口部71、及多个形成于该插口部71侧处并向内弯折于下述绝缘胶心8内侧的弹性抵接部72,供抵触该屏蔽壳体2;

一设于该屏蔽外壳7内的绝缘胶心8;

至少一形成于该屏蔽外壳7背离该插口部71的一端的定位部73;

至少一设于该绝缘胶心8背离该插口部71侧处的防呆部81;及

多个设于该绝缘胶心8上且与该上排传输导体组4及该下排传输导体组5位置对应的导电端子组9,该导电端子组9为包含多个设于该绝缘胶心8上的弹性接触部91、多个设于所述弹性接触部91一端的转折部92、及多个形成于该转折部92背离该弹性接触部91一端的焊接部93,与所述弹性接触部91成垂直态样。

借由上述的说明,已可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而依据这个结构的对应配合,更将20pin连接器的部分端子加宽,以满足大电流的需求及提供稳定的高频讯号传输等优势,而详细的解说将于下述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公头连接器1将上、下排传输导体组4、5设于第一绝缘胶体31中,并以一屏蔽隔板22隔离上、下排传输导体组4、5,降低两者的相互干扰,使上、下排传输导体组4、5的一端凸出插置块311一侧,然后将第一绝缘胶体31的插置块311一端结合于第二绝缘胶体32的插置槽321中,使定位凸部312卡合于定位孔322中,最后将屏蔽壳体2套设并局部包覆第一绝缘胶体31及第二绝缘胶体32(包覆于第一绝缘胶体31及第二绝缘胶体32的结合处,而露出上、下排传输导体组4、5的前后两端),并借抵触部21与抵挡部323的对应抵触、及屏蔽壳体2与第一绝缘胶体31的卡合(利用弹性凸部23),完成公头连接器1的组构。

而母座连接器6则将导电端子组9设置于绝缘胶心8后,利用屏蔽外壳7包覆该绝缘胶心8,并使屏蔽外壳7由插口部71的一侧向绝缘胶心8内侧弯折形成多个弹性抵接部72,且导电端子组9背离弹性接触部91的一端乃通过转折部92弯折形成多个与弹性接触部91相互垂直的焊接部93。接着利用绝缘胶心8上的防呆部81以正确的方向设置于电路基板上,同时以定位部73插置于电路基板而完成定位,此时,因弹性接触部91与焊接部93为相互垂直态样,故母座连接器6焊接于电路基板后,其插口部71乃呈向上开口的状态。

实际使用时,使用者只要由公头连接器1的第二绝缘胶体32的一端,利用H形的限位部324作为公头连接器1与母座连接器6结合时插接方向的导引与限位,以避免插设方向错误,且公头连接器1与母座连接器6插接后,屏蔽外壳7的弹性抵接部72会抵触于公头连接器1的屏蔽壳体2上,以利用屏蔽壳体2与屏蔽外壳7的接地效果隔绝外部干扰。尤其,因公头连接器1的特定端子宽度较宽,而可提供大电流传输的功能,使其具有稳提高频传输的效果及降低杂讯干扰的优势。具体而言,乃将上排传输导体组4的第一电源传输导体对41、第一接地传输导体44、第二侦测传输导体47,与下排传输导体组5的第二电源传输导体51、第二接地传输导体对53、该第二配置通道传输导体56等端子加宽,换言之,即将上、下排传输导体组4、5的第1、4、7、10根传输导体加宽,而有效将其它传输导体的高频讯号加以分隔、减少干扰。另外,当绝缘胶体组3数量为二时,则将20pin输出的连接器规格,变更为40pin输出的连接器规格,应同属本实用新型的范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于使用时,确实能达到其功效及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