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34909发布日期:2018-06-08 19:35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端子模组制作简单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是电子电气装置中不可缺少的元件。随着电子电气装置的更新换代,电连接器已发展成相当成熟的产品。对于电连接器而言,能够接触稳定并且可靠、高速的传输信号或者电流是必须的。一般而言,对于具有双排或者多排表面焊接式端子焊接脚的电连接器,尤其需要注意整个电连接器焊接部分的共面度。如果焊接部分共面度不一致,最后可能形成空焊,从而使得电连接器不能可靠稳定的达成传输,并且焊接完成后的电连接器也难以检测。另外将若干端子与一个塑胶体包覆成型,则成型的体积较大,需要的模具等制作成本也更高。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作进一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造方便,组装简单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安装在所述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模组,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对接部及自所述对接部向后延伸而成的主体部,所述对接部设有自前向后凹陷而成的插接腔,所述主体部设有自后向前凹陷而成且与所述插接腔连通的收容空间,所述端子模组包括沿左右方向堆叠的若干端子单元,每个所述端子单元设有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间内的绝缘片体以及与所述绝缘片体一体成型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向前延伸超出所述绝缘片体前端面并延伸入所述插接腔内的插接部以及向下延伸超出所述绝缘片体底端面的焊接部,沿左右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子单元相互对齐,相邻的两个端子单元的两个所述绝缘片体互相扣合并相对定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部设有位于所述收容空间上下侧的顶壁与底壁,所述端子模组的每个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向上延伸超出所述绝缘片体顶端面的第一倒刺,若干所述第一倒刺沿左右方向排列且与所述顶壁相抵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子模组的每个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向下延伸超出所述绝缘片体底端面的第二倒刺,若干所述第二倒刺沿左右方向排列且与所述底壁相抵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个所述绝缘片体设有左侧面、与所述左侧面相对的右侧面、自所述左侧面向右凹陷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引槽以及自所述右侧面向右突出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引肋,相邻的两个绝缘片体中,左侧绝缘片体的导引肋自前向后与右侧绝缘片体的导引槽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个所述绝缘片体上还设有自所述导引肋后端向右继续突出延伸的凸块以及自所述导引槽后端继续向右凹陷形成的扣合腔,相邻的两个绝缘片体中,左侧绝缘片体的所述凸块突伸入右侧绝缘片体的扣合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个所述绝缘片体还设有自所述顶端面向上延伸的导引部以及与所述导引部毗邻的让位部,沿左右方向,所述导引部相较所述绝缘片体向左偏移,所述让位部位于所述导引部与所述绝缘片体的顶端面之间,相邻的两个绝缘片体中的右侧绝缘片体的所述导引部收容在左侧绝缘片体的让位部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部还设有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左右侧的左侧壁和右侧壁,所述左侧壁靠近所述顶壁处设有凹陷的第一导引腔,所述端子模组中位于左侧的绝缘片体的所述导引部自后向前与所述第一导引腔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收容空间向下贯穿所述底壁,所述绝缘片体设有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间内且上下被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限位的前端部以及位于所述前端部后侧的后端部,所述后端部上下延伸的高度高于所述前端部上下延伸的高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个所述端子单元设有两个所述导电端子,其中一个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向下突伸入所述插接腔内的第一接触部及向下再向后延伸超出所述绝缘片体底端面的第一焊接部,另一个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向上突伸入所述插接腔内的第二接触部及向下再向前延伸超出所述绝缘片体底端面的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相向突出形成所述插接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均为表面贴焊式且沿前后方向对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将端子模组设置为由若干端子单元堆叠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使得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制造方便,组装容易,生产效率高且制作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拆除遮蔽壳体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拆除遮蔽壳体后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拆除遮蔽壳体后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拆除遮蔽壳体后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拆除遮蔽壳体后再一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9中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沿图5中A-A线剖开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相邻两个端子单元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相邻端子单元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11所示,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安装在绝缘本体1内的端子模组2以及遮罩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遮蔽壳体3。

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对接部11及自对接部11向后延伸与所述对接部11 一体成型的主体部12。所述对接部11设有位于最前端的插接面111、自插接面111向后凹陷的插接腔110、位于所述插接腔110底部的底板112、位于所述插接腔110顶部的顶板113以及上下连接所述底板112与所述顶板113的两个壁部114。所述顶板113上设有自下向上凹陷而成的若干端子收容槽115,所述底板112上设有自上而下凹陷而成的若干端子收容槽115,所述顶板113 上的端子收容槽115与所述底板112上的端子收容槽115上下一一对应相对。所述两个壁部114位于所述插接腔110的两侧,每个所述壁部114的前端分别设有自插接面111向后倾斜延伸而成的两个导引面1101,如此方便外界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插入。每个所述壁部114靠近所述插接面111的一端设有自外侧面向内凹陷而成的凹槽1141,每个所述凹槽1141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底板112。

请参图4至图6所示,所述主体部12设有自后向前凹陷的收容空间120、位于所述收容空间120左右两侧的左侧壁121及右侧壁122、位于所述收容空间120顶部的顶壁123以及位于所述收容空间120底部的底壁124。所述底板112与所述顶板113在与所述主体部12衔接处上下连接形成位于后方的阻挡面1121。自所述左侧壁121及右侧壁122的外侧分别向前延伸贴附在所述对接部11的两个壁部114上的若干凸条1211以及沿上下方向位于相邻两个凸条1211之间的若干定位槽1212。所述底壁124与所述底板112前后一体成型,且所述底壁124的底面与所述底板112的底面共面。请结合图3所示,所述顶壁123的顶面高于所述顶板113的顶面,在所述顶壁123与所述顶板113衔接处形成台阶形的抵接部116。所述底壁124后部上下贯穿形成让位空间125,所述让位空间125与所述收容空间120连通。

所述左侧壁121朝向所述收容空间120的一侧顶部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引腔1213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导引腔1213下方自所述左侧壁121向所述收容空间120内突伸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凸肋1214。所述凸肋1214向后未延伸至所述左侧壁121的后端面。所述右侧壁122朝向所述收容空间120 的一侧中间部位设有沿前后方向凹陷延伸的第二导引腔1221。所述第一导引腔1213靠近所述顶壁123设置。所述第一导引腔1213与所述第二导引腔1221 均沿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宽度方向与所述收容空间120连通。所述第一导引腔1213与所述第二导引腔1221均自前向后分别贯穿所述左侧壁121及右侧壁122。

请参图7至图11所示,所述端子模组2包括沿左右方向堆叠而成的若干端子单元(未标号),每个所述端子单元设有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间120内的绝缘片体21以及与所述绝缘片体21一体成型的导电端子22。每个绝缘片体21成片状设置,设有前端部211和自前端部211向后延伸的后端部212。所述前端部211上下延伸的高度小于所述后端部212上下延伸的高度。所述前端部211设有位于最前端的前端面2111、位于底部的前底端面2112以及位于顶部的前顶端面2113。所述前端部211还设有自前顶端面2113前端向上延伸而成的第一支撑柱2114以及自所述前底端面2112向下延伸的第二支撑柱2115。所述第一支撑柱2114与所述第二支撑柱2115上下对称设置。所述后端部212与所述前端部211相连处设有分别向上及向下延伸的上止挡面 2121及下止挡面2122。所述后端部212还设有位于顶部的后顶端面2123、位于底部的后底端面2124、位于后端的后端面2125、自所述后顶端面2123 向上突出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引部2126以及与所述导引部2126毗邻的让位部2127。沿左右方向,所述导引部2126相较所述绝缘片体21向左偏移,所述让位部2127形成于所述导引部2126与所述后顶端面2123之间。

每个所述绝缘片体21设有左侧面213及与所述左侧面213相背的右侧面214。所述左侧面213、右侧面214均自前向后延伸至前端面2111和后端面2125。每个所述绝缘片体21在所述左侧面213上设有自左向右凹陷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引槽2131、位于所述导引槽2131后端继续向右凹陷的扣合腔2132、自所述右侧面214向右突出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引肋2141以及位于所述导引肋2141后端继续向右突出延伸的凸块2142。所述导引槽2131 向前贯穿所述前端面2111,向后未贯穿所述后端面2125。所述导引肋2141 向前延伸至所述前端面2111,向后未延伸至所述后端面2125。

每个端子单元的绝缘片体21内一体成型有两根所述导电端子22、22’。其中一根导电端子22设有一体成型在所述绝缘片体21内的本体部(未标号),自本体部向前延伸超出所述前端面2111的延伸臂221、自所述延伸臂221继续向前且向下弯折突伸的第一接触部222以及以及自所述本体部向后向下再向后水平延伸超出所述后底端面2124的第一焊接部223。另外一根导电端子 22’设有一体成型在所述绝缘片体21内的本体部(未标号),自本体部向前延伸超出所述前端面2111的延伸臂221’、自所述延伸臂221’继续向前且向上弯折突伸的第二接触部222’以及以及自所述本体部向后向下再向前水平延伸超出所述后底端面2124的第二焊接部223’。所述第一接触部222和第二接触部222’形成一个插接部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端子对接。所述一根导电端子22还设有向上延伸超出所述前顶端面2113的第一倒刺224,所述另一根导电端子22’还设有向下延伸超出所述前底端面2112的第二倒刺 224’。所述第一焊接部223和第二焊接部223’均为表面贴焊式,且沿前后方向,每个端子单元的第一焊接部223和第二焊接部223’前后对齐。

当将所述端子模组2安装至所述绝缘本体1内时,首先将若干个所述端子单元沿左右方向堆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相邻的两个端子单元分别界定为左端子单元和右端子单元,将左端子单元的右侧面214对着右端子单元的左侧面213,所述左端子单元的凸块2142进入所述右端子单元的扣合腔2132 内,所述右端子单元的导引部2126收容在所述左端子单元的让位部2127内。所述左端子单元与所述右端子单元通过凸块2142与扣合腔2132的配合沿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达成定位。依次类推,所述若干端子单元之间如此配合以形成一个整体,所述整体即为所述端子模组2。其中,所述若干端子单元的若干所述前端面2111沿左右方向对齐,所述若干端子单元的若干所述后端面2125沿左右方向对齐。所述第一焊接部223和第二焊接部223’分别沿左右方向排列为前后两排。所述第一倒刺224沿左右方向排列并形成位于上方的第一干涉部,所述第二倒刺224’沿左右方向排列并形成位于下方的第二干涉部。接着将组装完成的端子模组2自后向前安装至所述收容空间120内,所述导电端子22的延伸臂221、221’进入所述端子收容槽115内,并且所述第一接触部222与所述第二接触部222’分别突伸入所述插接腔110内形成可与外界连接器对接的所述插接部。位于最左侧的端子单元的导引部2126自后向前滑行与所述第一导引腔1213配合,所述凸肋1214自前向后滑行与位于最左侧的端子单元的导引槽2131配合。同时,位于最右侧的端子单元的右侧面214上的凸块2142以及导引肋2141自前向后滑行与右侧壁122的所述第二导引腔1221配合,直至所述绝缘片体21的前端面2111抵接至所述阻挡面 1121上,所述第一支撑柱2114向上支撑所述顶壁123,所述第二支撑柱2115 向下支撑所述底壁124,所述第一倒刺224形成的所述第一干涉部向上与所述顶壁123硬性干涉,所述第二倒刺224’形成的第二干涉部向下与所述底壁 124硬性干涉,如此使得所述端子模组2与所述绝缘本体1形成一个稳定的相对定位。此时,所述下止挡面2122向前推抵在所述底壁124的后端面上。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端子模组2由多个端子单元堆叠而成一个整体后再整个安装至所述绝缘本体1的收容空间120和插接腔110内,避免了单一端子单元逐一安装至绝缘本体1内时容易脱出的风险;另外,多个端子单元堆叠后,多个第一倒刺224形成第一干涉部,多个第二倒刺224’形成第二干涉部,从而使得第一干涉部与第二干涉部具有更强的干涉力道,使得多个端子单元堆叠而成的端子模组2与绝缘本体1更好的干涉配合,防退出力量更大,进而使得所述端子模组2不容易脱离绝缘本体1。

请参图1至图3所示,所述遮蔽壳体3遮罩在所述绝缘本体1的对接部 11上。所述遮蔽壳体3设有壳体顶壁31、自所述壳体顶壁31左右两侧分别向下弯折形成的壳体侧壁32、形成在壳体顶壁31与所述两个壳体侧壁32之间的插接空间30以及自所述壳体顶壁31向后延伸遮罩在所述对接部11的顶板113上方的抵推壁33。所述壳体侧壁32设有向后延伸卡持并定位在所述定位槽1212内的卡臂321、位于卡臂321侧缘的若干倒刺3211以及位于所述壳体侧壁32底部推抵在所述凹槽1141内的推弹臂322,所述推弹臂322 自所述壳体侧壁32下边缘撕破成型,设有与所述壳体侧壁32连接的连接部 3221以及自所述连接部3221沿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宽度方向向内缩进的弹抵部3222。所述卡臂321的倒刺3211与所述定位槽1212的内壁相互干涉形成一个定位。所述推弹臂322的弹抵部3222抵持所述凹槽1141的内壁,从而沿前后方向将所述遮蔽壳体3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如此使得遮蔽壳体3不需要通过上下方向的力量,仅通过前后方向即能达成与绝缘本体1之间的一个相对固定。另外,所述遮蔽壳体3不需要在底部设置与绝缘本体1 相扣合的扣合臂,是以当电连接器100焊接至电路板(未图示)上时,只需要调整好所述导电端子22的第一焊接部223与第二焊接部223’达成共面,即可保证所述电连接器100具有较好的共面度,从而保证电连接器100的焊接稳定,不会形成空焊。所述推抵壁33的末端边缘则推抵在所述顶壁123 与所述顶板113衔接处的抵接部116上。

如此,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通过在绝缘本体1的壁部114上设置凸条1211及形成在凸条1211之间的定位槽1212将遮蔽壳体3固定在绝缘本体 1上,使得电连接器100的遮蔽壳体3与绝缘本体1在对接方向上达成一个固定配合,同时遮蔽壳体3在上下方向不会对电连接器100造成影响,从而方便电连接器100的焊接部分具有较好的共面度,从而使得电连接器100后续安装方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通过将端子模组2设置为由若干片状的端子单元叠加而成,相邻的端子单元相互通过导引肋2141和导引槽2131 达成安装配合,再通过凸块2142与扣合腔2132配合达成相互之间沿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的相对定位,从而使得端子模组2组装方便,制作方便。

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下”、“左”、“右”、“前”、“后”、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特征相对于另一个特征的关系。可以理解,根据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并不应当理解为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另外,本文使用的描述词“水平”并非完全等同于沿着垂直于重力方向,允许有一定角度的倾斜。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