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0667发布日期:2018-07-04 07:08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适用于正反插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2017年5月31日公告的中国实用新型第206211123号专利揭示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金属框架、绝缘体及两排端子,所述金属框架、两排端子及绝缘体注塑成型在一起而形成基座以及自所述基座延伸的对接舌板,所述金属框架由金属粉末注塑成型而成,所述金属框架包括基部、自基部延伸的第一平板部及一对第二平板部,所述金属框架的基部包括竖直部、焊接部及连接所述焊接部及竖直部的连接部,该电连接器为无金属壳体的正反插连接器,通过金属框架上的焊接部直接焊接至电路板上并装设于手持设备内。

然而该焊接至电路板上的焊接脚位于金属框架的后端,其抓板力较弱,在装设入手持设备内后,当与对接连接器进行多次插拔后,该电连接器的焊接脚会脱离电路板从而出现松动的现象。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金属外壳且能稳定固持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上排导电端子与下排导电端子及位于上、下两排导电端子之间的金属屏蔽片,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自所述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各排导电端子均包括露出于所述舌板表面的接触部、固持于所述基座的固持部及延伸出所述基座的焊接部,所述金属屏蔽片包括设于所述舌板内的第一支撑部及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连且设于所述基座内的第二支撑部,所述金属屏蔽片进一步包括自所述第二支撑部的横向两侧向下延伸形成的位于基座横向两侧的一对固持脚。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固持有所述上排导电端子的第一绝缘本体及固持有所述下排导电端子的第二绝缘本体,所述金属屏蔽片夹持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及第二绝缘本体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第一基座及自所述第一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一舌板,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包括第二基座及自所述第二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二舌板,所述第一支撑部夹持于所述第一舌板与第二舌板之间,所述第二支撑部夹持于所述第一基座与第二基座之间,所述一对固持脚位于所述第二基座的横向两侧以限制所述第二基座左右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固持脚侧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基座的侧面所在平面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屏蔽片进一步包括自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后端向下延伸形成的一对焊脚,所述一对焊脚位于所述上、下两排导电端子的焊接部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一对固持脚位于所述一对焊脚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固持脚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焊脚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基座的后端内表面两侧向上延伸形成有一对卡持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同一端部侧的焊脚与固持脚之间形成一缺口,所述卡持部位于所述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座的后端两侧设有一对卡持口,所述一对卡持部卡持于对应的卡持口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未套设有外壳,因此在金属屏蔽片的横向两侧设置固持脚,通过横向两侧设置的固持脚焊接至电路板具有较强的抓板力,且固持脚设置于金属屏蔽片两侧可保证与对接连接器多次插接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平衡力度不会出现与电路板脱离的情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图1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进一步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进一步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7是图6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去除第三绝缘本体后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图8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分解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电连接器 100 第一绝缘本体 1

第一基座 11 卡持口 111

第一舌板 12 第二绝缘本体 2

第二基座 21 卡持部 211

第二舌板 22 第三绝缘本体 3

第三基座 31 第三舌板 32

上排导电端子 4 第一固持部 41

第一接地端子 410 第一搭接部 411

第一接触部 42 第一焊接部 43

下排导电端子 5 第二固持部 51

第二接地端子 510 第二搭接部 511

第二接触部 52 第二焊接部 53

金属屏蔽片 6 第一支撑部 61

第二支撑部 62 焊脚 63

固持脚 64 缺口 65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9介绍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上排导电端子4与下排导电端子5及位于上、下两排导电端子之间的金属屏蔽片6。

请参照图6与图9所示,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自所述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绝缘本体进一步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第二绝缘本体2及包覆于第一绝缘本体1与第二绝缘本体2外的第三绝缘本体3。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包括第一基座11及自所述第一基座1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一舌板12。所述第一基座11的后端两侧设有一对卡持口111。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包括第二基座21及自所述第二基座2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二舌板22。所述第二基座21的后端内表面两侧向上延伸形成有一对卡持部211。所述第三绝缘本体3包括第三基座31及自所述第三基座3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三舌板32。所述第一舌板12、第二舌板22及第三舌板32共同构成所述舌板,所述第一基座11、第二基座21及第三基座31共同构成所述基座。

所述上排导电端子4及下排导电端子5的数量相同且排列顺序相反,从而使所述电连接器100支持正向和反向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接配合。

所述上排导电端子4与所述下排导电端子5结构一致。所述上排导电端子4包括第一固持部41、自所述第一固持部4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触部42及自所述第一固持部41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焊接部43。所述下排导电端子5包括第二固持部51、自所述第二固持部5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二接触部52及自所述第二固持部51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二焊接部53。所述上排导电端子4位于最外两侧的一对第一接地端子410向外侧环设形成第一搭接部411,所述下排导电端子5位于最外两侧的一对第二接地端子510向外侧环设形成第二搭接部511。

所述金属屏蔽片6为一片式设计包括位于前端的第一支撑部61、与所述第一支撑部61相连的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61后端的第二支撑部62、自所述第二支撑部62的后端向下延伸形成的一对焊脚63及自所述第二支撑部62的横向两侧向下延伸形成的一对固持脚64。所述固持脚64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焊脚63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二支撑部62左侧端部侧的焊脚63与固持脚64及右侧端部侧的焊脚63与固持脚64之间分别形成一缺口65。

所述上排导电端子4固持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所述第一接触部42露出于所述第一舌板12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固持部41固持于所述第一基座11及所述第一焊接部43延伸出所述第一基座11。所述下排导电端子5固持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所述第二接触部52露出于所述第二舌板22的下表面,所述第二固持部51固持于所述第二基座21及所述第二焊接部53延伸出所述第二基座21。

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及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在上下方向上夹持所述金属屏蔽片6。所述第一支撑部61夹持于所述第一舌板12与第二舌板22之间,所述第二支撑部62夹持于所述第一基座11与第二基座21之间。所述一对固持脚64位于所述第二基座21的横向两侧以限制所述第二基座21左右移动。所述固持脚64侧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基座21的侧面所在平面平行。所述一对焊脚63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43及第二焊接部53的两侧,所述一对固持脚64位于所述一对焊脚63的两侧。所述第二基座21上的卡持部211位于所述缺口65内并卡持于对应的第一基座11上的卡持口111内。所述上排导电端子4的第一接地端子410的第一搭接部411与下排导电端子5的第二接地端子510的第二搭接部511分别在上下方向上搭接至对方接地端子。在固持为一体的第一绝缘本体1、第二绝缘本体2及金属屏蔽片6的外侧注塑成型所述第三绝缘本体3从而形成一完整的电连接器100。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为type C正反插连接器,且该电连接器100省去了包覆于外的壳体直接装设于手持设备内,且通过金属屏蔽片6两侧设置的固持脚64来焊接至电路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未套设有外壳,因此在金属屏蔽片6的横向两侧设置固持脚64,通过横向两侧设置的固持脚64焊接至电路板具有较强的抓板力,且固持脚64设置于金属屏蔽片6两侧可保证与对接连接器多次插接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平衡力度不会出现与电路板脱离的情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