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30388发布日期:2019-01-05 10:42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端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气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端子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接线端子大多采用螺钉打紧、垫片叠压等方式进行压线,理论上机械强度足够并且可靠。

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下述问题:在实际施工现场发现,因为线号、线型不同,接线工人实际操作达不到理论水平的要求,接线端子进线方向不同,会引发各种问题,其中一些显而易见,如引线脱落、引线未完全压接进端子;还有另外一些更加严重,如引线与端子接触面积不足无法承受大电流(这种问题通过普通的拉扯方式无法检查,施工现场也不可能对每一条线进行接触电阻检查)、螺钉打紧方式可能使细导线断掉。上述这些问题会增加人触电、端子烧毁、设备故障等一系列安全隐患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一种端子连接器,用以优化现有端子连接器的可靠性。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端子连接器,包括:

本体,包括插线孔;所述插线孔从外到内是减缩的,所述插线孔用于插入导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线孔从外到内是渐缩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还包括与所述插线孔连通的压紧孔,所述端子连接器还包括底座和压线部:

所述底座安装于所述压紧孔内,所述底座包括防脱部;所述压线部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压紧孔内,且位于所述底座的上方;

其中,所述底座和所述压线部形成有用于容置所述导线的空隙,所述空隙与所述插线孔连通;所述防脱部被构造为防止所述导线从所述空隙中脱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还包括:

导引部,被构造为对所述导线从所述插线孔插入到所述空隙中起导向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脱部与所述导引部相交形成凹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体设有与所述凹部配合的凸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朝向所述凹部的端部是光滑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部包括锯齿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部与所述压线部往复移动方向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9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脱部与所述压线部往复移动方向的夹角为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线孔的中轴线与所述压紧孔的中轴线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紧孔设有螺纹段,所述压线部与所述螺纹段配合。

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端子连接器,其插线孔采用从外到内减缩的结构,使得插线孔靠近外部的开口尺寸大,靠近内侧的开口尺寸小,该结构使得导线能很容易地插入到插线孔中,保证多芯细导线接入时不会有铜丝露在端子之外,防止了导线外露,降低多芯导线的误穿线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端子连接器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端子连接器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端子连接器的本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端子连接器的底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端子连接器的第二连接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端子连接器的插针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图6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

参见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端子连接器,包括本体1,本体1包括插线孔12;插线孔12从外到内是减缩的,插线孔12用于插入导线。

此处,插线孔12从外到内是减缩的,是指插线孔12靠近外侧的开口尺寸小于其靠近内侧的开口尺寸。该结构使得导线很容易地插入到插线孔12中。

将导线插入插线孔12后,位于本体的压紧孔11内的压线部3将导线压紧。安装在本体1上的插针5用于与其他电器元件连接。

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插线孔12是渐缩的。

多芯导线剥皮后,前段是散开的,正常情况穿线时很容易遗漏,造成入线接口短路。插线孔12采用从内到外渐扩的结构,保证多芯细导线接入时不会有铜丝露在端子之外,防止了导线外露,降低多芯导线的误穿线率。

参见图3,插线孔12从外到内为由大到小渐进式入口,在接线时,如果线为多股细线且进行镀锡处理,则直接插入插线孔12。如未进行镀锡处理,则插线孔12的大口保证了细导线不会遗漏。如果线为少股粗导线,现场工人的安装难度得以降低。

参见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本体还包括与插线孔12连通的压紧孔11,端子连接器还包括底座2和压线部3。底座2安装于压紧孔11内,底座2包括防脱部21。压线部3可移动地安装于压紧孔11内,且位于底座2的上方。其中,底座2和压线部3形成有用于容置导线的空隙4,空隙4与插线孔12连通;防脱部21被构造为防止导线从空隙4中脱落。

参见图1和图2,压线部3包括压线体31和锁紧件32。压线体31安装于压紧孔11内,且位于底座2的上方。锁紧件32安装于压紧孔11内且设于压线体31远离底座2的一侧。锁紧件32被构造为用于带动压线体31朝着底座2移动,以夹紧位于底座2和压线体31之间的导线。

底座2和压线体31是导电材质的,比如为铜片。

锁紧件32具体比如为螺钉。锁紧件32与压线体31固定相连,具体比如焊接或销轴连接。锁紧件32在压紧孔11内移动带动压线体31同步移动,使得锁线操作简单可控且接触牢靠。

底座2背离压线体31的一端设有插针5。插针5安装之后,位置是固定的。

参见图4,底座2设有防脱部21。当导线安装到位后,若从插线孔12外部拽出导线,由于防脱部21的阻挡作用,使得导线难以从底座2和压线部3之间脱落。如此设置底座2的结构,实现了导线不易脱落,提高了端子连接器的可靠性。

参见图1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2还包括导引部22,导引部22被构造为对导线从插线孔12插入到空隙4中起导向作用。

设置导引部22使得导线很容易地插入到压线体31和底座2之间的空隙4。

参见图1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防脱部21与导引部22相交形成凹部。该结构使得齿槽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

参见图1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凹部包括锯齿槽。

参见图1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引部22包括平面,导引部22与锁紧件32往复移动方向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90°。比如为10°、20°、30°、40°、50°、60°、80°。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脱部21包括平面,防脱部21与锁紧件32往复移动方向的夹角为0°。

参见图1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2的齿槽采用60°倒三角形结构,使导线的实际接触面积达到理论计算水平。

底座2的齿槽采用60°倒三角形结构,在进线过程中,线头接触到的是底部的钝角倾斜面,保证了导线可以不受阻碍的插进去。在导线达到位置后,开始旋紧锁紧件32,锁线的上部铜片会逐渐下压,将线压进卡槽,并且导线会卡在下部铜片的直角上面,使实际接触面积达到理论计算水平,保证锁线操作简单可控且接触牢靠,机械强度足够。

参见图1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线体31设有与锯齿结构配合的凸起33。

压线体31的凸起33采用圆弧结构,保证了在锁紧过程中锁紧片不会压断导线。在螺钉旋紧的过程中,凸起33将导线压入下方齿槽中,保证具有足够的接触面积,在过大电流的情况下不会因为接触电阻过大引起发热烧毁端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33朝向锯齿结构的端部是光滑的。凸起33与位于下方的齿槽互补,提供压紧导线的足够力并且不会割断导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线孔12的中轴线与压紧孔11的中轴线垂直。

该结构使得导线的插入操作更加简便,且使得控制施加给导线的锁紧力的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线孔12是靠近压紧孔11的一侧尺寸小于插线孔12远离压紧孔11的一侧。该结构使得多芯线的每一芯都能可靠地位于插线孔12内部。

参见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紧孔11设有螺纹段,锁紧件32与螺纹段配合。上述设置方式,使得锁紧件32易移动调节。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内容的限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